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的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研究
2015-01-31邓姝皓蒋莉华邓小铁
邓姝皓 蒋莉华 邓小铁
1.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3 2.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1
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是各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方式,它为国家的各行业输送了大批优秀、高级人才。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在大力推进,招生培养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与之相矛盾的是我国的教育资源比较有限,同时由于学校和教师资源和资金的相对缺乏,因此造成研究生培养和教育质量不断下滑,社会对研究生质量不认可,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深入的研究当前各国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以便于建立适合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
1 发达国家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发展
美国是研究生在培养模式上多元化的代表,最早把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起来,不仅设有一般的学术学位还设有专业学位,形成了研究型和专业型培养并重的新模式。[1]美国高校一直普遍实行学分制,学分的积累、储存和转移,在各学习领域、各高等院校和若干年内自由流通,由此促进各校在教学上的竞争。目前美国高校与社会各界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使得学生培养质量和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得到进一步提高。截至2012年,美国研究生学历人员在就业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已经高达13.66%,这反映了美国研究生教育是非常成功的,它对其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人才的贡献度是非常高的,也表明社会对高素质人才比例要求提高很快,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研究生教育对美国科技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
英国高校的研究生培养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以课堂授课为主,多为硕士研究生。另一种是以实际研究为主,主要针对博士生。英国的硕士学制可以是选读硕士学位课程,也可进行科研工作,或两者兼有,只要考试合格或提供论文,皆可授予学位。[2]21世纪初以来,英国的研究生教育也开始向专业学位培养倾斜,是实行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的首批国家之一,目前在校研究生中非学术学位学生(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学生之比已高达4.25。为适应整个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法国[3]、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在研究生教育向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转变方面也表现得非常积极,因此取得的成绩都比较显著,英法2国目前在校研究生中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学生之比已分别高达3.8和4.4。截至2012年,英国研究生学历人员在就业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为7.1% ,澳大利亚为8.65%,法国为7.3%,均较美国有所落后。
德国的学徒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曾影响了世界各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形成,但德国在近年来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上较为谨慎,因而起步较晚。德国的研究生培养一直强调科学研究在培养过程中的首要地位。该培养模式更重视讨论、实验等独立环节和实践等方面,实验室和讲座制被广泛地用于传授知识和提高研究技能。并引入“卓越”培养竞争机制,打破常规平等教育原则,以刺激高精尖人才的培养。2009年,德国研究生学历在就业人数中所占的比例约为10%。但德国在校研究生中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学生之比仅为0.32,远低于英、美等国。
日本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有一些是借鉴和来自于德国,对硕士生侧重于通过课程来进行培养,对博士生则侧重于通过科研来进行指导。将基础科学研究和尖端科学研究相结合,更多地着重于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德国较为类似的是,日本对于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是较为谨慎,直到近几年才有少量专业学位培养开展。截至2012年,日本在校研究生中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学生之比仅为0.08,研究生学历人员在就业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为2.63%,较英、法等欧美国家都低。
2 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现状
目前我国各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主要是集体式培养,学校规定学分、指导教师指定毕业课题,在学校进行课题研究,然后撰写论文答辩。这种培养模式类似于工业生产流水线,培养的学生都是一个模子,无工程背景,缺乏实践和创新,无法与社会接轨,因此研究生到工作单位后常要花大量时间进行培训和熟悉,遭到用人单位的诟病。
