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职业教育构想及其主要内容与实施途径
2015-01-31姜飞月
□姜飞月
名家视野
积极职业教育构想及其主要内容与实施途径
□姜飞月
在积极心理学和西方积极教育运动的影响下,积极职业教育的理念开始在我国兴起。文章正是基于当前的这股思潮和我国本土积极职业教育的探索,以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现实和理念的反思而提出积极职业教育构想,并对积极职业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积极职业教育的价值观、学生观和教学观,提出了实施积极职业教育的途径。
积极职业教育;构想;缘由;主要内容;实施途径
上个世纪末,西方兴起了一股新的心理学思潮,那就是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并随后产生了积极教育运动。“positive”一词,源自于拉丁文字“positum”,原意是指“实际的”或“潜在的”,“positive”在中文中有“积极的”、“建设性的”、“肯定的”、“进取的”、“正面的”等含义。因此,无论是积极心理学还是积极教育运动都是指向人正面的、积极的品质,强调发现人的优势力量,挖掘人的潜能,培养人的积极品质。当这股思潮传入我国后,在教育领域中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与积极教育思想的探索也随之兴起。本文根据已有研究,探索职业教育领域如何贯彻积极教育思想,并提出积极职业教育构想。
一、积极职业教育的构想缘由
积极职业教育构想的提出,既有西方积极心理学和积极教育运动的影响,也有我国本土积极心理教育与积极职业教育探索的启发,更是对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现实和发展理念的反思结果。
(一)积极职业教育构想的思想来源
1.西方积极心理学和积极教育运动的影响。上世纪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Seligman)倡导并创建了积极心理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它已在西方形成了一场范围广泛的心理学运动。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优势与美德的科学”[1]。它主张研究人的积极品质,充分挖掘人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其矛头直指传统的“消极心理学”,即二战后过于重视和集中于测评并治愈个人心理疾病的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应忘记自身的其他使命,它还应大量研究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才能充分地发挥潜能等。在积极心理学看来,心理学研究应分为三个层面:(1)在主观层面上,要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如幸福感和满足感、希望和乐观、快乐和幸福体验;(2)在个人层面上,要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如爱和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3)在群体层面上,要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以及良好的社会组织等。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其影响力延伸到了教育领域。一些积极心理学家开始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并提出了积极教育的理念,在西方教育领域掀起了积极教育运动。积极教育认为,教育活动应立足于学生的积极能力和潜能,以增强学生积极情感体验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为最终目标。如,强调通过积极教育措施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我决策、自我决定、自我调适的能力以及智慧、乐观和幸福感等。21世纪初,这些思想传入我国后,促成了我国研究者进一步反思当前的学校教育,开始考虑如何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德育等工作。
2.我国本土积极心理教育与积极职业教育的探索。在我国当代教育中,班华教授提出了“心育”概念,他认为“心理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2]。这种观点实际上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教育观,强调发挥学生潜能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崔景贵教授在论述当前的心理教育范式时,也充分体现了积极心理教育的主张,并明确提出了积极型心理教育,认为这是21世纪主导型心理教育范式,其主要特征就是“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心理积极和谐自主发展和心理潜能充分开发,倡导心理教育要关注和研究人心理生活积极方面,用积极方式来对心理教育问题作出解释并获得积极意义”[3]。在《职校生心理教育论纲》一书中,崔景贵教授不仅倡导职校教师专业发展积极策略,建构职校积极型心理教育模式,而且还进一步提出了积极职业教育的理念和策略,强调职业教育要有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育人为本的实践艺术、与时俱进的创新策略[4]。这些本土的积极心理教育、积极职业教育的探索无疑对积极职业教育理念的产生具有启蒙和倡导作用。
(二)我国职业教育现实的需求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传统文化和教育制度的设计,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中,曾长期得不到重视,尤其是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以及我国教育分流方法的影响,使得职业教育在社会、家长和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即便我国经济社会以及人们观念已发生很大变化的今天,职业教育地位也没有改善多少:社会大众认为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二流教育、差生教育的现象仍很明显;重普教、轻职教,重研究型人才、轻技能型人才的现象仍很突出;社会大众认可的成才观依旧是初中毕业升高中,高中毕业升大学,往往是报考普通学校无望的学生才选择报考职业院校。因此,职业教育对许多学生来说,似乎是一种无奈之下被迫的选择,选择职业教育同时也意味着未来没有什么发展前途;职业教育也因此尽显其被动性、消极性。
从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上来看,差生观依然存在。如上海某高校对中职教师和校长的调查表明,竟然有80.7%的教师和52.8%的校长认同“中职生是‘差生’”[5]。当职校教师将学生视为差生时,职业教育就只能成为一种纠正学生问题的教育、一种弥补性的教育、给学生一个基本出路的教育。这很难让职校教师积极热情地教学,教师也很难获得成就感;同样,也难以提高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信心,使学生产生积极愉悦的学习体验和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
这种职业教育现实亟需改变,需要将这种消极被动的职业教育改变为积极主动的职业教育。
(三)对我国职业教育理念的反思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过多轮次的改革,每次改革都在推动着职业教育向积极方面变化,但囿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们观念的影响,职业教育中仍有工具主义和专业主义等理念制约着职业教育功能的发挥。
