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慕课若干认识误区的思考 *

2015-01-31王应解

中国电化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学习者课程教育

祁 涛,王应解

(1.中央电化教育馆,北京 100031;2.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北京 100872)

关于慕课若干认识误区的思考*

祁 涛1,王应解2①

(1.中央电化教育馆,北京 100031;2.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北京 100872)

关于慕课的认识普遍存在着慕课革命论、慕课能实现教育公平、慕课提升教学质量、慕课支持个性化学习、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技术作用夸大化等误区,该文分别对此进行了讨论分析,认为:(1)慕课由于内外部等各种因素,其发展还存在许多变数,应该审慎对待这一新生事物,不应轻言慕课革命,也不应该盲目推广;(2)慕课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可能性,但在现实中更容易加深教育鸿沟;(3)慕课有可能严重降低教学质量;(4)慕课通过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提供教育产品,无法支持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学习;(5)智能化与大数据分析技术自身存在诸多障碍,难以在慕课中普遍应用。

MOOC;慕课;认识误区;慕课革命;个性化学习;大数据分析;教育公平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教育理念结合产生的慕课被誉为“数字海啸”“印刷术发明以来最大的革新”。2013年我国一些著名大学开始将慕课引入中国,受到有关政府部门、教育界与互联网界的广泛关注,有力地推动了慕课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慕课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这一新生事物的理解与认识出现了分歧:有人认为慕课是解决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教育不公、教育质量低下等问题的良方妙药;也有人认为慕课由于其内在矛盾性与现实环境的制约,慕课的实际影响与教学效果还有待验证。在有关研究、探讨、争论过程中,一些研究者、从业人员、媒体记者对慕课的认识普遍存在一些误区,常常将慕课的愿景、技术的潜在可能与现实混为一谈,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不加甄别地随意引用,有误导他人之虞。有必要对这些常见的认识误区进行剖析和澄清,以正视听。

一、慕课革命论的误区

edX总裁阿加瓦尔(Anant Agarwal)认为,慕课是“人类教育史上的首次革命”,已经显现“未来教育的曙光”,将重塑高等教育的模式[1]。2013年1月,美国The College Fix新闻网站编辑纳森·哈登在《美国利益》杂志发文预言,网络技术和新型教育模式将使传统高等教育体系崩溃。未来50年内,现在美国的4500所大学,有一半会消失。前斯坦福大学教授、Udacity公司的创始人、“慕课之父”塞巴斯迪安·斯隆(Sebastian Thrun)则认为,50年后美国大概会只剩下10所实体大学。未来的教育将由现在的“上学”转变为“上机”与“上网”。我国国务院参事汤敏先生坚信,慕课正在改变几千年来传统教育方式,是一场真正的革命。慕课浪潮所及,将会有大批大学关闭,大量教师失业。慕课将使国内大学直面世界一流大学的竞争,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教授警示中国大学说,“开放,或者被抛弃。在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和强势文化冲击面前,中国大学必须加快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否则就有沦为世界一流大学教学实验室和辅导教室的风险”[2]。

移动学习网资讯网首席研究员吕森林认为,现在谈互联网对教育的改变还为时尚早,在线教育在几乎所有的教育细分领域中都只是配角,甚至10%的份额都不到,而在线教育最早进入的会议培训领域,在线规模已占该市场份额的70%[3]。清华大学首门慕课“电路原理”主持人于歆杰老师认为MOOCs有助于解决一般性知识传授的问题,但不认同“慕课将使高等教育重新洗牌,大量大学消失,教师失业”,因为慕课中的知识传授只是人才培养的一个环节,而人才培养只是大学诸多社会功能中的一种[4]。“新东方集团”联合创始人王强也有保留地认为,“慕课对传统大学来说是个巨大的威胁,但说慕课将一次性革掉所有大学的命,恐怕还为时过早。这个革命必然是先从那些低质的、同质的、低水平的大学开始”[5]。

