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评改,激发写作兴趣
2015-01-30凌艳秋
凌艳秋
写作是心灵释放的创造活动,写作的主体是学生,写作的核心也是学生。作文评改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提升写作能力。教师只有让学生明白自己才是写作的主人,让他们体验写作的乐趣,并在老师的激励中获得成功感,才能点燃他们写作的热情,乐于创作。
一、 自主修改,增强学生自我提升的意识
第一,以“读”改文是引导学生自改的一种既快速又有效的方法。周鹏先生的《新课堂作文》系列中写到:“修改也是一种阅读,但比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更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鲁迅先生也说过:“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鲁迅的意思是,作文做完后要“读”,才能发现“拗口”,把“拗口”的修改后,再读,读读改改,改改读读,直至读起来“顺口”为止。课堂上,引导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边读边用红笔圈划出作文中用错的词句和读起来“不顺口”的语句,并加以修改,再把改好的作文还要再读一遍。这修改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对自己写作过程的再审视,再思考,再过滤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提升写作水平的过程。在读的过程中,当发现错别字、漏字,有学生猛拍脑袋,怀疑一下自己的智商,而后仰头大笑,发誓不再犯此低级错误,这类“可爱”的现象常有发生。以“读”改文,既减轻老师的负担,也让学生正视自己的文章,自我改善文章,并乐在其中。
第二,组织学生互改是作文课堂教学有效的环节。我通常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上面的修改步骤和内容进行互读互改,同时也明确修改原则:写好旁批,使用善意的语言,提出中肯的建议,对每一位同学负责。老师把修改权交给学生,学生很有新鲜感,他们怀着好奇心,以主人翁的态度当起“小老师”,因此,审视同班同龄人的作文,他们格外认真投入。在互改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启发,体验作文的乐趣。写作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帮助能力较弱的同学,在这过程中,他的能力也得以巩固和提高;写作能力弱的同学也看到差距,取长补短,增强自我提升作文的意识,其写作能力会逐渐得以提高。
在学生互改之后,教师也可以对学生文章加入适当的修改建议,再让学生根据同学、老师建议进行自我修改。也许有老师认为,这样修修改改,哪有时间写其他文章啊。我则认为,多写不如精写,多次修改作文等于多写了几篇新文章,越写越精,而且通过修改,学生会越改越有信心,越改越有成就感,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二、 激励性评价,点燃学生再创作的欲望
给予激励性的等级评价。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其写作能力的肯定,只要达到一定的写作要求,我都会打上“A+”、“A”的等级。这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只要真心真意写作,写出来的文章就能得到老师的肯定,从而激起学生写作的欲望。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否是一种盲目的激励呢?我认为不是,写作的主观性本来就很强,老师与其打上一个主观的、或许会打击学生积极性的分数,不如选择一种善意的、鼓励的等级评价,培养写作热情,相信学生也会接受老师这种善意的鼓励,不会盲目自傲,自以为是。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看到良好的评价,反而会兴奋地告诉家人、同学,我的写作能力不错,我不怕写作文了。还有,同学们彼此“炫耀”的同时,也为下一次写作蓄力,营造良性的竞争。
给予感性的评语。有时候学生更喜欢看到老师感性的评语,而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分数。有一位学生对我的做法有如下评价:“百读不厌的是老师那些耐人寻味的评语。当练笔本发下来时,我会迫不及待地打开看看老师的评语,看着亲切的字迹,品味着字里行间的真意。一字一句,都可以在心灵的平湖中荡漾着。那种因心灵沟通而引起的激动,让我坚持着我的创作。”看后,我很感动。对学生的每一篇练笔,我并没有给一个明确的分值等级,只是写一些欣赏性、交流性的文字,而学生能从感性的评语中读懂我对她的鼓励,从而激发其创作的欲望,这也是肯定了我的引导方向。有人说“老师是教室中的皮革马利翁,对学习成果给予恰当评语,能给学生带来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对此,我非常认同。
当然,感性的评语应是蕴含着老师对学生的尊重、肯定和鼓励,而非严厉地说教,无情地揭短,冷酷地评分。有一位学生曾在练笔中学写诗歌,写得不太好,但这起码能让老师看到他那种创作的欲望,是一种积极的表现。为了不打击他,除了给一些修改的方法,我还善意地写下:“大胆尝试能让你的写作能力不断增强,努力!”这感性的评价使这位学生不断地改写自己的诗歌,并且经常与老师、同学交流,斟酌字词。后来,在一次诗歌教学中,我让他展示自己的成果,也是为了树立他的信心。此后,班上刮起了写诗风。
责任编辑 邱 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