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思想评析

2015-01-31鹏,王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秋水革命

岳 鹏,王 媛

(成都大学政治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思想评析

岳 鹏,王 媛

(成都大学政治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幸德秋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最早译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弘扬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践行社会主义运动、组建社会主义政党、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杰出代表。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的根本精神:消灭地主、资本家阶级;社会主义的发展条件: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主义的思想主张:“四个原则”的实现;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自由、和平;社会主义的实现方案:天然的、和平的革命。

日本;幸德秋水;社会主义

幸德秋水(1871-1911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最早译介宣传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杰出代表。虽然迫于时代条件和历史局限的束缚,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不彻底性,但在日本近代社会主义思想史、运动史上却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社会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1903年7月东京堂朝报社出版的《社会主义神髓》一书中。该书是幸德秋水认知社会主义相关问题的思想宝库,不仅作为明治时期社会主义启蒙读物深刻影响了日本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而且还积极培育了中国早期留日革命知识分子李大钊、周恩来等人的社会主义观。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精神:消灭地主、资本家阶级

现今社会为什么会有贫困?为什么会有“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悬殊惨状?轰轰烈烈的产业革命为什么带来的是冰火两重天?一边是被誉为光辉灿烂的近代文明的累累硕果,一边却是激发了社会矛盾下贫苦穷人的皑皑白骨。幸德秋水指出:“此无他,只是因为资财的分配不公平。只是因为资财没有普遍分配到全世界,而仅仅聚集在一部分人手中。只是因为资财没有平均分配给一切人,而为少数阶级所垄断。”[1]8一句话,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导致了财富愈加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造成了贫富的分化和悬殊。那么,为什么生产者不占有生产产品?劳动者不享用劳动果实呢?幸德秋水指出:“此无他,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任何生产资料,换言之,即没有资本,没有土地。没有资本就不能劳动。没有土地就不能生产。不劳动生产就会饿死。他们越是急于避免饿死,也就不得不急于寻找生产资料;越是急于寻找生产资料,也就不得不牺牲一切利益和幸福。他们就不得不拜倒在资本所有者、土地所有者面前,乞求准许他们使用资本和土地。”[1]9-10一句话,无产者只剩下自己的劳动力,而土地和资本则统统归少数人所有。那么,资本家为什么要把土地和资本进行吞并和垄断呢?幸德秋水指出:“无他,只是由于侥幸、狡猾、贪婪而已。”[1]10是源自于资产阶级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阶级本性。奠定在上述这些鞭辟入里的分析基础上,幸德秋水进一步强调指出:“这就是多数人类的饥寒,是由于财富的分配不公。财富的分配不公,是由于生产物不归生产者所有。生产物不归生产者所有,是由于被少数地主、资本家阶级所掠夺。其所以被地主、资本家所掠夺,是由于土地、资本和一切生产资料根本掌握在地主、资本家的手里。”[1]11可以说,这些对资本主义制度富有思辨性的追问、批判和反思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其他人,是幸德秋水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近代日本国情所得出的科学结论,这是来之不易的。那么,既然社会弊端的症结找到了,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措施又是什么呢?幸德秋水明确指出:“我敢断言,解决现在社会问题的办法,只有把一切生产资料从地主、资本家手中剥夺过来,移交给社会人民公有……换言之,即消灭地主、资本家这个不劳而获的阶级,这就是‘近代社会主义’又称‘科学的社会主义’的根本精神。”[1]11

