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勒·索因卡在中国的研究

2015-01-31江玉娇,盛钰

关键词:非洲戏剧诗歌

作者简介:江玉娇(1964-),女,湖南茶陵人,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盛 钰(1989-),女,浙江绍兴人,浙江师范 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1986年,瑞典皇家文学院第一次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一位黑人艺术家,自此,长期不受世人关注的非洲文学在这位尼日利亚籍文学“黑马”的带领下,开始绽放耀眼的光芒。他就是被誉为“英语非洲现代剧之父”的非洲当代杰出的剧作家、小说家、诗人、政治与社会评论家——沃勒·索因卡(Wole Soyinka,1934-)。作为一位用全英文写作、作品体裁丰富的传奇人物,索因卡至今已发表将近30部剧本、2部长篇小说、5本自传回忆录、7本诗集,以及多篇文学评论、政论文章和电影剧本等。出生于尼日利亚西南部奥贡州,索因卡的血液中流淌着约鲁巴人特有的不羁与豪迈,向往自由与和平。他不仅了解和继承了非洲传统社会的宗教和习俗,而且还接受过西方的宗教和教育,因此,他在创作中把欧洲现代主义的形式与非洲的神话、民俗、舞蹈、音乐充分揉合在一起。索因卡坚持“这个转变中的社会需要一个救世主,如果需要,他会担当起这个角色,不惜任何牺牲为自由而斗争”。 [1]在尼日利亚人民的心目中,索因卡正是这样一位高举自由旗帜的拜伦式的杰出作家。

就目前情况看,从索因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至今,因其特殊的身份以及独具特色的创作,无论是对索因卡戏剧、诗歌等作品的译介,还是从多方面、多视角分析索因卡作品的文化内涵以及创作意义等,国内学者们已经逐渐将视线转向这位勤于笔耕、代表非洲人民发声的伟大的艺术家和进步的社会活动家。然而,经过细致的归纳分析,笔者发现,虽然索因卡的创作一直没有停止,可是由于国内对于他的作品的引进数量不多加上译本的有限,研究者们的研究方向和作品选择还是较为单一。此外,除了赫荣菊教授在2009年对国内索因卡研究进行过综述以外,近几年来尚未有人对国内研究索因卡的学术成果进行过全面评述。在此基础上,本文拟对迄今为止国内的研究成果加以梳理、归纳与简评,旨在为今后中国索因卡研究者的作品选择以及研究视角等提供参考、借鉴与帮助。此外,在本文所收集的资料中,Wole Soyinka的译名有:沃勒·索因卡、渥尔·索因卡、沃莱·索因卡、沃雷·索因卡、渥雷·肖因卡、渥莱·索因卡、沃雷·肖因卡、沃尔·索因卡、沃里·索因卡9种不同的译法,笔者选取中国社会科学院使用的“沃勒·索因卡”译名,作为本文研究的最终译名。

一、索因卡作品的引入与译介

(一)戏剧的译介

索因卡1934年7月13日出生于阿比奥库塔,从小对殖民地独立以及妇女权利运动耳濡目染。他先是在尼日利亚伊巴丹大学研读希腊文、英国文学以及西方历史,后远渡重洋到英国里兹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后他任职伦敦皇家宫廷剧院(Royal Court Theater)并在那里收获了许多戏剧创作的技巧、经验,使其在后来的戏剧创作中获得颇深的造诣:从滑稽轻松的喜剧、荒诞的哲理剧、严肃的正剧、穿插非洲歌舞并运用象征比喻的讽刺剧,到富有辛辣的社会、政治讽刺意味的悲剧等,索因卡在剧中巧妙地使用了许多属于舞台艺术且富有非洲文化特色的表达手法,戏剧作品深深地烙印着非洲和欧洲戏剧双重影响的痕迹。

