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霸权与文明衰落(四)
2015-01-30孙皓晖
孙皓晖
西汉的土壤
西汉,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王朝。
西汉时代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推翻了创建中国统一文明的秦帝国,处在中国统一文明开创之后的第一个十字路口,最具有发生种种变化的社会潜质,最具有重塑中国文明的种种可能。一言以蔽之,西汉王朝承担着“如何承前,如何启后”的最重大的历史课题。由于秦帝国过于短命,没有巩固统一新文明所必须的时间条件,使新创建的统一文明具有相对脆弱的历史缺陷。惟其如此,西汉王朝的历史抉择,便显得特别特别的重要。
就基本的历史事实说,推翻秦帝国的社会力量有三方:一是率先发难的陈胜、吴广的农民力量,一是以项羽集团为核心的六国旧贵族复辟力量,一是以刘邦集团为核心的布衣士人力量。三方力量的消长,最终取决于各自领袖阶层的政治视野及其所能代表的社会利益广度,而绝不是表面上轰轰烈烈又极富传奇色彩的秉性差别与权力阴谋。这种政治视野,这种社会利益广度,有一个具体核心:如何对待秦帝国所开创的统一文明框架?正是这个看似宏大宽泛,实际上却囊括了种种社会利益铺排的现实核心问题,最终决定了三方反秦力量不同的历史命运。
利益结构的合理性,决定着特定政治集团的历史命运。
布衣的立场
从三方反秦力量的社会利益构成看,西汉的开国阶层,显然是由各种社会职业的布衣之士组成的。刘邦集团中,除了一个韩国旧贵族后裔的张良,其文臣武将大多数由下层吏员、小商贩、小工匠、小地主、游学布衣,以及各色苦役犯,大体是六种人构成。广义地说,这些文臣武将所出身的阶层,都是游离出“布衣之士”的社会土壤。这一社会土壤生长出的佼佼者,无不具有战国布衣之士的特质。
具体地说,刘邦阵营的灵魂与核心是两种人:下层吏员,布衣士人。刘邦、萧何、曹参、陈平等,是下层小吏;吕后、樊哙、韩信、周勃、灌婴等,是小地主与下层职业布衣。也就是说,西汉集团的核心层中,绝大多数都是社会中下层人士,鲜见六国贵族后裔。
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春秋战国秦帝国三代,是士人阶层发生、成长、壮大的时代;在那个时代,士人阶层是鼓动社会风云,并推动社会变革的直接力量。从社会阶层的意义上说,只有士人阶层对社会与时代有着相对全面、客观、清醒的认识。
正因为如此,刘邦阵营对待秦帝国统一文明的立场,与项羽旧贵族阵营有着巨大反差。项羽阵营作为既得利益的丧失者,对帝国统一文明恨之入骨,彻底地有形消灭,无形摧毁;其所要建立的社会制度,则是完全的封建诸侯制——回到诸侯时代去!刘邦阵营则不然,虽然反秦,却对帝国统一文明及其煌煌功业,始终有着一种实实在在的景仰;对于帝国统一制度,至少不是简单的彻底的否定,而是极其审慎地权衡取舍,抉择如何建立大动荡之后的国家体制。
历史的抉择
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历经百余年,西汉终于完成了历史的权衡抉择。
这种权衡抉择,并不全部都是难题。对于诸如中央集权、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生产交通之标准、移风易俗、社会基本法度等等,西汉王朝都没有丝毫犹豫的全部继承了帝国体制。因为,这些实际制度既有利于国家,也有利于民众生计。事实上,秦帝国所创立的基本制度,被全社会迅速地接受了。
所谓权衡抉择,主要集中在两个核心领域:一则,如何对待拥有强大传统与既得利益基础的诸侯分封制?二则,如何对待同样拥有深厚根基的思想文化领域的自由竞争传统?
具体说,对待分封制的难点,是要不要仿效秦帝国废除实地分封制,实行虚封制?对待文化自由竞争传统的难点,是要不要仿效秦帝国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遴选一种学说作为治国之道,作为官方意识形态?
这两个领域,一硬一软,都是直接影响整个社会核心结构的命脉所在。西汉王朝在这两个领域所做的试探摸索,可谓几经顿挫。对于分封制,西汉王朝几经诸侯王之乱,到汉武帝时期,已经基本确立了“有限实地分封制”,显然比秦帝国有所倒退。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基本问题,容当另论。
实用的学问
对于具有深厚根基的思想文化领域的自由竞争传统,西汉王朝在初期采取了审慎的摸索态度。所谓初期的审慎摸索,其政策表现是:对经过反秦战争大动荡之后,所存留下来的各有残缺的文化学派,不做官方评价,也不着意扶持任一学派,基本上是实用主义的一事一论。譬如,需要建立皇家礼仪,便起用了儒家;为论证与民休息之合理性,又一度尊奉了黄老无为之学;整肃吏治民治,则起用了一批法家之士等等。
与其说,西汉初期的这种实用主义,是一种审慎自觉的政策方针;毋宁说,它是一种摇摆不定的不自觉摸索。在西汉王朝的摸索过程中,大动荡之后几乎全都丧失了领袖大师的各个学派,也都在艰难的恢复元气,艰难的展开竞争。竞争的方式,与战国时代与秦帝国时代已经有了很大区别;最大的区别是,没有了百家争鸣的大论战形式,没有了庙堂讨论大政方针的大论战,没有了蓬蓬勃勃的官学私学并立,从而相得益彰的社会舞台。
西汉初期中期,各个学派所能进行的竞争,实际上只有两方面。一则,各自重新组合力量,对流散的典籍恢复整理,以为本学派之传承文本;藉以获得立足生存之地,再图谋传播范围的扩大。二则,尽最大能力影响官方,看哪个学派能对现实政治发生影响,从而在国家支持下获得重大发展。在这样的竞争过程中,除了与现实格格不入的墨家销声匿迹,战国之“显学”,都曾经暂时性的先后或同时占据过主流。一个,是大体可以划入道家的黄老之学。一个,是法家之学。一个,是儒家之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