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的“留白”艺术
2015-01-30林彩球
林彩球
所谓美术课堂的“留白”,是指不把整一节课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不留余地,而是给每一个环节多留一点零散的时间和空间。这既能拓展教师课堂调控的思维空间,也能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从而达到前所未有的良好课堂效果。在美术教学中我们不妨多留白,给孩子们留更多的想像空间,发掘他们审美的奥妙。
一、 预设“留白”,适度模糊天地宽
以往的课堂教学设计,过于关注预设性,而忽视了真实课堂的动态性生成。从另一方面来讲,预设的过度定量化、精确化,精确到教师讲的每一句话,反而会产生不少的负面影响,不仅会束缚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更会抑制学习的自主性和思维的开阔性。因此,预设应该是有弹性。在教学的设计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好师生、生生交流信息、合作与探讨的时间和空间,使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互相启发,实现互补。如我上广东岭南版五年级“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在欣赏《流民图》这幅画时,教师没有刻意地指出我们必须要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是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你说我说、自由的说,提示通过画面人物的神态、动作、神情等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是教师满堂灌,课堂中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老人会紧握拳头”、“小孩的眼神为什么会如此的渴望”、甚至有学生体会到“这就是对日寇侵华的痛恨,但是自己又无能为力的那种无奈……”等等。实践证明,预设留白、适度模糊,有助于学生展示丰富、独特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教师重新组合何构建文本,有助于学科教学体现其独特的魅力。
二、 活动“留白”,动静结合相益彰
有时半节课的“静”,正酝酿着教学高潮的“动”。这也许算是兵法所云“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思想在现代课堂上的应用。教师要让设计的每一个活动都能保证时间和空间,活动宜简勿繁,宜精勿多。活动时既要学生静,活动前的想象、猜测、思考,活动中的感受体会,活动后的反思、概括;又要让学生懂,全身心参与,观察发言、讨论争辩。动时,体验与情感提升;静时,思维与思想发展。在小组活动中,教师要对整个过程把握了如指掌,一要提出小组讨论的内容和要求;二要规定讨论的时间;三要预设小组讨论的结果。又如我在上《有趣的彩墨游戏》一课,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广东岭南版),我的问题设计是每个小组内容不一样:有用墨汁画各种各样的线;用彩墨画各种各样的点;用墨汁画各种各样的点;用彩墨画各种各样的线。上课一开始就给他们提出简单而又神秘的任务,目的是让他们先尝试用毛笔,生宣纸作画,引出我们作画工具的不一样——生宣纸它吸水性强,所以会把墨汁渗开;而毛笔的毛软软的加上吸水性很强的生宣纸就会产生许许多多的变化!任务一发下去小组就聚一起思考和讨论怎样表现画面——这是活动前的静、需要学生想像和思考;然后,我没有讲任何有关水墨的知识而先给学生在一分钟内尝试并比赛完成作品,任务很有挑战性,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和参与。作品展示出来后,我并没有急于评价他们作品中存在的不足,而是让他们欣赏著名画家的作品,目的是给予他们视觉上和美感上的提升。从欣赏结果中可以看出学生探求新知意识很强烈。
三、 思维“留白”,万紫千红春满园
课堂仿佛春天的花园,姹紫嫣红,千姿百态,没有统一的规格。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是开放的,没有统一的答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用所谓的正确的、标准的答案来取代学生的感受、统一学生的理解,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以致阻碍了学生的创造。在我执教五年级《多面人》一课时,屏幕上出现毕加索的作品《多拉 玛尔》,这时学生们不约而同的地“噢——”话语中似乎对此作品不屑一顾,或是对作品颇不认同,然后就有学生在嚷:“这种画,我也能画。”,同时坐在旁边的学生也在说:“简直就是幼儿园小朋友的涂鸦作品……”接着教室里各种评论就来了,我一言不发,默默地看着全班同学眉飞色舞的评论,心里却不由得感慨着:这么热闹的各抒己见,这么认真的讨论和争辩,在美术课堂上实在很难见啊,我何不给学生探索的机会,保持沉默,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呢?我想,经过激烈的争辩后,学生获得的感性知识一定比我涛涛不绝的讲有效的多,印象深刻得多。这正如著名教育家、课程论专家马克斯 范梅南所言:“沉默是一种机智”,机智的沉默就是指你认识到有些时候,不急于发言自己的看法、意见、建议或评价等。教师应留出思维的空白,对有些问题不必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散思维,发表不同意见,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空间。学生的思维一旦受到激发,教师就应及时转变教学的策略,放手让学生各抒己见,亮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课上完成不了,可以转移到课后解决,,绝不能课上热火朝天,课后冷清清。
四、 评价“留白”,适度延迟树信心
这个“留白”不是不讲,而是不讲结论性的语言,不用让学生感觉被定位的束缚。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即时性评价是普通运用的评价手段。这种评价固然必需,但其对学生学习过程、知识和能力的生成过程缺乏应有的关照。因此教师的评价“不要限于某个角度的评价,更要关注学生积极思维和勇敢的表达,并对此给予鼓励。”我觉得教学评价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尝试自评和互评,大胆的把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说出来。评价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摸索的过程,学生敢于质疑问题,这才是学生主动精神充分体现,也许评价的答案不完全正确,但是这充分体现出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发表独立见解。如我在上四年级下册《变照片为黑白画》一课时,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欣赏作品后,就让学生创作,有个别学生画得特快,我马上展示作品给学生欣赏,有很多学生说:“好漂亮哦……”我顺势的提出:“漂亮在哪里?”停顿了一会,我看到学生一下子想不出怎样回答,我说:“你能从画面的构图、内容、线条等方面评价吗?”这时就有很多同学举手:“老师,我来,我觉得她的构图不错,四周不靠边”、有的说“她的处理方法很大胆,把脸部背光和脖子背光处涂黑”、有的说“但是没有用上点的装饰……”这时,小组里顿时热闹起来,都你说我说的……在这个环节里老师担当的是配角,对学生的评价我们只做等待,给予学生更大的评价空间,听听他们的评价和想法,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组织语言的能力,实例证明实行延迟性评价,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及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后,逐步达到学习目标,是有积极意义的。
责任编辑 龙建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