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医学

2015-01-30日本血吸虫病常用诊断方法现场查病效果的评估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5年12期
关键词:弓形虫

日本血吸虫病常用诊断方法现场查病效果的评估

许静

基础医学

日本血吸虫病常用诊断方法现场查病效果的评估

许静

目的:评估几种常用血吸虫病诊断方法现场查病的效果.方法:2005年11月,选取江西省鄱阳湖沿岸3个血吸虫病流行村的6~65岁居民为调查对象,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3张涂片)和尼龙绢集卵孵化法进行病原学检测的同时,分别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快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F-ELISA)及2种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A和IHA-B)进行血清学检测,以评价该几种检测方法的效果.结果:3村共检测居民1 864人,平均粪检阳性率为9.7%.改良加藤法在血吸虫病中度、重度流行区的漏检率相对稳定,为 20.0%~27.8%;尼龙绢集卵孵化法的漏检率在每克粪便虫卵数(EPG)>100时相对稳定(约25%).DDIA、F-ELISA、IHA-A和IHA-B的平均阳性率分别为47.8%、50.0%、66.3%和40.1%.以病原学检测结果为金标准,DDIA、F-ELISA、IHA-A和IHA-B的敏感性分别为75.3%、65.8%、85.6%和76.0%;特异性为55.1%、51.7%、35.7%和63.6%.与其他几种免疫血清学诊断方法相比,IHA-B试剂的特异性、Youden指数、阳性似然比及粪检符合率最高.DDIA法与IHA-B法的符合率最高(77.3%),而F-ELISA和IHA-A的符合率最低(61.5%).结论在血吸虫病中、重度流行区,改良加藤法虫卵检出率和稳定性均优于尼龙绢集卵孵化法;IHA-A的敏感性最高,IHA-B的4个指标最高,具有较高的现场使用价值,但需进一步提高其敏感性.

来源出版物: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7,25(3): 175-179入选年份:2012

上海市流动人口对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危险性研究

周晓农

摘要:上海市曾经是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地区,除崇明县外,其余9区均曾流行血吸虫病,部分区、县曾为全国重疫区.据建国初期现场调查,上海市居民血吸虫平均感染率达20.49%,部分区、县居民感染率高达40.37%,累计血吸虫病患者约75 万例.经过30余年积极防治,血吸虫病得到有效控制.1985年全市达到阻断传播标准,但其传播的潜在流行因素依然存在,中间宿主钉螺近年在市郊仍有少量分布.为防止一旦传染源输入造成血吸虫本地感染或血吸虫病再度流行的可能性,本研究对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开展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以分析上海市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危险性.

我们于2004年在上海市城郊结合部流动人口较多的闵行区和浦东新区,根据整群随机抽样原则两区各抽取3乡(镇)、每乡(镇)各抽取 1行政村作为调查点,居住满 1个月以上、≥1周岁的外来流动人口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IHA阳性者再以尼龙绢集卵孵化法进行粪检.本次调查共调查流动人口2931人,其中男性1575人(占53.74%),女性1356人(占46.26%).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为4.71%(138/2931).来自血吸虫病流行省的流动人口共1938人(占66.12%),其中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为5.99%,显著高于来自传播阻断省的2.60%(χ2=10.28,P<0.01)和非流行省的1.68%(χ2=12.86,P<0.01).对138例血清学检测阳性者进行集卵法粪检,均为阴性.

据2005年7月上海市公安局登记资料,进入上海市的流动人口为505万.其中,31.50万来自目前仍有血吸虫病流行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和云南等7省171县、市、区.来自目前血吸虫病已控制县的为9.58万人,未控制县的为21.92万人.同时,根据2004年未控制地区和控制地区血吸虫人群感染和发病情况推算,目前进入上海市的流动人口中,约有15055人为血检阳性者,2423人为患病者.其中,来自未控制地区和控制地区血清学检测阳性数分别约为13356和1699例,病人数分别约为2168和255例.比较分析发现,来自安徽省的血清学检测阳性数和患者数的比例均占首位(66.74%和39.47%),其他依次为江西(16.37%和26.03%)、湖南(9.86%和21.16%)、湖北(5.13%和12.83%)、四川(0.77%和0.66%)、云南(0.70%和0.47%)和江苏省(0.42%和0.39%).

本次调查的血清学结果显示,来自流行省的流动人口血清学阳性率明显高于上海市本地人群的阳性率,而上海市城乡结合部仍有残存钉螺分布,提示血吸虫内源性感染随时有可能发生.应在上海市有钉螺分布的地区加大对外来流动人口监测工作,及时调整上海市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制定血吸虫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开展相应的健康教育活动.本次的预测方法可供今后城市流动人口疾病预警与应急管理工作参考.

