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腾蛟起凤
——议论文写作之个性化说理

2015-01-31王乐良

中学语文 2015年26期
关键词:论据事例论点

王乐良

龚自珍《己亥杂诗》第104首写道:“河汾房杜有人疑,名位千秋处士卑。一事平生无齮齕,但开风气不为师。”龚自珍一生不蓄门弟子,坦荡自在,洒脱自如,突破当时经师以圣贤自命的风气。这就是龚自珍的惊世骇俗的个性。齐白石老先生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人无个性,淡而无味;画无个性,泯然无闻;文无个性,人云亦云。个性化是此人与彼人的突出差异,个性化说理是议论文能脱颖而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关键要素。

那么,什么叫个性化说理呢?就是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独特的眼光,新颖的材料,新奇的语言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自主、真实、创新”地阐述个人看法、分析事理和情理。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如果千人一面,千篇一律,随波逐流,矫情虚伪,不着边际就一无所取、不堪卒读了。一个人只有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并独立深入地思索,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独树一帜,独抒性灵,才能写出好文章。

怎样才能在写作中做到个性化说理呢?

一、建立清晰的文体意识,让议论说理唱主角

议论文写作的第一要点是把握好文体,只有明确了文体特征,才会依据此特征去明确观点,寻觅论据,展开论证。平时写作训练中往往有许多学生缺乏文体意识,写着写着写成了似记叙文又似议论文的非驴非马的“四不像”。这类文章大都用一大半篇幅记叙一个例子,最后在结尾点点题,用两三行议论句解释一下故事的意义。这样的文章是不会获得好分数的,因为它犯了文体不明的大毛病。

那么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是什么?

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全文都要围绕中心论点来写,不可旁逸斜出,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论据的列举要精练、概括,要把论据中可有可无的细节都删削掉,只留下可以用来证明论点的论据。因为议论文不同于记叙文,不需要把事例记详细、记生动,那样的话反而会本末倒置、画蛇添足。议论文的事例只要求与论点有关联,能够通过议论分析把论据与论点联系起来就行了,其他与论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就应坚决摒弃。另外,议论文写作所举的事例必须是概括的,不能啰里啰嗦,拖泥带水。只有这样,才符合议论文语言讲究准确、鲜明的特点。有些学生图省事,不愿动脑筋思考选择删减,直接照搬原事例,不管有用没用,这样只是凑字数而已,一点作用没有,反而让人生厌。

请看下面的学生习作《智者无声》中的两则事例论据:

智与不智,在于心。心诚,则有大智,而有大智者,却又多如清风,徐徐而来,柔和而又无声。

法国的画家高更,在与梵高的关系出现裂痕后,便只身一人去了大西洋中的一个孤岛,独自生活。他的选择在我看来莫过于最好的选择。高更并非在逃避什么,他只是比其他人更聪明一些。在他生活的地方,有山,有水,有森林,有着每天都可以看见的朝阳和落日。他给了自己一个绚丽的人生。他画中浓郁而鲜艳的色彩,告诉了人们这一切的过程是多么悄然无息,多么富于哲理。

还有一个令我心怀崇敬的人,那就是梭罗。他从令全世界都仰慕的哈佛中走出来。当他离开那里后,他并未去金碧辉煌的殿堂,而是选择了那个留下了他近半生脚印的瓦尔登湖。在湖边,他钓鱼,划船,任湖面的风吹拂着他的脸,他的心。每当他坐在湖边看着夕阳落下时,便会思考如何将这湖光美景一一记录下来。多年后,梭罗离开了瓦尔登湖,也离开了我们。可是人们却无法忘记他给人们留下的东西——《瓦尔登湖》。梭罗用他的智慧完成了这部巨著。有人说他是愚蠢的人,可是我觉得,在这“愚蠢”的背后,有一种世人不可企及的智慧。他正在蔓延,在我的心里,悄无声息……

本文列举的事例均为西方文艺大师,引述的名人事例简约概括,行文用笔洗练自然,飘逸潇洒,天然简淡,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选择事例精炼典型,紧紧围绕中心论点的特点。

二、加强思维训练,摆脱思维简单化、模式化倾向

人们的思维往往趋于简单化、模式化,不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更无法深入思考,由表及里,发现并揭示事物的深层内涵和深刻哲理。只有将思维发散出去,并且学会选择最佳立意,力争立意的新颖,这样才会思维活跃,不至于立意平庸乏味。