1.工具主义。有人说,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功利主义教育,甚至是“功利主义教育的典范”[6]。比如,在思想层面,我们把职业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手段;对个人来说,我们要通过职业教育让个体获得未来从事某一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等;对社会来说,我们通过职业教育来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这本身没问题,职业教育的确具有功利主义色彩,但在实施过程中不能过度,否则就会出现方向上的偏离,导致职业教育走向工具主义或狭隘的功利主义,即仅把职业教育当作实现某些目的的工具。比如,仅把职业教育当作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完全以市场为导向来设置课程,市场需要什么就教什么,而忽略个人的需求,如兴趣、精神追求;或把职业教育仅当作实现个人谋生的手段,仅考虑满足就业、工作需要,某种职业或岗位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就学什么,“够用就行”,“合格就行”。这实际上忽略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而应有的基本教育功能,那就是影响人,促进人的积极发展。
2.专业主义。职业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强调专业性、职业性、实用性。毋庸置疑,这也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是职业教育的内在性质决定的,是其区别于普通教育及其他各类教育的根本点。但过于强调职业教育的专业性、职业性和实用性,不免陷于狭隘的专业主义,导致忽视非专业性、职业性和实用性之外的教育活动和内容,尤其是应该贯穿于职业教育、融合于职业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完善学生的人格,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与学生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密切关联,也与学生能否有效学习职业和专业知识、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密切相关。如果学生对专业学习没有兴趣,没有热情,没有主动学习的动力,那就难免厌烦专业学习,对专业学习产生倦怠。这无论如何也无法让学生有效地掌握职业知识和技能,形成职业能力和积极的职业态度,职业教育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同样,我们要反思这些职业教育理念的偏离,树立积极的职业教育理念。
二、积极职业教育的内涵
有学者认为,在西方积极教育运动中,“现代意义上的西方积极教育就是指以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力量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最终达成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而实施的教育”[7]。但也有学者认为,这种积极教育的界定更多是由积极心理学演绎而来,对积极教育的认识有限,因此更倾向于将积极教育描述为 “是指教育者以学校和师生现实状态为出发点,以积极的理念与行动为手段去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求知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的教育”[8]。
相比较而言,前者更像一种积极心理教育,主要强调增强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人格。后者更为全面,更接近教育的本质:不仅强调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人格品质和人生态度,还强调要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求知。根据后者,我们可以认为,积极职业教育是指职业教育者以积极的理念与行动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从事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积极的人格品质、人生态度的教育。因此,对积极职业教育的理解至少应包含以下几点:
一是职业教育应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但在传统的职业教育中,教师往往倾向于采取灌输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希望传授得越多越好;职业技能的练习倾向于简单的行为训练,强调多次重复,越熟练越好。至于学生是否是在积极主动地学与练,是否充分发挥了主体能动性,是否愉快地学与练,则不甚关注。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学习过程是被动的过程,是消极的学习。积极职业教育则主张,学习过程应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求知过程。只有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出主动的学生,学生才会有积极行动的动力,才会去主动探索,才会去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才会在求知过程中获得满足、自豪、成就感等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反过来又有助于学生积极投入行动,进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形成良性循环。
二是职业教育应在教育过程中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是各课程教学目标之一,但在传统的职业教育中,由于学校或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甚至造成学生大量消极的情感体验。如很多职校教师对学生采取一种漠然的态度,上课没有积极的情感互动,下课就走人;或者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对不听话的学生批评、责骂、训斥等。这引发的只能是学生对学习、学校和教师的消极情感体验。积极职业教育强调,教师应该采取各种积极的手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如:成就感、满足感、幸福感、快乐感、爱、希望、乐观等。这些积极的情感体验不仅有助于师生缓解和消除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压力,更好地促进学习活动的开展,而且还能有益其身心发展和健康。
三是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普通学校不同,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会走上工作岗位,从事某种职业,因此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传统职业教育同样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但往往陷入一种简单的教育模式,主要传授的是职业道德知识,培养的往往是一种职业道德认知能力。积极职业教育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认识,更要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信念,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四是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和人生态度。在积极心理学看来,积极的人格品质包括:乐观、自信、自主、自尊、毅力、坚韧性、勇气、宽容、智慧、助人、充满希望、有责任感等。积极的人生态度包括个体对待人生是认真的、乐观的、进取的,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和工作、善待他人、勇于开拓等。传统的职业教育虽然也强调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和人生态度,但在实践中,由于受工具主义、专业主义等观念的影响,容易忽视这方面的工作。传统职业教育中的教学方式也难以促进学生这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和人生态度的形成。因此,积极职业教育就应改变这种状况,采取创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积极培养学生这些人格品质和人生态度。