来源出版物: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7,25(3): 180-184入选年份:2012

2006年全国疟疾形势

周水森,王漪,汤林华

摘要:2006年中国年报疟疾发病64178例,报告疑似病人52082例,死亡38例.在全国23个省(市、区)917个县有疟疾病例报告,发病率为0.50/万.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全国30个省(市、区)1097个县共报告疟疾病例数60382例,两个系统的疟疾病例数与省市区的排名基本一致.在有疟疾病例报告的917个县中,发病率超过10/万的疟疾高发区主要分布在云南(15县)、海南(6县)、安徽(7县)、河南(1县)等4省29个县,发病率在1/万~10/万有76个县.全年报告恶性疟3469例,占疟疾总报告病例数的5.4%,输入性疟疾占恶性疟报告病例数的60.4%,主要分布于17个省市区的206个县.恶性疟分布在云南和海南两省38个县/市,云南26个,较2005年减少了5个,海南12个,较2005年减少4个.云南、安徽、河南和贵州省的16个县的183个村发生疟疾的局部暴发,暴发病例3058例,占总病例数的4.8%.

在全球基金项目的支持下,全国疟疾发病率虽有显著下降,但是,云南和海南两省仍然是疾病高流行区.云南省病例数全国排名第二,而海南省疟疾发病率排名首次降至全国第二.2006年两省报告病例19385例,占全国总报告病例数的30.2%.云南报告病例数15532例,32例死亡,发病率为3.89/万,比去年下降21.4%.海南报告病例数3858例,发病率4.65/万,比去年下降14.8%.在中部地区,疟疾回升出现在安徽和河南两省沿淮河一带地区,安徽省的病例数与发病率在全国排名第一.2006年,安徽省报告病例34984例,疑似病例11064例,占全国总病例数54.5%,发病率6.4/万,较2005年上升113%.河南省报告病例数5 093例,发病率上升86.7%.湖北省报告病例1 782例,发病率0.31/万,比上年增加14.8%.江苏省报告病例767例,较2005年略有增长.其他省市区报告病例约占总病例数的3.4%,贵州、四川、广东、浙江、山东和上海有数百例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少于100的省为广西、福建、江西、湖南、重庆、辽宁、陕西、山西和甘肃省.

总体而言,疟疾仍然是中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在南部和中部地区.云南和海南省仍然面临恶性疟传播的严峻形势,特别在云南25个边境县的输入性疟疾尤为严峻.在中部地区,尤其是在安徽,发病率最高,疟疾病例数占超过全国病例数的一半.成为中国疟疾防治的新挑战.

中国;疟疾;报告病例

来源出版物: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7,25(6): 439-441入选年份:2012

弓形虫复合黏膜疫苗鼻内免疫小鼠抵抗弓形虫感染作用的观察

殷国荣,孟晓丽,马广源,等

摘要:目的:观察弓形虫复合黏膜疫苗鼻内免疫小鼠诱导的肠黏膜和系统免疫应答及其抗弓形虫感染作用.方法:BALB/C小鼠52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只),免疫组小鼠用弓形虫复合黏膜疫苗(每毫升含可溶性速殖子抗原1 mg,霍乱毒素50 μG)20 μL/只滴鼻免疫2次,间隔2周;对照组用等剂量PBS滴鼻.末次免疫后14 D,各组处死6只,摘眼球取血(0.5~1 mL);取直肠内粪便(4~5粒),ELISA测定血清IGG和粪IGA抗体;分别计数脾组织、派伊尔集合淋巴结(PP)和肠上皮淋巴细胞(IEL),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各组织中CD4+、CD8+T细胞亚群水平.用RH株弓形虫速殖子(4×104个/只)灌胃攻击感染各组其余小鼠,30 d后颈椎脱位处死,计数肝、脑组织速殖子虫荷.结果:免疫后14 d,免疫组小鼠血清IGG和粪IGA抗体水平(分别为0.224和0.371),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041和0.037)(P<0.05),脾、PP和IEL中T淋巴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生(P<0.01),其中脾、PP中CD4+、CD8+T淋巴细胞增殖显著(P<0.05),IEL中以CD8+T细胞为主,增殖显著(P<0.01),CD4+/CD8+比值降低(P<0.05).攻击后30 d,免疫组小鼠存活率(85.0%)显著高于对照组(45.0%)(P<0.05).免疫组肝、脑组织速殖子数比对照组分别减少86.3%、8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弓形虫复合黏膜疫苗鼻内免疫小鼠,能有效诱导黏膜和系统免疫应答,小鼠存活率显著提高,肝、脑组织虫荷显著降低.

