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院校开展中医经典阅读活动的实践
2015-01-30,,
,,
中医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读书、临证、师承,其中读书是首要途径,也是师承和实践的基础。清代医学家陈修园说:“儒者不能舍圣贤之书而求道,医者岂能外仲景之书以治疗”,“习医之人,必以研读医经为首务”。经典教育是中医教育的基础,开展经典教育是中医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但由于各种原因,中医经典教育越来越被边缘化。
中医药院校中,作为专业基础列入教学计划的经典课程只有《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教材多为选读本,而且课时有限,远远满足不了中医学生学习经典的需要。部分专科的经典,如《针灸医籍选》和《中医骨伤科医籍选》等也仅仅被作为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学生的中医经典学习只停留在大纲所要求的教学任务中,课程结束后大多不再温习,对历代中医经典医籍基本靠自学,学习效果不尽人意,记忆不牢、理解不深、不会运用成为中医经典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各类中医职称考试也不涉及中医经典课程,甚至全国性的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也未将中医经典课程列为考试科目。这些情况已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和反思,许多名老中医纷纷呼吁要回归经典,遵循中医药人才的成长规律。
中医院校图书馆作为辅助人才培养的文献资源和服务基地,应大力引导和帮助学生研读经典,打牢专业基础,将“勤求古训”作为日常学习的必修课。
1 中医经典在中医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中医经典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中医著作,包括历代医家遗存的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在中医理论上有重大创建的著作典籍,以及与中医相关的天文、地理、文史、哲学等著作,如最具代表性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等。历代中医名家的成才之路告诉我们,对中医经典的把握程度,是评价中医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
1.1 熟读中医经典有助于开启中医药大门
中医药的理论全部来源于中医经典文献,其中蕴含的精妙医理与精湛医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医学遗产。如果读不好、读不懂这些经典,则无法掌握中医的精髓,难以提高医术水平,更不用说去发现问题进行研究了。“经者,径也”,正如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言“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只有“读书百遍”,才能“其义自见”,可以说学习经典是记忆和掌握中医理论与经验的捷径。岳美中先生说:“对《金匮要略》和《伤寒论》,如果能做到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到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巧,别有会心[1]。”
1.2 熟读中医经典能培养中医思维及观察问题的视角
与现代教材的“只言其常、不言其变”不同,中医经典在示人以规矩的同时,更重视教人知常达变。如《伤寒论》既强调六经诸病各有主证及常规治法,又用大量的篇幅来论述六经病失治、误治造成变证后的处理方法,根据病因病机的异同及病情的变化,强调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变法。中医经典著作从不同侧面揭示中医辨证论治之规律性和灵活性,是训练学生临床辨证思维能力的最好教材。只有将经典烂熟于心,在临证时方可信手拈来,在实践中补充新知,才能逐步建立中医思维模式,提高中医临证能力。
1.3 熟练运用中医经典是中医药名家成才的共同规律
中医治学临证当“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但凡有成就的名老中医无不是经典脱口而出,深谙其义,运用自如,正如朱熹所言“其义如出于吾之心”。据王新陆等[2]统计,我国名老中医最早阅读的医书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中医经典原文,其次是本草;中医经典原文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黄帝内经》,其次为《药性赋》和《伤寒论》;名老中医最推崇的医书中,频次出现最高的是《黄帝内经》,其次是《伤寒论》、《金匮要略》与《难经》。李如辉[3]对《名老中医之路》中97家著名中医药学家对中医经典著作的态度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强调经典著作的学习及背诵者共计87人(占89.7%),可见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对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2 云南中医学院图书馆开展“读经典、学经典、用经典”实践活动