论及索因卡戏剧作品的译本,最早将它们翻译成中文并引入我国的是于1983年由高长荣主编、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非洲戏剧选》。其中李耒和王勋翻译的索因卡剧作《路》被最先收录其中,这算是索因卡第一次与中国读者见面。之后在1990年,由邵殿生、周永启等翻译,漓江出版社出版的《狮子和宝石》一书,收录了《狮子和宝石》《沼泽地居民》《裘罗教士的磨难》《森林之舞》《强种》《路》《疯子和专家》等多部索因卡戏剧代表作的译文。书的前言中邵殿生先生总结了索因卡的戏剧创作的几个阶段:“创作初期代表作是明朗的喜剧,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初成熟时期的代表作是荒诞的哲理剧、讽刺剧,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突出的形式是宣传鼓动性的时事讽刺剧、揭露剧。”他还总结到:“作家的技艺固然得力于他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艺术根底,似乎也应该归功于他同尼日利亚、同非洲社会生活的血肉联系,他为人的自由所作的不倦的斗争和他独立不羁的创新精神。” [2]最近的一部译作则是2004年蔡宜刚翻译、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死亡与国王的侍从》,在导言中南方朔将索因卡命名为重要的时代报信人,还提出了有关索因卡独特的“神话诗学”的悲剧见解,认为理解约鲁巴族的神话学以及神话里独特的悲剧意识是解读《死亡与国王的侍从》这部戏剧的秘匙, [3]从而为读者更好地理解索因卡的戏剧提供了新的解读角度。总而言之,这些为数不多的剧本译介为国内学者了解索因卡、研究他的戏剧作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诗歌、小说的译介

拉尔斯·格伦斯坦在写给索因卡的诺贝尔颂词中强调:“索因卡是一位思想深沉的作家,特别是在他的小说和诗歌中。” [4]作为一名多才多艺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虽然索因卡主要以其精彩的戏剧创作闻名于世,可他在诗歌和小说方面也有着相当精彩的建树。

首先,就诗歌的译介而言,我们看到,在20世纪90年代初陆续有译者开始翻译索因卡的诗歌并刊登于《倾向》《外国文艺》《星星诗刊》等刊物上,而大陆最先引进的诗集则是由台湾作家贝岭主编的《狱中诗抄:索因卡诗选》。译者将这本以监狱生活为主题的诗集定义为“艺术战胜所有平庸的楷模”,而这也是索因卡最具有震撼力和鼓舞力的一部诗歌作品,要知道索因卡曾于1967年至1969年期间作为政治犯被尼日利亚军政府关押于拉歌斯和卡多纳监狱,在那段严酷艰难的监禁期间,这位坚韧不拔的作家没有放弃写作,默默地、隐忍地、勇敢地同残酷势力进行着搏斗,而《狱中诗抄》也正是诗人勇气与艺术力量的见证。紧接着在2002年汪剑钊编译的《非洲现代诗选》以及2010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这里不平静:非洲诗选》中呈现给读者多首索因卡的诗作。译者们认为索因卡的诗歌作品具有讽刺、诙谐的特点,饱含悲剧和神秘主义色彩,诗歌题材广泛,渗透着强烈的使命感。的确,在索因卡“献给祖国的花朵”“黑夜中的哭泣”“阿比库”等诗篇里,读者能够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强大力量与对平等自由和平的追寻。此外,因为同时受过两种不同文化的熏陶,这位非洲作家的诗歌有着与其他传统非洲诗人截然不同的特点,鉴于此,国内一些译者对索因卡的诗歌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欧阳昱博士在评论文章中就这样说过:“索因卡的诗歌,黑味不浓,似乎对西方白人的诗歌技巧学得很到家。”这样的观点为研究者从文化内涵的角度去分析索因卡的诗歌给出了一定的启示。

论及索因卡的小说,国内目前有沈静和石羽山翻译并出版的索因卡的长篇小说《痴心与浊水》(原名《翻译者》)。作为一部揭露性的讽刺小说,译者在译后序中向读者们简介了索因卡独具特色的意识流写作手法、约鲁巴地区的异教徒以及他们的万物有灵论,并指出小说充满的深深的宗教气息(非洲神话学),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该作品进行了解读。

