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懂教材是用好教材的前提——以苏科版七下“12.1定义与命题”为例

2015-01-31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一中学杭超峰

中学数学杂志 2015年16期
关键词:新知起点命题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一中学 杭超峰

读懂教材是用好教材的前提
——以苏科版七下“12.1定义与命题”为例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一中学 杭超峰

教材是教学活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工具,它落实的是国家的教育意志,成就的是师生的共同成长,它是全体师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抓手”.初中阶段的数学教材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称《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目标得以落实的主要载体,《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四基”正是通过教材走进“基层”,走到师生的课堂活动中去的.因此,为了让学生能顺利获得初中阶段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在课前教师就应该很好地阅读教材,详细剖析教材中教学内容的起承转合,找到教学的“源”和“流”.只有读懂教材,才能深刻领悟教材的精神,才能保证设计出针对性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堂教学活动.本文拟结合笔者阅读苏科版七下“12.1定义与命题”一节教材的历程,谈谈阅读教材时的几个关注点,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启示.

一、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在学生学习新知前,他们已经获得了一些与之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这些就是新知教学的起点.显然,教学起点,就是我们常说的认识基础,正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中的“学生的现有水平”,它是新知得以生成的“基石”.在教学设计之前,我们理应利用教材寻找这些“基石”,梳理出教学的起点.有起点,就有终点,一节课教学的终点一般指这节课要学生获得的知识,也就是教学内容.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终点还可以拓展为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可能获得的“四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显然,找出教学的起点与终点,无疑会让我们的教学设计找到源头和方向,便于我们后续的教学设计有的放矢.因此,我们应从教材入手,通读教材,从教材中梳理出教学的起点与终点,使得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与教材相匹配,与课标要求相匹配.那么,如何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能有上述的收获呢?笔者认为,找起点和终点只需通读,完整地读好整节内容或与这节有关联的教材.无论是什么版本的教材,其教学起点与终点都会在教材中出现,而且一般地,教学起点都在教材开头出现,都是较为直接地呈现,而终点则处在这节教材的“中后部”,出现方式也是很显性的.因此,初略阅读加上简要分析,理清教学起点和终点并非难事.

通读苏科版七年级下册“12.1定义与命题”教材,本节课是要教学几个新的概念,与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有较大关联.从“例如”入手,不难发现本课认知的起点是学生在前面获得的一些基础知识.比如,在呈现“定义”的定义后,教材给出了“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数轴上表示一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等定义,这些都是学生在前面认知活动中积累下的“定义”,教材同时呈现将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定义”的实质.同样地,在学习“命题”时,教材也是给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语句,如“如果O是线段AB的中点,那么AO=BO”,“等角的余角相等”等,学生在熟悉的语境中展开了命题的认知.接下来的“真(假)命题”的认知及相应的练习,题目所给出的语句无论是纯文本的,还是符文混编的,都取材于学生前一阶段的数学学习之中.显然,教材是以学生熟悉的“定义”或“命题”作为学习的起点,那么,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对教材的教学化都应以学生熟悉为前提,取材应来自于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活动,让他们的认知建构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之上.

那么,本节课教学的终点又在何处呢?标题“12.1定义与命题”,就已经给了我们提示,“定义”和“命题”将是本节课的两个认知主体.再细读全文,正如标题中所示,本节课重点介绍了“定义”和“命题”的定义,每个定义之后都有“配套”的示例.除此之外,教材还研讨了命题的“构成”,即“命题一般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同样以示例进行巩固.接下来,立足于命题的条件与结论匹配之上,生成了真命题、假命题的定义,让命题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延伸.综上分析,本节课学生认知的终点应该是定义的定义、命题的定义、命题的构成、真(假)命题.给出这样的定位,不仅与本节课教材解读有关,在下一节“12.2证明”中,“根据已知的真命题,确定某个命题真实性的过程叫做证明”,以及“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显然,上述教学终点的定位不仅符合本节课的教材设计,还顺应了下节课的教学需求,是适用的.

综上,确定一节课教学的起点与终点,不仅要读懂这一节的教材,还要读懂与这一节有关联的教材和内容,只有这样前后照应着读,我们才能真正读懂这一节教材,才能真正让教学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

二、教学的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有经验的老师在确定教学起点和终点的同时,会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同步锁定.在《标准(2011年版)》或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一般都会有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材料,这些材料有的是内容介绍,有的是具体教学要求,老师一般会从中选择并整合出课时教学目标,确定出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显然,用这种方式确定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会将教材的地位降低,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将会被明显淡化.事实上,课时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在教材中同样是直观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认真阅读与细致分析,从教材中发现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