思维方式大体有如下几种:

1.发散思维,比中选优

发散思维就是从某一点出发,呈放射状、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某问题进行思考的方式。运用此方式可以拓展我们的思路,以求得更深刻、更新颖的立意,从而解决不会写的问题。

围绕某个文题,是能够提出多个中心思想的,即立意具有多重性、广阔性。有的同学疏于思考,立意比较随意,写出来的文章不但谈不上“立意新颖”,甚至可能偏离题意。这就要求考生在动笔之前,一定要先启动思维,多提出几个立意方案,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一个平时少见而又出于内心的见解来作为文章的主题,并将它作为选材、谋篇布局和确定表达手法等的依据。

例如:话题作文“比”。我们可以从多角度进行以下几种立意:

①比是人的一种本能,但要懂得哪些该比,哪些不该比。

②比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比,对比持一种从容的态度。

③全面辩证地看待比,不讲攀比,而比奉献,比良心,比责任感。

④比只是人们行事的一种手段,要达到“身在比中,心在比外”的境界。

⑤盲目攀比,会让人陷入难以自拔的痛苦困境,会让人迷失方向。

这几种立意就涵盖了正面反面的、表层深层的几个角度,有的是指出“比”的本质,有的深挖“比”的深层内涵,有的辩证地分析,立论公允严密,有的指出“比”的负面影响。比较这些立意,选出最佳的最适合自己内心的立意来写即可。

2.纵向开掘,由果溯因,由因推果,提出方略

围绕文题或材料,止步于“是什么”“有什么”之类的问题,得到的立意常常停留于事物的表面,泯然于众人之见。要学会开掘深层意蕴,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抓住结果追溯原因。最可行的办法是,对着文题或材料思考 “为什么”“怎么办”之类的问题,这时我们会逐步接近直至抓住事物的本质,从而获得深刻的立意。

对话题的存在原因或条件进行追问,就是“由果溯因”法。例如,话题“坚韧”,就可以追问:坚韧的原因在哪里?

①是父母的性格给了我巨大影响。

②是人们在脆弱时给了我(他)力量。

③是无数次风雨挫折使我(他)变得意志顽强,产生了挫折免疫力。

把话题核心词当做原因,对话题存在可能产生的功能、影响、作用、意义等进行推测,就是“由因推果”法。例如,话题“忙”,就可以这样推测:

①忙,可以使我们抓紧时间,提前完成任务,达成目标。(利)

②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竞争带来的压力。(利)

③忙,也会使我们的身心得不到放松,于是没有了诗意。(弊)

提出方略,就是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就是对与话题有关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和方略。例如,话题是“包容”,我们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如何包容”。

①当涉及自我利益时,我们要尽可能以广阔的心胸原谅他人可以原谅的过错。

②当别人的意见与自己的相左时,我们要尽可能维护他发言的权利。

③但我们也不可无原则地包容丑恶或罪恶,我们要坚持正义,见义勇为,对违法犯罪行为不可逆来顺受、姑息养奸。

3.辩证分析,思维缜密

辩证分析立意即从事物的不同侧面来思考和分析,对材料或话题进行多角度审视,从而得出全面、得体、无懈可击、不失偏颇的观点。例如:

①中国画家吴冠中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接受荣誉文学博士称号时说:“如果画,一定要画出新的想法、新的感受,重复自己是可耻的。”

②也有人说 “重复是成功之母”,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不就是从一次次画蛋中走向成功的吗?

首先,从考查类型看,这属于提供多则材料的作文,要求学生必须对两则材料进行分析,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全面透彻地理解并把握所给材料的有效信息,才能确保审题立意的准确。其次,从题意分析看,必须把握材料内涵,分析挖掘本质。从表面上看,两个材料之间的关系好像相反,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实两者分析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前者强调的是在有了较好的基本功的前提下,进行创作时,就绝不能重复自己或他人,要勇于突破,大胆创新,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而后者强调的是必须夯实基础,要勤学苦练基本功。所以说,两者并不矛盾。从立意角度看,要求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分析如何看待和处理好“重复(模仿)”与“创新”的关系,“打好基础”与 “求异创新” 的关系,“积累”与“创造”的关系等等,当然大家也可以侧重于某一方面立意。我个人认为最佳立意应该为“如何处理模仿与创新的关系”。

