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2015-01-31郑正真朱文雁

知与行 2015年5期
关键词:赖特

郑正真,朱文雁

(1.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北京 100872; 2.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南昌 330000)



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郑正真1,朱文雁2

(1.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北京 100872; 2.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南昌 330000)

[摘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将分析的方法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试图运用精确的语言和严谨的论证来重建马克思主义。当前,国内对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得了新成果,对分析马克思主义国内研究的现状而展开具体的分析与思考,辩证地审视分析马克思主义具体思想的当代意义,肯定其积极方面,扬弃其不足之处。一方面,对柯亨的发展命题和生产力首要性命题、罗默的剥削理论、赖特的阶级理论和埃尔斯特的思想展开深入的专题研究,促使我们更好地全面理解、分析和把握他们的思想;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当注重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实践维度,在批判和吸取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立足当代中国的现实境况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从而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域。

[关键词]分析马克思主义;柯亨;罗默;赖特;埃尔斯特

分析马克思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马克思主义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柯亨、罗默、赖特和埃尔斯特等。随着1978年柯亨的《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的出版,引发了一股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分析思潮,对我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内学者开始对分析马克思主义展开具体的探讨,由余文烈教授撰写的《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这一思潮基本观点的著作,为读者进一步全面了解这一思潮的本质和发展趋向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本文通过国内学者对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研究思想的现状分析进行理论反思,认为我们应当注重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实践维度,在批判和吸取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立足当代中国的现实境况为出发点,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思想内容,把握其深刻内涵。

一、分析马克思主义产生与发展概述

1.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概念。美国当代哲学家M·怀特在评述当代哲学倾向时指出,20世纪是“分析的时代”,分析将会成为“最强有力的趋向”。当然,形成这种“趋向”并不是偶然的。它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第一,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条件相应地得到了改善,但资本主义暴露出尖锐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第二,英美国家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研究视角分析当前社会现象;第三,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构。从学术背景上来分析,首先,分析哲学为分析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研究方法;其次,分析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构的内在要求,一些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试图运用精确的语言和严谨的论证来重建马克思主义。具体而言,在20世纪30年代起,由于马克思主义呈现出不同的派别,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研究认识程度不同。分析马克思主义以重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为己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分析哲学的研究方法,试图寻找出另外一种研究理论,运用更为精确的言语和严谨的论证方法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构,形成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有学者提出,分析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经过自身演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必然结果。

在“分析马克思主义是不是一个学派”的问题上国内学界对此存在较大的争论。王凤才教授认为分析马克思主义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思想体系,称不上为一个学派,只不过是提供了另外一种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思想路径,它的存在只是一种现象。段忠桥教授也持有这一观点,认为分析马克思主义只不过是运用了分析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构,他们的思想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他们在具体运用那种分析方法以及重构出一种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分歧较大,并不能称之为一个学派。与此相反,罗默在《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基础》著作中指出:“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诞生于1978年,标志是G·A·柯亨的《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和J·埃尔斯特的《逻辑和社会》这两本书的出版。”余文烈教授则认为分析马克思主义可以作为一个学派,理由有如下三点:第一,所有分析马克思主义者都运用了分析的方法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二,该学派有固定而稳定的成员,他们提出的思想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包括柯亨、罗默、范帕里斯、普舍沃斯基、E·赖特等著名学者。第三,分析马克思主义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评价方面存有共同的看法,在政治上也有共同的主张,认为现行的资本主义社会存在较多的不公正现象,滋生了多种异化现象导致了社会不稳定,进而提出存在一种优越于现行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

2.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特征。在分析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他们的理论是基于分析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构,其概念较为清晰、论证较为严谨的理论。当然,它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存在区别。对于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特征,国内学者也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并进行了具体的论述。

