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文献学基础课程第二课堂研究与实践

2015-01-31陈婷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5年5期
关键词:文献学第二课堂基础

摘要:中医文献学基础课程是在增强古代医药文献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学习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及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文献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内容,了解整理古代文献的基本知识和现代化手段及技术。为了探索中医文献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模式,我们开展了第二课堂“中医文献学基础课程在整理《脉经》中的运用”。笔者认为第二课堂的选题要基于第一课堂,充分的准备是顺利开展第二课堂的基础,师生互动是顺利开展第二课堂的保障。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5.05.015

基金项目:首都医科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国内交流培养项目(2015年)

作者简介:陈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医医史文献。

E-mail: xinyi_lu@163.com

Study and Practice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for the Foundation Course of TCM Philology

CHEN Ting

(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69, China)

Abstract: The foundation course of TCM Philology aims to help students master the basic concepts and relevant contents of TCM philology, and know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modern methods and technology of ancient literature sorting by learning bibliography, bibliology, textual criticism and practice based on strengthening perceptual knowledge of ancient medical literature.In order to explore the model of practice teaching of the foundation course of TCM Philology, the second classroom “Application of the Foundation Course of TCM Philology in Sorting Pulse Classics” was carried out.The author believed that the topic selecting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should be based on the first class; full preparation i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mooth conducting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s the guarantee to success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Key words: TCM Philology; the second classroom

中医文献学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知识的传授主要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即第一课堂来承担,实践教学往往因时间和空间条件不足而受到限制。如何有效地开展中医文献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将第二课堂引入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开展第二课堂的必要性

1983年,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朱九思等在《高等学校管理》一书中首先提出第二课堂的概念,即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第二课堂以其目标导向性、内容广泛性、组织灵活性、时空开放性、效益综合性等特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中医文献学基础课程是研究中医文献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及古代中医药文献的发展与整理研究的一门学科,是高等院校中医药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在增强古代医药文献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的学习以及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文献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内容,了解整理古代文献的基本知识和现代化手段及技术,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这些内容的学习,仅仅通过书本内容的教学远远不够。为了探索中医文献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模式,我们开展了第二课堂“中医文献学基础课程在整理《脉经》中的运用”。通过第二课堂的开展,既巩固了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又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说明在中医文献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中引入第二课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2 开展第二课堂的条件

2.1 选题基于第一课堂

第二课堂是基于第一课堂的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实践活动,是第一课堂的延伸、补充和发展。在教学内容上,它源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在形式上,它丰富多彩,时空范围广。第二课堂的性质与定位决定了它的选题必须来源于第一课堂。两个课堂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了教育教学的有机整体。“作为高校教育,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在专业学习的前提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课堂教学的局限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去弥补,同时,第二课堂活动又能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1]。所以说第一课堂是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基础。

2.2 充分准备是基础

教材与教学大纲是开展第一课堂的基础与保障,亦是第一课堂的规矩与准绳。第二课堂所具有的内容广泛性、组织灵活性、时空开放性等特点,使其不定性因素与复杂性因素增多。这种不定性与复杂性往往使第二课堂的开展遇到阻碍,从而影响了第二课堂的优势发挥。因此,前期充分的准备是顺利开展第二课堂的基础。诸如实践研究对象的确定、实践方案的制定、实践环境的筛选等。

2.3 师生互动是保障

第一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感不强,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二课堂“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群体的主导意识” [2],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此外,第一课堂受到教学时间与教学场地的限制,教学形式亦会相应受到限制。第二课堂时空开放性的特点打破了教学时间与教学场所的限制,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在诸多的教学形式中,师生互动是顺利开展第二课堂的有效保障。同时,第二课堂的开展亦为师生互动提供了条件。

中医文献学基础课程是一门文献学与中医学的交叉学科。在开展第二课堂时,学生既会遇到文字方面的难点,诸如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俗体字的辨识等,亦会遇到中医方面的难点,诸如医理、方药鉴别等。因此,师生互动是及时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可利用微信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等手段,时时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学相长。

3 第二课堂实践举例

中医文献学基础课程中校勘学是整理古代文献的必备知识。陈垣先生提出的“校法四例” [3],即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是后世公认的校勘学的正规方法。掌握这4种校勘方法的含义、前提条件、应用和特点是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他校法以其“有时非此不能证明其讹误”的特点在四校法中广为运用。为了使学生能够对此有一感性认识与深刻理解,我们选择他校法的运用作为第二课堂实践训练的内容。

中医文献浩如烟海,汗牛充栋。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现存中医古籍有9000余种。他校法研究对象的选择,是能否顺利开展这次第二课堂的关键所在。经过我们细致的挑选,选择了魏晋时期王叔和所撰《脉经》一书。《脉经》是中医文献中一部承上启下之作。该书以“类例相从”的方法,对魏晋以前医学文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保存了大量魏晋以前医学文献。其中有现存世者,如《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等;亦有已散佚之医书,如《脉法赞》《四时经》等。现存世医书为我们进行他校法的实践提供了可运用的素材。同时,前期我们利用日本小曾户洋先生的“对经表”已将不同古籍中的共有条文进行了摘录,以保障学生他校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生利用他校发现不同的经典中,有异文现象。如《脉经·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脉至如火新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此段经文在《素问·大奇论篇》中为“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其中《脉经》作“新然”,而《素问》作“薪然”。再如,《脉经·平黄疸寒热疟脉证》“病腹满,发热数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三物汤主之”。此段经文在《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中为“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其中《脉经》作“厚朴三物汤”,而《金匮要略》作“厚朴七物汤”。如何判断异文的是非是教师需要为学生解决的问题。

教师提出解决方案有二:一要善于利用工具书,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二要参考前人的训诂资料,所谓“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诂训”。进一步分析例1得知,“脉至如火新然”是指脉象如同刚燃烧的火炎摇晃不定,是心精予夺之征。明代吴昆注云:“新然,火之初然,或明或灭也。”清代张隐庵云:“心气不藏,虚炎之极也。”《玉篇》有“薪,柴也”“脉至如火薪然”的记载,唐代王冰注云:“薪然之火焰,瞥瞥不定其形,而便绝也。”王冰注虽云“薪”,实按“新”义而解。综上所述,“薪”应为“新”。分析例2得知,“厚朴三物汤”与“厚朴七物汤”俱出于《金匮要略》。“厚朴三物汤”组成为厚朴、大黄、枳实,功能行气通便,治腹满痛而大便秘结。“厚朴七物汤”组成为厚朴、大黄、枳实、甘草、大枣、桂枝、生姜,功能解表攻里,行气除满,治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者。综上所述,《脉经》“厚朴三物汤”乃“厚朴七物汤”之误。

可见,通过第二课堂“中医文献学基础课程在整理《脉经》中的运用”的开展,学生对中医文献学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加深理解,对《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文献内容的熟悉,为今后经典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同时,通过查找工具书,也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4 小结

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是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又可验证理论。第二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宗旨,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成为有效地开展中医文献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模式之一,备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要继续探讨并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猜你喜欢

文献学第二课堂基础
东方朔散文赋《答客难》的文献学解读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夏译汉籍”的文献学价值
《伤科汇纂》文献学研究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