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台经济融合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探析

2015-01-31张敏燕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个案百分比竞争力

张敏燕

(集美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闽台经济融合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探析

张敏燕

(集美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通过对闽台地区2012届和2013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一方面分析了影响闽台地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共性因素,明确了适应闽台经济融合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应必备的就业素质;另一方面,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依托闽台经济融合发展战略,打造学生“预就业”平台,进行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课程体系的改革等,将就业素质教育、创业教育切实渗透到大学生所有学习环节中,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就业竞争力;大学生;闽台地区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加上经济增长减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闽台地区的大学生就业呈紧张趋势,毕业生就业率与整体就业质量未能达到理想水平。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7月1日,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70%,基本与2013年持平。虽然大学毕业就业率整体稳定,但是据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联手新浪教育频道公布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显示,毕业生对薪酬满意度有下降趋势。据我国台湾地区在2014年4月份发布的官方数据统计,台湾失业率降至3.91%,但20至24岁年轻族群整体失业率达12.84%,其中本科以上失业率4.80%,高于平均水平,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产生就业难的原因,除了毕业生人数增加等客观原因,大学毕业生就业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脱节,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目标。习近平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世界性难题,要从全局高度重视就业问题。他在与天津高校毕业生座谈时说,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更多需要的是做群众工作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就是适应社会能力。在福建自贸区获批等政策利好不断,闽台地区经济融合前景广阔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使闽台地区大学生能高质量就业,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战略性课题。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内涵

学界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进行了深入研究,楼锡锦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定义是指“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即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1]。孟丽等学者则认为就业竞争力是指“大学生在就业竞争过程中,利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并适应环境变化以及调整自己胜任工作的能力”[2]。朱颖等学者认为,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以及能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自己的智力和服务,从而保证自身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3]。台湾学者王台珍、林益昌将就业竞争力定义为“能够广泛适应及胜任不同工作要求的核心就业力”以及“配合特定产业或工作要求的专业技术能力”[4]的有利竞争因素。萧佳纯等台湾学者将就业力定义为“由学习而得,为个人获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5]。

综上所述,两岸学者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认识较为一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可以定义为:在就业过程中,大学毕业生能找到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工作岗位,并在竞争这一工作岗位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的能力。也就是指大学生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综合能力,融合了学生自身知识结构、思想道德水平、身心素质、实践技能、学习和创新能力等因素,在就业竞争中展现出的获取就业机会、赢得肯定的实际能力和相对优势。

二、调研的基本情况和数据分析

(一)调研方法

本调研采用文献查阅法、问卷法。

(二)调研对象

问卷调查以福建地区和台湾地区高校2012届大学毕业生和2013届大学毕业生为调查样本,目的在于探讨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就业状况及对自我就业竞争力的认识。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2012届毕业生问卷调查回收数220份,其中福建地区毕业生填写165份,台湾地区毕业生填写55份,有效问卷100%。2013届毕业生问卷调查回收数182,其中福建地区毕业生填写150份,台湾地区毕业生填写32份,有效问卷100%。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此次问卷调查的毕业生样本,涉及计算机类、经济类、教育学等多个专业。基于地区限制,台湾地区调查样本数量偏少,研究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定误差,但也能够反映真实情况,具有代表性。调查内容包括:

