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研究
2015-01-31黄东,翟翠娟
摘要: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工作呈现出新常态,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把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概括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指示,面对职业院校生源复杂、文化较差、素质不齐、培养过程职业性不强、普遍对传统文化了解不深,尤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欠缺的状况,职业院校应深入分析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面对职业教育新常态的需求,重视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有针对性、实效性地抓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在营造浓厚国学氛围、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安排国学课堂、丰富传统文化活动、通过互联网微文化等方面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新途径。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 0601(2015)08- 0022- 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保定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新常态下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01505058,主持人:翟翠娟)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东(1972-),男,管理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Normal State
HUANGDong, ZHAI Cuijuan
(Baod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Baoding071000,China)
Abstract: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vocational education work has shown the new normal, especiall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summarizes th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n our country as the important instruction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ace of the situation that the source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s complex; cultural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is poor, not the sam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 in the cultivation is not strong; generally their understanding 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not deep; especially they are lack of knowledg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deeply mak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face the needs of newvocational education normal, pay attention to 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do a good job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purposefully and effectively. To create a strong academic atmosphere, intensifying the building of the contingent of teachers, reasonablely arrange the Chinese ancient civilization class, rich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activities. Through the Internet microculture, explore a newwayofintegrating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words: the newnormal; traditional culture; integrate; vocational education
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工作呈现出新常态,特别是去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目标。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中国需要数以亿计的工作在生产一线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现代职业教育强调培养需要为社会培养以技术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不再是传统职业教育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要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重视文化基础教育,重视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育,尤其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目前,职业院校普遍对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不够,有的在客观上没有为职业学生创造学习传统文化的环境和氛围,有的没有找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力“抓手”,缺乏系统,没有章法,只是停留在个别文献的学习上。在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的新形势下,如何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职教学生的人文和综合素质,传承国学精粹,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一、职业院校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院校缺乏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复杂的各种文化和严峻的就业状况,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传统文化在职业院校教学中没有地位,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传统文化课可有可无,很少纳入到教学计划,至多作为选修课给感兴趣的或者为修学分的同学开设,课程设置少,结构单一,学时也不足,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传统文化教育缺乏顶层设计,没有教育师资力量。此外,职业院校领导只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多是在德育和就业指导等课程设置上有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容,其内容也局限在儒家思想的只言片语。职业院校因没有传统文化的教研教改,导致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枯燥,缺少兴趣性,学习没有效果;教学方法单一,缺少时代性,学生不宜接受。大多职业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上资金投入少,政策不倾斜,资源分配少这一系列问题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根本无法展开。
(二)师资素质不高,讲授形式单一
师资力量的匮乏,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的良莠不齐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职业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开展。目前,职业院校只是把传统文化课作为选修课,大都是一些中青年老师讲授,由于缺乏知识的沉淀和人文修养的提升,他们在教课时力不从心,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目前开设了传统文化课程的学校多是从课堂教学出发,按照课本教材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至多举办几个讲座或者报告会教条式的宣讲传统文化。学生刚开始也许抱着极大兴趣,但在这种枯燥的教学方法轰炸之下,时间一长就易感乏味,甚至抵触。无法将传统文化本身蕴含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形式展示出来。
二、职业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各地、各职业院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拓宽课程覆盖面。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要开设经典诵读、中华礼仪、传统技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
(二)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
职业教育应该在“创造伟大”的耕耘中展示其独具魅力的特色。灿若繁星的传统文化遗产就是祖先为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家园”的精华所在,是华夏民族的血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坚守、传承、弘扬中华精神家园,培养一代又一代继承和传播人,是中国现代职教责无旁贷的神圣天职!传统文化教育是抢救性的刻不容缓的教育,是独具其教育规律的自成体系承前启后的教育,是走向世界的教育。现代职业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主渠道,职业院校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战场。
三、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营造浓厚国学氛围
职业院校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院校文化品位,把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到育人育德的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不断推进创新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将传统文化课程纳入必修课教学计划。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增设内容丰富,结构灵活的选修课作为有益补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学术报告等,将传统文化通俗的、生动的展现给大学生,使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深刻、科学地了解。同时,通过校园网、黑板报、宣传栏、广播台、团活动等有效载体,大力宣传经典国学相关知识,努力营造浓厚的“读经典、研国学”氛围,确保国学经典根植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职业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力的师资队伍是关键。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国学教师,其教学水平、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学生受教育程度和对国学的理解及学习兴趣。成立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室,组织年富力强、责任心强和有一定传统文化教育基础的教师专任或兼任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定期组织教师研习《论语》、《孟子》等四大名著,打通文史哲,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深厚扎实的基本功才能赢得学生的认可。搞好师资队伍建设,除了自身要及时“充电”,职业院校还应不定期地组织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们不断学习新的文化理论知识,学会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水平。
(三)合理安排国学课堂,传承传统文化精华
研发传统文化通识教材,根据传统文化内容难易程度,对学生分层次开社课程:一年级学习《论语》、《孟子》等,二年级学习《大学》、《中庸》、《道德经》,三年级学习《老子》、《史记》、《资治通鉴》等经典篇章,还可选择诵读古诗词和经典文言文。学校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集体诵读、小组比赛、个人风采展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制定“儒学养正、冰雪相佑、道法自然、文化侵润”的课程结构,各阶段教学内容和深度循序渐进、系统科学。同事拓展关于中西文化比较的阅读素材,课后思考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的结合,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原则,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人类哲学经典的精髓和本质,义跨越古今、涵盖中外的广泛涉猎和独立思考,来代替被动接受知识和机械诵读,借鉴科举考试的方式探讨制定以诗词歌赋为考试形式的考核方法。
(四)丰富传统文化活动,培育良好行为习惯
职业院校传统文化教育除课堂内学习外,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蕴涵传统文化精华的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如:书法、剪纸、舞蹈、抖空竹等协会或国学读书会。聘请专业教师开展各种讲座、培训和指导,让学生探知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体味、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的目的。通过参观、旅游、走访、观看影视作品等形式从直观上,通过视觉冲击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发自肺腑的热爱和自豪。国学读书会可以开展“经典诵读,爱国情深”主题系列体验教育活动,以中华传统文化和审美教育为内容,开展“爱我中华,爱我职校”国学读书活动周。期间,举办国学知识演讲、作文比赛、知识竞赛等,让学生深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感悟人生,激发爱国热情。开展“文字医院”活动,引导规范书写推广普通话,积极倡导用标准语言。
(五)通过互联网微文化,创新文化教育途径
通过“微文化”在校园广泛“微播”,形成独具特色传统文化育人新常态。确立“从小处着眼,细微着手,大处育人”的文化育人目标,让“微文化”改变师生的工作、学习、交流、生活的方式,促进师生成长与发展。进一步强化“微播”宣传,提高师生思想觉悟。实现教师网络教研“由群博到微博”,传统文化知识由“授课传达变飞信传授”等多角度的“微播”转变。“微文化”以短、平、快的特点,满足师生信息交流和精神文化需求。微课程以五分钟的“微特色”,开展传统文化微课程的培训和学习,触动心灵,真正领略微课程“微而精,小而奇”的绝妙之处。用视频的方式呈现传统文化学习的内容。短小精悍又图文并茂,伴着优美的音乐,让原本枯燥的传统文化学习变得更加生动鲜活。深入推进传统文化微课程的研究,在不断的思考、研究、实践、总结、推广中加速高效课堂的建设步伐。
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职业院校只有充分重视传统文化,不断探寻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结合职业教育新常态下的学生现状,才能真正找到出一条可持续、有效果的职业院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