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字时代学术期刊出版编辑力的提升
2015-01-30■沈秀
■沈 秀
常州大学学报编辑部,常州市武进区滆湖路1号 213164
学术期刊是体现科学技术创新前沿的载体,是繁荣学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一个国家综合科研实力的表现。在数字技术背景下,学术期刊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因此,厘清数字时代学术期刊出版编辑力的内涵,分析数字时代阻碍学术期刊出版编辑力提升的影响因素,探索数字时代如何有效提升学术期刊编辑力,对于促进学术传播与交流,发挥学术期刊对科学技术研究的引领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出版编辑力进行了探讨,为期刊出版提供了有益的实践指导。雒健晴等[1]揭示了南宋临安书商陈起在促进唐诗和《江湖诗集》传播过程中,显示出的 “文学辨别力(审稿把关力)、组建文人共同体的能力、组稿和作品整合力”等强大的“编辑力”。 郑爽、刘逸[2],焦雅君[3],唐银辉、朱宝林[4]分别从编辑家群体、编辑家个体、编辑出版流程等不同侧面,探索了中国近代优秀出版人所具备的卓越的编辑力,认为正是他们所具备的独特的编辑力才使他们成为一代宗师,为中国近现代出版事业的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张文光[5]对高校学报在企业化、集团化和专业化发展改革目标下,如何保持并提升出版编辑力进行了探讨。荀海鑫、陈瑶[6]探索了全媒体出版背景下科技期刊出版编辑力的提升策略。周琳达[7]分析了当前复杂的媒体社交环境,并提出判断力、决断力、发现力、呈现力等“新四力”是编辑迎接全媒体到来的利器。谭学秋[8]分析了出版社改制后编辑力下降的原因并提出了对策。陈力、文鹏[9],陈殷[10]等反驳了“数字时代不需要编辑”的论断,提出了数字时代编辑如何突破困境提升编辑力。学者们谈古论今,对不同时代、不同出版环境下出版编辑力的内涵和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不仅丰富了出版编辑力的理论框架,而且为当前数字出版环境下提升出版编辑力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现有的研究却鲜见专门围绕学术期刊展开的。当今,学术期刊面临着因为学术质量滑坡被学界声讨和数字化发展瓶颈难以突破的内忧外患,如何有效地提升学术期刊的出版编辑力无疑是业界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因此,本文试图对数字时代学术期刊出版编辑力进行初步探讨,并以此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学者对这一研究论题的关注。
1 数字时代学术期刊出版编辑力的认定
1985年,冯国祥[11]在《图书编辑力浅论》一文中首次提到出版编辑力的概念。2007年,日本出版人鹫尾贤也在《编辑力——从创意、策划到人际关系》一书中也提出了编辑力概念并受到广泛关注[12]。 多数学者[12-15]从编辑职业的视角,认为出版编辑力是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也有学者认为出版编辑力是生产力[11,16],影响力[17],竞争力[18-21]。学者们不同视角的定义体现了出版编辑力在编辑出版活动中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但脱离了特定的政治社会环境,忽视了编辑出版工作的系统性,仅从单一的角度展开了讨论。出版编辑力通常难以具体描述为何物,表现为一种隐性力,但可以通过出版物的影响力和出版机构的整体实力得以体现。从编辑的职业素养角度可以将出版编辑力定义为策划力、组织力、选择力、加工力、创新力、资源整合力、媒介融合力等综合职业能力;从传播学的视角,可以将之定义为形成于传播过程之中,体现在传播效果之上的选择力、提升力和推介力;从行业竞争的视角,可以将之定义为期刊影响力、团队凝聚力和品牌创造力;从生产力理论角度看,出版编辑力具有生产力的属性,由出版者、编辑工具和出版内容等三要素构成,受到社会生产关系的影响。就学术期刊而言,出版编辑力既包含出版机构的学术出版和传播能力,又包含编辑个体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提升学术期刊编辑力既要发挥编辑机构与编辑个体的内在驱动作用,又要借助政策与环境的外在推动作用。
2 数字时代学术期刊出版编辑力缘何没有快速提升
受数字化发展趋势的影响,国内多数学术期刊都受邀进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网络出版平台,并完成了内容数字形态存取和网络化传播过程。但表现形式、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并没有因为便捷的技术和数字化形式有较大的改变,学术期刊出版编辑力也并未因此有明显提升。学术期刊(特别是非核心学术期刊)艰难的生存处境并没有因为数字出版技术的快速发展而有所改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复合型学术出版人才缺乏
