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运行模式的发展
2015-01-30王晓盼
王晓盼
摘 要:银行理财产品作为商业银行开拓中间业务、稳定资金来源、提升收益的重要手段,已实现较快速的增长,产品运行模式也从银信合作、资金池运作发展到多方参与的组合模式,理财产品逐步向开发式类型、基金化模式发展。本文归纳总结几种银行理财产品主流的业务模式,并提出了业务会向着开放式、基金化模式发展。
关键词:理财产品;运行模式
自2008年以来,我国银行理财业务呈爆发式增长势头,产品发行量从2008年不足1万只猛增至2013年的近5万只。业务模式的创新从最简单的单一式投资模式转化为多方参与的复杂模式,投资标的也从低风险资产向组合资产集中。但由于我国银行业发展理财业务的时间并不长,业务模式尚不成熟,模式创新过程中出现不少问题。本文归纳总结理财业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几种主要运行模式,以期从监管和创新角度为提出更市场化、更健康的理财业务运作模式。
一、银信合作业务模式
由于银行理财法律主体地位的不明确,成立之初无法以自身名义做直接投融资,便寄希望于借助“通道”来完成。2006年3月光大银行发行阳光理财T计划,第一只银信合作模式理财产品诞生。随后该模式开始逐步成为主流,原因有三:(1)借助信托进入股票市场。2006年-2008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一度下行而股市回暖高涨,以股权为标的的理财产品创新层出不穷,如新股申购、FOF等;(2)寻求新的收益增长点。银行受经验和平台的限制,理财业务发展之初多投资于债券领域,但其收益性和可塑性显然不及股权和信贷市场;(3)绕开信贷比限制。2010年央行紧缩资金面,使得银行急需一种能够突破存贷比限制、表内资产表外化的工具。
根据产品运作模式和标的的不同,以下介绍几种主要的运作模式:
(1)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
信托贷款理财产品算是最早出现的银信合作类理财产品,业务模式相对简单,即银行销售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后,通过信托公司将贷款发放给指定的企业。该类产品的收益主要来源于项目投资收益,风险主要为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
(2)信贷资产转让类理财产品
信托贷款类产品的衍生版便是信贷资产转让类理财产品。最初是商业银行以单一资金信托方式将理财募集资金交付信托公司,信托公司用该项资金购买发行银行自主发放且未到期的信贷资产,其实质是银行用理财资金“购买”自己的信贷资产,缓解信贷比压力的同时实现变相放贷。但2009年底,银监会发布新规“理财产品不得投资于发行银行自身的信贷或票据资产”,对该类产品的发行造成很大冲击。
银信合作随后进一步创新,试图让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运作,如两家银行和一家信托公司合作,从“银行间资产互持”角度绕开监管,具体流程如下图。
(3)票据资产类理财产品
2007年央行实行了将票据融资额纳入贷款规模的窗口指导政策。面对市场上大量的银行承兑汇票,商业银行开始寻求业务模式上的突破。2008年初,部分银行利用信托渠道创新出票据理财产品,打包已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与信托合作开展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票据资产成功移出表内,银信合作票据资产类理财产品由此诞生。
从以下流程图看出,该类产品的实质是银行借助信托,用理财资金购买自己的票据资产,以腾出更多票据业务空间。2009年银监会发布新规明确禁止理财产品投资发行银行自身资产,但随后便出现了多家银行通过互相购买票据绕开监管的现象。
(4)信托受益权转让类理财产品
2010年8月,银监会发布72号文要求信托对融资类银信合作业务实行余额比例管理, 2011年5月,银监会要求银行理财资金通过信托发放信托贷款、受让信贷资产和票据资产三类资产进行“转表”。银信合作类产品因此在2011上半年大幅减少,但银行和信托抓住“投向债券类的理财产品并不在转表范围内”的漏洞,让企业进入资金链,以贷款受益权取代融资类投资标的的信托收益权转让理财产品诞生。具体流程如下图。
(5)银信证合作理财产品
银信合作都是理财业务的一大重要经营合作方式,自2010年银监会开始出台相应监管措施,遏制了银信产品的高增长势头,银信合作很快没落。不过,监管的升级并没有打压住银信合作类理财产品,反而推动了银行此類理财产品在模式上的又一次创新。如“银证信”合作自2013年初起迅速发展,其最大的创新之处就在于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同时发挥了通道的作用,通过资产管理计划和信托计划,帮助银行间接投向监管较为严格的领域。不过,随着银监会对券商资管通道业务监管的加码,该类产品的规模也受到了抑制。
二、资金池——资产池业务模式