由于学习中医经典对中医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弥补课堂教学的有限性,云南中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加大对中医经典的学习引导,由图书馆发起,将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和中医人才培养相结合,与学院“中医文化学”重点建设学科(国家中医管理局“十二五”)联合策划组织“读经典、学经典、用经典”系列活动,于2013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熟读背诵中医经典,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中医人才的培养质量。该活动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各院部的积极配合下,现已成功举办两届,以后将继续开展下去。活动的主要思路和做法如下。
2.1 确定中医经典学习
每届经典学习系列活动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举行开幕仪式,活动贯穿全年,形式丰富多彩,将展示学习成果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寓教于乐、生动有趣,吸引了广大学生参与,在我校掀起学习中医经典的热潮,使学生在校期间都沉浸在经典学习的氛围中。
主办者通过筛选经典文献,每年确定一个主题范围,选择重点篇章汇编成册,名为《中医经典原文选粹》,作为当届活动内容的参照本,向学生发放,广泛宣传,对必背的段落醒目标识。2013年首届活动以四大经典为主题,选取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中的重点篇章和段落,第二届以经络和本草为主题,选取了《灵枢》、《难经》和历代经典的针灸歌赋,以及《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滇南本草》(云南地方本草专著,明代医家兰茂著),再指定一些注家论著作为辅助阅读。
2.2 精心策划,开展系列活动
2.2.1 读书征文,书法手绘
读书需口到、眼到、心到,若加之耳到、手到,则更能心无旁骛地沉浸其中,领悟书中之理。结合每年的主题,组织趣味丰富的展示活动,如第一届组织了书法竞赛抄写中医经典原文,第二届组织了手绘中药本草和经络穴位图,极大地激发了医学类和非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参与热情,一大批参赛作品令人眼前一亮,不少学生还投送了多幅作品。第二届以本草和经络为主题进行“中药之美”和“腧穴之妙”的征文比赛。“中药之美”要求选择“我”最喜爱的一种中药,从形态、性味、功用、主治、在某个方剂中的配伍角色等方面展开,进而从药性药德的小美延伸到为人做事的大美;“腧穴之妙”要求选择“我”感兴趣或印象深刻的一个或数个腧穴,从穴名、功效、主治、经络的功能和神奇现象展开,折射中医学天人相应的自然观、整体观,进而延伸至对人、自然、社会和谐的思考。学生递交的作品内容丰富,有讲述自己或家人与中草药的一段故事,有从家乡田间的花花草草而娓娓道来的,朴实真切、生活气息浓郁,体现了专业学习与人文修养的互促共进。
2.2.2 专题辅导,笔答竞赛
中医经典原文多为文言文,虽短小精炼,但深奥难懂。“读不懂、不理解”是学生阅读中医经典书籍普遍存在的问题[4]。为了提高学生阅读中医古籍文献的能力,请“中医文化学”学科团队讲授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师为学生进行学习辅导,如我校2013年专门邀请了国内医古文泰斗、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段逸山先生为活动进行了“读书要‘破’”的学习专题讲座,师生们受益匪浅。同年9月又组织经典知识笔答竞赛,以学习手册里的内容命题组卷,闭卷考试,参加学生从大一到研二共达3 000余人次之多,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同场竞技,是第一课堂之外中医学专业基本功的强化和重温。
2.2.3 诵读、展演比赛
系列活动的最后一项是以团队为单位的“经典诵读比赛”,将整个系列活动推向高潮。学生充分发挥对经典的理解,以多种形式背诵原文,如通过小品、情景剧等来诠释中医经典名段,其中不乏医史人物、医话典故,生动有趣,是美育教育与专业教育最完美的结合。在首届诵读比赛颁奖仪式上,我校李玛琳校长为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身先士卒,全文背诵了《大医精诚》,全场师生受到了极大的激励和鼓舞。
“读经典、学经典、用经典”的各项活动以展示、竞赛、互动、对优秀者给予奖励的形式进行,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在充分发挥个性中学有所获。事实证明虽然没有强制要求,但学生参与面广,遍及本科生、研究生、专升本学生、留学生,含盖了全校所有的办学层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 中医院校图书馆开展中医经典阅读活动的总结和建议