数字时代学术出版人才应该具备三个基本要求:一是精通传统编辑业务知识;二是快速掌握数字化加工、新媒体运用、网络传播、版权保护和电商技术等新兴数字出版技术;三是具备深厚的专业背景,对栏目的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把握领域内的研究动向。实际中,学术出版人才质量很难达到这些基本要求。第一,现有的学术出版人员难以胜任数字出版工作。当前,我国多数学术出版工作人员是在体制内聘任的,长期的传统工作模式使其知识结构固化、学习能力不足,难以适应数字出版的高要求。第二,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与数字时代复合型出版人才的市场需求存在偏差。虽然中国的编辑出版学人才培养已经有了30多年的历史,全国已有200多所高校设立编辑出版类本科专业,但其培养方向距离市场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的偏差。老牌编辑出版类专业从文史类专业发展而来,注重编辑业务的学习;新兴的编辑出版类专业从信息技术类专业发展而来,注重数字技术的培养;部分高校采取分阶段模式培养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但大都被发展潜力较好的新兴媒体抢走,学术期刊编辑的边缘化职业处境很难吸引复合型人才。
2.2 先进技术难以转化为有效的出版能力
高校学报出版质量综合评估课题组对数字出版能力从“拥有一级独立域名的网站、出版手机杂志、出版网络版多媒体数字期刊、开办电子商务、出版移动终端内容产品”等方面进行评定[22]。按照这个标准,学术期刊除了拥有传统的编排校等技术外,至少还应该拥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加工技术、电子文档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检索技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和电商经营能力。学术期刊多数规模较小,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出发,都难以为之投入如此数量和规模的技术力量。技术外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技术投入不足的问题,但行业间的技术和经济壁垒使学术期刊想抓住数字出版的便利显得困难重重。在美国,各行各业的数据成为一种共同的、可分享的资源,学术出版的每个环节都可以通过专属端口发布、交换有用信息。然而在我国,数字出版技术基本只能实现将已经出版的传统纸媒期刊改造为数据库或数字期刊进行销售,难以形成贯穿学术期刊出版整个产业链的服务环境。数字出版技术已然成熟,但成熟的技术并没有转化为学术期刊出版编辑力提升的推动力。
3.3 公共学术出版资源建设不足
学术成果受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的有偿性特点,决定了学术出版的半公共产品属性[23],许多国家在学术出版数字化伊始都采取了公共服务建设的方式,如:美国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 (EIES),“英国网络数字期刊研究项目”和欧洲公共图书馆的“在线阅读计划”等。近年来,中国的学术期刊投送平台建设发展较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资讯等几家综合性数据库几乎网罗了全部学术期刊资源的网络发布,但其高昂的费用把大量非包库用户拒绝在门外。2006年启动的“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虽然也将期刊数字出版技术、装备、管理和运行纳入建设重点,但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而且其预定的推广单位也需要通过严格的遴选条件,多数学术期刊也很难享受其成效。2011年《国家新闻出版“十二五”发展纲要》将“国家学术论文数字化发布平台”列为“新闻出版精品生产工程”,提出“要建立覆盖主要学科领域数字学术期刊,建立多学术期刊单位的在线投稿、同行评议、出版与发布系统,鼓励传统学术期刊与数字学术期刊互动,推动学术期刊出版数字化转型”[24]。相信建成之后能改变学术期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相对落后的现状,在期刊在线投稿、同行评议、出版发行等领域给学术期刊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为学术期刊出版编辑力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3 数字时代学术期刊出版编辑力提升的三个层面
3.1 政府与社会
《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25],为数字时代提升学术期刊出版编辑力提供了政策导向。社会公众对数字出版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接受程度,但在政策落实和制度建设方面仍有待加强。
(1)健全学术评价机制