(三)自传、评论文章的译介

国内除了翻译引进了索因卡的戏剧、诗歌、小说外,他的自传以及评论文章也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由邵殿生选译的索因卡的自传《在阿凯的童年生活》,于1987年刊登在《世界文学》第6期,后被《狮子和宝石》一书摘录。这部穿插着索因卡丰富想象的童年回忆录,以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的视角,向读者展现了在那个传统与现代交融冲突的时代里阿凯小镇上迷人的社会生活画卷。此外,作为一位行动派艺术家,索因卡心怀祖国和整个非洲的命运——非洲作家必须在承担中创造艺术——索因卡用自己的笔直接参与社会斗争:他曾因反抗尼日利亚独裁政权而于1967年被捕入狱22个月,但以惊人的毅力在狱中用香烟壳卫生纸的空白处写作。在2007年出版、台湾译者陈雅汝翻译的《恐惧的气氛》中,索因卡就再一次向世人展现出了他激进的一面。该书深刻地讨论了当前国际对立情势:“911事件之后,恐怖笼罩全球,人人自危,丧失了自由与尊严。恐惧是权利的爪牙,不论强权国家或者恐怖组织都可能散播自认神圣的修辞与恐惧,贬低我们的人性。” [5]索因卡还在书中指出了权利和自由之间的矛盾冲突,恐怖主义暴行背后的复杂动机等,告诫世人维护人权、人类尊严的意义,这本评论文集的出版让读者充分认识了索因卡这位普罗米修斯式的人物和他“始终不渝的信仰是人的自由”的观点,这也为国内研究者对索因卡作品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

二、索因卡作品分类研究

除译著的逐渐问世,一些研究和介绍索因卡的论文也相继发表。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国内发表的索因卡研究论文有130余篇。在此,笔者将其文学作品按照戏剧、诗歌和小说3个体裁进行分类,并且针对其中颇具代表性意义的一些学术论文、学位论文进行举例阐述,分析学者们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探讨国内在接受索因卡非洲异质文化时的规律与特征,总结索因卡在国内的研究现状,以期获得新的观点和启迪,为非洲作家作品在中国的普及和探究提供全面客观的资源。

(一)索因卡戏剧作品的研究

索因卡的戏剧创作从早期到成熟大概经历了20多年时间,他最突出的成就即在他的戏剧创作上——“它们是丰富的、生气勃勃的、给人以艺术灵感的综合性文化传统的产物。” [6]从索因卡198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开始,国内就有学者对其戏剧作品进行系统的研究。较早期的介绍性文章有吴保和博士的《非洲的“黑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渥尔·索因卡和他的戏剧创作》、 [7]岳生的《浅谈沃莱·索因卡及其剧作》、 [8]杨传鑫的《诺贝尔文学花圃中盛开的东方奇葩》 [9]等。作为国内最早研究索因卡的学者,他们在索因卡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际,向国内同仁们介绍了其在非洲与国际上的文学地位和贡献。其实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这位来自非洲的文化型作家的戏剧作品充满了其自身民族的神秘性与宗教性,同我们的审美观念有着很大的不同。可就是这种对外民族异质文化的好奇心,不断地激发着人们针对索因卡戏剧作品的文化内涵、语言特色、思维模式、创作手法等方面进行探索的兴趣,希望借此加深对神秘的黑非国家的文学与文化特点的系统了解。

随着对索因卡的戏剧作品研究从概述到深入地解读,学者们有的从主题探究入手解读索因卡剧作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有的则从创作手法的分析入手揭示其创作的独到之处和对传统的继承和突破。这些研究从一个个的新角度拓展了索因卡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1.文化、宗教主题探究