慕课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新的网络通讯、计算技术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制约教育普及、发展的技术问题,无疑是教学模式上的一项重要创新与巨大进步,必将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培训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但作为一个审慎的观察者,我们并不认同有些论者所称的“慕课即将引发一场教育革命,将导致教育格局的重新洗牌”,这是因为:

(1)教育作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一个触及社会各个角落、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复杂系统,其变革、演进是各种合力推动的、渐进过程。慕课改进了教学技术与教学方式,只是推动教育变革的一个因素,还需要有其他环境、条件的配合。

(2)慕课自身还很不完善,在现实应用中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与困难,还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地改革、创新与完善。

(3)慕课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还需要有支撑体系与良好的生态系统。目前我国慕课发展还缺乏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慕课产业链远未形成,配套的支撑体系与生态系统还不够完善。

(4)革命是根本性的变革,是指“推倒重来,另起炉灶”。教育革命的前提是现存的教育制度、体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我国现存的教育制度、体系、模式虽然存在诸多弊端,但基本与当前国情相适应,自身也在不断地改革、调整,不存在教育革命的前提与基础。

(5)慕课对教育的影响路径非只有“革命”一途,它将以适当的方式融入渗透到现在的教育系统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现在的教育体系、教育生态与教育模式。这一点,在社会职业培训领域已经初现端倪。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大力推广慕课的时机还不成熟,尤其是在我国,慕课发展的保障体系、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机制远未形成。两年来我国慕课的实践也表明,高辍学率、课程质量、高昂的制作成本、学分认定、学术诚信、配套服务缺失、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慕课的应用与推广。实际上,随着慕课逐渐为人们所了解,2013年美国社会对待慕课的态度开始渐归理性,对慕课的质疑声音常常见诸媒体与网络,已经很少有人再把慕课上升到“教育革命”的高度了。斯隆在2014年5月接受采访时对MOOC的发展现状表示深为失望[6]。

二、“慕课能实现教育公平”的误区

“能实现教育公平”是慕课广受推崇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一种开放式的在线课程,慕课可以克服空间距离的障碍,通过网络将传统局限于大学校园内的课程传播到其他地方。慕课打破了千百年来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学校之间顽固存在的知识壁垒与教育鸿沟。优质教育资源不再是是精英院校学生的专利,而逐渐成为人人均可享受的公共资源[7]。有学者提出用慕课的方式能解决教育不发达地区师资不足的问题,慕课的到来,为中国提供了一次实现教育公平的绝好机会[8]。它可以使那些原本无法上大学的群体可以无障碍地学习大学课程,促进教育机会公平[9]。“慕课所颠覆的是教育的精英理念,将教育真正推向平民化。到了慕课时代,这种知识层面的教育公平得到了终极解决,唯一的门槛可能是有没有智能手机或有没有网络的问题[10]。”

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中国大陆地区的所有公民都无法访问美国三大慕课平台之一——edX上的课程。原因是,edX上的课程视频是由YouTube平台提供管理与播放服务的,而这一重要的知识源视频网站早已被国内网络接入服务提供商用防火墙屏蔽而无法访问。可见,慕课要真正普惠大众要克服的不仅仅是技术性障碍。有学者认为,“不管你是在名校云集的美国波士顿,还是在贫困的中国甘肃乡村,只要有一台连上互联网的电脑,你就能学到你想学的课程”[11]。这种观点是把解决中国教育不公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过于片面化、简单化了,下面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1)中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不公平有历史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单单依赖慕课,目前可能还不太现实。就拿经费投入来讲,国家财政资金的“985工程”受益高校目前只有39所,约占全国高校的1%。北京市2013年高中生均公共财政经费是甘肃的6倍多[12]。客观上讲,经费的投入规模确实对学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这种投入倾向也确实影响了资源分配的比例和方向。