二、社会主义的发展条件:生产方式的变革

我们知道,一旦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发生变化,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也会悄然随之改变。我们是以这样的认识视角来考察原始社会的,他指出:“随着古代人口的逐渐增加,集团逐渐繁荣,衣食需要逐渐增多,交换方法随之渐趋复杂,这种共产制也就逐渐面临崩溃的危机。”[1]14幸德秋水考察奴隶社会时指出:“到了罗马末年,奴隶主所赖以骄奢淫逸的大量资财,已经不能完全靠奴隶制来取得了,于是便继之以攻略四方,扩张领土,进行横征暴敛,而当外部发生叛乱之日,亦即内部崩溃之时了。”[1]14他考察封建社会时指出:“自由农民和工人出现了,城市繁荣起来了,农奴解放了,交通发达了,市场扩大了,生产也越来越迅速地发展了。这样,地方的封建藩篱终于经受不住全国的和全世界的贸易大浪潮的冲击而四分五裂了。”[1]14不可否认,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将导致一切社会变化和政治变革,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幸德秋水强调指出:“世界的历史不外是生产方式的历史,社会的发展和革命不外是生产方式的变革。”[1]15意即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秩序也不是一劳永逸、永远不变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也注定不能够逃脱这一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幸德秋水详细分析了资产阶级产业制度,深刻剖析了地主和资本家阶级。他明确指出:“美洲大陆的发现,好望角的回航,东印度的贸易,中国的市场,社会的发展等,必然推动生产方式,促使它从地方性的变成全国性的,从全国性的变成世界性的。”[1]16然而,随着产业革命的到来,“生产变成社会共同的了,而交换却仍然是个人的。工厂的组织上已出现了新天地,而占有却不能摆脱旧世界的形式。这样,便不能不发生矛盾”[1]16-17。而且,这个矛盾的第一个表现就是阶级斗争。“不但这样,个人占有的结果,必然带来所谓自由竞争。自由竞争的结果又必然造成经济界的无政府状态。”[1]18“这样,社会生产与资本家个人占有之间所发生的一大矛盾,便进而表现为有组织的工厂生产与无政府的一般市场之间的冲突。”[1]18在此基础上,幸德秋水进一步指出:“现在资本家的生产方式,从一开始就是在这个大矛盾的基础上进行的,而矛盾的发展,一方面造成阶级的冲突,另一方面造成市场的冲突。”[1]18这就带来了被恩格斯称之为“产业预备军”的先锋队伍。因此,“剩余价值的掠夺可以不断增加资本,资本的增加可以不断促使机器的改进,经过改进的机器又转而成为掠夺剩余价值的武器。就在这样循环往复之间,社会生产力增长不已”[1]19-20。然而,它带来了资本过剩,生产过剩,带来了被空想社会主义者傅里叶称之为“多血症的危机”。因此,为了避免危机带来的重创,安然渡过危机,资本家之间开始进行吞并,实行行业间的大整合,组建托拉斯组织。“这样,建立在自由竞争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制度,由于发展的结果,反而不得不自己放弃自由竞争,使世界各国的产业几乎全部为托拉斯所垄断。”[1]21“但是,只要托拉斯还掌握在资本家的手里,就不但不能彻底解决现今的矛盾冲突,反而要使现今的矛盾冲突进一步激化。”[1]21“资本家同工人的阶级斗争发展下去,结果终于变成了托拉斯同整个社会的冲突。”[1]21最后,幸德秋水义正词严地正告天下,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这是世界产业史进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本家阶级的亿万黄金也是无可奈何的”[1]22。

三、社会主义的思想主张:“四个原则”的实现

资本家所建立和统治下的资产阶级社会秩序正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一样并不是万事永固的,资本主义制度也注定是受着物穷则变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的。幸德秋水指出:“说明这个发展规律,指出它的必然方向,以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的,就是我们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1]23那么,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新型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在幸德秋水的眼中会有哪些新的气象和新的特征呢?社会主义的思想主张究竟是哪些具体内容呢?除了幸德秋水,穆勒、柯卡普、保罗·拉法格等著名思想家都根据各自的认识和理解对社会主义的基本范畴进行了简明定义。幸德秋水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借鉴上述有关社会主义定义的基础上,反例引证了美国社会学专家、非马克思主义者伊利教授的分析,肯定了其描绘社会主义未来理想蓝图的四个基本原则。第一个原则是,物质生产资料即土地和资本归公有;第二个原则是,生产的公营;第三个原则是,实行收入的社会分配;第四个原则是,社会收入的大部分归个人私有。紧接着,幸德秋水一语中的指出:“社会主义就是把这些原则的实现,看做社会产业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30可以说,幸德秋水评论的这“四个原则”是构成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大厦的柱石,在一定程度上点明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和鲜明特征。诚如恩格斯所说:“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于是,人才在一定意义上最终地脱离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2]幸德秋水也认为:“果能如此,资本家就可以消灭,工人就可以摆脱工资的桎梏,每人为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劳动,社会化为每人生产必要的衣食。有分配而无商业。有计划而无投机。有协作而无争斗。哪里会有生产过剩呢?哪里会有危机的袭击嗯?人类决不受财富支配,而能支配财富。由于今天经济制度的矛盾而产生的一切灾难,都将被彻底清除,从而达到自然的和谐。”[1]31在这里,幸德秋水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向世人绘制了社会主义的美丽图景,像旭日阳光照亮着无数志士仁人的追梦之路。