索因卡的戏剧创作一方面深深根植于非洲文化,从非洲文化珍宝中汲取灵感和题材,另一方面创造性地借鉴了西方宗教思想、古典戏剧和现代派戏剧表现手法。针对索因卡剧作文化内涵的综合分析,首先值得参考的是元华和王向远的《论握莱·索因卡创作的文化构成》。 [10]该文多元化、多角度地分析了索因卡部分戏剧作品中复杂的文化内涵,分时期地归纳索因卡在艺术创作中的文化取向,以黑非洲文化中的循环轮回的观念为例,通过剖析《森林之舞》《疯子和专家》等剧作,揭示尼日利亚约鲁巴人的原始宗教观。其次,来自青岛大学的唐猛则更关注索因卡戏剧作品的精神来源,在其硕士论文《哲人与义者——论沃雷·索因卡作品的基督教精神》 [11]中,他为读者们总结了索因卡戏剧创作的双重精神特质:一方面,作为一名在欠缺平等话语权的环境中成长的黑人作家,他的剧作是对一切侵害人类平等权利行为的非暴力的抗衡;另一方面,成长于基督教知识分子的家庭中,索因卡受到了宗教哲学的深厚影响,因而作品常常呈现出基督教作家创作时的思想特征,如超验理想、物欲之罪、罪与救赎等。此外,通过分析戏剧意象来归纳索因卡剧作的文化特质也是学者们选题的方向之一。王燕在《略论索因卡剧作中的延续性意象》 [12]中指出,不同于传统作家借助写实披露社会黑暗,索因卡的戏剧为了更准确地把握人类心魂的本质属性,采用了一系列充满寓意象征但又负载着具体内容的“延续性意象”。研究者在文中列举了《沼泽地居民》《森林之舞》《路》等剧作中的“蛇”“歌舞”“神明”“崎岖的公路”等意象,认为作家旨在表明历史沿革和文化贯通的延续性,并希望从侧面传达出尼日利亚令人绝望的社会现状。

另外两篇刊登在《外国文学研究》上的文章同样引人关注,分别是马建军、王进的《〈死亡与国王的马夫〉中的雅西宗教文化冲突》, [13]高文慧的《索因卡的“第四舞台”和“仪式悲剧”——以〈死亡与国王的马夫〉为例》。 [14]前者借助当代后殖民主义及文化研究理论,对《死亡和国王的马夫》中的宗教生死观和文化冲突进行了新的解读。通过细致的分析,向读者们揭示“雅西文化冲突的西方文化霸权”和“雅鲁巴民族文化抵抗”的实质,为研究者们提供了新的文化研究视角。后者则通过解释分析索因卡的《第四舞台:通过奥冈神话直抵约鲁巴悲剧的根源》一文中提出的“第四舞台”“仪式悲剧”“转换深渊”等悲剧理论核心词汇,以《死亡与国王的马夫》为例,深入探讨了“约鲁巴悲剧”作为索因卡悲剧创作理论指导的根源的意义与价值。

此外,颇具创新意义的还有王莉的《渥雷·肖因卡戏剧中的死亡主题研究》, [15]作者对索因卡剧作的“创作主题”进行探究,以其戏剧中的死亡主题为研究对象,从索因卡的创作动因、死亡观、死亡意识的形成过程、死亡主题的深远意义4个方面进行剖析,总结了索因卡戏剧作品里表现出来的非洲人民渴望得到的不朽的生存精神。俞嘉的硕士论文《森林之舞:后殖民语境下的索因卡剧作研究》 [16]认为,索因卡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构建一个和谐、统一的非洲传统文化体系。论文通过分析索因卡的戏剧语言的后殖民特征,创新地指出索因卡开创了“反抗剧院”的先河,用其一系列具有高度政治时事性和攒动性的“短枪剧”,来揭露本土政府的独裁统治。最后俞嘉客观地总结了索因卡作品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他的“文化民族主义”“民族保守主义”的倾向,认为索因卡在解构西方中心论的同时还试图建构新的非洲中心论。

