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需要自省
2015-01-31中国农资评论员阴剑锋
□《中国农资》评论员 阴剑锋
传媒时评
中国农业需要自省
□《中国农资》评论员 阴剑锋
“中国农业资源环境遭受着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的双重压力,农业可持续发展遭遇瓶颈。我国农业已超过工业成为我国最大的面源污染产业,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近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这样表示。这是农业部发出的声音,在表明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之下,也表达了政府对于农业现实的自省。
当下,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在农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甚至普遍存在,频频曝出的水污染、土壤污染、镉大米等新闻触目惊心。专家指出,我国土壤、水体污染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日益加剧,一方面是由于工矿业和城乡生活污染向农业转移排放,导致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下降;另一方面也由于化肥、农药长期不合理且过量使用,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和农田残膜等农业废弃物不合理处置,造成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
近年来,中国化肥、农药用量日趋攀升,生产和使用量都成为世界第一。化肥、农药的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15%-20%。“农资利用率”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同时被浪费的化肥和农药成为农业污染的“肇事者”。
专家认为,在工业废弃物排放造成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之外,农业化学品的大量投入会导致土壤中养分、重金属以及有毒有机物富集引起的土地污染,直接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如,化肥的过量使用会造成土壤的酸化,进而会诱发土壤重金属离子活性的提高。数据显示,土壤pH值每下降一个单位,重金属镉的活性就会提升100倍,增加骨痛病等疑难病症的患病风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居民长期饮用受镉污染的河水,并食用此水灌溉的含镉稻米,致使镉在体内蓄积而造成肾损害,患上骨痛病,成为当时震惊全球的公害事件。
近日,农业部下发《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充分发挥农业生态服务功能,把农业建设成为美丽中国的“生态屏障”。今后,我国将围绕节水农业、化肥农药使用规模控制、养殖污染防治、解决农田残膜污染、秸秆资源化利用、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等六方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确保到2020年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即农业灌溉用水总量保持在3720亿立方米,化肥、农药使用实现零增长,畜禽粪污、农膜、农作物秸秆基本得到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发展现代农业,生态环保是底线,农资行业正在进入“零增长”时代。专家表示,无论从理论、实践还是国内外的经验来看,完全可以做到化肥农药减量而粮食不减产。通过技术创新以及科学施肥,完全可以把化肥量减下来。另外,如果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无论对培肥土壤地力还是农业环境保护,还是实现稳产高产、提升农产品品质,都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
在中国向现代农业进军的道路上,我们正在面临发展方式的大考,政府已经自省并开始行动,身处农业舞台中央的农资人更应该保持清醒,坚定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