关键词:弓形虫;黏膜疫苗;鼻内免疫;可溶性抗原;霍乱毒素

来源出版物: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7,25(4): 290-294入选年份:2012

黄芪多糖对哮喘小鼠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增强作用

宋泽庆,林璘,朱艳芬

摘要:目的:探讨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APS)对哮喘小鼠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E THERAPY,SIT)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90只4~6周龄SPF级BALB/C小鼠,随机平均分为空白对照组、哮喘模型组、SIT治疗组、APS治疗组、APS和SIT单纯联合治疗、APS和OVA混合液治疗组等6组;用OVA致敏,分别用SIT、APS及两者联合等方法治疗,用1%OVA雾化吸入激发;最后一次激发24小时后处死小鼠,进行BALF细胞计数;HE染色观察肺组织切片炎症细胞浸润程度;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IL-4.结果:SIT、APS及两者联合治疗组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减轻,BALF中白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数减少,血清IFN-γ水平上升,IL-4水平下降,联合治疗组比分别治疗组明显.结论:APS可增强SIT的效果,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IFN-γ、IL-4分泌水平实现.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特异性免疫治疗;黄芪多糖;TH1/TH2

来源出版物:中国免疫学杂志,2010,26(2): 132-135入选年份:2012

HLA-DRB1等位基因与吉林地区汉族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关联研究

张吉林,李娜,宋玉国,等

摘要:目的:探讨HLA-DRB1等位基因与吉林地区汉族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关联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分型技术,对84例乙肝疫苗无或低应答者HLA-DRB1等位基因进行检测,与78例乙肝疫苗中或强应答者人群进行对照.结果:①HLA-DRB1*14等位基因频率在无或低应答组为23.8%,中或强应答组为5.13%,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HLA-DRB1*12、HLA-DRB1*15等位基因频率分别在无或低应答组为4.76%和7.14%,在中或强应答组为23.1%和24.4%,两组之间比较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③等位基因 HLA-DRB1*07(2.38%和 5.12%),HLA-DRB1*08(9.52%和 8.97%),HLA-DRB1*09(7.14%和 10.3%),HLA-DRB1*11(7.14%和 7.69%),HLA-DRB1*13(4.76%和 6.41%)及 HLA-DRB1*16(4.76%和5.13%),在无或低应答组和在中或强应答组之间基因频率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吉林地区汉族乙肝疫苗接种后,①HLA-DRB1*14等位基因可能与无或低应答相关;②HLA-DRB1*12、15等位基因可能与中或强应答相关;③未检测到HLA-DRB1*07、08、09、11、13、16等位基因与免疫应答水平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关键词:乙肝疫苗;HLA-DRB1等位基因;免疫应答

来源出版物:中国免疫学杂志,2011,27(2): 140-143入选年份:2012

淫羊藿次苷Ⅱ对小鼠脾淋巴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程坚,张新民,陈伟华,等

摘要:目的:研究淫羊藿次苷Ⅱ对正常小鼠脾淋巴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淫羊藿次苷Ⅱ与刀豆素A(Concanavalin A,ConA)体外处理小鼠脾淋巴细胞,观察淫羊藿次苷Ⅱ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初步确定其发挥作用的最佳浓度;然后以最佳浓度淫羊藿次苷Ⅱ在不同时间点与ConA协同处理细胞,采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检测增殖能力;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用荧光定量分析仪检测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的变化.结果:淫羊藿次苷Ⅱ在10-12~10-9mol/L的浓度范围作用48小时,对细胞增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在10-7~10-4mol/L范围出现抑制作用.以10-9mol/L的淫羊藿次苷Ⅱ处理细胞,发现其与ConA在不同时间点促进细胞增殖作用显著优于ConA单独应用;并且促进细胞由G0/G1期进入S与G2/M期,并以第24小时效果更明显;促进细胞内Ca2+浓度升高,效果以第12小时最明显.结论:不同浓度的淫羊藿次苷Ⅱ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具有促进作用,有浓度、时间依赖性,这种促增殖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升高细胞内Ca2+浓度,进而加快细胞由G0/G1期进入S与G2/M期有关.