王福兴教授将分析马克思主义看成是一个学派,认为该学派与西方其他马克思主义一样,在政治上更倾向于同情民族社会主义,并没有独特的政治立场。接着,他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了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点:首先,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重构,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达到概念明晰和逻辑连贯的效果。其次,在分析马克思主义者看来,通过使用明晰和抽象的模型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把握问题的实质,达到论证步骤的形式化。最后,运用理性选择的方法。自80年代中期以来,在分析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他们更多地使用了“理性的行为者模型”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具体研究。李特尔指出:“分析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新发展,是因为它特别认真地对待这种方法,它把古典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基本思想同理性选择的方法和工具结合起来。”[1]

余文烈教授认为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三点:首先,不遗余力地致力于抽象原则。在分析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他们十分注重对马克思的经典文本的解读和分析,深入挖掘马克思恩格斯深刻的内在思想。其次,试图寻求理论的微观基础。罗默认为我们在阅读马克思的经典文本时,应当要运用刨根问底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法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那里还是较为匮乏的。最后,在分析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不能采用教条式的研究方法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罗默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者是建立在马克思写过的东西和说过的话都是正确的前提下来研究马克思思想的,而这种理论上的预设必然会导致对马克思思想的教条主义的理解。与此相反,分析马克思主义者只是把马克思思想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他们只服从理论推演自身的严格性和融洽性,在研究方法上结合了现代数学、数理逻辑和模式来研究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微观基础”[2]。

段忠桥教授赞同柯亨和迈耶的具体论述,认为分析马克思主义存在两个基本特征:首先,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运用是分析哲学的方法,将分析哲学的方法结合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在他们看来,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很多地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论述还不够严谨,使得表述出来的概念也不够清晰化。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重新建构,能够达到概念明晰化、论证严谨化的理论研究,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科学的理论。其次,分析马克思主义者推崇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经典文本的宏观描述上,坚持以方法论个人主义为出发点,以理性选择理论和博弈论作为具体解释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研究。分析马克思主义反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整体主义,认为把社会形态和阶级解释为具有它们自身行为规律的整体是不够全面的[3]。

何增科教授认为分析马克思主义展开的研究是非常广泛的,涉及多个方面的问题研究,包括阶级结构、意识形态理论、历史理论、经济危机等。由于分析马克思主义者运用了分析哲学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研究,致使他们产生较大的分歧,形成在政治立场上也有不同意见。在谈到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时,何增科教授引用了埃里克·奥林·怀特四种承诺(特征)的观点。首先,怀特认为分析马克思主义者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过程中注重常规的科学规范,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发展成为科学理论。其次,分析马克思主义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概念的研究,强调有计划的概念化的重要性。再次,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要更加明晰化、论证严谨化,强调规范性理论和解释性理论的论点都应达到条理清晰的效果。第三,分析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无论在解释的理论还是在规范的理论研究中都要强调个人有目的行动的重要性,注重将个人理性和选择的分析联系起来展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4]。

二、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

1.柯亨对发展命题和首要性命题的论证。柯亨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著作中指出:“我要为之辩护的是一种老式的历史唯物主义,一种传统的概念。按照这个理论,历史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的兴衰更迭促进或阻碍这种发展。”[5]3可以看出,柯亨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进行辩护,主要是包括重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进行了界定,关于他的辩护体现在生产力首要性命题和发展命题两个命题所构成的。首先,柯亨的发展命题认为自然界并不能完全满足于人类,以人类的理性为视角进行考察,提出生产力发展是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命题作为柯亨为历史唯物主义辩护的前提条件,其本质是技术决定了。其次,柯亨的生产力首要性命题运用了功能解释的具体方法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展开探讨,认为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着决定性作用。在他看来,马克思论述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上层建筑是为了经济基础服务的,有助于维护经济基础的稳定发展,生产关系则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制约的作用。另外一方面,上层建筑的特征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而经济基础的性质又是由生产力的性质来说明的,在这个关系上是存在矛盾的。为解决这一矛盾,柯亨提出了他的功能性解释的方法,并认为运用这一方法就能消除两个命题表面上存在的矛盾,并使首要性命题得以成立。在他看来,没有其他方式能够维护生产力对经济结构的首要性,认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到了制约作用。