2.戏剧创作艺术手法分析

早在1987年,钟国岭就在《外国文学》上发表名为《〈森林舞蹈〉浅析》 [17]的文章,他在文中指出索因卡戏剧丰富和含蓄的语言特色,讽刺和怪诞的描述,点明了剧中大量富有哲理的约录巴谚语和蕴含巨大能量的现代派诗歌,并且认为《森林之舞》是把细腻、成熟的西方戏剧艺术和非洲传统的文化、音乐、舞蹈相结合的戏剧创作典范。而针对索因卡剧作的非理性特点,俞嘉和吕炜在其论文《浅论渥莱·索因卡剧作的非理性思维》 [18]中,简述了索因卡剧作里黑非洲人民非理性世界的残酷与荒谬,总结了在其剧作中的非理性因素表现的三个主要方面:根深蒂固的神话秩序、神性意愿;死亡与循环轮回的历史观;黑非洲原始的宗教观。俞嘉的另一篇文章《玄与美——渥莱·索因卡剧作特质浅析》 [19]中则分析了索因卡剧作的语言特色,认为索因卡将神秘莫测、充满隐喻的神话仪式与优美的诗化语言融为一体,将黑非洲传统文化中的神话秩序与神性意愿同富有非洲特色韵律的音乐语言完美结合。文中列举了《死亡与国王的侍从》和《强种》之中一系列神话秩序及宗教仪式的牺牲品,认为在晦涩虚幻之中我们也能体会到一种神秘的、悲壮的、崇高的戏剧审美快感;指出《狮子和宝石》《森林之舞》和《路》中自由体诗歌般的歌曲性独白以及挽歌式吟唱,主人公载歌载舞的场面等,证明索因卡对黑非洲戏剧传统的继承。而从剧作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角度来看,范越的《沃雷·肖因卡戏剧的讽刺艺术研究》 [20]则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该文聚焦索因卡在国外作为一个非洲讽刺作家的革命倾向,关注他所受到的西方教育和非洲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下讽刺作品的爆发点,以《森林之舞》为例,分析了其作品中通过“讽刺”暴露出的非洲的社会政治制度中的问题与隐患,深刻地评估了索因卡作为一个讽刺作家对黑非文学以致世界文学所作的贡献。除此之外,赫荣菊的《论索因卡〈死亡与国王的马夫〉中悲剧精神的文化意蕴》 [21]针对索因卡的悲剧精神在神话悲剧《死亡与国王的马夫》中的呈现,探讨了非洲约鲁巴民族的宗教核心价值与民族的文化输出之道,认为索因卡在创作中“借用了约鲁巴古典神话悲剧,来张扬以非洲文化为主体的悲剧精神,以此与西方人所谓非洲没有文明的论断相抗争”。

(二)对索因卡诗歌的研究

尽管国内目前对于索因卡的研究还是主要停留在对其戏剧作品的解读上,但是也涌现出了部分学者对其它类型作品进行解读,就其诗歌而言,国内目前研究成果相对比较欠缺。

索因卡本人曾这样评价传统的非洲诗歌:“传统的非洲诗歌,不单单是那些集子或学校图书中能够找到的、轻而易举就能翻译出来的篇章,它们应该存在于那谜一般的诗歌技巧中,存在于作为治愈物的药理过程中,存在于表达方式的言语中,存在于神权先知们的谜境中,存在于对神圣的神秘事物的膜拜仪式中。” [22]索因卡的诗,正如他自己所言,是由神秘的非洲文化与深奥的诗歌语言结合而成的,其中既表现出悲伤与不安,又不乏揶揄调侃的辛辣讽刺。中国的学者们,因为缺乏对非洲传统文化与宗教的真正了解与体验,要对索因卡的诗歌作品进行解读便具有了一定的难度。

在国内关于索因卡诗歌的研究成果中,宋志明发表于《外国文学研究》上的《“奴隶叙事”与黑非洲的战神奥冈——论沃勒·索因卡诗歌创作的后殖民性》 [23]一文能够给予读者很好的借鉴。作者通过系统的分析,认为索因卡的诗具有强烈的政治意向,其诗歌创作本质上是一部“奴隶叙事”,充满了殖民地作家强烈的反抗精神和复杂的文化特性。文中探究了索因卡的长诗《奥冈,阿比比曼》中非洲“奥冈萨卡”(Ogun-Shaka)的神话原型,以及来自于欧洲圣经和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四位重要的原型:约瑟夫、哈姆雷特、格利弗和尤利西斯。此外,通过分析《艾丹勒及其他诗作》和《地穴之梭》两部作品,概括出了索因卡诗歌创作的思想倾向,即“历史循环论及其衍生的悲观主义”。诚然,索因卡的诗歌有它难懂之处,可是他的创作却是真真实实来源于生活。在《为自由而写作——在常熟理工学院“东吴讲堂”上的讲演》 [24]中,索因卡对中国学生们表露了自己诗歌创作的中心观点——“为自由而作”——他认为,人类需要用自身的自由意志来展翅飞翔,文学作为解放事业和自由事业的一部分,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不断激发创造性,当然,作为一名根植于非洲文化的诗人作家,索因卡的诗歌本身便是其生活的写照、文化的代言、民族特征的体现,在诗歌创作中他完美践行着自己的态度与观点。