关键词:淫羊藿次苷Ⅱ;脾淋巴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细胞内Ca2+

来源出版物:中国免疫学杂志,2012,28(4): 323-327入选年份:2012

流感病毒诱导小鼠胶质细胞的细胞因子级联反应

周健祥

摘要:目的:探讨流感病毒感染星形胶质细胞后释放的细胞因子是否会诱导正常胶质细胞趋化因子及促炎细胞因子转录水平的变化,从而产生细胞因子级联效应.方法:从新生小鼠大脑皮质分离培养神经胶质细胞,并进一步纯化星形胶质细胞,经纯度鉴定后,用感染复数为2的流感病毒H1N1和H3N2进行体外感染星形胶质细胞,分别于6小时和24小时收获上清,采用超滤分子截留的方法,去除流感病毒颗粒.用不同时间点的条件上清,分别刺激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24小时后提取RNA并进行反转录,利用Real-Time PCR检测相关细胞因子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不同时间点的条件上清皆可诱导正常胶质细胞的促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转录水平发生不同程度的上调,产生细胞因子级联效应.结论:流感病毒H1N1和H3N2感染星形胶质细胞后所引起的细胞因子风暴,可诱导正常胶质细胞的细胞因子转录水平显著上调,引发细胞因子级联反应,其可能与流感病毒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所引发的细胞因子风暴及免疫病理损伤存在一定关系.

来源出版物:中国免疫学杂志,2012,28(1): 12-15,19入选年份:2012

NK细胞的发育、分化与识别机制

田志刚,陈永艳

摘要:NK细胞由NK前体细胞(NK CELL PRECURSORS,NKPS)发育分化而来.骨髓造血干细胞可发育分化为NKPS,胸腺早期淋巴样前体细胞(EARLY LYMPHOID PRECURSORS,ELPS)亦能够发育分化为NKPS.肝脏、淋巴结、脾脏亦存在NKPS,提示这些组织器官均可能是NK细胞发育分化的场所.骨髓来源的NKPS能够迁移至胸腺、淋巴结、肝脏、脾脏等部位;胸腺来源的NTPS能够迁移至淋巴结而进一步发育分化.NKPS进一步发育分化为不成熟NK细胞(INKS),进而经过一系列的“EDUCATION”后成为成熟NK(MNKS).在INKS向MNKS发育分化中“自身MHCI类分子”的“EDUCATION”使RANKS至少表达一种抑制性受体,或者不经过“自身MHC 1分子”的“EDUCATION”但也表达NK细胞特异性受体.NK细胞可表达一系列活化性受体及抑制性受体,两者间的平衡是控制NK细胞是否被激活的重要机制.除了经典的杀伤性NK细胞外,可依据NK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的不同将NK细胞分为辅助性NK细胞(NK1,NK2,NK3),调节性NK细胞(NKREG)和抗原提呈NK细胞(NKDC)等.NK细胞在体内的分布频率是LUNG>LIVER>BLOOD>SPLEEN>BONE MARROW>LYMPH NODE>THYMUS.何种机制导致NK细胞在某些组织器官(如肺脏、肝脏)的“优势”分布尚不清楚,可能与 NK细胞的招募、归巢,亚群分布,或者不同组织局部的进一步发育分化有关.

关键词:NK细胞;发育;分化;识别机制

来源出版物:中国免疫学杂志,2009,25(1): 31-34入选年份:2013

2008年全国疟疾形势

周水森,王漪,房文,等

摘要:2008年中国年报疟疾发病26873例,报告疑似病人108594例,死亡23例.在全国22个省(市、区)858个县有疟疾病例报告,发病率为0.21/万.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全国30个省(市、区)994个县共报告疟疾病例数26358例,两个系统的疟疾病例数与省市区的排名基本一致.

在有疟疾病例报告的858个县中,发病率超过10/万的疟疾高发区主要分布在云南(3县)、海南(2县)、安徽(4县)、贵州(1县)和西藏(1县)等5省11个县,发病率在1/万~10/万有76个县.全年报告恶性疟1034例,占疟疾总报告病例数的3.8%,输入性疟疾占恶性疟报告病例数的75.4%,主要分布于17个省市区的207个县.恶性疟分布在云南和海南两省27个县/市,云南19个,较2007年减少了5个,海南8个,较2007年也减少5个.云南、贵州、河南和湖北省的10个县的93个村发生疟疾的局部暴发,暴发病例266例,占总病例数的1.0%.

尽管在全国疟疾防治项目与全球基金项目的支持下,疟疾发病率有显著的下降,但是,云南和海南两省仍然是疾病高发区.2008年云南省病例数全国排名第二,海南省年疟疾发病率排名下降至第三.2008年两省报告病例 5871例,占全国总报告病例数的21.9%.云南报告病例数4027例,6例死亡,发病率为1.16/万,比去年下降52.5%.在这些病例中,678例是恶性疟,输入病例占67%.海南报告病例数1844例,发病率2.18/万,比去年下降46.2%.在中部地区,疟疾的回升基本上本遏制,但安徽省在病例数与发病率仍然处全国第一.2008年,安徽省报告病例13476例,占全国总病例数50.1%,发病率2.42/万,较2007年下降51.6%.河南报告病例数3044例,发病率下降25.8%.湖北省报告病例1088例,发病率0.18/万,较2007年下降41.9.江苏省报告病例668例,较2007年增加28.9例.其他省市区报告病例约占总病例数的10.1%,贵州、浙江、山东、广东、四川和上海报告病例一百多例.广西、福建、重庆、湖南、江西、辽宁、山西、陕西、甘肃和西藏省报高病例数少于100例.