从“12.1定义与命题”一节教材来看,我们完全能够发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一句过渡语引出了“定义”的定义,四个示例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认知,在随后的练习和习题中都没有出现与定义有关的题目,因此,“定义”的定义是学生获取“命题”的定义的基础,学生只需“了解”即可,本课时的第1个教学目标就是“了解定义的意义”.据此,定义的认知就不应该成为这节课的重(难)点了.命题是“定义”认知的延续,教材在给出定义的案例后,直接给出了命题的定义,同时给出了四个命题、两个“非命题”进行巩固.对命题结构(即条件和结论)的分析,教材同样是颇费笔墨,通过表格对三个命题进行了详实地分析,还给学生安排了“议一议”的探究活动,辨析了“题1”中5个命题的条件与结论.“议一议”中“第1题中各个命题做出的判断正确吗”,引出了真(假)命题的定义.在接下来的练习和习题中,教材为巩固命题和真(假)命题都配上了一定数量的练习,但与巩固“命题结构分析”相比,前两个知识点的练习数量还是较少的.所以,在将“了解命题、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意义”和“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同时,我们应将“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确定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教材在编排教学内容时都是严格按照知识的重要程度进行设计的.学生认知需要的、较难的知识,一般都会用较大的篇幅进行阐述,交代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并配上数量相对较多的例题、练习或习题;而对那些能级要求不高的、发展性不强的知识,则轻描淡写一带而过,铺垫和延伸很少,对应的练习也较少,有时甚至没有配套练习.所以,获取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不仅可以从《标准(2011年版)》和《教师教学用书》入手,还可以直接从教材入手,从教材给出的教学内容的篇幅和配套练习的数量上进行分析,从而让教学设计紧扣教材,让教材的教学价值凸显出来.

三、教学的顺序和流程

在数学学习中,“四基”的出现是有着严格顺序的,既要遵循数学知识的叠加顺序,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一定是严格按照《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发展的规律逐步呈现.以单节教材为例,在新知出现前,一般都会简单梳理所需要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为新知生成设计相应的情境或探究活动;新知呈现后,为了巩固新知,教材一般会配上一定数量的例题与练习;此外,为了帮助学生将这节课的知识与已学知识联系起来,课后的习题中还会出现一定数量的练习,这些练习不仅涉及这节课的知识,还会将学生前面学到的知识融合进去,力求使学生通过解题实现前后知识的关联.所以,解读教材除了解读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们还应剖析知识呈现的顺序和预设的教学流程,充分尊重教材的教学设计,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教材的教学价值.

通读“12.1定义与命题”能很快发现,“定义”的定义是学生获得“命题”的定义的基础,命题的定义则是学生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基础,命题的条件与结论的准确区分则是学生认知真命题和假命题的基础.教材中,这些内容的编排从学生的认知需求和认知规律出发,完全符合《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在教学设计之初,我们只需通读教材,便能迅速发现这些新知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教学中知识的出现顺序理得清清楚楚.阅读教材,在关注教学顺序的同时,我们还要关注教材为这些教学内容预设的教学流程.本节课上,教材中按照教学内容呈现的顺序,首先用描述性语言引入了“定义”的定义,然后给出定义和命题的概念,并进行了对应举例,这样的教学流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获得新知后进行了即时的辨析,而接下来的认知完全沿袭了前面的认知历程,都是给出概念,然后巩固辨析.这样的教学流程预设,学生在前面概念学习中积累下的经验得到不断强化与应用,新知和经验被不断再造与重组,个体的数学素养在此过程中也被不断提升.在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时,教材安排了“议一议”的活动,通过“议一议”给出的5个命题的条件与结论,顺势引出了命题真假之辨,让旧知的巩固与新知的生成同步.最后,教材设置的练习与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高度匹配,学生在解答中巩固了全课的知识,提升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教材阅读中所发现的预设教学顺序是符合学生的数学获得规律的,其预设的教学流程紧贴教学内容,符合知识的呈现顺序,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完全可以将这些顺序与流程搬进教学方案之中.

教材是教学的材料,是教师设计教学并组织学生展开学习的重要工具.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充分阅读教材,从教材中发现教学的出发点,从给出的只言片语中发掘本课的教学基础,再结合学情细致分析,起点高了要进行必要补充,起点低了可以适度删除,一切以教学适用为前提.当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教学的顺序及教学流程等都是直接蕴含在教材之中的,也是我们老师最为关注的,只要读了教材,就会有这些方面的发现,但要想理清,阅读的认真程度还是有着较高的要求的.所以,笔者提出的读懂教材,并不是文字上的读懂,我们应站在教材的高远立意之上,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审时度势地读好教材,读出我们教学设计时需要的素材,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教学设计原始资料充足,方向精准,成效显著!以上,仅是笔者在阅读“12.1定义与命题”教材时的做法和思考,难免有疏漏与不足,恳请各位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1.杨裕前,董林伟.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12.

2.杨裕前,董林伟.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数学(七年级下册)[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印冬建.突出核心主线追求有效教学——谈初中数学有效备课的做法和思考[J].中学数学(下),2014(1).H

猜你喜欢

新知起点命题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弄清楚“起点”前面有多少
起点
疯狂迷宫大作战
新年的起点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