2.罗默关于剥削的一般理论。罗默在《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分析基础》《自由地损失——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导论》和《剥削与阶级的一般理论》著作中运用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博弈论的主要观点,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关于剥削和阶级理论的观点加以修正,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在罗默看来,马克思运用了劳动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经济为什么存在剥削这一问题做了解释。劳动价值论指出,工人的劳动力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工资是工人获得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为了不断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对工人进行了残酷的剥削,不断榨取工人的廉价劳动力,使得工人生产出来的商品价值远远大于工人所得工资。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剥削与不公正是显而易见的,但罗默认为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剥削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这一点是不能成立的。因此,他对剥削概念作了技术性的定义。罗默认为剥削这一英文概念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有“非技术性”含义和“技术性”含义。所谓“非技术性”含义就是指剥削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含义。所谓“技术性”含义,指的就是剥削这一概念在科学用语中的含义。在他看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受到了剥削,即当一个人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商品,在这些商品中包含的劳动力价值远远要少于他在生产活动中所耗费的劳动体力和时间。反之,他就剥削了他人。罗默指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剥削现象是必然会产生的,最初财富不平等分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他通过对剥削概念的重新定义,论证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现象主要是来源于最初的财富占有的不平等,而并不是马克思所分析的那样,进而力证可以绕开劳动价值论来阐释资本主义的剥削现象。

3.赖特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段结构的理论。赖特进一步发展了罗默关于剥削与阶级的分析方法基础上,建立了自己关于阶级分析的一般框架。在罗默那里,只是试图构建出自己的一般剥削理论,而在赖特看来,是要对现有阶级划分的框架进行扩充和修正。赖特认为,财产分配的不平等是造成剥削现象产生的根源,但是财产不仅仅只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生产资料,还应当包括劳动力财产、组织财产和技能财产。在他看来,造成剥削关系和阶级结构的产生除了对生产资料的分配不均衡,还源自于对组织财产和技能财产的不平等分配。基于此,赖特根据这三种财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不平等分配,将资本主义社会划分为两大类12种人,主要是对生产资料所有者和非生产资料之间的划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中间阶级”的理论。在赖特看来,不能简单地把“中间阶级”归结于任何一个基本的阶级。理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对处于资本家和无产者之间的10个“中间阶级”的认识程度,“中间阶级”是处于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地位。资产阶级的剥削对象除了无产者之外,还可以包括那些拥有劳动力财产、组织财产和技能财产的“中间阶级”。由此可见,两极分化的趋势。在《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一书中作者指出,赖特在谈论“中间阶级”时犯了双重错误。第一,他把专家、经理、稀缺技术人员的收入看作是剥削。但是即使根据“按劳取酬”的原则他们也不是剥削者。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去换取了工资报酬。他们从事的是复杂劳动,其高于一般水平的劳动能力要预先付出培训费的。第二,赖特仅仅只是从经济“剥削”去界定“中间阶级”的经济地位,这是错误的。但是这双重错误在界定这个阶级的地位时却恰好抵消——“中间阶级”,确实与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不一样。只是这种差异不应该用“剥削”来界定,而应该从收入与社会地位去说明[3]145。

4.埃尔斯特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研究。埃尔斯特在《理解马克思》著作中结合分析哲学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包括人类学、经济学、伦理理论、历史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等方面加以重新审视,并进行了总体性的反思。埃尔斯特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探讨:一方面,根据对马克思的哲学人类学和经济学相关理论的理解,对关于剥削、自由、公正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观点。另外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展开研究,对马克思关于国家、阶级、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理论进行重新阐述。俞吾金教授在《埃尔斯特的〈理解马克思〉述评》一文中指出,埃尔斯特运用了一系列新概念,对马克思方法论、人类学思想、阶级、剥削、国家、革命理论等做出了新的诠释,他对埃尔斯特的基本理论见解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在《理解马克思》著作中,埃尔斯特指出,马克思曾提出的那些实质性观点或许失去了有效性,但马克思的方法仍然一直被使用于各个领域并且延续至今。俞吾金教授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埃尔斯特重视对马克思的方法论的研究。首先,埃尔斯特主要对“方法论的个体主义”和“方法论的集体主义”两种不同的学生展开探讨,并提出了方法论的个体主义的三个基本特征。其次,埃尔斯特对“意向性的解释”和“功能的解释”这两种不同的解释方式展开探讨,认为马克思在对社会现象研究中,都使用了这两种不同的接受方式。最后,在讨论马克思的方法论时,埃尔斯特主要对“亚意向性的因果性”和“超意向性的因果性”两种类型展开具体论述。在埃尔斯特看来,马克思在方法论上是含糊的。他认为,马克思在解释一种社会现象时就出现把“亚意向性的因果性”和“超意向性的因果性”混合在一起的状态,对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没有进行理论反思和严格的界定[7]2。