从前述文献比较可以发现无论是英、美、德还是日本,都认为研究生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际工作作为最终目的,这种培养模式为社会的科技进步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这却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所缺乏的。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是严进宽出,许多大学生进校就开始准备考研,结果考研分数非常之高,但到了课题阶段却连一般本科生应具备的素质都不如,没有相应的创新能力和知识水平,更没有解决实际课题的相关能力,最终老师和学生都痛苦地熬过3年,草草答辩收场。学生到了社会,被认感同感和自我存在感都很低,难以实现自我价值和对社会、国家的回馈。这种选材和培养教育方式,不仅对学生不负责,也是对国家和社会的不负责,对于人口素质的提升是很有害的。目前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在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培养模式,例如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它是一种以实践为主导培育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学位类型,是我国研究生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改革,主要培养研究生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且应具有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目前国内的许多重点工科院校都在积极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程专业型硕士的比例逐年提高。但由于我国的研究生选拔依然以分数定终身,在培养模式上也是以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为主要模式,因此收效甚少。目前我国非学术学位的学生与学术学位学生之比仅为0.35,远低于英、法、澳等发达国家。截至2012年,虽然我国已迈入研究生教育大国,但研究生在就业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却只有0.48%,可见我国的研究生作为高、精、尖人才,为国家和社会承担重担的格局还远未实现,我国研究生教育要跨入强国行列也还任重道远的。
3 校企合作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探讨
3.1 校企合作及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优势
近10年来,各国都认识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也认识到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尽管各国的侧重不尽相同,但已经慢慢将研究生培养模式由学术型向专业型转变了。我们国家近几年来也认识到了这点,开始了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摸索,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它是目前最流行的、最为有效的、也最为适合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模式。学校通过对企业工作任务的分析,开发专业领域课程,创建实践环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为重点,采取课堂教学与参加实际科研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把学生的学习贯穿于整个工作过程之中,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较高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人才的一种教育活动。
其实校企合作在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学本科教育中已经开展了近百年,并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4-6],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加拿大的滑铁卢大学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等。针对我国的目前研究生存在的创新能力差、无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等缺点,我们也可借鉴此模式到研究生教育领域,建立校企合作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适合面较广,特别适用于工科院校的研究生培养。校企合作的这种培养模式的优势是比较突出的,主要有几点:
3.1.1 课题与社会生产实际结合
学校与企业或研究所合作,由企业或研究所向学校提出生产实际急需解决的课题,课题的来源丰富,涵盖面也非常广泛。由于各个企业、研究所提出的课题各有特点,完全来源于社会实际,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在课题的实际解决过程中,了解企业对问题解答的关键,避免出现脱离实际的结果,也让学生在研究生攻读期间就慢慢了解企业和社会的要求和动态,为今后毕业顺利融入社会实际工作打好基础。
3.1.2 导师队伍优化补充
高校聘请企业或研究所中具有较高学历及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硕士生导师或副导师, 既保证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课题的顺利完成, 又解决了学校教师课题偏离实际的矛盾。另外, 企业里的高层次技术人员因为长期与实际接触,因此可以将一种全新的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介绍给学生,这种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创新思维或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也能保证毕业生具有相当强的择业优势。
3.1.3 科研教育经费充足
科研经费不足是制约高校科技发展和创新的瓶颈。高校科研投入和开发的经费不足导致了一些课题选题缺乏科学性和应用性,另外一些科技成果也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重大的成果则更难产生和向市场转化。校企合作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企业为研究生提供足够的资金给高校和研究生作为课题研究经费,也会对研究生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这对于高校而言,解决了科研经费短缺的局面,对学生来说,确保学生能专心科研,对学生促进的动力很大,学生获得成果的比例也相应提高。
3.2 校企合作的主要措施
3.2.1 建立合适的合作方式
高校和企业在建立合作时,应确定适宜的合作方式,并签订相关的培养协议、合作协议、确立相关职责的权利和义务等。在合作中,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校企共享(包括师资、设备、实验和检测条件、社会资源等),培养计划校企共定,教学过程校企共管,教学成果校企共荣等方面。总之,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地整合各种分散的社会教育资源,按照社会和企业的需要进行“量体裁衣”,培养适合单位需求的研究生。各个研究生导师也可根据与企业的合作意向,先进行试点输送研究生到企业进行实际课题的研究。