(2)教育公平不应狭隘地理解为使用相同的教材、课程进行教学。慕课依赖于畅通的网络与计算机系统进行传播与使用,对于现代信息基础设施落后的农村地区,普及慕课还不现实;慕课充分发挥作用还需要有成熟的在线教育生态系统与数字学习文化。对于信息素养平均较低的农村学生和农民工来说,慕课离他们还很遥远。

(3)在数字化时代,数字鸿沟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慕课不但没有效缓解教育不公,反而加剧了教育不公。有调查表明,目前参加慕课的学习者以大中城市的白领与在校中学生、大学生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为主[13]。这是因为,在信息基础设施先进的地区,网络通讯成本较低,这里的知识群体得以便利地利用已有的数字化优势首先享受到慕课带来的好处。

(4)在同一地区,拥有经济、文化、知识与信息优势的群体往往是教育不公的受益者,在慕课浪潮下,他们更有优势首先接触、利用这种开放教育资源,并率先从中受益。而弱势群体由于主客观原因将继续在这场数字化教育变革中保持劣势。

(5)所谓“用慕课的方式可以解决贫困、落后地区师资不足的问题”更不切实际:现阶段教师在学校教育中仍然不可或缺。如果函授、广播教学、电视教学、网校都无法解决贫困、落后地区师资不足的问题,那么慕课也无从做到这一点。反而,因为要应用慕课,贫困、落后地区需要更多掌握信息化、数字化教学技术的专业教师。

教育不公的根源是现行的政治、经济、教育体制问题,慕课作为一种教育技术与模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象,反而由于数字鸿沟、不同人群之间经济、文化、知识等方面差异的存在,慕课将会扩大与加剧“教育鸿沟”。新技术首先会被优势群体用来强化与扩大该群体的既有优势,这是已经被反复证明的事实。

三、“慕课提升教学质量”的误区

“中国大学能做的,最迫切的,是用MOOC模式来提升自身教学质量”[14]。学习者主动学习的渴望,名师的教学水平,名校的严谨管理都会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15]。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MOOC研究组认为[16],MOOC课程来自一流大学的一流教授,其教学设计上也更符合学生学习规律,能为学生提供更有收效的学习体验。这体现在MOOC注重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兴趣的激发,将学生放到教学活动的中心;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及时了解每名学习者的学习状态,不仅有利于促进个性化的学习,也带来了学习效率的持续提高;注重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全员学习与协作学习。以edX为例,慕课从5个方面变革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即利用短视频与练习题交替出现;学生自行掌控学习进度;利用软件实现即时反馈;学习过程的“游戏化”;同伴学习模式的引入。

那实际情况如何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权威的数据能证明慕课能明显地提升教育质量。根据2013年11月果壳网完成的“MOOC中文用户大摸底”的调查数据,只有约6%的MOOC最终完成了课程学习,远低于校园内有组织的传统课堂中课程完成的比例[17]。美国的有关调查数据表明,慕课的辍学率都保持在90%以上。密歇根大学的一位教授统计,在上自己主持的MOOC的2849个学生中,只有200人至少完成过一次作业,只有70个人学完了所有的课程资料,这个比例低于2.5%[18]。根据2013年《高等教育纪事》的调查,72%教师认为完成MOOC的学生,不足以获得自己所在机构的正式学分,66%甚至干脆认为自己所在机构永远不会授予MOOC学生正式学分。美国国家基金会曾经资助了一项研究课题,对Udacity平台提供的三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慕课系统上学习的学生的失败率远高于传统院校中相同课程的学习者。该课题组还发现,慕课项目中几乎找不到导师针对学生进行单独辅导的可能性[19]。随着一些慕课项目的失败,斯隆公开承认其所创立的Udacity上的慕课是个“差劲的产品,并不能如民众所期待的那样教育人们”[20]。