4.逆向思维,反向立意

对于某一个现象或某一个问题,社会和大众有着比较一致的看法。但是事物内部结构比较复杂,外部情况也多种多样,因而同一事物除了正面积极意义外,还具有旁属甚至反面性的意义。如果我们经过审慎思考,提出与传统和世俗相悖的观点,这样的文章,往往会以崭新的立意取向赢得关注和重视。比如说,人们都说要矢志不渝地维护自己的尊严,你却认为特定条件下要敢于放弃自己的尊严,首先保护好自己的生命,这不就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吗?

总之,面对话题,只要我们认真思考,深入理解,拓展思维,充分激发自己的创造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认识个性,就完全有可能获得新颖的见解,发前人所未发,得出探索性、独特性的的结论。但是追求“见解新颖”,必须要以符合题意为前提,并且一定要建立在合情合理合法的基础之上,如果一味“求新”而偏离题意或者让文章失之怪谬,反而会弄巧成拙。

三、选择独具个性的典型、新颖的论据,紧密结合议论分析

什么是典型事例?就是那些最具说服力,最能论证观点的名人事例。如果事例与论点不沾边,就会造成油水分离的结果,以致徒劳无功。事例不是越多越好,少而精,足以以一当十。另外可以边举例边引用名言名句,一则是进行道理论证,一则是增添文采。

什么是新颖的论据?就是新生活、新现象、新人物中最新涌现出的材料。中学生习作中的论据陈旧、老化现象十分严重,这暴露出中学生平时积累的事例尤其是新鲜的事例太少,再就是积累了一些材料但不会巧妙地运用,还有就是不知道旧材料也是可以被赋予新的意义的。或是从新的角度再次表现文章所用材料应该尽量新颖,要有意识地避开那些已经被用滥了的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的素材,如李白、司马迁、屈原、岳飞、文天祥、陶渊明、苏轼、爱迪生、牛顿等等。如果用的话也要重新打磨,或者切换角度,以求新颖脱俗。平时大家应注意最新的热门话题,身边的新人新事,多阅读一些报刊时文,争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一定要在用例上显示你的与众不同,从而张扬你的个性。

说理时不仅要举例子、摆事实,还要讲道理,二者不可偏废。只有将事例论证与道理论证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做到说理透辟,让人信服。学生常犯的毛病是举例后不分析议论,或者蜻蜓点水般地点点题。缺少深刻的分析论证环节,就会使内容显得空洞虚浮,缺少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严谨性。议论文以思辨见长,只叙不议或是只议不叙都是不可取的。只叙不议就会疏松思考的密度,减缓思考的力度,从而使节奏变得松弛,无法激起读者的阅读快感。只议不叙往往说不透彻,内容空洞,水分多,思维的深度不够。有的不能公允、准确地说道理,甚至强词夺理。说好的称赞得不得了,说不好的就贬得一无是处。这样的语言和观点是很难说服人的。

四、语言上力求简洁、生动,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并注入真挚情感

前苏联作家康·亚·费定在《作家的技巧》中说过:“废话多的地方,语言无力的地方,那么也就是思想腐朽的地方。”这句话用到议论文写作上就是说:要想在文章中表现出深邃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就必须让语言精炼有力。开头引论部分要尽可能简洁,引出论点或论题即可。论题要明确,论点要鲜明。本论部分的分析论证,所有论据必须为论点服务,不蔓不枝,不为卖弄见识才学而旁逸斜出。结论要联系实际,重在理论联系实际,使理论能够服务于现实生活,增强议论文的现实针对性,真正做到“文章合为时而著”。

议论文虽然重在说理,以理服人,但也要讲究文采,讲究修辞技巧。不仅让人读懂读明白,更要让人愿意读、喜欢读,使议论文语言变得优美、生动。因此讲究藻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是必要的。同时还要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必须恰当、精彩,为表情达意服务。

议论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

1.引用或化用。将一些名言警句,古诗文名句引入作文,不但可以更好地突出主题,而且能增加文章的知识容量,凸显作者的文化底蕴。

2.比喻。比喻能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荀子的《劝学》几乎全用比喻说理,通俗易懂。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把人们对文化遗产的态度比喻为青年对继承一座大的旧宅子的态度,形象生动。使人们在嬉笑怒骂中认识到对于文化遗产应有的态度。