(三)对索因卡小说的研究

就其小说而言,因为拥有现成的译本,国内学者大都是针对其长篇小说《痴心与浊水》(又名《解释者》)进行讨论。刘合生在其1989年发表的《传统与背叛——沃尔·索因卡〈痴心与浊水〉主题初探》 [25]一文中,突破性地总结了索因卡小说创作的“背叛”主题,剖析了剧中以艾格博、科拉等主人公为代表的“背叛者”,认为在索因卡的戏剧世界里,改革、革命和背叛是同义词,要前进就要正视现实,背叛传统。而后经历了十多年的沉寂,在2007年又有研究者将目光重新投掷到索因卡的这部作品之上:王燕的《两种异质文化的兼容与整合——从〈痴心与浊水〉解读索因卡小说的二元文化构成》从异质文化——非洲原住民传统和欧洲基督教——之间的对抗对小说进行了解读,得出索因卡在小说中将欧洲的人文、艺术精神同约鲁巴民族的的文化意识、艺术性格十分完美地兼容与整合这一结论。 [26]2010年秦银国在其论文《诗性、哲性与神性的融合——从〈解释者〉谈沃里·索因卡的叙述艺术》 [27]中,通过阐述索因卡借鉴欧美现代派文学的叙事技巧,分析了《解释着》这本小说中的“黑色幽默”“时空关系”“叙述艺术”,概括出索因卡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所具备的杰出非凡的“文学叙事创造力”。

最后还应该指出的是,通过比较不同作家的文学作品来挖掘索因卡小说独特的创作特点也是十分可取的研究方法,近几年,这样的分析手段也逐渐在研究者中普及开来。例如袁敏的硕士论文《文化转型时期:沃雷·肖因卡与鲁迅的文化意识之比较研究》, [28]通过平行研究的方法,对尼中两国的文学巨匠——索因卡与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进行对比研究,总结了索因卡和鲁迅,这两位同处于两个第三世界国家文化转型、思想巨变的时代的代表性人物,在其文化转型过程中的相似之处。而华南理工大学梁颖的《透析〈黎明时出发〉与〈真理的彼岸〉中流亡知识分子的权力现象》, [29]则是将索因卡的回忆录《黎明时出发》同南非女作家贝弗利·奈杜(Beverley Naidoo)的小说《真理的彼岸》所反映的流亡知识分子权力现象进行对比,选题大胆新颖,从社会政治制度转变的结果、流亡知识分子对另类事实的坚持、海外媒体的协助3个方面进行探讨,认为它们是构成流亡知识分子权力现象不可忽视的因素。

三、国内索因卡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作为一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因卡将自己的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交织,将非洲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他的作品代表着黑非洲文学的特征与发展方向,让世界读者认识了尼日利亚陌生的“约鲁巴”民族,了解了充满奇幻色彩的非洲神话,接触到了一个全新的、真实的非洲大地。然而,纵观这30多年的学术成果,我们不难发现,尽管许多研究者正在努力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可是国内索因卡研究中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与缺憾。下面笔者就这些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并给出建设性意见,为推进国内的非洲本土文学和文化研究提供借鉴。

(一)研究存在的问题

1.选题过于集中,缺乏原创性

索因卡具有旺盛的创作力,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覆盖了戏剧、诗歌、小说等众多文学体裁。然而从索因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至今,我国学者对他的研究还是相对比较单薄的,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体现在原创性的欠缺上,具体表现为研究议题和观点的陈旧古板,研究理论的不恰当运用,研究文本范围狭隘等方面。

根据上文的分析不难发现,有接近70%以上的学者们都针对其戏剧作品进行研究,而关于索因卡的诗歌、小说创作、自传创作以及评论文章所做的研究却是寥寥无几。在这些关于戏剧的研究成果中,研究范围多被限制在《死亡与国王的马夫》《森林之舞》《路》《沼泽地居民》等几部已有汉译本的作品中,研究主题也多与后殖民文化特征相关,视角单一化严重,跟风现象十分明显。笔者认为,索因卡的非戏剧类作品如小说、诗歌等同样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通过考察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索因卡的创作主题与文学思想。通过分析学者们研究成果的发表时间,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曾一度出现过针对索因卡的研究热潮;然而在随后的日子中,只是断断续续有学者对其作品进行解读,相对于国内关于其他非洲作家的研究而言,现阶段关于索因卡的研究成果数量还有待增加。

