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学

2015-01-30“-”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5年23期
关键词:疗效评价辨证论治

“-”

吴以岭

中医学

“脉络-血管系统”相关性探讨

吴以岭

通过回顾中医文献,分析了“脉”之概念变迁,探讨了脉作为独立实体脏器必然具有的结构、功能及自身代谢特点,指出脉与血管、脉络与中小血管、微血管包括微循环在解剖结构上具有同一性。由此而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概念,并探讨动脉硬化为病理特征的缺血性血管病变的共性病理环节:络气郁滞/或虚气留滞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功能异常及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脉络瘀阻与动脉粥样硬化、脉络绌急与血管痉挛、脉络瘀塞与血管堵塞或闭塞,并论述相关治疗方药,有助于运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的治疗,提高此类疾病的防治水平。

脉络-血管系统疾病;中医络病理论;血管病变

来源出版物:中医杂志, 2007, 48(1): 5-8入选年份:2012

有关辨证论治临床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

刘保延

摘要:西医学的疗效评价体系是建立在以“病”为中心的同质人群抽样的基础上而展开的一系列方法学,对于以“人”为中心的辨证论治临床评价存在着应用缺陷,这直接制约了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发挥和可持续发展。本文从辨证论治临床评价出发,对完善现代疗效评价体系所涉及的若干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和设想。

临床疗效即某种干预措施给患者带来的好处,是所有医学体系追求的目标及存在的基础,而疗效评价体系则是一系列保证客观、真实地对治疗效果和效力进行评价的原则、方法、技术和规范。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一些疗效评价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并没有被系统化、程式化、规范化和广泛地推广应用。近年来中医疗效评价主要是照搬根据西医学特点所建立的评价原则和方法。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围绕着临床研究证据的产生、评价证据的可靠性、推广应用证据的研究,再次受到医学及其相关领域的高度重视。当人们对临床研究所提供的证据进行再评价时发现,按照西医学制定的评价方法开展的评价辨证论治干预效果的研究中,高质量的研究并不多见。用目前的评价体系为什么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辨证论治的效果?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临床流行病学是现代评价体系的核心。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是从“病”出发,依据概率论的原理,以同质人群抽样研究为核心的方法学体系。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作为“金标准”,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的普遍认可。这种方法强调检验因素的简单化和被检验对象的单一同质化,弱化了对个体诊疗、复杂干预的检验力度;同时,从“病”出发而导致了对“人”的感受、体验等量化评价的缺乏。这对于以辨证论治个体诊疗及综合调节为主体的中医药来说,直接制约着其优势的发挥,影响着其可持续发展。疗效评价体系本应该是一个跨学科的“公平秤”,完善现代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关乎中医学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为了使疗效评价体系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中医临床效果,在保证辨证论治评价主体不被扭曲的前提下,围绕个体诊疗、复杂干预等问题加以研究则是当务之急。

辨证论治不被扭曲是疗效评价的前提。辨证论治是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的关键,中医药疗效评价主要是对辨证论治效果的评价。证候是医生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患者运动状态和状态变化方式的划分与描述;辨证论治是以患者状态调整为导向,证-治-效紧密相关的一种个体化、动态的复杂干预过程。目前,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特性往往被改造成同质人群的治疗,辨证论治的复杂干预被随意地当成一个简单干预进行处理,辨证论治实践本身被评价方法所扭曲,而失去了中医的真实性。在开展疗效评价时,所设计的评价方法必须要保持辨证论治个体诊疗、复杂干预的特点,保证辨证论治效果的取得为前提,否则就没有任何意义。

患者自我感受和体验的反馈不仅是正确辨证诊断、处方用药的重要保障,而且也是方案修订的重要依据,是辨证论治中被高度关注的内容。根据患者的自我感受和体验来判别病情的轻重和治疗效果,是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已经应用了数千年,重复了无数次,但因为没有量化、标准化,治疗前后患者间的可比性差,很难将其作为现代临床判断结局的重要指标,所以建立基于患者报告的结局评价指标测量体系是完善现代临床评价体系的重要方面。目前国际上有关患者报告结局研究的相关理论、方法、规则已经被初步建立。中国中医科学院的课题组正在通过八类病症患者自觉症状量表的研究,试图开创我国中医药患者报告结局研究的先河。为了保证辨证论治个体化、动态性以及复杂干预的特点不被扭曲,根据数千年来中医所形成的“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研究模式,吸纳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利用现代科技建立临床科研一体化的技术体系,是有效实施辨证论治疗效评价的基础和支撑。目前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研究小组根据这一思路已经建立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由“医疗业务平台”、“数据管理平台”与“临床研究平台”组成的中医临床科研一体化的技术体系,期望从根本上改变中医“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效率和能力。