毕业生基本资料。此次被调查毕业生的基本情况为:研究生学历8人,其中女生3人;本科学历222人,其中女生110人;大专学历172人,其中女生82人。

毕业生就业现状。毕业生当前工作情况的调查,包括工作单位属性、从事的行业、月薪情况三项。结果如下:2012届毕业生中在企业工作的占76.4%,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占11.4%,在政府机构工作的占9.5%,在其他属性的工作单位占2.7%。2012届毕业生从事行业人数排行前五位为:互联网及软件行业53人,占24%;金融及保险业34人,占15.5%;旅游服务业25人,占11.4%;公共行政21人,占9.5%;教育服务业18人,占8.2%。2012届毕业生月薪,2000元以下的人数占3.2%, 2000~3000元的人数占17.7%,3000~4000元的人数占54.5%,4000~5000元的人数占12.3%, 5000~7000元的人数占10%。2013届毕业生中在企业工作的占78.1%,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占12.6%,在政府机构工作的占6.6%,在其他属性的工作单位占2.7%。2013届毕业生从事行业人数排行前五位为:互联网及软件行业41人,占22.5%;金融及保险业29人,占15.9%;制造业23人,占12.6%;旅游服务业19人,占10.4%;教育服务业18人,占9.9%。2013届毕业生月薪,2000元以下的人数占2.2%,2000~3000元的人数占18.1%,3000~4000元的人数占59.9%,4000~5000元的人数占13.7%,5000~7000元的人数占3.8%。

需要说明的是,调查月薪所得数据显示,福建地区大部分毕业生在毕业后一年的月薪为人民币3000~4000元,台湾地区大部分毕业生在毕业后一年的月薪为人民币5000~7000元。由于调查样本中福建地区毕业生数居多,所以57.2%的毕业生在毕业后一年的月薪为人民币3000~4000元。

(四)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要素

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应包含的要素”, 2012届和2013届毕业生普遍认可的前六项分别是:团队合作能力(个案百分比平均值78.35%)、学习创新能力(个案百分比平均值80.4%)、外语能力(个案百分比平均值67.1%)、抗压能力(个案百分比平均值58.45%)、专业知识与技术(个案百分比平均值58%)、实践能力(个案百分比平均值52.25%)。对于“毕业学校级别或者名气对求职的影响”,2012届毕业生中67.7%的人认为有影响, 2013届毕业生中64.8%的人认为有影响,可见多数企业在招聘应届生时注重学生所毕业学校的级别或名气,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受“毕业学校”这一外在因素影响。

(五)“预就业”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对于“大学时期的预就业经历是否有利于求职”,2012届毕业生中86.4%的人认为“预就业”经历有利于求职,2013届毕业生中74.7%的人认为“预就业”经历有利于求职,认同率占大多数。

在认为“预就业”有利于求职的毕业生中,进一步调查“预就业经历的收获”,2012届毕业生的选择依次为:提升实践能力(个案百分比97.4%),有利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个案百分比80.5%),获得就业信息(个案百分比71.1%),提高工作适应能力(个案百分比61.6%),掌握求职技巧(个案百分比48.4%),提高社交能力(个案百分比45.3%)。2013届毕业生的选择依次为:提升实践能力(个案百分比95.6%),提高工作适应能力(个案百分比89.0%),获得就业信息(个案百分比82.4%),提高社交能力(个案百分比69.9%),掌握求职技巧(个案百分比57.4%),有利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个案百分比42.6%)。

对于“毕业院校开展预就业工程是否有成效”和“是否建议高校深入开展预就业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两个问题,通过软件分析结果显示,“预就业”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呈正相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性0.728)和显著性(结果接近为0.000)。

由以上调查数据和分析结果可见,绝大多数毕业生认可高校“预就业”工作的开展成效,认为“预就业”可以提升实践能力与工作适应能力,并且将“预就业”作为获得就业信息的重要来源。高校开展“预就业”,有利于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影响闽台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与建议

通过此次调查发现,影响闽台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以毕业生个人能力为主,比如实践能力、专业与知识技能等。外部因素既涉及学校、企业,也关乎政府,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对学校名气的看重,还有政府对于高校建立“预就业”制度的鼓励与推广程度,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带来影响。其中,“预就业”给毕业生带来的收获与就业竞争力所含要素高度契合,能有效地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最值得关注。