总的来看,疟疾的回升经过多年的防治工作努力基本上已经被控制,但仍然是中国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在南部和中部地区.云南和海南省仍然面临恶性疟传播的严重形势,尤其是在边境地区的输入性疟疾为重.在中部地区,尤其是在安徽,疟疾病例数最多,发病率最高.另外,没有全球基金项目覆盖的贵州、浙江、山东等省面临着疟疾疫情逐年增加的严峻形势,可能会成为中国疟疾控制计划的一项新挑战.

关键词:中国;疟疾;报告病例

来源出版物: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9,27(6): 455-457入选年份:2013

黄芪对肺纤维化大鼠血清细胞因子及肺超微结构的影响

刘永琦,李金田,李娟,等

摘要:目的:研究黄芪水提物、黄芪皂苷对博莱霉素(BLM)所致肺纤维化大鼠血TH1/TH2型细胞因子平衡、TNF-α表达的调节作用及对肺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黄芪阻抑肺纤维化的效应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BLM模型组、地塞米松组、黄芪水提物组、黄芪皂苷组;气管内注入BLM复制大鼠肺纤维化模型,造模后第2天开始药物干预,14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IFN-γ、IL-4、TNF-α的含量,14天、28天观察肺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血IFN-γ含量降低,IL-4、TNF-α的含量升高(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黄芪水提物组、黄芪皂苷组、地塞米松组使大鼠血IFN-γ含量明显升高(P<0.05),IL-4、TNF-α含量明显降低(P<0.05);黄芪水提物组、黄芪皂苷组与地塞米松组比较,上述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超微结构观察,模型组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微绒毛稀少,核不规则,核染色质凝集粗块状,板层小体减少空泡样变,线粒体明显肿胀,肺泡间隔成纤维细胞增生明显,胞质内胶原纤维增多;各治疗组均可改善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异常改变.结论:黄芪水提物、黄芪皂苷对肺纤维化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具有保护作用,调节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平衡及TNF-α含量可能是其阻抑肺纤维化发生的机理之一.

关键词:肺间质纤维化;黄芪水提物;黄芪皂苷;细胞因子;超微结构

来源出版物:中国免疫学杂志,2008,24(11): 980-983入选年份:2013

2009年全国疟疾疫情分析

周水森

摘要:2009年中国年报疟疾病例14491例,疑似病例59741例,死亡12例.在全国23个省(市、区)1171个县有疟疾病例报告,发病率为0.11/万.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全国30个省(市、区)956个县共报告疟疾病例数14140例,两个系统的疟疾病例数与省市区的排名基本一致.

在有疟疾病例报告的1171个县中,发病率超过10/万的疟疾流行县主要分布在云南(3县)和西藏(1县)两省4县,发病率在1/万~10/万有59个县.全年报告恶性疟1027例,占疟疾总报告病例数的7.1%,输入性疟疾占恶性疟报告病例数的87.3%,主要分布于21个省市区的326个县.恶性疟分布在云南和海南两省18个县/市,云南16个,较2008年减少了3个,海南2个,较2008减少6个.

2009年全国范围内没有疟疾的局部暴发.尽管在全国疟疾防治项目与全球基金项目的支持下,疟疾发病率显著下降,但云南和海南两省仍然是疟疾高流行区.云南省病例数全国排名第二,而海南省2009年疟疾发病率排名下降至第六.2009年两省报告病例3922例,占全国总报告病例数的27.1%.云南报告病例数3237例,3例死亡,发病率为0.96/万,比去年下降17.2%,其中,恶性疟567例,输入病例占49.7%.海南报告病例数685例,发病率0.79/万,比去年下降63.8%.在中部地区,疟疾回升已被遏制,疟疾病例数大幅下降,但安徽省发病率仍处全国第一.2009年,安徽省报告病例5918例,占全国总病例数40.8%,发病率1.19/万,较2008年下降50.8%.河南报告病例数1611例,发病率下降40.8%.湖北省报告病例709例,发病率0.12/万,较2008年下降34.8%.江苏省报告病例389例,较2008年下降41.8%.其他省市区报告病例约占总病例数的13.4%,仅山东省报告病例超过100例.报告病例数少于100的省级行政区为福建、重庆、上海、江西、辽宁、陕西、吉林、黑龙江、甘肃和西藏.

