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的“填充式”设计探析
2015-01-30李丹解基程
李丹+解基程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填充式”空间的形成,总结出“填充式”空间的设计方法,阐述了在现实情况下应用“填充式”设计方法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以把“填充式”空间设计运用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一些具体措施,同时探索其他有利于空间发展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填充式; 空间; 设计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4)07-0054-03
Analysis of “Filling-Style” Space Design
LI?Dan,?XIE?Ji-cheng
(Institute?of?Art?and?Fashion,?Tianjin?Polytechnic?University,?Tianjin,?300387)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formation of “filling-style” space, it summarized the method of “filling-style” space design. It explained the rationality of this method in actual situation. On the basis of this, it put forward some concrete measures in city space design by using “filling-style” space design, and we should explore other design ideas to prompt the development of space as well.
Key words :filling-style; space; design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空间是构成环境的基础因素之一,它本身具有三维特征,这一特点给空间设计的多元化发展方向提供了更多可能。现在,空间逐渐衍化成一种接近于资源的概念,其受关注程度随之提升,空间设计的方法也不断推陈出新,而“填充式”空间设计正是众多方法中的一种。
一、“填充式”空间
(一)798艺术区
北京798艺术区所在地,最开始是6个厂区的地块,后来工厂产业迁出,开始出租空置厂房。至此为止,这里的空间职能定位为工厂。后来,工厂的空间职能发生了转变:很多艺术家租下这里,对原来的工厂空间稍作处理后开始艺术创作——工厂变成了艺术基地。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的798艺术区已经成为我国最具活力的艺术创意产业园区,里面有不少画廊、设计工作室以及创意店铺。798就这样实现了空间职能的转变。
798是激活废弃空间最具说服力的实例之一。把艺术基地“填充”到闲置工厂里,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场所,又利用了废弃的旧工厂,还带来了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北京798艺术区成为代表中国当代艺术和文化的核心社区。一个几乎是靠偶然机遇产生的798,革新了以往对空间创造的固定思维模式。798艺术区所在地成功的空间转型说明了“填充式”空间的活力,它甚至比再造的空间更有意义和发展前途。
(二)桥上书屋
福建省平和县崎岭乡下石村的桥上书屋,是李晓东教授带领他的学生为下石村设计的希望小学。建筑如其名,希望小学正是在桥上,有两间教室、一个小阅览室,教室两侧作为村民表演活动的舞台。这座桥的两侧各有一座土楼,原本住在土楼里的居民搬出来一段时间后,土楼周围的公共空间就变成无人问津的废弃空间,时间一长就长满了杂草。不过,现在的桥上书屋白天书声琅琅,傍晚则变成村民娱乐、表演活动的公共场所。这个小型建筑让这里从荒地成为下石村的焦点空间。
与798艺术区形成的偶然性不同,建筑师“填充再利用”的空间设计理念从构思开始就让桥上书屋的出现成为了必然结果。一个全新的空间形式“填充”到荒芜废地,变成了地标性的空间场所,桥上书屋不仅从空间功能和形式上获得了认可,它秀气的建筑外观还成为下石村的旅游资源。
(三)空间的“填充式”设计