何为“预就业”?大学生“预就业”是大学生对正式就业的提前准备与实践,以实习见习为主要形式。它能够让大学生提前接触就业,适应社会工作环境,调整就业心态,积累实践经验,提升专业技能,是学以致用的最直接方式,有利于大学生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从2002年开始,教育部充分酝酿的“大学毕业生准就业制度”,直到2008年底,才从隶属于教育部的国家软件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LUPA正式推出。目的旨在于最大限度地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通过“准就业”机制打造学校长期人才培养的模式,政府、学校、用人单位有效地整合人才培养的供应、培养、需求三大环节,“准就业”机制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资源整合中心。“预就业”如此重要,要建立完善高校“预就业”工程体系,不但需要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而且需要高校的战略部署,还需要政府和用人单位的全力支持。

基于调查结果,针对如何构建大学生“预就业”制度,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笔者从政府政策方向、高校就业工作、用人单位协助、大学生主体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一)对政府政策方向的建议

继续推进高等教育改革。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已有一定成果,但要完全实现与社会需求对接仍有距离。建议政府继续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对地方高校赋予更多的自主权,使各高校的学科设定、师资、招生名额、课程设置、学制学位能够弹性调整,以满足闽台产业、经济等各领域融合的人才需求。

完善高校就业评估体系。完善高校就业评估体系,将毕业生就业力的状况列为重要的评估内容,以达到有效激励学校提升对学生就业力的教育水平。通过高校就业评估体系,鼓励各高校推动学制学分弹性化管理;强化课程建设与产业发展、学生就业需求的结合;鼓励教师将培养学生核心就业力有机融合到教学方法与授课内容之中;建立就业奖励机制,鼓励高校全员参与就业;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增加学生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内容;制订毕业生就业力自评及考评机制。

加大对就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的投入。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面临人员不足和经费不足的困难。除了人员不足,就业指导部门的负责人员多属兼任,队伍建设专业性不强。建议投入经费,支持高校组织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定期培训、交流研讨,提升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性。

全面推行大学生“预就业”制度。“预就业”能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力得到显著提升,得到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共同肯定。在校期间有“预就业”经历者,可以提早在职场中实战,积累工作经验,有利于个人就业能力的提升,也能从实际工作中重新审视自己的能力与目标工作是否匹配。因此,建议全面推行大学生“预就业”制度,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如:学生“预就业”期间法律保护政策、企业参与的奖励机制。

(二)对高校就业工作的建议

推动学制学分的弹性化管理。通过推动学制学分的弹性化管理,为学生培养跨专业领域就业力提供空间,弹性应对人才市场对毕业生需求的改变。当前不少高校已经开始实行的大类招生,就是一种弹性化管理,在大一、大二以大类专业共同核心课程为教学内容,让新生有充分时间去了解专业学习方向,等到大三以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规划好个人学习生涯及职业发展,选择合适的专业课程。学制学分的弹性化管理,也为大学生“预就业”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持,使学生“预就业”的实习见习更加可行。

掌握最新的就业需求。高校学生就业工作重点往往落在“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学生实习见习”两点。其中就业指导,主要侧重面试技巧、简历填写等。然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能力要求主要为“良好的个人工作态度”、“稳定性及抗压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这些能力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培养的。因此,除了让学生多有实习见习的机会,各高校还应主动了解各行业特性、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学生实习见习表现情况、毕业生工作表现等就业需求相关内容,从而更行之有效地指导在校生做好就业准备,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切实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人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因此,各高校应切实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针对大一到大四不同阶段学生,设置各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课程,增加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让学生重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并有能力去规划好。

深入推行“大学生导师制”。大学生导师制自2004年起在闽台地区高校陆续推行,对学生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各高校应继续深入推行“大学生导师制”,通过定期举办导师研讨会、教学交流会等,使导师加强角色责任感,提升学生工作能力。导师对学生的指导除了学习、生活,还可以涵盖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等。可试行校内校外导师双轨制,聘请企业人士或优秀校友担任校外导师,主要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或创业指导。