四、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自由、和平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不是有识之士的感情用事,而是社会主义的严密论证;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这同样不是社会主义者的情感宣泄,而是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那么,社会主义是不是真的像社会上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是剥夺个人的自由和阻止社会的进步呢?幸德秋水强调指出:“如果说社会主义抹杀个人的自由,那才是荒谬绝伦。”[1]37恰恰相反,社会主义给人以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我们知道,“经济自由是一切自由的前提,衣食的自由是一切自由的根本”[1]37。“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有衣食,有休息,有娱乐,然后再按照每个人之爱好和条件,每天运用其强健的身心为社会劳动三四小时以至四五小时,反而会成为一种享受。”[1]37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就在于摆脱以往人类社会上存在的强制和压迫。同时,“社会主义不但不承认今日国家的权力,而且坚决反对军备和战争”[1]39。这也就是说,在一定的认识层面来看,“社会主义一方面是民主主义,同时又意味着伟大的世界和平主义”[1]39。社会主义推崇自由,反对资产阶级虚伪的自由;社会主义信奉和平,反对惨绝人寰的世界大战。所以,幸德秋水进一步澄清了社会主义带给世人的历史贡献,“不要以为社会主义要废除竞争,社会主义只是要废除衣食的竞争,而这仅仅是为了进一步开展高尚的智德的竞争。不要以为社会主义阻碍勤奋和活动。社会主义所要铲除的,不是勤奋和活动,而只是人世的苦恼和灾难。别说社会主义抹杀个人。恰恰相反,社会主义正是要为多数人解除经济的桎梏,使其充分发展个性。别说社会主义是奴隶制。社会主义的国家不是阶级的国家,而是平等的社会,不是专制的国家,而是博爱的社会。社会主义要使全体人民组成友爱的大家庭,从地方扩展到一国,再从一国扩展到全世界,以享受世界和平的幸福”[1]39-40。虽然,幸德秋水在论战的过程中有言语不周的地方,例如,过度强调了社会主义是智德的竞争而不是衣食的竞争,社会主义是民主主义和世界和平主义,多多少少是有失公允的。但他能够如此批驳形形色色歪曲马克思主义、丑化社会主义的错误社会思潮,在险恶的社会环境中公开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权威性,是勇气可嘉、胆识过人的,值得后世的社会主义者学习和敬仰。