传统的一对一理财产品,尤其是短期理财产品,其收益率上浮空间有限,如何将短期资金对应长期资产以获高收益成为了银行理财创新的主打方向。资金池理财产品应运而生。
2007年后,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涉足资金池运作模式,所投资的资产也逐渐丰富,投资标的主要集中于国债、金融债、衍生品、信托、银行承兑汇票、投资基金等。
该类产品有三大特点:(1)滚动发行。银行根据已建立起来的资产池发售相对短期的理财产品,到期前发售另一款类似产品,新进资金汇入资产池,到期支付的资金便可从中抽出,如此循环;(2)集合运作。每一期理财产品与资产池中的资产不是一一对应关系,而是整个资金池对应整个资产池;(3)期限错配。资金来源方期限与运用方期限并不完全匹配。
但某种程度上,该类产品相当于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其背后的平台贷款、庞氏骗局等问题也成了社会争论的热点话题:(1)不单独核算投资收益。其分离定价的特性决定了无法单独核算每一笔理财资金对应投资所获得的收益,一旦理财资产池运作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滚动后期发售的尚未到期的理财收益;(2)期限错配带来流动性风险。资金池理财产品期限多在6个月以内,而集合资产包可能投向贷款、债券等期限较长的资产,如产品的发行时间和到期时间安排不当,或产品持续滚动发行出现困难,就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
2013年3月,银监会出台8号文,重申资金来源运用一一对应原则,激起了银行对这类“多对多”资产池理财产品的创新与改造工程,结果主要有以下两类:
第一类是拆分资金池并根据监管要求进行单一核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一对应。但这种拆分需要银行有过硬的内控体系,对银行自身的IT系统的硬件要求会非常高。
第二类是指借助信托产品来满足一对一的表象。银行将理财产品投入信托受益权、项目受益权,表面上满足了一对一的要求,但实质只是将资产池的运营转移到信托产品的综合运作中去,其内在运作机理与资产池理财产品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三、模式创新——银行资产管理计划
2013年10月银监会推出“银行资产管理计划”试点新方案,首批10家银行发行新资管产品,各行获批的额度分别在人民币5亿-10亿元左右,银行理财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不再依靠信托、债券资管、基金子公司等通道是银监会提出资产管理计划的主要目的。改革的根源是为了逐渐减少银行体系内不断积聚的风险,解决产品透明化和刚性兑付问题。资产管理计划通过直接融资工具,直接对接每个项目,真正做到银行只收取中间业务收入,每笔项目的盈亏由客户承担。
与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相比,资产管理计划有如下特点:(1)开放式运作。资产管理计划有一定的封闭期,封闭期过后定期开放以供申购或赎回;(2)净值交易。投资者以净值申购或赎回,获得的收益随净值波动而存在不确定性,摒除了预期收益率形势下的刚性兑付;(3)可直接挂钩非标准化债权资产。
随着银行资产管理计划的推进,参与银行就逐步增多,资管计划也将日益完善和个性化,这将促进非标投资去通道化的实现以及理财产品向开放式、基金化转型。
四、创新方向——开放式理财产品
当前银行理财产品流动性不足、信息透明度低等问题逐渐成为影响理财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掣肘。银行理财业务不妨借鉴基金产品的成熟经验,推出开放式理财产品的基金化运作。此模式有如下优势:(1)实时公布产品净值信息。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改变“资金池—资产池”运作模式,将固定收益类和浮动收益类产品进行分账经营、分类管理;(2)满足客户的流动性需求。如建行当前已创新尝试了理财产品的挂牌上市交易,这一试水为理财产品更加开放式的设计提供了样本和思路。当然,这需要银行拥有先进的清算系统为实时申购赎回提供技术支撑;(3)解决刚性兑付问题,节约银行经营管理成本,促使银行理财业务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慕枫.我国银信合作业务外模式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9(3).
[2]田苗,毕贺轩.解读银信理财业务监管新规探究银信合作新趋势[J].武漢金融,2012(3).
[3]王凡.“资金池”风险拷问理财产品[N].信金融观察,2012.12.10.
[3]刘晶,刘亚,田园.中国商业银行资金池理财产品监管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3(6).
[4]吴志坚.我国股份制银行理财业务创新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