总体而言,疟疾回升经过多年的努力基本上已经被控制,但是仍然是中国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在南部和中部地区.云南和海南省仍然面临恶性疟传播的严重形势,尤其是在边境地区的输入性疟疾.在中部地区,尤其是在安徽,疟疾病例数最多,发病率最高.此外,疟疾低流行区和无本地疟疾传播地区的输入性疟疾防控将成为我国疟疾防治的新问题.

来源出版物: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1,29(1): 1-3入选年份:2013

2007年全国疟疾形势

周水森,王漪,房文,等

摘要:2007年全年中国年报疟疾发病50148例,报告疑似病人83551例,死亡18例.在全国23个省(市、区)1182个县有疟疾病例报告,发病率为0.39/万.尽管网络直报系统数据显示,全国31个省(市、区)1097个县共报告疟疾病例数46988例,但两个系统的疟疾病例数与省市区的排名基本一致.在有疟疾病例报告的1182个县中,发病率超过10/万的疟疾高发区主要分布在云南(9县)、海南(5县)、安徽(9县)、河南(2县)和西藏(1县)等5省26个县,发病率在1/万~10/万有72个县.全年报告恶性疟1830例,占疟疾总报告病例数的3.6%,输入性疟疾占恶性疟报告病例数的65.1%,主要分布于18个省市区的187个县.恶性疟分布在云南和海南两省37个县/市,云南24个,较06年减少了2个,海南13个,较06年增加1个.云南、贵州、河南和湖北省的10个县的210个村发生疟疾的局部暴发,导致感染679个病例,占总病例数的1.4%.尽管在全国疟疾控制计划与全球基金项目的支持下,疟疾发病率有显著的下降,但是,云南和海南两省仍然是疟疾高流行区.云南省病例数全国排名第二,而海南省自2006年疟疾发病率排名下降至第二.2007年两省报告病例13157例,占全国总报告病例数的26.2%.云南报告病例数9770例,9例死亡,发病率为2.44/万,比去年下降37.3%.在这些病例中,1486例是恶性疟,输入病例占65.5%.海南报告病例数3 387例,发病率4.05/万,比去年下降12.9%.在中部地区,疟疾的回升基本上本遏制,安徽省在病例数与发病率仍然处全国第一.2007年,安徽省报告病例27278例,占全国总病例数54.4%,发病率5.0/万,较2006年下降21.9%.河南省报告病例数4174例,发病率下降21.4%.湖北省报告病例1768例,发病率0.31/万,与2006年相等.江苏省报告病例940例,较2006年增加22.6%.其他省市区报告病例约占总病例数的5.7%,贵州、四川、广东、浙江、山东和上海各报告了上百例病例.报告病例数少于100的省份为广西、福建、江西、湖南、重庆、辽宁、山西、陕西和甘肃省.

总的来说,疟疾回升经过多年的努力基本上已经被控制,但是仍然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在南部和中部地区.云南和海南省仍然面临恶性疟传播的严峻形势,尤其是在边境地区的输入性疟疾.在中部地区,尤其是在安徽,疟疾病例数最多,发病率最高,形势变得相当严峻.另外,没有全球基金项目覆盖的贵州、浙江、广东等省份面临正在增加的疟疾疾病负担,可能会成为中国疟疾防治的新挑战.

关键词:中国;疟疾;报告病例

来源出版物: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8,26(6): 401-403入选年份:2013

旋毛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王中全,崔晶

摘要:旋毛虫病无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临床诊断较困难,所以流行病学资料非常重要,患者常有食生或半生肉类史.在该病暴发时期,同批患者往往能追溯到聚餐史.在肠道期可出现腹痛、腹泻伴全身不适等症状.发热、眼睑或面部水肿、肌肉疼痛是急性期的主要表现,重症患者可并发心肌炎、肺炎及脑炎等.多数患者感染后2~5周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应用肌幼虫排泄.分泌(ES)抗原和合成的泰威糖(TYVELOSE,3,6-双脱氧己糖)抗原ELLSA检测旋毛虫抗体IGG,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是初步诊断旋毛虫感染的首选血清学方法,EUSA阳性者需经蛋白质印迹分析确认.旋毛虫病的确诊主要依靠肌肉活检发现旋毛虫幼虫.阿苯达唑是治疗旋毛虫病的首选药物,剂量为20~30 mg(kg·d),分2次口服,疗程5~7 d.糖皮质激素可延长旋毛虫感染的肠道期和增加肌肉虫荷,一般仅用于重症患者且需与阿苯达唑联合应用.