加强专业设置与学生就业需求的联系。闽台地区高校的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应与学生就业需求有机结合,特别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更需考虑社会发展需要、政策导向,综合产业特点和学校实际状况,科学设置符合闽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此外,可聘请学校所开设专业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教学,促进学生对业界最新发展知识及实务的学习,扩展学生的职业生涯视野,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落实“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大学生创业对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意义,对于保持就业形势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实施的“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等举措,着力推动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而《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则更明确指出,要帮助和扶持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逐步提高毕业生创业比例。闽台地区高校要落实“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首先要更新育人理念,多渠道增强学生“创业”观念:在课程设置上强化“创业”意识,在各项活动里突出“创业”氛围,在各种赛事中凸显“创业”指向,让那些想创业、能创业的学生提前感受到创业氛围、熟悉创业路径、了解创业难点、规划创业方向,助益大学生创业之路。其次,高校需要根据自身优势、特点等各展所长,抓住政策机遇,主动请进闽台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进行创业指导。

(三)对用人单位协助方向的建议

多为大学生提供“预就业”机会。在校大学生、毕业生、学校及用人单位对于“预就业”提升学生就业力都有很高的认可度。除了学校安排的实习见习,还需要企业主动提供更多的“预就业”工作机会,指导学生工作实务,让在校生能有机会体验到与主修课程相关的职场生活,与学校共同培养出专业知识与技能高、具备职场所需就业力的优秀人才。

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企业热心专业人士可主动担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导师、创业导师,既弥补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经费和人员的不足,又能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其就业竞争力,还能了解学生就业心理,有利于企业吸纳优秀毕业生人才,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三赢”。

(四)对大学生主体的建议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结构发生比较大的变化,需要广大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客观地分析自我,认清形势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找准期望值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才能有效提高学生主体的竞争力。此外,增强“预就业”意识,主动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和调查活动,培养创业能力,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是新形势下提升大学生主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促进个人综合素质发展。通过调查可以看到,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发展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团队合作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外语能力、抗压能力、专业知识与技术、实践能力等。大学生主体的这些能力可以通过参加学科竞赛、科技小组、学生社团工作、文体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和企业调查研究、实习实践活动得到提高。因此,在校大学生应打破只重专业学习的培养模式,主动拓宽知识面,多层次、多样化、全方位地提升综合素质。

总之,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毕业生未来,关系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关系国家前途命运,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协调统一,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就业。闽台地方高校应适应闽台融合的新形势发展需要,主动推进人才教育模式、培养机制的改革,总结分析就业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层次分析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创新就业工作,构建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同时,闽台地方高校毕业生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各方面的就业竞争力,与时俱进,立志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计划服务。

[1]楼锡锦,周树红,吴丽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13):49-52.

[2]孟丽.提升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3):92-94.

[3]朱颖.高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育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4]王台珍,林益昌.毕业生流向调查分析与因应策略[J].经国学报,2012(29):49-79.

[5]萧佳纯,方斌,陈雯蕙.大三生心理社会发展、人际满意度与课外经历对其毕业后就业力之预测[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6):102.

Strategies for promoting graduates’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Min and Tai

ZHANG Minyan

(Computer Engineering College,Jimei University,Xiamen 361021,China)

By investigating 2012 and 2013 university graduates’employment situation in Min and Tai region,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mmon factor of university graduates’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Then the paper will further define the necessary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Min and Tai.On the other side,reform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the work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which includes building pre-employment system for university students,carrying on th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innovation,reforming of the course system,etc.By practicing professional quality education as well a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to all links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processes,it will enhance the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of the students.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college students;the region of Min and Tai

F241

:A

:1671-9476(2015)03-0119-05

10.13450/j.cnkij.zknu.2015.03.029

2015-03-0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海峡两岸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11YJAZH064)阶段成果。

张敏燕(1982-),女,福建东山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

猜你喜欢

个案百分比竞争力
个案管理模式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普通照明用自镇流LED灯闪烁百分比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别样风景的多元化绽放——我国当代女性写作的个案式研究
服务外包提升中国新的竞争力
趋势攻略之趋势线:百分比线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实践 学习 在实践——《新闻个案教程》开讲五年实录及思考
土地改革与农村社会转型——以1949年至1952年湖南省攸县为个案
环保车型最多的美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