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水声在艺术作品中的塑造方法
2015-01-30耿成月
耿成月
摘 要:水声,顾名思义就是水体发出的声音。水声,既可以是供人们享受的声音,也可以变成影响人们生活工作的噪音。在艺术作品中,水声是被精心设计过的,是令人愉悦的声音。通过对水声在艺术作品中的设计应用分析,总结水声多样性塑造的方法。
关键词:水声; 声音艺术; 水声塑造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J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4)07-0134-03
Discussion on the Method of Displaying the Sound of Water in Works of Art
GENG Cheng-yue
(School of Literature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
Abstract :Water sound, as its name suggests, is the sound of water. Water sound can either be the sound for people to enjoy or the sound annoying peoples life and work. In art works, water sound is carefully designed into a pleasant voice. By analyzing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water sound in art works, the modeling approaches of diversified water sounds were summarized.
Key words :water sounds; art of sounds; shaped of the water sounds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水,除了在视觉上给人以体验、共鸣之外,在听觉上给人的感官体验也非常重要。古语常说“看景不如听景”,中国传统园林中也常借“雨打芭蕉”,这种听觉艺术营造氛围。水声,给人的是一种纯真的声音享受,抚慰人们躁动的心灵。但是如果没有处理好人—水声—环境三者之间关系,水声也会变成噪音。例如:如果在医院、学校等需要安静空间的场所,设计大型的瀑布,水声震耳欲聋,由于没有考虑水声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导致水声变成了噪音。
一、水声在声音艺术中的应用
以谭盾的多媒体协奏曲作品《永恒的水》为优秀案例,对水声在其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
在这场音乐剧中,通过将交响乐与水声打击乐相结合的方式,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水声音色,这种声音让我们仿佛置身世外,意境悠扬;这种水声让我们联想到农村在水边洗打衣服的场景,用的“乐器”也都是来源于日常的生活,其中的音乐素材也是从中国民间的音乐文化中收集而来。
谭盾制作了50多种“乐器”。在演奏过程中,打击乐者通过“乐器”与水体互动,其打击方式及其产生的水乐,都非常的吸引我们。打击乐者运用一个水杯与两个盛满水的半球型透明水盆撞击,通过不同的拍击方式,产生不同的水声效果。
(一)水杯与水面撞击,产生水乐
这种撞击方式产生的水乐效果,犹如鼓声,既烘托出一种紧张的气氛,又非常的振奋人心。当水杯与水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相同时,水杯与水面撞击的角度不同,产生的水声效果也不同。将水杯底面朝上,水杯与水面撞击时,水杯内的空气柱震动发声。当水杯与水面撞击的角度为锐角是,水杯与水面的接触面积少且空气柱震动小,产生的水声音响小;当水杯垂直拍击水面时,水杯与水面完全接触,空气柱的震动大,产生的声响大;打击过程中,水杯与水面之间在垂直方向上的距离越大,产生的声响效果也越好。
(二)手掌与水面撞击,产生水乐
手有节奏的拍击水面时,声音干脆有力,像是某种打击乐的声音。手有时是直接拍击水面,且手与水面的距离小,水声轻盈快活;有时是把手快速插入水中,用手指弹水;有时是把手放在水面翻滚,产生一种非常调皮欢快的水声。
(三)锣鼓与水体互动,产生水乐
把锣鼓斜放入水中,用木质槌子敲击在水体外面的锣鼓。当锣鼓小部分侵入水体时,敲击水体外部的锣鼓,声音响亮,回声小;当锣鼓大部分侵入水体中时,敲击锣鼓,声响变得低沉,回声变大。另外一种发声方式是通过拉琴的弦,摩擦锣的边缘,产生水声。其发声大小,回音大小与锣鼓侵入水中的体积有关,侵入体积大是,声响减小,回声减小;当侵入水中体积变小时,声音悠远且有点刺耳。
(四)木制(陶制)盆与水体互动,产生水乐
在半球型透明水盆中,放入大小、深度不一的木制(陶制)盆,盆口朝下,用小木槌有节奏的敲击不同的盆,声音极像鼓声。大的木质盆声音浑厚,小的木质盆声音高亢。打击乐者打击木盆时,木盆与水体接触的面积也影响音色。当木质水盆边沿与水体完全结合,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是,声音浑厚,当木质水盆边沿与水体接触的面积小时,声音高亢有力。
(五)长玻璃管与水体互动,产生水乐
打击乐者在长型玻璃管中灌入少量水,加入冰块,盖好,然后伴随着节奏有规律的戏水。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击打方式:把两头都没有盖的玻璃管,浸入水中,用鞋垫打击。玻璃管侵入水中的体积大小不同,打击出的声音也丰富多变。
