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研究综述

2015-01-31冯红霞

职教论坛 2015年6期
关键词:新生代研究者农民工

□冯红霞 陈 醒

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研究综述

□冯红霞陈醒

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研究已成为我国研究者争相探讨的论题,并取得一定进展,研究内容主要表现在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必要性、理论基础、功能、障碍和实现策略等方面,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推进我国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研究,需要加强关注,丰富研究成果;讲求实效,深入实证研究;提高认识,注重保障机制研究;与时俱进,拓展研究视野。

成人教育;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综述

加快和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是有效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必要选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成人教育作为一种服务性和社会性极强的教育形式,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大有裨益,在促进他们的社会流动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已成为我国研究者争相探讨的焦点,并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尝试就我国研究者针对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更好地推进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研究,并有效地指导实践。

一、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研究概况

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并不断深入,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聚焦与关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不难发现以下几点:

(一)成人教育学研究视角方兴未艾

研究者最早是从社会学的视角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问题进行研究,其中仅有部分内容涉及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自2006年起,从成人教育学视角进行的专项研究相继展开,且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如刘奉越的《成人教育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中的使命》(2006)一文,较早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流动中的障碍因素,并从成人教育学视角对相应策略进行探讨,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

(二)论文数量增长明显

笔者以“成人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和“社会流动”为在中国知网(CNKI)上进行检索,发现相关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数量逐渐增多,共计50余篇。比较典型的有于莉、何爱霞的《成人教育规导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应然功能及其实现》(2007),蔡成芹的《成人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中的功能定位》(2012),以及李军、冯乐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成人教育策略》(2014)等期刊论文。相对于期刊论文而言,硕博论文数量略显薄弱,比较典型的是于莉的硕士学位论文《成人教育规导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研究》(2008),详细地探讨了成人教育规导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现状及实现途径。但是自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之后,硕博论文数量也相应的呈现增长趋势。

(三)课题研究取得一定进展

就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基金项目而言,比较典型的有刘奉越主持的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策略研究”,该项目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特点及障碍出发,系统、详细地探讨成人教育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作用,并致力于研究切实可行的促进策略。到目前为止,该项课题研究已经取得一系列的预期成果。

(四)著作成果较为不足

就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专著而言,目前还比较欠缺,相关内容散见于一些著作中,何爱霞在其著作 《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2007)的相关章节中,对成人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做了专门探讨,指出成人教育与我国农民的社会流动呈现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韩玉梅著的《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2013)和蒋成龙著的《基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2013),也对成人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中的促进作用有所提及,但是缺少系统、详尽的策略研究。

二、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必要性

加拿大成人教育家罗比·基德(RobbyKidd)指出,“社会阶级(阶层)对成人学生‘文化’(教育)上的成功与否有着巨大的影响。而变动性又是成人社会的一大特点,(成人教育)有可能改变他们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1]。因此,国内研究者首先就成人教育能否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展开探讨,并进行论证。虽然一部分研究者对其必要性持否定观点,但是大部分研究者对此持肯定观点。蔡成芹认为,“成人教育是新生代农民工全面发展的催化剂,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中尤显必要”。基于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现状的分析,她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的 “合理流动需要靠成人教育来引导”,“知识技能的增强需要靠成人教育来实现”,“快速融入城市需要靠成人教育来保障”,“法律法制意识需要靠成人教育来提高”[2]。刘奉越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流动中面临着体制性障碍、观念障碍和自身素质障碍,需要通过成人教育来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人文素养,从而增加参与竞争的砝码,使他们能够顺利就业和合理流动[3]。于莉基于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问卷调查,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对成人教育规导他们的社会流动基本认可,充分良好的就业是解决他们社会流动问题的基础,成人教育发挥着较大的现实作用,继续学习与取得更好的生活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4]。由此可见,成人教育对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二)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理论基础

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是一个较为新颖的研究方向,但是论点的提出总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这样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实践工作才能有理可循。相对而言,研究者对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理论基础的探讨较少,比较典型的是于莉对此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她认为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建立在以下两种理论基础之上。一方面,成人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的认知理论。以戈德索普(Goldthorpe)为代表的研究者指出,“如果运用一些必要的鼓励,个人可以轻易地打破社会阶层障碍,得到社会晋升,并使社会结构更为开放”[5]。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刘易斯理论模型认为,通过优先发展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推进城市化进程。农民素质和能力低下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内在制约因素之一,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非农化进程,因此要加强教育培训,拓宽他们转移的层次、领域和速度。此外,韩玉梅对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理论基础进行初步探讨,认为主要是赫伯尔的推力-拉力理论,同时也受到年龄-迁移率模型的影响,即年龄越小、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群往往更倾向于迁移[6]。这些理论的提出为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三)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功能