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被学术期刊评级制度彻底主导,并且成为获取学术利益的主要依据。而期刊评级的主要依据是影响因子、被引频次、职称学位论文比、基金论文比等量化指标。可见,无论是期刊评级,还是学术成果评价都不是依据其学术质量,而是依据其所披的华丽外衣。在这种评价模式下,不少期刊不顾学术价值和整体质量,片面追求短期利益。这种现状严重影响期刊的科学运营,制约期刊主动创新,使提升出版编辑力成为纸上空谈。因此,构建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刻不容缓。第一,摒弃过分量化的评价标准。学术研究和创新是一件难度大、耗时长、成果少的职业,学术评价应该尊重这种客观规律,引导学者们潜心研究,产出真正有价值的成果。第二,建立以学术性为导向的评议制度。可以在学术评价中探索和尝试同行评议制度、代表作评审制度、听证与答辩制度、回避制度、公示制度、反馈制度、申诉制度等。
(2)推进学术出版规范立法制度
学术出版规范既彰显学术研究成果的严谨、科学和创新,还凸显学术秩序和出版秩序的统一、协调和文明[26]。目前我国的学术规范主要由出版主管部门和行业制定,多数不具有法律效力,经常出现政出多门、规定不一致的情况,造成规范执行混乱的后果。当前这种零碎、非系统的出版规范在贯彻执行力度方面不具有严肃性,其执行效果也无法保证,总体上不利于保证期刊质量和影响力。如果将学术规范提升到立法的高度,将出版业界和学术界统一纳入学术法规的约束之中,通过法律的强制手段保证学术规范执行,不仅可以减少低劣重复之作发表,推动学术创新,还可以防止少数期刊编辑因为利益而迷失方向,从而保证期刊稿源质量,有利于出版编辑力的提升。
(3)增强学术期刊出版的扶持力度
期刊要持续保持并提升出版编辑力,在人才和技术方面的投入要与出版环境相适应。然而学术期刊的办刊主体没有增加投入的动力,因此,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学术期刊的扶持。就目前而言,对学术期刊出版的扶持可以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出版基金支持两个方面入手。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不仅要重点推进“国家学术论文数字化发布平台”建设进程和惠及面,还要在功能完善、技术支持和服务跟进等方面下大功夫。在出版基金建设方面,不仅要在各级各类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增加“新闻与传播”学科方向,有针对性地加强学术出版研究力度,有重点地引导学术出版重大课题研究,还应该鼓励行业协会、学会和企业等设立基金资助学术出版实践问题研究。
(4)实施“卓越学术出版人才培养计划”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先后启动了“卓越工程师”“卓越教师”“卓越医生”“卓越法律人才”等教育培养计划。从2010年启动至今,参与高校在培养标准、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研究性学习方法、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国际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了解决数字时代制约学术期刊出版编辑力提升的人才困境,教育和出版主管部门可以考虑联合实施“卓越学术出版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了确保卓越人才培养质量,在准入高校和学生选拔上设置较高标准,在培养层次上可以硕士层次为主,在培养模式上采取“出版硕士班级制+专业导师负责制”的混合模式,从出版专业知识、出版企业实践和专业学术研究水平等三个方面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5)加强公民学术道德教育
学术出版是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然而现实中“抄袭剽窃、弄虚作假、以钱买学、以权助学”[27]等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虽然存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诱因,但公民学术责任失守,突破道德底线是不良学术现象的根本原因。因此,应该加强公民学术出版道德教育,为学术期刊出版编辑力提升建设良好的学术环境。第一,要加强学校教育。一切与学术出版活动相关的个人都从学校中来,从源头上抓学校道德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要持续开展学术道德宣传教育。宣传教育能起到友善地提醒作用,避免那些不自觉的学术不端行为,引导行业学术自律,促进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
3.2 出版机构
期刊出版机构是学术期刊的掌舵人和责任人,需要时刻关注出版环境的改变给期刊发展带来的机遇,积极主动迎接新环境带来的挑战。
(1)创新办刊理念