3.2.2 拓展专业课 合理分配课时和设置学分
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培养不同于学术学位研究生,应该更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此应该有一套完整适宜的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主要体现在专业目标培养上,以体现企业和社会对研究生人才质量的要求。因此学校和学院应专门增设更多相关的专业课程、合理的分配专业课时比重,在学分和考核形式以区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实践内容、教学条件及学习评价等多方面进行考核。也可以学习和借鉴美、英等国教育体系,实行学分的积累和转移,不同学校、学院对于相同专业领域的学分可以相互认可,减少重复投资和人力浪费,学生选择听取专业课的机会也拓宽了。
3.2.3 设置奖励机制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依然以学术型学位培养为主,专业型研究生的比例很低,使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等对此都有误解,认为专业型研究生不如学术型的,从而学生不愿意报考或就读,用人单位不愿意接纳。学校在这方面应该对学生、企业和社会做好协调和全面介绍工作,并针对学生有好的启发和引导政策,例如在奖学金分配比例方面,直接升级读博方面,或者在研究生毕业保送其他学校、优先推荐去往优秀的工作单位等方面能有相对的倾斜,使得学生愿意作为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被选拔和培养。
3.3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3.3.1 校企双方选择的问题
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应严格甄选企业,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同时也要求合作企业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专门技术研究的岗位。在校企合作中,只顾追求企业的知名度和合作企业的经费资助,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硬件和软件要求不高,是无法达到真正育人的目的。而一些合作企业只负责为研究生提供课题或研究条件,但没有认识到校企合作的实质,更未把研究生作为国家人才进行培养,也忽略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导致校企合作流于表面。
3.3.2 校企合作的机制不健全
我国目前的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缺乏连贯性,合作企业与高校没有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在校企合作中,高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种中的制度制定、师资配备、设备供给、平台建设、信息反馈等方面的都存在不足,导致双方的资源难以真正共享。例如企业出于市场竞争和企业安全的考虑,只是提供技术含量不高的课题和工作,不敢让专业学位研究生接触企业的核心技术内容;而高校也无法保证供给企业高质量的研究生做合作研究。这表明高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中都没有认识到合作的最终效果,也没有从战略高度上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
3.3.3 校企合作的成效不显著
尽管专业型研究生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上有一定的收获,学到很多实用的东西,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但目前效果并不是很显著,其为社会科技进步做出的贡献还远不如前述的欧美发达国家。主要是由于研究生整体对于毕业后薪资和工作环境等要求颇高,在校企合作框架下培养的专业型学生,能够再回到合作单位的很少,大多数学生没有回馈到企业去,其中待遇和工作环境是他们抱怨较多的一个问题。这对于企业来说,是很不公平的,企业花心血培养的专业研究生,却不能为其所用。此外,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深度不够,特别是欠缺技术创新方面的合作。企业提出的课题往往是当时出现的问题,没有前瞻性,学生的科研主动性得不到提高,也难以树立静心科研的态度。
4 展望
面对社会对研究生的更多要求,仅靠学校单方的努力是难以满足的,这也需要整个社会和企业的支持与配合,建立和健全校企合作培养的新模式,即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难题,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科研能力,确保培养出高素质的研究生人才为社会所用。通过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建立专业学位和校企合作的联合培养模式,尽快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制度接轨,将缩小国内外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差距加大,从大方向来说是对国内人口素质负责,并促进社会科技发展,从小的方面来说,也节约了教师、学生的精力、时间和金钱,对提高研究生就业率是十分必要的。
[1]史兰新,陈永平.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比较及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版,2012,12(2):117-122.
[2]李宁.基于校企合作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15):102-103.
[3]洪冠新.法国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模式[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12):76-80.
[4]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2(12):81-84.
[5]冯晓波.美国的校企合作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2011(4):177-178.
[6]王汉成,姜乐军.论国内外校企合作模式对我国实施“卓越工计划”的启示[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8):14-16.
[7]尹发跃.研究生就业现状研究及就业前景预测[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7(3):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