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追寻怎样的价值存在
2015-01-31张健
张健
教师:追寻怎样的价值存在
张健
存在主义大师萨特说:“人实现自己多少,他就有多少存在”。这里的“存在”是一个哲学概念,一个与存在的意义、价值、成功近乎等同的概念。那么,人究竟应该如何更好地实现自我、彰显自己的价值存在呢?
1.定位宜准。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大时说:“第一个扣子扣错了,扣下去全是错的。”这就彰显了人在实现自己的过程中,定位准确的重要性。人的发展定位主要是靠自己决定的。毕淑敏说,“适合你的事业,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一定需要他自己经过艰苦的摸索,然后在心理结构里确定下来,否则无论多么用心良苦、谆谆教导,它真的只是一个外部的东西”。比如,家长的建言、师友的点拨、名人的示范等,都只能参考,而不能主宰。同时,这种定位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我们的才华和能力蕴藏在哪里,通常是遮蔽的,我们并不清楚,别人也不完全知晓。所以,一个人发展目标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和发现,是一个抽丝剥笋、水落石出的过程。一般来说,准确的发展定位,一定要根据自己在实践中所表现出的才情、禀赋、特长、爱好和心理感受,来选择自己适合的发展方向,扣好第一个扣子,并“致一而不懈”地去努力追求实现它,向着卓越境界进发。
2.目标宜高。教师应当追寻人生的大目标和大境界,这种目标和境界,应当是教师充分实现自我的程度,是成为名师,而不是安于现状、甘于平庸,成为终身碌碌无为的庸师。但我们许多老师总以为名师高不可攀,难以企及。思想“滑坡”,精神“虚脱”,目标低下,是窒碍我们成为名师的“致命伤”。教师一旦感染上这一精神“病毒”,就会不求上进,甘心为“匠”,就很难有所突破并超越自我。因此,必须给信念淬火、自信加钢,增补精神钙质,树立想做名师、争做名师的意识和追求,要像陶行知那样,矢志“教出使自己崇拜的学生”;像于漪老师那样,“追求卓越,让生命在教坛闪光”。只有这样高格定位、自我加压、自觉追求,才能增强动力、调动潜力、激发活力;才能提高心灵的力量,使我们摆脱凡庸,超越自我。
3.实现宜早。于丹说:“年轻的时候‘拿得起’,到老才有资格说‘放得下’。”年轻的时候“拿得起”,即指实现自我宜早。否则,你什么都没拿起过,你放下什么?而且笔者的体会是“拿得起”一定要趁早,否则,到老了,该“放得下”的时候你才“拿得起”,其价值和效用就会大为“缩水”。大器晚成得未免太“晚”了点。而实现宜早的好处在于:“早”是一种优势,年龄的、精力的、后生可畏的优势;“早”是一种资本,足以傲视他人的竞争资本,潜力和后劲十足的发展资本;“早”代表着一种不可限量的发展前景,意味着有大把的机会和发展空间,供我所用,为我消费。总之,先人一步显见识,快人一拍占高点,就会赢得发展主动、成功机缘。人生有“拿得起”的往事可追忆,才没有白白虚度。否则,我们的生命之杯可能直到最后都还是空着的。
4.发展宜久。发展宜久,讲的是发展的可持续性。教师的价值存在并不在于一时一事的成功,而在于可持续的不断发展,才能积小成为大成,行以致远,臻于胜境。如果我们登上山巅,只在那儿休息和停留片刻,就说我们征服了高山,未免浅薄。何况,一座山被登临了,下一座山又横亘在我们面前,一个目标实现了,下一个目标又在等待我们。人的发展或者说价值存在,就是这样一个“一山放过一山拦”的不断攀援、登顶的境界,要不断地修正和调高目标,向着终极目标进发。千万不能像王安石笔下的仲永那样,少时了了,大而“泯灭众人矣”。人的价值实现和存在,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一锤子买卖,而是一个不断释放、持续释放、终身释放的过程。所以,发展宜久,一定要在年轻有成的基础上,不自满、不松懈、不停滞,乘胜追击,而不能停留在“半山腰”。人需要持续往上走,走到顶端,走到最高处,才能成为大家,成为顶级人才。虽然,有人说“高处不胜寒”,但实际上高处也“风光无限”。所以,让我们背负起发展意愿的行囊,始终行走在价值追寻和实现的路途上。
(作者系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