关键词:旋毛虫病;诊断;治疗;ELISA;蛋白质印迹;阿苯达唑

来源出版物: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8,26(1): 53-57入选年份:2013

芍药苷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组织免疫病理的影响

储德勇,李丛磊,杨枫,等

摘要:目的:观察芍药苷(PAEONINOFIN)对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组织免疫病理的影响,探索芍药苷预防血吸虫病肝虫卵肉芽肿和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昆明小鼠,制成肝虫卵肉芽肿和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然后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A组)(15只),吡喹酮治疗前(B组)、治疗同时(C组)及治疗后(D组)给予芍药苷组(各45只).其中后3组又各分为低剂量组F芍药苷30 mg,(kg·d)*30 d]、高剂量组[芍药苷120 mg,(kg·d)*30 d]及对照组(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剂2 ml*30 d).B组感染后第12天起、C及D组分别于感染后第42及72天起.灌胃芍药苷或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剂.B、C和D等3组均于感染后第42天起灌胃吡喹酮[500 mg/kg[g·d)*2d].感染后第102天处死取血及肝脏.用竞争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含量,苏木素-伊红(HE)及MASSON胶原纤维染色观察肝虫卵肉芽肿面积及纤维化程度,用免疫组化技术评价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I型胶原(COL I)表达情况.结果:B组HA水平,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F=9.429,P值均<0.01);肉芽肿面积及肝纤维化程度,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F=862.540、F =29.738,P值均<13.01);α-SMA阳性细胞表达强度(F=12.323,P值均<0.01)、TGF-β1表达强度(F=148.990,P值均<0.01)、COL I含量(F=180.881,P值均<0.01),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组及D组各项检测数据与其相应的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喹酮治疗前给予芍药苷,能明显降低肝虫卵肉芽肿和肝纤维化程度,减少肝组织TGF-β1、仅SMA的表达.

关键词:芍药苷;日本血吸虫;肝纤维化;α平滑肌肌动蛋白;转化生长凶子β1

来源出版物: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8,26(1): 10-15,20入选年份:2013

我国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感染现状调查

方悦怡,陈颖丹,黎学铭,等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的感染现状.方法:2002—2004年对全国27个省(市、区)按不同流行程度和水系流域进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对样本人群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华支睾吸虫虫卵(一粪三检).结果:调查217829人,检出华支睾吸虫感染者5230例,感染率为2.40%,推算全国华支睾吸虫感染者约为1249万.平均每克粪便含虫卵2208个,低、中、高度感染构成比分别为78.93%、17.40%和3.67%.19个省(市、区)查出感染者,感染率居前3位的是广东(16.42%,2278/13876)、广西(9.75%,1365/13990)和黑龙江(4.72%,636/13458).男性平均感染率(2.94%,3267/111262)高于女性(1.84%,1963/106567).各年龄组均有感染,其中50~59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9.16%).华支睾吸虫感染存在职业差异,以商人感染率最高(13.42%,124/924)、其次为工人(7.9%,298/3773)和离退休人员(5.28%,70/1327).在以食生鱼片为主要感染方式的地区,成人感染为主,其他地区则以儿童为主.不同地形间感染率亦有差异,水网地区感染率最高(5.23%,687/13125),其次为丘陵地区(2.34%,1111/47552).采用二项分布拟合法分析,发现华支睾吸虫感染具家庭聚集性.结论: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呈地方性分布,成年男性感染率高,具家庭聚集性.

关键词:华支睾吸虫;感染率;感染度;家庭聚集性

来源出版物: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8,26(2): 99-103,109入选年份:2013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的成就及面临的问题

郑江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坚持了因地制宜的综合性防治血吸虫病策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至2008年底,全国有血吸虫病流行的12个省(市、区)中5个已阻断传播,454个流行县(市、区)中有265个已阻断传播,97个已控制传播;全国血吸虫病病例数由防治初期的1000余万例降至41.3万例.目前,尚未控制传播的92个县(市、区)均分布在湖沼和高原山区,防治工作难度很大.由于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综合性防治策略无法实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策略虽可迅速降低血吸虫病的感染率和感染度,但由于钉螺分布广泛,传染源种类众多,难以控制再感染.应改变传统的生物医学防治模式,坚持以社会措施为主导的综合防治策略,将血吸虫病防治纳入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改变传统的生活、生产习惯,逐步减少血吸虫病感染的机会,以消除血吸虫病传播的危险因素,直至控制和阻断血吸虫病的传播.只有这样,血吸虫病防治才能持续发展.