五、社会主义的实现方案:天然的、和平的革命

如何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如何公平分配社会财富,废除资产阶级剥削制度呢?幸德秋水指出:“实行这一切,就是一次大革命。”[1]41我们知道,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我们要正确看待人类历史上出现的革命问题。幸德秋水强调指出:“古往今来,什么时期没有革命?世界上哪个国家没有革命?社会的历史就是革命的记录,人类的进步就是革命的结果。”[1]41人类社会“总是由革命来明确地划分大阶段,开辟新纪元。历史好像一串数珠,平时的进化代谢是各个小珠,而革命则是标志数目的大珠。进化代谢的连续,同时又是革命的连续”[1]42。只有进行彻底的社会主义大革命,才能够“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那么,革命可以随心所欲地人为制造吗?不可以!幸德秋水指出:“革命是必然,而不是人为,可以利导,而不可以制造。革命的发生,人力无可如何,革命的消逝,人力也不可如何。”[1]42如果把革命仅仅是单线性的看作自然发生和社会嬗变的结果,这里就赋予社会主义革命浓郁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色彩。那么,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式、方法是什么呢?幸德秋水呼吁指出,社会主义的政党“他们不是无政府主义者,他们知道实行个人恐怖得不到任何结果,运动必须依靠集体来进行。他们不是虚无党,他们知道一切的暴动不能完成任何事业,所采取的方法必须是和平的。他们的武器只是言论的自由、团结的力量、参政的权利”[1]44。“试想,如果社会主义能成为世界的舆论,人民的大多数成为社会党员,他们都按照普选制获得参政权,社会的议员在各国议会中取得多数席位,其他市省行政机关、城乡自治团体都为社会党所掌握和领导,那么他们不就可以自由地进行社会组织的改革吗。”[1]44在这里,幸德秋水把社会主义革命寄希望于少数仁人志士通过议会斗争来获得胜利是溢于言表的。幸德秋水阐释道,“在文明国家的立宪政治下,社会舆论一旦归向我们,政治机关也将归于我们掌握,……社会主义大革命将能堂堂正正地、和平而有秩序地埋葬资本主义制度,宣告马克思所说‘新时代的诞生’,犹如水到而渠成”[1]45。该如何看待这一论述呢?我们认为,它反映了幸德秋水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浅薄,表明了幸德秋水深陷机械唯物主义的缺憾。恰恰是因为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境遇下,幸德秋水淡化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没有充分认识到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掘墓人的历史使命,没有深化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推动作用,进而使他在不久的将来(1905年),当面对革命低潮和白色恐怖的时候脱离了社会主义思想阵营,走向了社会主义的对立面,滑向了无政府主义泥潭。可以说,这是幸德秋水作为一个社会主义者的可悲、可叹之处。

六、几点结论

我国已故著名翻译家、哲学家马采教授在《社会主义神髓》一书的译者前言中评论指出:“这部书虽然在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中,夹杂着许多严重的缺点,但贯穿全书的基本论点,是企图说明《共产党宣言》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所表述的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而且在事实上确实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1]3可以说,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思想代表了20世纪初日本第一代社会主义者认知社会主义的最高水平。时隔一个世纪以后的今天,我们重新评析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思想,其目的并不是停留在找出哪些言论是正确的、合理的,哪些是错误的、荒谬的,而是要在幸德秋水如何看待和怎样对待社会主义的认识视角中,总结其带有历史规律性和现实启发性的东西。

结论一: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思想主要来源于阅读、出版、译介社会主义著作和参加社会主义实践。幸德秋水完成自身世界观和社会主义观的重大思想转变,大体是在1898年到1905年期间。具体说来,从1898年2月,幸德秋水作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参加《万朝报》工作开始,通过广泛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初步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完成了世界观上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自由民权主义者到社会主义者的转变,并在1901年公开宣称“我是一个社会主义者”。随后,幸德秋水“从1902年起,仅在一年的时间里,在全国召开了一百八十二次演讲会,对普及社会主义思想起了巨大作用”[4]。从1903年7月《社会主义神髓》一书的出版,尤其是在1904年11月,幸德秋水与堺利彦合译第一本日文版《共产党宣言》,进一步加深了幸德秋水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知和认同,增强了坚定作为一名社会主义者的信心和决心。除此之外,各种社会主义进步书籍带来了视觉震撼和思想风暴的“社会主义研究会”(1898年)、“社会主义协会”(1900年)等社会主义团体犹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社会主义先进分子组建的“社会民主党”(1901年)在不顾日本反动政府的阻挠下横空出世。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幸德秋水先后撰写了《二十世纪的怪物——帝国主义》(1901年)、《兆民先生》(1902年)、《长广舌》(1902年)等著作,通过阅读、出版、译介社会主义著作和参加社会主义实践,成为日本近代历史上名副其实的第一代社会主义者。