无疑,作为一种新的在线教育模式,慕课在教学方式、课堂组织、知识碎片化呈现等方面给人们提供了不同的学习体验,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作为一种对现行教育与学习模式的辅助与补充手段,慕课确实能够辅导学生的课后学习。但纯粹的慕课教学模式难以普遍地提升教育质量与学习效果,原因分析如下:

(1)大规模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有限的论坛空间难以保证学习者的提问能得到及时的响应,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无法实现。而一对一的交互对于处在经济底层的学生来说,是保证其学习效果的关键[21]。慕课教学难以实现完整的学习链(Learning Sequence)。

(2)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得到及时、准确的评价。慕课模式中,为数有限的教师无法应付庞大数量学生群体的学习效果评价问题,解决方法是实现生生互评。问题是,在开放的、缺乏约束机制的情况下,被评价者的学术诚信无法确认,评价者的知识水平、评价能力、负责任态度无法保证,生生互评的结果难以令人信服。

(3)慕课模式下,学生个体、学生群体之间在学习动机、知识背景、自我约束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慕课在设计时无法预知、因应这些差异,而是按照传统课堂上听课学生的标准来设计课程内容。对于达不到标准的其他学习者,如何考虑他们的具体情形确保教学质量,对于慕课设计者来说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如清华大学的慕课不一定适用于高职院校的学生,面向哲学系学生开设的“正义论”课程对于生物学专业的学生也是一个挑战。

(4)学习离不开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是知识的传递、接收、内化的过程,通常需要有老师、学习资料、学习伙伴等学习要素。慕课模式下,学习者知识结构、专业背景不同,身处不同的地区,彼此陌生,这使得他们之间很难真正有效地组成稳定的学习共同体,不易建立起稳定的学习团队。慕课学习者线下往往是独立、孤立地学习,缺少同伴之间的鼓励与帮助,这些都影响到学习效果。尼尔森的《中国在线教育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的在线教育用户中只有一成的用户表示“非常满意”,48%的认为无法和教师互动交流答疑,39%的认为没有课堂气氛。

(5)网络环境下干扰学习的因素很多。在线教育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自主性、自我控制能力,而这正是中国学生所普遍缺乏的。

(6)慕课模式下,学生可以反复观看教学视频,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消化教学内容,所付出的学习时间比传统课堂上多,即便学习效果好一点也不能简单地归功于慕课的教学模式。

四、“慕课支持个性化学习”的误区

现在许多媒体的宣传报道与学术研究文献都把“支持个性化学习”作为慕课的一大亮点。“有了慕课,学生才真正有了选择,学习才真正成为个性化的事。每个学习者能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程度、自己熟悉的语言、自己的学习速度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22]。MOOC不仅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还将选择的权利交给了学生。学习不必再局限于某一学校所能提供的课程,可以自由地定义自己的学习需求,并从有关同一主题的所有MOOC中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一门,可以挑选教师、课程涉及的具体内容、授课方式、甚至是评估方式,学生可以自主控制学习进度。慕课提供的课程是多样化的,它提供了主动式学习的技术工具和学习资源等条件,让学习时间变得灵活,选课方便,可以挑教授,同时也加强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23]。

个性化学习理论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尊重差异,把学习者作为能自我驱动、自我创造的个体而不是一台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该理论源于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其主要代表人物为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他们以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强调学习者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人本主义教学观倡导“非指导教学”“自由学习”“自我指导的学习”等教学观点。个性化学习将释放学习者的潜能,获得成功的体验。简言之,个性化学习的本质对于教育者而言就是“因材施教”,对于学习者而言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学习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支撑环境、配套资源、学习内容、学习手段、学习节奏、评价方式等。