关键词:血吸虫病;防治;成就;问题

来源出版物: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9,27(5): 398-401入选年份:2013

人裂头蚴病和无头蚴病:Ⅰ.病原学的过去和现在

裘明华,裘明德

摘要:裂头蚴不应误作无头蚴.裂头蚴头节具吸槽或吸槽裂,无头蚴没有头节.裂头蚴是迭宫绦虫的一个发育期,无头蚴是假叶目绦虫一个属的属名.裂头蚴引起良性的裂头蚴病,无头蚴引起恶性的无头蚴病.人裂头蚴病是由迭宫绦虫幼虫引起的,为食源性、水源性、接触源性或亲源性等多种方式传播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近20年来人裂头蚴病和无头蚴病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特别是前者.欧猬迭官绦虫裂头蚴病和增殖无头蚴病主要分布于东亚,拟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病见于美国.迄今全球已记载裂头蚴病患者约1400例(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和泰国等地),确诊的增殖无头蚴病患者16例(分别于日本、中国、泰国、美国、巴拉圭、委内瑞拉和菲律宾等地).人是迭宫绦虫裂头蚴的终止宿主,桡足类和蛙为其中间宿主,蛇、猪、鸟和食肉类动物为其转续宿主.无头蚴(绦虫)属的生活史尚不了解.该文综述了人裂头蚴病和无头蚴病的病原学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待续第二部分将涉及病理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流行病学、控制和预防.

关键词:裂头蚴病;无头蚴病;裂头蚴;无头蚴;迭宫绦虫属;无头蚴(绦虫)属

来源出版物: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9,27(1): 54-60入选年份:2013

骨桥蛋白与肝泡型棘球蚴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张龙

摘要:目的:研究骨桥蛋白(OPN)在肝泡型棘球蚴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探讨骨桥蛋白在肝泡型棘球蚴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开腹直视下肝脏穿刺注射的方法,用20%泡型棘球蚴组织混悬液感染长爪沙鼠40只,每只0.1 ml,建立肝泡型棘球蚴长爪沙鼠模型.感染100 d后剖杀所有长爪沙鼠,观察泡型棘球蚴生长和转移等情况,取长爪沙鼠肝脏、肝泡型棘球蚴组织和转移灶标本.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沙鼠肝泡型棘球蚴组织和转移灶中骨桥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感染泡型棘球蚴的长爪沙鼠的肝脏和腹腔中见大小不等的团块状囊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肝泡型棘球蚴长爪沙鼠模型中肝泡型棘球蚴组织中可见骨桥蛋白不同程度的表达,其阳性细胞检出率为70%(28/40),骨桥蛋白主要分布在肝泡型棘球蚴纤维囊壁、炎症细胞和部分肝细胞中.60%(24/40)的长爪沙鼠模型经病理证实发生胸廓内淋巴结转移,伴有胸廓淋巴结棘球蚴转移的肝脏泡型棘球蚴组织的OPN阳性细胞检出率(83%,20/24)高于未发生胸廓淋巴结转移的肝脏泡型棘球蚴组织(50%,8/16)(P<0.05).淋巴转移灶中骨桥蛋白阳性细胞检出率(92%,22/24)明显高于泡球蚴组织(70%,28/40)(P<0.05).结论:骨桥蛋白主要分布在泡型棘球蚴纤维囊壁和炎症细胞,可能促进泡型棘球蚴转移.

来源出版物: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1,29(1): 33-36入选年份:2013

云南省2001-2005年疟疾疫情分析

李华宪,陈国伟,杨沅川,等

摘要:目的:分析2001—2005年云南省疟疾流行态势,为制定和实施“十一五”抗疟规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及arcview GIS 3.3等软件,对2001—2005年疟疾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1—2005年云南省16州(市)129县(市)各县各月均有疟疾病例报告,计63562例,发病高峰在5~8月和10—11月.5年平均发病率为3.049/万,比前5年上升4.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3.15,P<0.05),各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数和发病率处于前5位州(市)和排名前10位的县(市)除梁河县(二线边境县)外均为边境州(市)和一线边境县(市).发病率为5,万以上的23县人口仅占全省总人口的12.74%发病占全省的80.31%.45岁以下年龄组发病占87.30%,死亡占79.36%;发病数和死亡数男女之比分别为3.44:1和6:1;农民、民工和学生的发病率在各职业中居前3位;流动人口发病和死亡数分别占全省发病和死亡数的17.06%和23.42%,是感染疟疾的高风险人群.结论云南省疟疾流行态势依然严峻.“十一五”期间,应全面抓好疟疾的病例管理、态势监测并及时开展各种防控工作.

关键词:疟疾;发病率;高风险人群;云南

来源出版物: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8,26(1): 46-49入选年份:2013

猜你喜欢

弓形虫
猪弓形虫病感染的诊治
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诊断方法概述
怀孕究竟能不能养宠物呢
孕妇和弓形虫那点事儿
GABARAPL2 在IFN-γ诱导的HeLa 细胞抑制弓形虫生长中发挥重要功能
黄瓜中有大量弓形虫吗
猫的弓形虫病研究进展
怀孕后不能养猫狗?
弓形虫感染让人更想创业?
被弓形虫感染的人创业热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