办刊理念是期刊之“魂”,通过期刊宗旨、栏目设置、用稿类型和稿件组织等方面体现出来。譬如,在纸媒时代,期刊的学术传播功能主要通过订购来实现,栏目设置和稿件组织是读者订阅的主要依据;随着网络传播的兴起,学术期刊的传播以主题批量下载模式为主,出版单位应该在论文标题、摘要和关键词上下功夫,以增加单篇论文被检索的可能,从而增加论文传播力度。又如,纸媒时代学术期刊十分青睐长文,因为长文结构完整、资料详实、论证严谨,能体现研究的系统性和传承性。但随着阅读时间碎片化,学术期刊也可以适当关注那些“观点小而新,论证简洁明了”的短文,通过长短的合理搭配,抓住不同需求的读者。
(2)内容制胜
期刊作为人类文化传播的载体之一,具有精神产品的属性,其社会功能之一在于记录、交流、传播科学文化成果,沟通信息,普及社会及科学知识,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28]。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无论其形式如何改变,最终留住读者眼球的还是内容。学术期刊应坚持传播那些既体现一定的理论价值、实际价值,又要体现一定的学术创新性的上乘的学术成果是其生存发展之王道。制胜之内容是指优质的学术稿件加上规范化的编辑加工,并不完全是指论文的作者身份地位、基金项目级别和由此带来的光环与虚荣。
(3)实施多媒体传播策略
学术期刊已经实现了数字产品的存储形式,并自力或者借力完成了网络推广。出版机构要继续保持或者提升刊物的影响力,需要实施包括纸媒和数媒在内的多媒体传播策略。首先,保持纸媒传播的优势。抓住纸媒适合深度阅读、聚类阅读等特长,优化栏目设置,强化专题策划,利用栏目的影响力保持纸媒传播市场。其次,开拓数媒传播途径。发挥数媒易于检索的优点,增加单篇论文的阅读次数和下载次数,形成以文带刊的传播效果。最后,多管齐下,拓展传播渠道。加强在会议、论坛、书展等场合的宣传,增进期刊的传播力度,有针对性地向数据库、学术网站、学术论坛、二次文献编辑单位推荐相关性论文、观点或者摘编。
(4)实施人才发展战略
编辑团队是出版机构的核心,其综合素质关系到期刊出版质量甚至期刊出版机构的生存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术期刊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首先,优化人才结构。人才结构搭配不仅要考虑编辑人员老中青比例适当的年龄层次搭配,更要注重编辑团队在学术功底、出版业务水平和数字技术等方面的合理搭配。其次,实施科学化的人才管理机制。出版结构要形成科学的激励、人性化的考核、开放的培养和合理的人才流动等人才管理机制。除此之外,出版单位在人才选拔上也可以不拘一格,在人才培养、任用方面也可以倾其所长。
3.3 编辑个体
学术期刊编辑应该认识到数字技术变革不仅给期刊传统出版模式带来巨大的挑战,也带来机遇。期刊编辑要不断提高传统编辑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加强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知识的学习,增强主动服务意识,以积极的心态来应对数字化浪潮。
(1)加强业务学习,提升职业素养
数字时代信息量成级数倍增多,编辑只有树立对知识和文化的强烈信仰,以传承文明、传播文化、开启智慧为己任,加强学习,持续提升职业素养,才能办出有影响力的期刊。第一,加强出版规范学习。为了适应新的出版环境,新闻出版和信息化产业主管部门陆续修订了出版规范,期刊编辑应该及时跟踪并加强对规范的学习,自觉践行,维持学术出版的良好秩序,提高学术期刊的整体影响力。第二,加强数字版权知识学习。数字化出版的共享性和开放性,不可避免地与学术期刊著作权的专有性相冲突,数字版权保护成为学术期刊编辑必须面对的问题。期刊编辑应该不断了解国家数字出版政策,还要加强对法律法规中关于数字版权保护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第三,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学习。语言文字水平是编辑的基本功,不管编辑何种出版物,正确顺畅的文字表达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大部分是通过读屏来完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容易让编辑关注形式比内容多,忽视最基本的语言文字规范,因此,期刊编辑应该坚持学习,持续不断提高语言文字素养。
(2)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在数字出版时代,各种学术信息快速传播,各研究领域的名家、大家都拥有微博、微信、学术论坛等学术领地。期刊编辑应该积极融入这些学术领地,主动交流,跟踪学术前沿,掌握研究动态,以便组织优秀稿件。为了办好栏目,编辑平常应该多注意积累栏目相关领域的专家及其研究专长等信息,对其研究领域做必要的了解和研究,以备在有交流机会的时候,能够找到和专家交流的切入口,拉近和专家的距离,获得约稿,请求担当审稿专家或者栏目指导的机会。
(3)全面掌握新媒体技术,提高综合能力
数字技术充斥着编辑出版的每一个环节,期刊编辑唯有不断加强学习新技术,才有可能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不被淘汰。首先,为了能快速适应全媒体出版环境,确保期刊有效地传播,编辑应该尽快掌握图片编辑、音频编辑等多媒体制作技术和网页制作、网络维护、数据库管理、服务器维护等数字媒体的相关技术。其次,为了能适应数字化的协同编辑工作环境,期刊编辑应该掌握数字协同编辑能力。互联网技术已经打破了传统编辑工作各环节的界限,将编辑工作和作者、审稿专家、编辑和读者紧密地联系起来,稿件在各个出版环节停留的时间大大减少,这就要求编辑需具备综合协调能力,利用网络和数字技术实现对各出版环节的实时监控。