三、对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反思

分析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一部分,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意义有积极的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要辩证地审视分析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当代意义,肯定其积极方面,扬弃不足之处。通过对上述的分析,得知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作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一部分,分析马克思主义有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地区的思想传播,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学术界的重要影响。其次,分析马克思主义运用了分析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重新构建,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概念清晰化、论证严谨化的科学体系,为深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受到了学术界不同程度的反响。最后,分析马克思主义针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察为出发点,揭露出资本主义制度下造成贫富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实质进行了批判,指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提出一种新的设想即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在分析马克思主义看来,他们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运用了分析哲学的语言和逻辑分析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研究;二是运用了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研究;三是运用了描述选择和策略等方法。因此,我们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同时,可以充分借鉴学习这些方法并加以合理地运用,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变得更为清晰、精确,更有说服力。

对于分析马克思主义存在的局限性,段忠桥教授在《当代国外社会思潮》一书中指出,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主要错误就是在于它反对辩证的思维方法。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更加清晰化、严谨化,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重构,提出反对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是错误的。辩证地看待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使用这种方法会使理论的表述更为准确和清晰,更能准确理解并把握其内在本质。另一方面,分析马克思主义提出方法论的个人主义的思维是片面性的。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是从孤立的个人出发,以个人不变的人性为出发点,去解释和说明社会历史的变迁是错误的。整体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其内在要求体现了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马克思强调方法论不能以个人视角为考察点去阐述社会历史的变迁,这样容易得出错误的理论。曾枝盛教授认为分析马克思主义存在的局限性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将自己置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无法隔断与分析哲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另外一方面对于自己是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都难以做出合理的解释。在分析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他们的初衷都是为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进行辩护,但是实际上运用的分析哲学的方法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进而使得他们重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较为狭隘,进而使他们运用的方法也成了一种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方法,导致他们不能透过社会现象而发现事物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8]。

目前,分析马克思主义仍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它的成员在多个领域展开具体的研究,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新成果。这就要求我们应当及时把握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研究动态,吸取其积极的成果,对它的错误观点进行批判,从总体上对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做出符合实际的价值判断,准确掌握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动向,不断深化和提高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水平。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有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从当前掌握的文献来看,对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仍然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出现过多重复研究的现象。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除了对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的翻译和介绍之外,我们可以主要针对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专题研究。例如,对罗默的剥削理论、赖特的阶级理论和埃尔斯特的著作《理解马克思》等内容进行深入的专题研究,进而使我们更好地全面理解和把握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当然,我们还应当注重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实践维度,在批判和吸取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立足当代中国的现实境况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从而深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域。

[参考文献]

[1]王福兴,那凤琴.分析马克思主义浅析[J].北方论丛,1995,(03).

[2]余文烈.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3]段忠桥.什么是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与余文烈同志的商榷[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04).

[4]何増科.什么是分析马克思主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7,(01).

[5][英]柯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6][美]安德鲁·莱文.什么是今天的马克思主义者?[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俞吾金.埃尔斯特的《理解马克思》述评[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

[8]曾枝盛.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形而上学方法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03).

〔责任编辑:崔家善〕

[中图分类号]D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5)05-0005-05

[作者简介]郑正真(1987-),男,江西上饶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10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赖特
感悟?生活:每天做最重要的事
又到乡间
又到乡间
致命悬赏
邻家球星
分析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阶级镜像
致命悬赏
世界
赖特的剥削与中间阶级理论评析
如何让你不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