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2015年艾滋病哨点监测工作报告
2015-01-31黄晓梅
黄晓梅
荆门市疾病预防中心艾滋病防治科,湖北荆门 448000
1 监测点设置和分布概况
荆门市承担暗娼(FSW)、吸毒者(DUS)、孕产妇(PRG)和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STD)四类人群监测工作。1~3月份为哨点监测期,每类人群要求监测样本量为400人。监测对象要求接受一次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液标本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梅毒抗体和丙肝抗体检测。艾滋病哨点监测对象及监测单位具体见表1。
表1 荆门市艾滋病哨点监测对象及监测单位一览表
2 哨点监测工作管理
2.1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责任
市卫生计生委高度重视艾滋病哨点监测,制订并下发了《荆门市2015年国家级艾滋病哨点监测方案》,对2015年监测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和部署。市疾控中心向监测单位进行业务指导并下拔了工作经费,给监测工作开展提供了经费保障。
2.2 开展各级培训,提高监测能力
继湖北省艾滋病哨点会议结束后,该市于1月初组织召开了荆门市2015年国家级艾滋病哨点监测会议。对市一医院、市二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湖北沙洋劳教所及市疾控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会议通报了2014年的哨点监测结果,指出了在既往监测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贯彻落实了湖北省2015年哨点监测方案的新要求。各监测单位并开展了二级培训,全面提高了监测能力[1]。
2.3 定期进行督导,狠抓质量管理
根据培训要求,市一医院、市二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分别于1月、2月、3月底向市疾控中心报送当月采集的艾滋病哨点人群血液标本及问卷,并报告监测工作进度,市疾控中心指派专人对问卷及标本进行收集及审核,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并提出整改意见,保证了哨点工作的顺利运行和监测质量。
2.4 注重资料整理,加强数据利用
3月底,哨点监测工作结束后进入资料整理阶段。调查问卷经过工作人员认真审核、录入客户端、下载清洗数据等过程,确保准确无误后上传至中国疾病预防信息系统。利用SPSS软件对各类人群数据进行分析,基本掌握了该市的艾滋病流行特征及危险影响因素[2]。
3 监测结果
3.1 血清学结果
根据哨点监测工作要求,对各类人群开展HIV、梅毒和丙肝监测。两种酶免试剂HIV抗体检测结果均呈阳性时,判定HIV抗体阳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或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诊断试剂(TRUST)两种方法梅毒抗体检测结果均呈阳性时,判定梅毒抗体阳性;两种酶免试剂丙肝抗体检测结果均呈阳性时,判定丙肝抗体阳性[3]。四类人群共监测1 551人,未发现艾滋病抗体阳性,梅毒抗体阳性7人,丙肝抗体阳性168人。各类人群监测结果见表2。
表2 荆门市2015年艾滋病哨点监测血清学结果
3.2 行为学结果
对暗娼、吸毒者、孕产妇、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四类人群发放了国家统一制定的调查问卷,进行一对一的行为学调查,各类人群的主要行为学指标监测结果见表3。
3.3 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和接受干预服务比例
接受调查人群中8道题答对6题及以上判定为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安全套宣传和发放/艾滋病咨询与检测、社区药物维持治疗/清洁针具提供/交换、同伴教育三项服务中接受任一项判定为接受了干预服务。各类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及接受干预服务的比例见表4。
表4 荆门市2015年艾滋病哨点知识知晓率及接受干预服务比例
3.3.1 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变化 FSW、DUS、STD、PRG四类人群的知识知晓率呈上升趋势,2015年均达到90.0%以上。见表5。
表5 荆门市2010—2015年艾滋病哨点人群知识知晓率变化情况(%)
3.3.2 接受干预服务比例变化 FSW接受干预服务比例今年明显下降;DUS维持在原来水平,波动范围不大;STD接受干预服务比例明显上升。见表6。
表6 荆门市2010-2015年哨点人群接受干预服务比例变化情况(%)
4 讨论
通过对哨点监测结果综合分析,该市艾滋病流行呈现以下特点。
①该市属艾滋病低流行地区。6年在4类人群中共检出艾滋病阳性感染者5人,2012年阳性检出率最高为0.13%,2010、2014年均未检出阳性。
②传播途径中同性传播占主导。病例报告显示该市艾滋病疫情上升速度较快,但通过近六年哨点监测数据显示,暗娼、吸毒者、性病门诊阳性检出率并不高,男男同性恋传播成为该市艾滋病传播的主要方式。
③高危人群的流动性不强。监测的1 600人中,户籍在该省的占96.38%(1 542/1 600),不存在外来媳妇将艾滋病传入该市的可能。
④高危人群的高风险行为依然存在。暗娼人群最近一次与嫖客发性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71.5%,最近一个月与客人发生性行为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54.3%,与前些年相比明显下降。性病门诊就诊者近三个月与临时性伴、暗娼发生性行为的比例分别为57.8%、69.5%[4]。
⑤医疗机构是发现艾滋病阳性病例的主要来源之一。疾控系统每年对高危人群及重点人群做了大量的主动筛查工作,但阳性检出比例并不高[5]。大多数阳性感染者因为疾病到医院就诊中无意中被发现,2015年1—3月,医疗机构发现的阳性病例占47.9%(23/48)。
⑥高危人群梅毒及丙肝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吸毒人群丙肝感染率从2010年的61.75%下降至2015年35.5%,梅毒感染率从2010年的3.5%降至2015年的0.25%,性病门诊就诊者及暗娼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
5 问题及建议
5.1 调查问卷的真实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医务人员在监测的过程中应当一切从调查的实际出发,避免出现伪造问卷,闭门造车的现象,从而使数据分析的质量受到影响,失去监测的意义。
5.2 应加大医疗机构PITC检测力度
为尽早发现艾滋病感染者,做到早治疗延长其生命,进一步遏制艾滋病的传播,在医疗机构做好PITC的工作尤显重要。
5.3 安全套的使用推广工作有待加强
由于受全国扫黄打非等因素的影响,暗娼的隐蔽性增加,给干预宣传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导致暗娼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1]钟坚,李善华,黄浩,等.2011年梧州市HIV哨点监测结果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07(1):49-50.
[2]李晓霞,覃佩兰,林少杰,等.2006~2007年深圳市龙岗区吸毒哨点监测分析[J].中外医疗,2009(30):118-119.
[3]黄东升,杨家芳,郑维斌,等.2011~2012年保山市孕产妇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14(2):124-126.
[4]郭昌禄,钟民荣,严娟,等.2009年江西省瑞金市暗娼哨点监测结果分析[J].疾病监测,2010(9):719-721.
[5]汤琰,孙乔,顾春华,等.哨点监测人群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梅毒、丙肝病毒感染的检测结果分析[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3(3):35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