APP下载

莫重“教书”轻“育人”

2015-01-31董蓉兰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第五中学756000

学周刊 2015年17期
关键词:考分功利性品行

董蓉兰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第五中学 756000)

谈教书育人,的确俗旧。但这一亘古不变的朴素道理,今天因为升学率的竞争,却被太多的教育者肢解了:有的重“教书”轻“育人”,有的只“教书”不“育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异常现象呢?

首先,是对高考选拔人才的简单理解。“做人诚可贵,考分价更高。”要求品学兼优,其实考分定乾坤。领导强调升学率,家长重视中榜率,教师追求成绩,学生竞争考分,至于学生成长记录档案,只要考上大学,档案是千人一面的漂亮,少有瑕疵,甚至有的学生的档案是自己打扮、美容。这样,教师省心,家长放心,学生高兴,何乐而不为?如此皆大欢喜,为将来学生的成长发展埋下了隐患。分高能低、才高德低,屡见不鲜。常听教师叹息学生:关心集体的学习不好,学习好的不关心集体。这虽然有点片面,但也不能说不是目前教育一个不易解开的疙瘩。听说,在德国,学生如果在求学期间有不良品行,教师会客观、公正地记录在案,高一级的学校录取、用人单位聘用是非常在乎的。这样哪个学生在校敢不检点自己的品行,只追求高分呢?新加坡更令人叫绝,学生一本书不归还,失去诚信,毕业就打折扣。其实,中国古代选拔人才也不是一篇文章定天下,有的朝代还要看你的德性、声望,甚至看你的字写得好不好,长相令人看了舒服不舒服。

其次,教师对“教书育人”理解本末倒置。有的教师只抓学习成绩,忽视行为习惯。有的家长也如此,考试成绩出来大发雷霆,平时孩子成长的细节满不在乎。忽视“育人”,苛求“教书”,无疑于缘木求鱼。“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人将传道育人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身正为范,学高为师。”今天的教育家也十分重视教育者的品德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仔细思考,“育人”解决的是“想不想学”的问题,“教书”解决的是“会不会学”的问题。显然,“想不想学”更重要,因为它是前提。一个孩子连学都不想上,何谈让他会学习?从追求的目的看,“教学”求成才,“育人”求成人。成才的功利性显著,成人的服务性显著。面对今天功利性太强的浮躁环境,教师重传授知识轻传道育人,家长重考试成绩轻为人处事,也就不难理解。甚至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当了班干部,服务于大家,耽误了学习。因为品德高尚是为他人做贡献,成绩优秀是为自己奔前程。家长自然热衷于学习成绩了。岂不知,没有良好的过程,哪来良好的结果?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更好地挖掘人的潜能。可见,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培养习惯,疏通思想,调节心态,使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比单纯注入科学知识有效得多。

那么,如何解决这种现象呢?对教师而言,上好一节课并不难,教育好一个学生就难了。这需要调动教师各方面的学识、智慧和谋略。对家长来说,关注成绩并不难,言谈举止影响孩子就难了。这需要家长严以律己,劳神费心。

一应有热心。面对那些习惯、品行有问题的学生,我们不应以他们为烦恼,而应满怀热忱,热情地对待和帮助他们,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崇高精神。

二应有慧心。教师应高瞻远瞩、胸有成竹,仔细观察和分析学生生活成长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班级环境、家庭环境,切中肯綮,对症下药。否则,药再好,学生不想吃,也无济于事。

三应有苦心。教育好一个学生,尤其是人见人愁的学生,少了一番苦心是不可能的。教师应经常与学生谈心,多鼓励他们,并做好家访摸底工作。

四应有耐心。已形成坏习惯的学生往往转变比较慢,为人师者,应有耐心,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他不学好,我不放弃。

五应有平常心。教师教育学生不能功利性太强:这个学生能不能给我考出好成绩,给我脸上增光添彩?学生会不会感恩,家长会不会领情,领导会不会重视?这些都不应太在乎。教师应有一颗平常心,怀着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教育好每一个学生。

猜你喜欢

考分功利性品行
优良品行
警惕功利性支教
最有价值的阅读,恰恰是非功利性阅读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分式求值——中考分式题的核心
善念是一种高贵的品行
富川县安监局开展“ 讲道德、有品行” 专题学习研讨会
彭林军:诚实守信 砥砺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