慕课打破了学习内容、进度、起点、目标、要求等方面的统一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按照适合于自己的方式和进度进行学习。从这种意义上看,慕课似乎确实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了一些条件。但是慕课的知识传授方式还是以传统的讲授式为主,只不过视频化、碎片化、网络化了。Coursera上的大部分课程跟视频讲座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是主要的知识来源之一,课堂以教学视频为中心,而不是什么“以学生为中心”。而目前上线的慕课课程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总体资源非常有限,学生基本上没选择的空间。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哲学系教师曾集体反对学校引入哈佛大学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Sandel)教授的在线课程“正义论”,慕课将损害高等教育的质量、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24],“全美所有哲学系教授一模一样,‘正义论’的可能性本身就很恐怖”。在一课独大的格局下,慕课的教学形式单调,授课还是以讲为主,知识的传递是单向的,无法像传统教学模式下,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慕课模式下,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交流环节失灵[25],“个性化学习”无从谈起。事实上也可以说,慕课正是通过抹杀“个性化学习”换来了大规模的受众与课堂的开放性。

五、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技术作用的误区

远程教育不是新事物,从早期的函授教育,到近现代的广播教育、电视教育、网校教育、网络公开课等,都实现了大规模的受众、开放性等教育理念。但只有慕课才实现了面向海量受众的即时交互与实时反馈,从而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而大数据技术分析、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正是慕课教学中个性化学习、个性化指导、个性化教学赖以实现的基础。很多慕课倡导者认为,正是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将高等教育从工业时代带到数字化时代[26]。通过记录与分析慕课学习者登录、浏览、观看视频、完成小测验、在线作业、打分、讨论等行为产生等大量的后台数据,教师可以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对学生实行个性化指导。慕课的考试和作业评估已经实现了在线评价,可以批改各种各样的作业,能批改选择题,简答题、数学或数学表达式、模型以及编程等作业,解决了大规模学习中极少数教师难以应付众多学生的问题[27]。大数据将会让教育机构开发预测工具来提升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

也有一些专家表示怀疑: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促进教学法的进步,但这些突破性进步的应用范围是有限的。斯沃斯莫尔学院的一名历史教授蒂莫西·伯克就认为,大学教育的精髓在于学生和教师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不管程序编制得如何先进,这种互动都是机器无法模仿的。韦顿学院英语教授艾伦·杰克布也有同样的疑虑。他说“大学生会对课堂遇到的辩论情境和与他人的实时接触进行思考,这对他们的工作有极大的影响。网上论坛无法完整复制这种对话的丰富性”[28]。

笔者认为,虽然目前在某些特定的慕课中,某些实验性的项目取得了初步成功,但由于技术障碍与成本因素,智能计算与大数据分析技术无法广泛地应用到每门慕课课程中。原因有:

(1)海量的小数据构成大数据,对大数据的分析与知识挖掘可以得出一些宏观的、隐藏的普遍性的规律,但它无法准确面向每个学习者得出足够的特征,发掘出能支持个性化教学的信息与知识。不同课程的大数据分析模块需要分别建立科学的分析模型,而这是慕课平台无法提供的。

(2)事实上,慕课平台所能记录和获取的只是用户学习慕课、互动环节的一些行为数据,对于用户学习过程的认知特征、知识内化的状态等关键的基础数据却无从获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仅仅依靠这些零碎的、皮毛的行为数据希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出学习者的真实学习状态,无异于缘木求鱼。

(3)适用于一门课程的在线作业或考试检查模块、大数据分析模块无法适用另一门课程(不包括简单的选择题检查等模块),如作文语法检查模块无法用来检查数学推导过程是否正确。因此必须为每门课程建立相应的知识库与专家系统模块,而这是一项耗时长、成本极高的工作,对于免费且制作预算相当有限的慕课来说,这基本上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六、结语