三、积极职业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如同理解其他教育理念一样,要真正理解积极职业教育思想,就需要澄清其关于职业教育的价值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一)积极职业教育的价值观
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强调的都是职业教育要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此时,职业教育主要体现的是其社会价值,且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职业教育很容易就陷入狭隘的功利主义和专业主义教育,只强调为学生就业做准备,突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积极职业教育不仅要求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更要求重视职业教育对个体的积极发展价值,强调职业教育要以人为本,促进人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并以此作为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这就意味着职业教育不只是要使学生学会做事,还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共处,获得智慧、自尊、爱心、同情心等;职业教育不只是要满足学生低层次的生存需求,还要满足学生更高层次需求,如创造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要使每个学生的潜在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职业教育不只是学生获取生存技能的途径,而且还应成为学生提升境界、丰富其精神世界、满足其精神追求、实现其人生梦想的途径;要通过职业教育使学生能感受到生活是美好的、学习和工作是愉快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二)积极职业教育的学生观
在职校教师心目中,其学生主要是在基础教育后的分流中被淘汰下来的,无法上高一层次普通学校才被迫选择职业学校。这些学生大部分都是差生,没什么培养前途,能顺利从职校毕业就皆大欢喜。这种消极的学生观需彻底改变。对此,积极职业教育主张:
1.每个学生都有积极的潜能。职业学校学生不天然是差生或问题学生,“问题学生是由问题社会、问题学校、问题家长和问题教师共同培养、联合制造出来的”[9]。因此,我们要相信学生内心具有进取之心,每个学生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和学好的潜力,都能够成才,关键是要为其创造好的环境,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力,让其认识到自身优势,发掘出自身潜力。
2.每个学生都处在发展之中。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而不能以僵化、刻板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一方面应考虑学生因年龄、性别而具有的普遍性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另一方面也应考虑学生是在发展变化中的,其内心是复杂的。教师应以此现实为出发点,理解学生、引导学生,采取符合学生兴趣和需求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其潜力和优势,促进其不断进步。
3.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长背景,有不同的优势,有不同的对待问题的处理方式和看法,教师应尊重这种差异性,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教师不仅要重视那些有发展前途的、有天赋的学生,对平庸的学生或某些方面显得落后的学生也应有积极的期待,要看到其特点和优势,引导其创造性地发展。
4.每个学生都是独立意义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是不依赖于教师的独立意义的存在,教师应尊重这种独立存在,不能总是试图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总是想着自己是为学生好,而不管这种想法能否为学生接受;也不能因为学生强烈维护自身权益而与教师有某种冲突时就利用教师的优势地位去打压学生,否则只会给学生带来消极的情感体验。
(三)积极职业教育的教学观
在传统的职校教学中,师生的活动和交流比较少,情感共鸣就更少,学生往往是在被动地学习,被动地接受,简单重复地练习,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觉学习是单调无趣的。这种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其学会学习。积极职业教育主张:
1.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从外部来看,职业学校的教学应提高外部刺激的丰富性和吸引力,这可借助于现代媒体技术(如网络技术等)和教学方法的变化(如情景教学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内部来看,职业学校的教学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技能的价值和意义,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2.教学应提高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职业学校的教学不仅是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基本方法的过程,也是提高其积极情绪体验和发展情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积极的情感带入课堂,通过各种积极的手段,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所学专业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热情,鼓舞其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斗志。
3.教学应强调互动和交流。教学不是简单的、单向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也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应是一个互动和交流对话的过程,是一个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过程,是一个助人自助、相互提供学习动力的过程。
4.教学应重视合作和共享。积极职业教育倡导教师之间的教学合作和资源共享,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强调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资源共享以及师生之间的合作和共享,以便更有效地实施教学,培养学生合作、共处、共享等精神。
5.教学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权利的主体性,给予学生自由,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资源,协助和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以便培养学生主动性、独立性、责任感、批判性和创造性。
四、积极职业教育的实施途径
职业学校实施积极职业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