通过798和桥上书屋对空间设计改造的例子,可以这样理解空间的“填充式”设计:在原有空间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或多个具有新功能的空间,通过重新组织废弃空间来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最终达到激活衰败空间的目的。大概由于“创造”二字束缚了思维,对于空间创造的常规化的理解大多是重建,而“填充”作为一种设计思路,是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思维路径,虽然没有使用大量的建筑材料去建造一个全新空间,但事实上得到的也是一个新的空间。要从更广泛的意义去理解这里的“新”,它可能具有新的功能、新的使用人群、新的社会意义……
二、“填充式”空间设计的现实意义
(一)空间现状的需要
就空间现状来看,一些地区的空间资源比较充裕,比如人口较少的小城镇、农村等;还有一些地区的空间已趋于饱和,比如大型城市、城市中的住宅空间等。另外,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将导致农村人口持续大规模涌进城市,城市空间会更拥挤,而农村空间会更空旷。由此可见,未来的空间资源将会呈现更加不平衡的状态。
空间充裕的地方,会有很多未被利用的闲置资源,要把这样优势挖掘出来,对这类区块进行“填充式”设计,把恰当的功能“填充”到未开发的空间,使空间丰富化、合理化。如果空间资源紧张,“填充式”设计就更有必要。大城市发展需要更多空间,但不能依靠无止境扩大城市规模而侵占其他用地空间的方式,要想办法“填充”缝隙,提高空间的使用密度,才能使空间紧缺问题得到缓解。
(二)符合可持续设计的需求endprint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设计领域发展的大趋势是可持续设计。可持续设计倡导自然化、节约、减量、再循环和再利用等观念。要求设计要提升责任感,充分认识到设计结果对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资源数量和环境质量等因素,让设计促进可持续发展,而不能成为其负担。
“填充式”设计所产生的空间,从多个角度迎合了可持续设计的需求。首先,“填充式”空间设计的主要方法是重新组织废弃空间,这样一来空间被循环使用。其次,空间的“填充式”设计可以利用已有空间结构,在其基础上添加设计,减少建造材料的用量,间接节约了材料生产所消耗的能源。另外,假设按照传统思路创造空间,废弃空间必然遭遇推平销毁的结局,而对废物销毁又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同时,由于销毁废弃空间相当于间接销毁能源,会造成更多能源损失。可见,“填充式”空间设计在节约能源、再循环再利用等方面体现了可持续设计的主旨。
三、“填充式”空间设计的启示及在城市空间设计上的运用
合理运用空间的“填充式”设计能给城市空间带来活力。城市空间是城市居民活动的重要场所,高质量的城市公共空间、宜居的环境也符合人性化设计的理念,它不仅可以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对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点亮灰空间,充分发挥效能
空间的“填充式”设计强调组织废弃空间进行再设计。在城市空间中,可以把“废弃空间”当成一种概念进行发散,可以是废弃不用的空间,还可以是被忽略的边角空间、狭小空间或还不具有功能的闲置空间。这些城市中的“灰空间”在城市空间系统中囤积了大量的盈余能力,通过“填充式”的空间设计,让“灰空间”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实现空间效率最大化的目标。
“填充式”空间的这种运用重点在于如何设计“灰空间”。被发现的“灰空间”要依据它的面积、周边环境及其他特点进行“填充”设计,确定它的功能定位,并且保证空间设计的合理性。
图1是在北京国际设计周大栅栏地区的一处展点。这里本是通向两个胡同的分岔口,两个胡同被一排建筑分开,两条胡同所在直线的焦点与建筑外墙恰巧构成一处近似三角形状的空间,也就是地面铺满石子的区域。按照正常的步行习惯,人们会从主胡同沿直线走入小胡同,不会特意走到建筑外墙跟前再转弯,这里的三角形空间变成暂时缺少功能的“灰空间”。于是,绿色的装置被“填充”到这里,充满生气的绿色在灰色建筑外墙的衬托下显得格外跳跃,为了与装置的灵活形态产生呼应,将这一空间地面的材质换成了石子。并且吸引了不少小朋友到这里玩耍。这个区域是利用“填充式”设计的方法对“灰空间”进行再设计,而使其重新发挥积极作用的实例。经过设计后的空间不仅有较好的艺术观赏效果,还为孩子们提供了游戏的空间,发挥了双重积极效能。
(二)挖掘城市中的可利用空间
空间的“填充式”设计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率的主要方法是对已有空间进行“填充”。从“填充式”设计着眼于“已有空间”受到启发,充分挖掘城市中的空间盲点进行“填充”,对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率将会是一次突破。