随着研究者对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必要性和理论基础的探讨,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功能也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王亚敏在《论我国社会转型与成人教育功能创新》一文中提出,成人教育具有为社会成员合理流动服务的功能。蔡成芹在《成人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中的功能定位》一文中认为,成人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中发挥着自身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即能够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素养,增强其竞争能力;能够通过引导性培训,培养其融入城市生活的能力;能够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使其实现市民化;能够有效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意识,提升公民素养[2]。宋雁在《城镇化背景下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研究》中认为,成人教育对新生代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经济实力,而且能够拓宽他们的社会关系,使他们增强心理适应力[7]。综上所述,研究者认为成人教育的功能体现在有助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法律素质等方面,应充分利用这些功能以促进他们的社会流动。

(四)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障碍因素

成人教育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障碍因素,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成人教育的功能,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研究者对这些障碍因素进行分析。于莉基于山东省临沂市成人教育规范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调研,认为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存在以下三种障碍因素。其一,就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认识情况而言,他们对成人教育规导社会流动基本认可,虽然参与成人教育的意识较为强烈,但是行为跟进不足。其二,在社会环境支持方面,存在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力度不够,教育机构宣传与整合有所欠缺,用工单位教育环境和社区教育环境尚未真正建立等问题。其三,从成人教育规导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过程性情况来看,成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欠缺,方式方法与理想值之间存有一定差距,成人教育管理的灵活性不强,师资队伍建设尚待合理化。这些因素都成为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障碍,影响着社会流动的效果[4]。另外,伍齐姗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成人教育发展》一文中指出,当前成人教育存在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内容不实用、劳务输入地政府推卸责任等方面的障碍,这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10]。相关研究对存在的障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为充分发挥成人教育的功能,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起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也为之后的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五)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实现策略

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指导实践,因此,研究者十分关注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实现策略,从不同层面进行探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有研究者认为,通过技能培训可以有效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促进社会流动,因此要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有针对性的上岗培训和岗位资格培训;完善培训条件,整合培训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保障培训质量;加大与中介信息机构的合作,将技能培训需要与就业有效结合[7]。也有研究者指出,要通过促使新生代农民工具备从事现代职业活动的知识技能,发掘他们的自主创业能力,促成他们形成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增强城市生活融合能力,提升智能素养[9]。其二,加强适应性教育。有研究者指出,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要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救助,培养他们的城市归属感,使他们树立“城市人”意识,主动吸纳城市文明;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知和判断,提高他们的自我调整适应能力和心理抗挫能力[10]。也有研究者认为,成人教育应该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社会道德教育,拓宽宣传法制教育的途径,提高新生代农民工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加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人文素养[9]。其三,加强城市居民教育。有研究者指出,通过积极开展社区教育,让城市居民学会宽容,摆脱高人一等的心态,重新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认识定位,在思想上接纳他们。只有城市居民与新生代农民工和谐相处,才能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7]。其四,加强政府支持。有研究者提出,要号召政府建立多元化的成人教育投入机制,建立转移劳动力的培训“护照”制度,加强输入地和输出地的政府协作,提高成人教育与培训工程的有效性和社会认可程度,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8]。

三、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研究薄弱

理论是行为的先导。尽管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研究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与其他研究领域相比,相关理论成果还是比较薄弱。表现之一,论文论著数量不足。就论文而言,有关论文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是仍然较少,尤其是硕博论文的数量;就论著而言,还未出现专门探讨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专著。这说明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论文论著数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表现之二,研究内容分布不均。已有研究多基于对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必要性、功能和实现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对理论基础、障碍因素和保障机制等探讨较少。这体现了研究内容的不均衡性,长此以往,将会导致相关理论研究的畸形发展。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理论研究较为薄弱,研究者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丰富和完善相关理论,以此指导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实践。

(二)实证研究不足

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在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研究中极为重要。但是从研究者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来看,往往“多年一贯”,缺少创新,沿袭重思辨和演绎的传统方法,由理论到理论,对调查法、访谈法和个案研究法等实证研究方法运用较少,致使容易忽视成人教育实践和各个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现实情况。毋庸置疑,研究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如于莉的《山东省临沂市成人教育规范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调研报告》一文正是在对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之后,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然而就现有的研究而言,实证研究还属于“凤毛麟角”,多数研究依然停留在孤立的思辨层面,与现实情况相距甚远。这样导致研究结果和研究程序的科学性不足,成人教育的功能无法落实到实处,也就无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合理社会流动。因而需要加强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在实证中检验相关理论。

(三)保障机制研究缺乏

对于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提供保障,为成人教育功能的长效发挥奠定基础,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合理社会流动。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者对保障机制方面的探讨鲜有涉及,研究成果数量寥若晨星。一方面,保障机制研究意识缺乏。由于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者的焦点多集中在必要性、功能与策略等方面上,对于保障机制这一涉及范围较广、难度较大的深层面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少保障机制研究的意识。另一方面,保障机制研究缺少系统性。有研究者初步涉及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保障措施,如提供制度化的保障、建立资金保障等,但只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尚未形成系统、全面的保障机制研究。保障机制研究的缺乏,将不利于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实践发展,因此,加强对保障机制方面的研究成为当务之急。