(一)创建积极的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物理环境是指职业学校要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如教学设备、完备的实习场所、图书资源等。社会环境是指社会为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创设好的学习氛围,如支持和重视职业教育、提高职校毕业生的社会地位、为职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上升通道等。这些环境的改善,能使职校生不再有低人一等的感受,使职校生更容易获得成功,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和学习中的愉快体验。但更为重要的是,职业学校要为职校生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即要为学生创建出“真诚的、安全的、自由的、无条件关注的”心理氛围。“真诚”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真实、坦诚,不虚伪,不在课堂上一套、课堂下一套。如此,学生能以教师为榜样,习得良好的人格品质;学生能信任教师,以致能“亲其师,信其道”。“安全”是要求教师能为学生创建一个有序的、没有威胁的心理环境,要求教师不过多批评学生,不指责或训斥学生,不做伤及学生自尊的事,如此,学生才能安心地、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自由”是要求教师能给予学生可以独立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允许学生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探索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无条件的关注”要求教师公平地对待所有的学生,无论学生的能力高低和贫富贵贱,都要关心他,不将自己的要求和标准强加给学生,不以自己的喜好差别对待学生。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问题不管不顾、没有原则,而是要求教师对好学生、差学生都要给予关爱。
(二)充分利用现有的各课程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增强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培养学生积极人格和人生态度的任务应贯穿于所有的课程教学中,应在各课程教学中落实积极职业教育观。在各类专业课教学中,教师都要采取各种积极措施,不仅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还要培养学生对这些专业的兴趣、爱好,形成与这些专业相关的人格品质和人生态度,如利用该专业或职业中的榜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在各类课程学习中,职业学校尤其要重视人文类课程的作用。在职业学校中,出于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思想,人文类课程往往容易被忽视,经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而这类课程更有助于增强学生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和人生态度。职业学校要通过各类德育课和人文素养课,充分发掘学生的积极品质和潜能,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闪光点。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等课程教学和相关的各类活动,让学生认识自身的积极品质,提高学生自信心和积极情感体验等。
(三)实施积极的学生管理
以积极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在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中实施“心本管理”[10]。所谓心本管理,即从学生心灵出发,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善于影响学生的心灵,从而由心灵的外在感动转化为管理者与学生心灵内在的交流与自觉。这要求教师和其他学生管理者关爱学生,对学生始终持有积极的期待。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关爱和较高的期待,就会有积极的回应。学生同样会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学生会变得更为自尊、自信、自爱、自强,焕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在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中,管理者和教师要相信学生潜能,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对待学生的问题要宽容和有耐心,因为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学生都在学业上有过强烈的挫折体验,且青春期的学生正处于自尊需求、心理敏感性和逆反心理最强烈的时期。职业学校的学生管理者和教师如果能充分注意到这点,在管理工作中,采取以鼓励和引导为主的方式,将大大有利于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
尽管运用积极心理学和积极教育思想,提升我国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这样的探索还处在起步阶段,但其思想和理念契合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那就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成为具有积极人格和人生态度的人,因此,对其开展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有着重要意义。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积极职业教育的理念与人本主义的职业教育理念有承继关系,可以说是对其进一步发展。这样的理念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观念背景下,要真正贯彻和落实实为不易,但仍应作为我们职业教育行为的指导思想和努力的目标。
[1]Sheldon,K.M.&King,L.(2001).WhyPositive PsychologyIsNecessary.AmericanPsychologist,No131.
[2]班华.心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9.
[3]崔景贵.心理教育范式论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20.
[4]崔景贵.职校生心理教育论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297-313.
[5]赵锋.转变观念为学生提供发展机会[N].中国教育报,2008-2-28(3).
[6]马启鹏,孙龙存.为职业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正名[J].比较教育研究,2011(1):61-67.
[7]任俊.西方积极教育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5):1-5.
[8]陈振华.积极教育论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9):27-39.
[9][10]崔景贵.职校问题学生心理与积极职业教育管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3):53-59.
责任编辑韩云鹏
姜飞月(1972-),男,东南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心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职校生心理与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研究”(编号:BJA130094),主持人:崔景贵。
G710
A
1001-7518(2015)07-0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