4 结语
数字技术为学术期刊的出版和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学术期刊适时地抓住了数字技术的发展机遇,基本实现了数字存储、网络传播等初步数字化发展过程,但受到人才、技术和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学术期刊出版编辑力并没有因为新的技术革命而快速提升。因此,要提升学术期刊出版编辑力,不仅要发挥编辑机构与编辑个体的内在驱动作用,又要借助政策与环境的外在推动作用。
[1]雒健晴,缪亚敏,裴苒迪.论南宋临安书商陈起的编辑力[J].编辑学刊,2015(2):69-73.
[2]郑爽,刘逸.编辑力:从中国近代出版人的理念和实践谈起[J].现代出版,2012(1):48-51.
[3]焦雅君.叶圣陶的编辑力[J].中国编辑,2014(2):16-17.
[4]唐银辉,朱宝林.现代编辑出版家的编辑力初探[J].编辑之友,2015(4):34-37.
[5]张文光.高校学报改革目标模式下提升编辑力的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8(1):49-52.
[6]荀海鑫,陈瑶.全媒体出版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力的提升途径[J].新闻传播,2013(9):102-104.
[7]周琳达.社交媒体环境中编辑力的开发[J].编辑学刊,2014(1):72-75.
[8]谭学秋.大学出版社转制后编辑力下降原因及对策浅析[J].出版科学,2015,23(3):32-34.
[9]陈力,文鹏.数字出版环境下编辑力提升策略[J].近传媒,2015(4):105-107.
[10]陈殷.数字时代出版编辑力的提升策略研究[J].出版广角,2015(6):73-74.
[11]冯国祥.图书编辑力浅论[J].编辑之友,1985(4):4-9.
[12][日]鹫尾贤也.编辑力——从创意、策划到人际关系[M].陈宝莲,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7.
[13][澳]珍妮特·麦克肯丝.编辑的伙伴[M].黄先蓉,译.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9.
[14]刘章西.运用编辑力打造名专栏[J].新闻前哨,2004(3):9-11.
[15]李军领.编辑力的“五力模型”试探[J].编辑之友,2011(4):71-73.
[16]黄幼民.编辑学原理及应用[M].香港:香港大学出版印务公司,1993:34-35.
[17]曹维劲.编辑力即传播影响力[J].编辑学刊,2013(6):56-57.
[18]李辉.数字时代出版编辑力的提升策略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2-3.
[19]杨丽萍.对提升期刊编辑力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6):48-50.
[20]刘逸.试论编辑力[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444-446.
[21]和龚.全媒体时代的出版“编辑力”探析[J].中国编辑,2012(3):24-29.
[22]高校学报出版质量综合评估课题组.高校学报出版质量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基于高校学报出版质量综合评估数据所作的分析[J].传媒,2014(12):8-11.
[23]姚伟欣,马建华.新学术环境下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技术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6):1039-1043.
[24]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EB/OL].(2011-04-20)[2015-08-05].http://www.gapp.gov.cn/news/1303/87160.shtml.
[25]《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审议通过引业界关注——媒体深度融合热潮将至[EB/OL].(2014-08-20)[2015-08-05].http://www.gapp.gov.cn/news/1656/223719.shtml.
[26]胡志斌.学术出版规范立法化问题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3(11):69-72.
[27]郭玉珍.探析学术出版道德诚信建设路径——以高校学术出版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13(11):66-68.
[28]刘灵芝.高校学报品牌发展战略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