慕课是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最新的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产物,是教育教学技术的重要创新与进步,必将对现行的教学模式、教育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受体制机制、研发成本、技术应用等因素的影响,现实中的慕课并不像其鼓吹者们所宣称那样尽善尽美。我们不能陷入技术乌托邦的泥潭,认为技术将轻而易举地解决一切难题。在美国,过去两年很多专家对慕课现象进行的研究与反思,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美国社会对慕课的遐想。正如乔纳森·哈伯所言,慕课既非化解传统教育危机的“灵丹妙药”,也不是传统教育领域的“潘多拉魔盒”[29]。作为新生事物的慕课也在不断创新、演变、进化,产生了许多新的应用范式[30],并在适合其生长的社会教育与职业培训等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尽早走出慕课的认识误区,及时更新对慕课的认知。

[1][7][14][16][26]曼丽等.解码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教育学考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樊丽萍,姜澎.慕课,让大学有危机感[N].文汇报,2014-04-07(01).

[3][5][8][10][11][22][28]汤敏.慕课革命:互联网如何变革教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4]于歆杰.关于MOOCs认识的几个误区[J].计算机教育,2014,(21):7-10.

[6][20]A Q&A with “Godfather of MOOCs” Sebastian Thrun after he disavowed his godchild[EB/OL].http://pando.com/2014/05/12/a-qawith-godfather-of-moocs-sebastian-thrun-after-he-disavowed-hisgodchild/,2015-04-23.

[9][15][23]李志民.慕课的兴起引起中国大学的觉醒[J].中国高等教育,2014,(7):30-33.

[12]2013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全文[EB/OL].http://xiaoxue.eol.cn/zxrd_9631/20141106/t20141106_1199101_3.shtml,2015-04-23.

[13]刘杨等.中国MOOCs学习者参与情况调查报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4):27-34.

[17]MOOC中文用户大摸底[EB/OL].http://mooc.guokr.com/post/610667,2015-04-23.

[18]Charles Severance.MOOCs:An Insider’s View[J].Computing Education,2013,(10):93-96.

[19][29]乔纳森·哈伯.慕课:人人可以上大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1]Todd A.Finkle,Evan Masters .Do MOOCs pose a threat to higher education? [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2014,(26):1-10.

[24]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教师集体反对在线课程[EB/OL].http://www.

cdgdc.edu.cn/xwyyjsjyxx/zxns/zxzx/mg/zxzx/277612.shtml,2015-04-23.

[25]5 Reasons Why MOOCs Provide Little Real Value[EB/OL].http://www.learndash.com/5-reasons-why-moocs-provide-little-realvalue/,2015-04-23.

[27]吴剑平等.大学的革命——MOOC时代的高等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30]祝智庭.“后慕课”时期的在线学习新样式[N].中国教育报,2014-05-21(11).

祁涛:副编审,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qit@moe.edu.cn)。

王应解: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管理(wyj@ruc.edu.cn)。

2015年7月26日

责任编辑:赵兴龙

Analyzing Some Misunderstandings Regarding MOOCs

Qi Tao1,Wang Yingjie2
(1.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Beijing 100031; 2.School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

There has been fi ve major misunderstandings regarding MOOCs,such as “MOOC is a revolution”,“MOOCs boost fairness in education”,“MOOC promotes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MOOCs support personalized learning”,”Arti fi cial Intelligence and Big Data technologies make MOOCs disruptive”.Based on discussion and analysis,the paper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above arguments are not the case.(1)Better not to say that MOOC is revolutionary because of uncertainties in its development; (2)MOOCs are more likely to deepen the educational gap; (3)MOOCs may lower down the levels of instructional quality; (4)MOOCs cannot massively support personalized learning; (5)AI and Big Data technologies are dif fi cult to apply widely in MOOCs.Some detail reasons are given in the paper.

MOOCs; Misunderstandings; MOOC Revolution; Personalized Learning; Big Data; Educational Fairness

G434

A

1006—9860(2015)10—0028—05

*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规划项目“基于开放性教育资源与网络教育的北京市学习之都构建研究”(项目编号:AEA07085)、中国人民大学教师教学发展改革项目“‘SPOC+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在人文社科类大学研究型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

① 王应解为本文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学习者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