结论二: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思想主要贡献在于捍卫马克思主义并把社会主义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幸德秋水成为社会主义者时期正好是在恩格斯逝世以后,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思潮在工人运动中迅速滋蔓时期。“修正主义者借口时代的‘新变化’,宣布马克思主义一系列基本原理已经‘过时’,并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旗号下,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科学性及其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指导意义。”[5]12当时,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日本不久,自诩为社会主义的学说鱼龙混杂,幸德秋水在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面前,通过个人勤奋学习和不懈研究,完成了世界观、社会主义观的转变。不仅如此,幸德秋水坚定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性和纯洁性,尽力而为地向世人阐述社会主义真谛,解答“社会主义是什么”,以还原社会主义的本来面目。幸德秋水指出:“自从1847年马克思和他的朋友恩格斯共同发表著名的《共产党宣言》,详细论述阶级斗争的由来及其发展趋势,号召全世界无产者团结以来,社会主义已俨然成为一门科学理论,已非过去的空想和狂热相比。”[1]43“‘社会主义是什么?’这恐怕是我国人迫切希望知道的事,而且又是必须知道的一件事。我作为我国的一个社会主义者,觉得有责任使大家知道它,所以写了这本书。”[1]1这就点明了真正社会主义者的职责是要弘扬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这种精神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结论三: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局限于时代的急剧变化、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和个人书生意气。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时代急剧变化的大转折、大变革时期,“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暂时繁荣,特别是由于辛迪加、托拉斯等垄断组织的出现,产生了资本主义似乎已经演变为‘有组织’的经济制度的假象,……资本主义和平时期存在的‘合法斗争’,易于淡化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模糊对运用无产阶级革命手段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必然性的认识,从而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似乎也已经成为一种‘过时的教条’。相反,主张阶级合作、走和平的‘议会道路’、运用‘渐进’的手段向社会主义‘进化’的理论,却成了一种时尚,甚至被有些社会主义者视为唯一正确的‘新思潮’、‘新策略’”[5]11。加之,这个时期的日本正处于中日甲午战争胜利以后,日本为满足自身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需要,在亚洲的远东地区大肆攻城略地,新兴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同旧军阀、旧官僚等封建势力狼狈为奸,积极策划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并向帝国主义、军国主义阶段狂奔的历史时期。对此,国内有学者指出,“明治初期,政府为了充分发展生产力,实行启蒙的开化政策,福泽谕吉于1872年发表《劝学篇》,号召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宣传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思想,当时日本这种极力主张‘欧化’、‘维新’的历史背景对幸德秋水的人生发展必然产生很大影响,使其思想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6]。除此之外,与日本工人阶级数量不多,工人阶级的阶级觉悟不高,政治经验不成熟,以及幸德秋水个人的书生意气,都是不无关系的。

总之,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思想史、运动史上一块有瑕疵的美玉,但瑕不掩瑜。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杰出的社会主义先驱,对社会主义思想在日本和中国等地的传播是做出了历史贡献的。

[1]幸德秋水.社会主义神髓[M].马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3:245.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4]杨孝臣.论幸德秋水[J].历史研究,1982(4):164.

[5]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张陟遥.幸德秋水与片山潜社会主义观之比较[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106.

Comment on Kotoku Shusui’s socialist ideology

YUE Peng,WANG Yuan

(Faculty of Political Science of Chengdu University,Chengdu 610106,China)

Kotoku Shusui is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examples in Japan at the lat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y as the earliest translator of Marxism,promoter the scientific socialist ideology,practitioners of the socialist movement,and the person to against the imperialist war.The socialist ideology of Kotoku Shusui is including the followings:the fundamental spirit of socialism is the elimination of the landlord and the capitalist class;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ditions of socialism is to change the mode of production;the advocated ideas of socialism are“four principles”;th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of socialism are the freedom and peace;the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ism is the natural and peaceful revolution.

Japan;Kotoku Shusui;socialist

D33

:A

:1671-9476(2015)03-0089-05

10.13450/j.cnkij.zknu.2015.03.022

2015-01-17

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研究”(13YJC710061)。

岳 鹏(1982-),男,吉林长春人,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实现形式与发展道路;王 媛(1973-),女,四川雅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猜你喜欢

秋水革命
秋水无声
机械革命Code01
《秋水共长天一色》
秋水长天(创意作品)
中国的出行革命
明月·秋水·他乡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桥下再无秋水,桥上再无相思
颜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