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临床观察
2015-01-31李光千
李光千
后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临床观察
李光千
【摘要】目的 观察后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21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后侧入路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后1年胫骨平台内翻角度、内侧平台后倾角以及外侧平台后倾角与术后即刻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评分优良率为90.5%。结论 后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后侧入路手术;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效果
胫骨平台骨折属于一种关节内骨折类型,在全身骨折总发生率中占1%,且患者常伴有一定的关节面压缩以及移位。累及胫骨平台后髁的骨折患者因其骨折位置较为偏后,与神经、血管距离较近,因此治疗难度较大[1]。为了研究后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我院选取收治的21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现将其相关报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21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4例,女7例,最大年龄53岁,最小年龄18岁,平均(38.9±7.1)岁。所有患者均经膝关节X线及CT检查确诊,其中Schatzker分型:Ⅳ型4例,Ⅴ型14例,Ⅵ型3例。三柱分型:内侧柱、外侧柱以及后侧柱均骨折患者16例,内侧柱伴后侧柱骨折5例。所有患者均在受伤1周内接受手术治疗。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随访资料较为完整,无合并神经、血管损伤患者。
1.2方法
患者术前均接受X线及CT检查,确定其骨折部位及骨折程度,给予气管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给予后侧入路方式治疗,(1)后内侧入路。沿着患者腓肠肌和半腱肌肌间隙进入,将半腱肌附着组织切开,剥离鼓膜后将胫骨后侧关节面暴露。(2)后外侧入路。沿着患者股二头肌腱后缘行一“S”切口,将深筋膜切开后分离肌腱和神经,经腓肠肌外侧头和比目鱼间隙进入,将胫骨后外侧暴露后实施复位治疗,按照患者具体的骨折类型给予适当的内固定。对关节囊以及肌肉进行修复,并放置引流管于关节囊外,术后给予常规预防感染及镇痛治疗。
1.3观察指标[2]
采用X线评价患者术后即刻及术后1年骨折愈合情况,主要内容包括胫骨平台内翻角度、内侧平台后倾角以及外侧平台后倾角等。术后1年采用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评分对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该指标包括疼痛(44分)、功能(47分)、畸形(4分)、运动范围(5分)等方面,满分100分。得分>90分,可视为优;得分80~90分,可视为良;得分70~79分,可视为可;得分<70分,可视为差。优良率=[(优+良)/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观察数据选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患者术后即刻及术后1年骨折愈合情况比较
术后即刻患者胫骨平台内翻角度为(83.3±3.5)度,内侧平台后倾角为(8.5±1.1)度,外侧平台后倾角为(7.5±1.1)度。术后1年,患者胫骨平台内翻角度为(84.8±4.6)度,内侧平台后倾角为(8.7±1.2)度,外侧平台后倾角为(7.7±1.1)度。术后1年患者胫骨平台内翻角度、内侧平台后倾角以及外侧平台后倾角等与术后即刻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2两组患者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分析
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术后患者HSS评分为优11例(52.4%),良8例(38.1%),可2例(9.5%),差0例,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0.5%(19/21例)。
3 讨论
胫骨平台后柱骨折属于一种特殊的关节内骨折类型,是由于膝关节在屈位或半屈位状态时受到一定程度的内外翻或垂直应力造成的,且原始骨折线走向也从矢状面改变为冠状面,及时给予患者有效的固定及复位治疗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但该骨折类型由于其解剖学结构复杂,手术难度较大,手术入路是影响其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传统前路或前侧路入路由于剥离范围大,对患者韧带及神经易造成损伤,且手术视野有限,因此临床应用范围并不广泛。现阶段,对于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临床常采用后侧入路方式治疗,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21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均采用后侧入路方式治疗,其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0.5%,胫骨平台内翻角度、内侧平台后倾角以及外侧平台后倾角等恢复理想。说明后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的临床价值较高。后侧入路手术方式可充分将骨折部位暴露,并在暴露过程中可对腓肠肌周围的血管、神经构成保护,在将手术损伤降到最低的同时,扩大了手术视野。但经相关研究报道,后内外侧行“S”形切口,术后患者存在膝关节屈曲痉挛的可能性,因此术后患者早期需保持膝关节伸直位[3-5]。为了提高手术治疗安全性及手术治疗效果,要求手术操作者需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严格按照手术规范进行操作,最大程度降低医源性腓总神经损伤发生率。
综上所述,后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 刘延友,于洋. 不同方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评价[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5):99-100.
[2] 石守为,张文生,王善明,等. 胫骨平台后柱骨折不同手术径路内固定的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27(4):321-323.
[3] 刘建,苟景跃,刘远禄. 后侧入路内固定治疗46例累及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的疗效观察[J]. 重庆医学,2013,42(20):2344-2346.
[4] 王艳,吕钊红,高淑华. 探讨和分析胫骨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6(4):47-48.
[5] 于文忠. 高压氧治疗成年患者胫骨骨折延迟愈合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6(8):61-63.
作者单位:133400 吉林省龙井市人民医院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Posterior Approach Oper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erio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LI Guangqian, People's Hospital of Longjing City, Longjing 1334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osterior approach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erio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Methods 21 cases of posterio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4.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posterior approach, and the effect of treatment was observed. Results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1 year tibial plateau varus angle, medial platform angle and lateral platform angle and postoperative immediate contrast,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HSS (knee joint function score) score,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9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posterior approach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erio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is significant.
[Key words]Posterior approach surgery, Posterior column fractures of the tibial plateau, Effect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5.21.083
【文章编号】1674-9308(2015)21-0113-02
【文献标识码】B
【中图分类号】R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