(六)水声琴与水体互动,产生水乐
水声琴,它造型决定其回声效果很好。肚子很大,且脖子很长。在水声琴中灌入少许量水,轻轻晃动,水体撞击水声琴的琴壁,产生振动,发出声响,且出声口小且管径长,水体与发声体撞击产生的的声音效果更加深入人心。endprint
(七)漏盆与水体互动,产生水乐
在金属水盆壁上均匀的布满小孔,将水盆侵入水中,灌满水,慢慢的抬高,使水匀速下落,形成小瀑布,声音震耳欲聋。
总结:在谭盾的演奏过程中,乐器基本改变其传统的演奏方式,把水作为一种声音材料,用它与音色不一的“乐器”(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演奏乐器,也包括谭盾自己制作的声音装置)配合演奏,既能产生大自然的声音,也能产生一些新的音色。这种通过借助外力(打击乐者)使“乐器”与水互动的方式,使得自然声音不断发生更加有戏剧张力的改变,声音时而轻柔,时而强烈,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二、水声在声音装置中的应用
以日本的水琴窟(Waterinstrument)为优秀案例,对水声在其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水琴窟来源于日本,是通过一种传统发声装置,产生声音。它属于景观小品,趣味性极强。在景观中它或是作为独立的景观小品存在,或是作为“手水钵”的蓄水池。因其水声像日本琴,所以称其声音为“水琴音”。“水琴音”又可分为“流水音”,“水滴音”。在冬天,鸟声和树叶声相对较少,杂音较少,水琴窟的效果最佳。
水琴窟是一种互动声音艺术,但由于水琴窟所处环境的不同,声音的大小、音质也不一样,有的水琴窟在旁边一根竹子作为扩音器。它的主要发声体是一个倒转的密封的壶,壶需要埋在地下。这种独特水声的塑造得益于其发生装置的结构、周围的结构环境和发生装置的材质造型。
(一)发声装置周围环境结构
发声装置下面的结构:第一层是山土,第二层是砂利,砂利下面是栗石,第三层的结构和第二层的结构是一样的;壶两侧的结构:第一层为割石,第二层是砂利,这样的结构利于排水;壶顶部的材料结构:水门上面有水门石,前石和手水钵。
(二)壶的材质与尺寸对水声的影响
壶的材质既可以是陶(没有上过釉的壶,表面粗糙,易形成水滴),也可以是铁,不同的材质发出的音色不同。上过陶釉的壶,声音的特点是高、清晰,小一点的陶罐,声音很高;大一点的陶罐,由于水滴到达壶底的时间长,声音变小,听起来像是寺钟的声音,创造出一个水滴声混响的声音。发声装置传统的做法中,壶的高度约为30cm到1m,直径约为30cm到50cm,这样的尺寸更利于排水。
总结:从传统的设计心理上来说,水琴窟是一个被隐藏的声音互动装置,当访者使用时,大部分的水从小石和壶的边缘流走,产生“水流声”,由于水门小,且有水门石的阻碍,水滴落入壶底的时间长,等“流水声”渐渐停止的时候,“水滴声”才渐渐响起。(高档的水琴窟水门可以有多个)水琴窟会使我们专注于微小的水声,达到一种冥想的状态,这有助于忘记紧张的生活。但是其声音小,不易察觉,且没有过滤结构,容易造成泥沙等的沉积。
三、水声在声音装置中的应用
以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八音涧为优秀案例,对水声在其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八音涧属于景观空间的营造方法,通过地势地貌造成水的流动,通过叠山掇石与水碰撞,形成不同的水响,给人以空间体验感。
八音涧,是寄畅园的著名景点之一,通过模拟“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的音响效果来营造一种回归自然的意境美。王穉(稚)登在《寄畅园记》中写道:“兹园之胜……最在泉,其次石,次竹木花药果蔬,又次堂榭楼台池沼。”由此可见八音涧在寄畅园中的观赏价值。
(一)从地形地貌上分析
寄畅园东南临锡山,西靠惠山,位于两山的山鞍。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因地制宜,将天下第二泉的泉水引入涧中;八音涧总长36米,涧道石路迂回曲折,入口狭窄,下坡角度也非常的小,转弯处使用形状大小高低不一的石块,且各个转弯处的角度不同,形成的音色也不同;八音涧宽从0.6米至4.5米,宽窄变化大,深度1.9米至2.6米,形成 “凹谷”,聚声效果好,从而形成不同回音效果的空间且空间大小不一,水声的回声层次多。
(二)从叠山掇石的手法上分析
八音涧运用黄石,模拟惠山山脉的高差变化,掇石手法变化多样,且石槽随涧道的高低起伏而变化,若隐若现。使水的跌落在堑道中跌落起伏、回声叮咚,从而形成丰富的水体音色。
总结:利用地形地貌以及水与石头的碰撞,营造不同的水声环境。水声塑造是要研究哎水声—人—景观空间的相互关系,景观空间中的形态、材质(吸音、隔音、反射)都会对水声的反射以及混响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同时,水声的音质需要考虑水的流量,但是,随着近几年水资源的缺乏,水流量减少,使得“八音涧”的音色变差。
参考文献:
[1] 胡倩,杨大禹.水在园林设计中的艺术表现[J].现代农业科学,2009(5):163-164.
[2] 骆丽贤.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声景小品设计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3] 邵凯.造园无式,妙于因势——寄畅园的山林地营造手法之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