3.对偶句或整句。为了增强语言的概括性,建议大家多使用对偶句或整句。对偶句或整句,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性强,能使文章表现出语言凝练简约的风格和音律美。

4.对比。议论文除了段落间可以构成正反对比论证外,在具体的语段中,也可以通过对比彰显观点。将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说,以突出强调要重点说明的事物或重点阐述论证的观点。

5.排比。议论文中的排比,既可以是论据列举中的语句并列,也可以是语段与语段之间的并举。议论文中使用排比,除了可以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外,还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营造艺术氛围,增强艺术效果。

还有一点就是在写作中注入情感,不做冷漠的评判者,写作中必须处处让人感到有一个潜在的“我”存在着。我建议采用亲切对话的形式,表达出一种关心、热爱、温柔的情调,即要带着激情去写。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感情充沛,文气贯通,汪洋恣肆,一气呵成,一定会让读者为之热血沸腾,拍案叫绝。

附范文:

品味历史的芬芳

陈 晓

翻开历史的画卷,总会有一些人、一些事,透过那泛黄的纸面,向我们缓缓走来。他们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有“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坚韧,有不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超然。我的生命,因这些偶像而光彩焕发。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代诗仙李白,以他独有的气质高吟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向我们走来。让玄宗亲迎,力士脱鞋,贵妃研墨,在当时这是何等的耀眼;功名利禄,唾手可得;游山玩水,把酒千杯,这又是何等的任性。然而,李白终究是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个小小的长安怎容得下这位“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仙人,他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造就了无以复加的诗仙之路。“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历史终究将他记住,记住了这位铸就中国文学巅峰的偶像。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秋天的黄昏,西风夹杂着蒙蒙细雨向我们袭来。落在鼻尖,落在脸颊,寒冷彻骨,一代诗圣杜甫向我们走来。如果说“文章憎命达”是一种时尚,那么这衣衫褴褛的糟老头儿似乎永远走在时尚的前沿。不管是困居长安,奔走求官;不管是随众逃难,陷贼被俘;也不管是长年多病,漂泊客旅,杜甫始终心忧天下,始终惦记的是“戎马关山北”,日夜期望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位既未做到兼济天下也没能够独善其身的偶像,以其大慈大悲的仁者胸怀,以其沉郁顿挫的至诚歌咏,显示出了君子忧道不忧贫的高贵与超然。

“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如果非要给曹雪芹安一个职位,非“酿酒师”莫属。悼红轩中苦酿着他那“千红一窟,万艳同杯”。人们都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他却是个例外,从少时的风柳繁华到如今的“绳床瓦灶,举家食粥酒常赊”,他依然那么从容。苦心人,天不负,他终于酿成了芳香甘洌的艺术之酒,它那行云流水般的散文中,处处沁透着诗情的芬芳;大量的诗词曲赋,犹如镶嵌在碧海青天里的珍珠和明星,闪耀出奇异的光彩。

轻轻合上书本,这些偶像,仍然那么清晰地浮现在脑际。

他们伴我成长,引我深思,启我智慧,开我心扉。

他们让我在 “天生我材必有用”中学会了自信,让我在“零落成泥碾作尘”中学会了奉献,让我在“质本洁来还洁去”中学会了做人。

[点评]文章有丰厚的底蕴与充沛的情感。写李白,突出一个“狂”字,展开时有诗人名句,也有后人的评说,“玄宗亲迎”“力士脱鞋”“贵妃研墨”等典故,使诗人愤世嫉俗、豪放不羁的形象跃然纸上;写杜甫,重在一个“忧”字,信手拈来的诗句,让忧国忧民、情系天下的伟人形象如在眼前;写曹雪芹,则倾注于一个“苦”字,作者巧妙地想到一个“酿酒师”的角色,从而将“人世的辛酸”与“作品的芬芳”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令人过目不忘。三个部分三个人物,三个人物三部历史;不同的人物,蕴藏着不同的人格与精神魅力。文章语言颇具文采,情感更是融入其中!

猜你喜欢

论据事例论点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论点:议论文的灵魂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高考议论文需细分分论点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