(四)跨学科研究缺失

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研究需要走多学科借鉴互补的道路,不断拓宽研究视野,吸收和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这样才能不断推进研究的深入发展。但是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往往容易忽视其他学科的发展,如有的研究者认为社会流动是社会的固有属性,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属于社会学研究的经典课题,因此仅将关注的焦点局限于社会学领域;有的研究者单就成人教育学角度进行分析,而忽略心理学、哲学、管理学和组织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的推动作用。此外,研究者由于自身专业的限制,跨学科研究能力不足,致使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研究落入单一、局限的窠臼,缺少包容百家的胸怀。若跨学科研究缺失的局面得不到改善,则终将消减成人教育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促进作用。

四、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研究的改进策略

(一)加强关注,丰富研究成果

为改善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理论研究薄弱的现状,应加强关注,丰富理论研究成果,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提高重视度。当前我国正致力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研究者应重视理论体系的构建,加强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研究,提高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关注程度,充分发挥成人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指导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实践。其二,加强研究队伍建设。加强成人教育理论研究队伍建设,不仅要提高现有成人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研究水平,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实践,不断提升自我;而且要吸收和培养更多的专业人员,如使成人教育学硕士、博士等参与进来,从事理论研究工作,以服务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实践。其三,丰富研究内容。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研究不应只注重局部内容的研究,而忽略全局或整体,陷入“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困境。应该具体分析当前未涉及到的或仍然薄弱的研究内容,不断充实与丰富,推动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研究的全面、均衡发展。

(二)讲求实效,深入实证研究

成人教育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研究者从实际出发,开展实证研究,关注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研究的现实价值势在必行。一方面,创新研究方法。如前所述,已有研究思辨色彩浓厚,多采用文献法等研究方法。因此研究者在研究方法上应加以改革和创新,例如尝试运用调查法、访谈法和个案调查法等实证研究方法,深入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充分、详细地搜集资料,了解他们社会流动的现状以及对成人教育的诉求,继而上升到理性高度,提出行之有效的成人教育策略,促进他们的社会流动。另一方面,理论与实证研究并重。“教育科学研究应该真正用社会、历史和实践的观点,全面、变化、发展的观点来观察教育理论和实际中的矛盾运动”[11]。理论与实证研究各有利弊,只有综合运用,达到二间的整合与互补,才能使研究成果更具全面性,从而深入有效地探讨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本质和规律。此外,应注重将已有的理论研究应用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实际,接受实践的检验,进一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

(三)提高认识,注重保障机制研究

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需要一套可行的、完善的保障机制为支撑,其艰巨性显然不言而喻。研究者应更加注重对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保障机制的研究,使成人教育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使新生代农民工顺利实现社会流动。为此,应完善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其一,法律保障研究。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需要在法律法规的规范与强制的基础上,通过立法来保障和推进。研究者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法律保障方面的研究,倡导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序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提供法律保障。其二,经费保障研究。研究者应针对目前经费来源少、渠道单一等问题进行研究,完善相应的资金筹措渠道,进一步实现经费来源的多元化,为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提供经费支持。其三,师资保障研究。师资是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关键力量,研究者应注重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为新生代农民工获得相关的技能培训提供师资保障。

(四)与时俱进,拓展研究视野

“当一门学科正在产生的时候,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借鉴所有现成的科学,将这些学科中的宝贵经验弃之不用,显然是不明智的”[11]。面对当前跨学科研究缺失的现状,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改善。一方面,与时俱进,拓宽研究广度。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研究逐步演变为社会学与成人教育学相互融合之后,衍生出来较为新颖的研究课题。为此研究广度应随之得到不断拓宽,从不同学科进行审视,融合心理学、哲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提升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研究的水平与质量。另一方面,提高研究者素质,增强跨学科研究能力。研究者应加强横向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索,打破各学科间的壁垒,积极借鉴各学科的观点与方法。在今后的研究中,要不断秉承自由开放的态度,拓展研究视野,丰富研究范畴,这样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研究才能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与适用性。

[1]高志敏.成人教育社会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204.

[2]蔡成芹.成人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中的功能定位[J].职教通讯,2012(1):47-51.

[3]刘奉越.成人教育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中的使命[J].职教论坛,2006(10):37-39.

[4]于莉.山东省临沂市成人教育规范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调研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6):19-23.

[5]于莉.成人教育规导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研究——基于临沂市的个案调查[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8:2.

[6]韩玉梅.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19-22.

[7]宋雁.城镇化背景下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研究[J].职教通讯,2014(4):31-34.

[8]伍齐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成人教育发展[D].湘潭:湘潭大学,2011:22,59.

[9]于莉,何爱霞.成人教育规导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应然功能及其实现[J].职教通讯,2007 (6):15-18.

[10]朱冉冉,徐君.进程农民工身份认同困境及化解对策[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2):58-62.

[11]刘奉越.近十年我国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综述 [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 (4):10-12.

责任编辑王国光

冯红霞(1972-),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基本理论;陈醒(1992-),女,河南新乡人,河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基本理论。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策略研究”(编号:12YJC880057),主持人:刘奉越;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的教育学分析”(编号:HB14JY072),主持人:刘奉越。

G720

A

1001-7518(2015)06-0050-05

猜你喜欢

新生代研究者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新生代”学数学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新生代“双35”09式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