地铁减少了交通占用城市地面层的面积,缓解了城市空间的紧张。而它最大的意义在于:在城市空间的垂直方向上探索出了新的利用可能。多数大城市迫于空间紧张,已经出现“立体化城市”的现象。例如,哈西客站东广场地下一层主要用于送客、临时停车;地下二层为出站层,地下三层则是地铁站。这种“填充式”的空间实际发挥出的效用远大于广场地面面积所能够发挥的功能。为探索发展,有一些研究人员提出了“城市屋顶”的概念:把原有的地景搬到屋顶层,并且可以考虑在屋顶发展农业,而地面层的空间全部供给工作生活的需要。这样同时增加了城市绿地空间和工作生活空间。
这是空间的“填充式”设计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另一种运用。其重点在于如何发现城市的空间盲点,怎样挖掘城市空间的最大潜力。这种应用实际上是对设计思维能力提升的要求。思维具有一定的惯性,固定模式的思维经常不利于在设计上实现突破,所以要有思维创新的意识。设计思维越灵活、越开放、越敏锐,对发现城市空间盲点就越有利。对空间进行“填充”这种新思路的产生,为思维创新的突破提供了一个方向:由建造空间转向“填充”空间,是突破了常态化的思维规律,打破了创造空间的思维定式,结果得到了新的设计思路。因此,挣脱传统空间设计方法的束缚,对完善城市空间设计有积极意义。
(三)提高城市空间的共享程度
“填充式”空间设计用“填充”空间的方法达到了高效利用空间的目的,提高空间利用率同样是城市空间设计要解决的问题。“填充”空间的具体方法包括很多种,比如循环使用空间、开辟荒废空间等。而在城市设计中,可以把提高有限空间的共享程度作为方向,探索具体措施。
这一方向的重点在于提高城市共享程度的途径。可以增加城市中公共空间的数量,还可以让更多人参与到同一现有公共空间的使用,提高单位公共空间的使用人数。增加公共空间数量就需要大量空间,这与多数城市空间资源匮乏的现状矛盾,因此主要还是通过另一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要吸引更多人到某一空间,那么首先这个空间要迎合人们的需求。比如,在购物中心、商业步行街,人们需要短时休息;在社区单元集中的地方,人们需要散步、交谈、锻炼。确定人们的需求后,要有针对性地设计能满足这些需求的空间场所:设置适当数量的座椅满足人们休息的需要;采用平整的铺装材质铺设较大面积的开阔地面满足人们散步、锻炼身体的需要。另外,要有足够的空间感召力。所谓“感召力”,就是能让公众自愿融入空间的一种力量,主动参与可以看做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人们喜欢这个地方,觉得来到这个空间是一种放松和享受,他们会自动来到这个空间。欧洲一些广场有很高的共享程度。例如,西班牙广场有很多街头艺人,表演者与广场上的人们互动,广场独有的台阶使空间在垂直方向上产生变化,与周围的建筑风格结合起来,整个空间都充满活力。改建之前的美国波士顿市政大厅广场与之对比,则显得十分冷清。虽然设计上不乏细节和精彩之处,但诺大的广场只偶尔出现零星几人。广场面积过大、大面积使用硬质铺装,让广场缺少亲和力,人们在心理上与广场就产生了距离,自然达不到理想的共享效果。设计时使用艺术性手法、重视安排绿地空间等都会使空间产生“感召力”,如对空间的平面布局做一些图形构成的变化,或在空间中安排高度互相联系的构筑物,都会拉近人们与空间的距离。总之,任何使空间具有“感召力”的方法都可以提高城市空间的共享程度。
四、结语
“填充式”空间设计作为一种设计方法,在处理空间环境时已被运用于实际。“填充”打破了惯常的思维模式,空间的塑造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做加法”,对现有空间重组、修饰之后得到新空间。在空间资源普遍紧张的状况下,“填充”空间的优势更得以体现,同时还能够适应可持续设计的要求。此外,运用“填充”空间的方法处理城市空间环境,除了可以提升空间的利用效率,还可以改善公共空间的环境。因此,在设计实践中要合理运用空间的“填充式”设计,并且要尝试探索出新的设计思路,拓展空间设计的可能性,使之可以有利于解决空间问题、优化空间现状。
参考文献:
[1] 杜异.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系统的基本理念[J].装饰,2005(11).
[2] 郑曙旸.生态文明与艺术设计[J].装饰,2005(11).
[3] 陈铭.从城市空间看现代城市设计[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0).
[4] 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 郑曙.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环境定位[J].北京规划建设,2004(6).
[6]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