3.1 开展中医经典阅读学习活动的意义
3.1.1 有利于拓展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对学生自学中医经典加以引导,是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利于中医药院校培养中医药人才。现行的中医药院校教育囿于教学计划、课时数量的限制,在课堂上学习获取经典知识非常有限。图书馆作为“第二课堂”,教育内容和形式更为灵活,主要以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促进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在我校开展的活动中,学生通过手绘经络腧穴、手绘中药形态并描述功效主治的过程,反复加深印象,巩固知识。有的学生为了追求作品完美,反复绘画,乐在其中,学在其中。组织经典诵读比赛时学生通过集体背诵,将一些难记的段落篇章、方剂组成配上古典音乐或加入情节编排成小品,效果较好。活动结束后,学生都意犹未尽,对图书馆组织的活动大加赞赏,愿意将图书馆作为他们今后学习和交流的中心。
3.1.2 有利于学生打牢中医基础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快餐式的浅阅读。据美国教育部在1995年及2005年对全美在校大学生调查,1995-2005年正是人们阅读方式转换的10年,互联网使大学生中具有阅读复杂文本能力的人减少10%[5],这种现象在中国高校也普遍存在。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的精髓所在,与其他书籍阅读不同,中医经典阅读非细读、多读、广读、深读,不足以理解和应用。正如中医科学研究专家李致重教授[6]所说,学习中医经典必须“猛火煮,慢火炖”,意指在年轻时记忆力最强的时候集中精力强记硬背,之后长期努力,在实践中全面消化吸收,切忌“夹生饭”,一旦记忆不准,往往一辈子都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然而目前的在校学生,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中医基础课程和中医内科学等中医临床课程后,普遍认为中医经典著作的内容已经融入这些课程之中,对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失去了兴趣[7]。中医经典书籍文字晦涩,义理深奥,阅读起来枯燥无味,仅靠一门课程或一位教师很难督促学生长期持续地阅读下去。因此图书馆需借助丰富的资源优势和独特的教育手段,起到强化意识、促进行动的作用,让学生在群体中学、在氛围中学、在指导中学、在激励中学,让他们深感经典在自身职业成长中的重要性,在大学时代培养出熟读覃思经典的硬功夫,受益终身。
3.1.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
图书馆是文化传播的阵地,学习中医经典实践活动立足于掌握中医药专业知识,但其作用远远不止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医药诞生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其产生和发展都和传统文化休戚相关。“传统文化是中医药的根”[8],中医药又是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中医经典内涵丰富、文字精练、韵味十足,是医学、哲学、文学、伦理集大成者,既是专业学习的必修文献,也是医德教育、陶冶情操、提高文学修养的优选读物,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有利于提高中医学习者的人文素质修养。
3.2 开展中医经典学习活动的不足和建议
3.2.1 调动老师与活动的积极性,加强对学生专业阅读的指导
图书馆作为活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在资源保障上具有优势,每届活动都选定主题、推荐书目,并安排专题讲座[9],但对学生读书过程中的指导和答疑显得薄弱,且各项活动基本上是学生自由报名参加,奖励也只是颁发给学生,院系专业教师少有参与。今后应当将学校的中医药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与学生结对指导,在促进学生“深阅读”、“深思考”的同时,也提高自身,教学相长。
邀请名中医和高年资的临床教师为学生讲述“经典与临床”的受益体会,坚定学生的学习信心。学校还应每年评选优秀指导教师并给予荣誉。
3.2.2 应及时总结和评估活动效果
主办者应及时对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估。还可联合经典课程的教师,跟踪参加活动学生的上课表现及掌握程度,对比参加活动与未参加活动群体的学习成绩,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联动互补。
4 结语
阅读引导是图书馆职责所在,与课堂教学相比,阅读引导是图书馆发挥教育职能的独特途径[10]。我校通过开展结合专业培养的中医经典阅读活动,深切感受到图书馆在研究和把握中医药教育的学习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中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