2.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首先是译本数量少。外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本的数量和质量。作者根据统计调查发现,尽管迄今为止索因卡已经创作了将近30部戏剧以及7本诗集,然而国内对其的引入还是比较少的。索因卡戏剧译本绝大多数出版于1990年之前,并且集中在早中期剧作上,他的诗歌译本也只有《狱中诗抄:索因卡诗选》这一本,其后期戏剧和其他文类作品基本还都未译介过来。索因卡的创作本身就有着复杂和晦涩的一面,所以译本对于其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索因卡新的作品不断问世,如果国内仍旧停留在原先的译介与引进程度上,那么关于索因卡的研究将会停滞不前。

此外,没有整体意识会导致对文学作品产生碎片化、片面化的理解。我们看到,国内目前对于索因卡的研究尚无相关专著出版,仅有一篇博士论文面世,除了河北科技大学有研究生团队对索因卡进行专门的研究外,其他的研究多是不成体系的。其次,通过阅读国内学者们的论文,笔者发现,单单是Wole Soyinka的译名就至少有沃雷·肖因卡、沃勒·索因卡、沃里·索因卡等多种不同的版本,而他的戏剧作品名称的翻译更是五花八门。正如郝荣菊的总结,这种现象反映出我国索因卡研究还处在“单枪匹马”“各自为战”的状态, [30]研究者间缺乏沟通与交流。因此,针对索因卡这位非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而言,还有很多的研究空间和研究视角等待我们去挖掘。

(二)反思与展望

通过现阶段的研究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因卡在中国的研究还存在着诸多的局限与不足,为加深对索因卡的研究,我们应该:(1)丰富对其作品的译介和引入数量,为加深其在中国读者心中的印象、提供更宽广的研究平台打下坚实的基础;(2)要想更走近索因卡,应该拓宽研究视野,对索因卡的诗歌等其他文学体裁多加分析,绝对不能因为贪图方便或随众心理就只关注索因卡的戏剧创作,这不单是对作者本人的肤浅理解,更是会将国内索因卡的研究带进“死胡同”;(3)应该把索因卡的作品置于非洲本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探讨中去分析。尽管索因卡的作品都是用英文写成的,但是它们的创作源泉终究是来自非洲大地,索因卡肩上“承担”着的是向世界呈现非洲的美与丑、传统与改变,为更多深陷痛苦与迷失的非洲生命争取自由与安宁。尼日利亚和黑非洲的历史和现实给索因卡提供了创作的素材,无论是他的戏剧亦或诗歌、小说,最终所要传达的还是深埋于他血液之中的黑非洲本土文化,所以在分析其文学作品时,应该将其置于非洲本土化语境当中去,体会与感悟非洲作家在文学创作之时内心的渴望与憧憬,避免脱离历史与风俗传统而空谈文学特点。这一点,也正是当下被国内很多学者们所忽略的,之所以有许多人认为其作品充斥着“晦涩”与“难懂”,也正是因为脱离了作家作品的文化背景语境。一味片面地谈宗教与后殖民文化,只会让研究陷入片面的“西方化”与主观的误区中去。要认清非洲文学以及非洲文学作品的特殊性。(4)此外,由于世界文学的开放性,研究者们可以更多地将索因卡的诗歌、小说、戏剧创作放在跨文化语境、比较文学等角度进行研究,通过同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相比较,在冲突与碰撞中认识不同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打破西方中心主义,对作品本身进行“跨文化的阐释”。

综上所述,像索因卡这样的文学巨匠,作为世界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伟大的使者,他以开放的文化观念影响着整个民族。通过阅读索因卡不同种类的文学作品,中国的读者们能够更加真实与生动地了解非洲与黑非文学,年轻一代的文学创作者们也能够从索因卡的创作经验中获得有益的启发。总之,根据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索因卡其人其作需要学者们更多的研究与关注。

猜你喜欢

非洲戏剧诗歌
诗歌不除外
An Uncommon Trip
有趣的戏剧课
中国家猫起源于非洲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非洲鼓,打起来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