患者自我感受和体验的量化以及建立临床科研一体化技术平台,用科学、客观的数据展示辨证论治的效果,将有助于解决辨证论治个体化、复杂干预等难点,促进临床评价体系的快速完善,提高辨证论治临床疗效的评价水平。

关键词:中医临床;个体诊疗;疗效评价;辨证论治

来源出版物:中医杂志, 2007, 48(1): 12-14入选年份:2012

证候、证、症的概念及其关系的研究

刘保延,王永炎

摘要:首先通过中西两种医学体系的比较,对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证候”进行了定位,提出证候是中医从治疗的角度对人体运动状态和方式的概括和描述;进一步通过认识论证候和本体论证候概念的区别,对症、证、候以及证候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通过证候概念中中医主体、客体等约束条件的分析,阐述了对证候实质、分类、分层、构成等的认识,提出了证候深入研究的初步思路和内容;同时对证候“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多维界面”等特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证候;认识论证候;本体论证候;证候实质

来源出版物:中医杂志, 2007, 48(4): 293-296,29入选年份:2012

PRO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张艳宏,刘保延,刘志顺,等

摘要:现代中医临床疗效观察,往往是个案总结,或照搬西医过去生物医学模式的疗效评价方法和标准,目前为止,中医学尚未建立起符合中医自身规律,客观评价临床疗效的方法和标准。中医学主要通过问诊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辨证分析,确定治则和处方,判定疾病转归。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PRO)是来自于患者对于自身健康状况的总体反应,中医的问诊与其内在相关性。因此,借鉴国外对PRO的研究,建立适用于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的评价系统,有助于中医药的现代化。

关键词:中医临床疗效评价;PRO;中医自身发展规律;中医现代化

来源出版物:中医杂志, 2007, 48(8): 680-682入选年份:2012

475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医临床证候分析

姜泉,蒋红,曹炜,等

摘要: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医临床证候分布特点。方法:对475例RA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与年龄、病程、主要实验室指标、X线分期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各证型在病程、病情活动情况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在年龄、主要实验室指标、放射学改变方面亦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 0.05)。475例患者中,湿热痹阻型最多,占41.7%;其次为湿热痹阻合并瘀血阻络型,占10.9%。结论:湿热痹阻型病程短,病情重,且多见于疾病活动期,并易与瘀血相合致病,故临床RA活动期多见湿热痹阻合并瘀血阻络证。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痹病

来源出版物:中医杂志, 2007, 48(3): 253-255入选年份:2012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叶永安,江锋,赵志敏,等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揭示其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国内外有关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的522篇文献进行证型分布情况统计和评价。结果:出现频次前8位的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湿热中阻、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肝郁气滞。其中,湿热中阻、肝胆湿热、湿热蕴结、湿热内蕴、湿热蕴脾可以用“湿热内阻”统括。结论:肝郁脾虚和湿热内阻是慢性乙型肝炎最主要的证型。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证候

来源出版物:中医杂志, 2007, 48(3): 256-258入选年份:2012

中医理论传承与创新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周学平,叶放

摘要:中医理论研究难以取得质的进展,这与缺乏适合其自身发展的方法学有着必然的联系,应用科学方法论开展研究是中医理论发展的前提。把握病机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病机为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是通向论治的桥梁,开展"病机"研究是中医理论发展的突破口。研究总结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是中医理论发展的主要途径,通过综合文献整理、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环节,使中医理论在实践中升华、在传承中创新。

关键词:中医理论;传承与创新;科学方法论

来源出版物:中医杂志, 2009, 50(2): 101-103入选年份:2014

关于中医原创思维方法体系的初步研究

邢玉瑞

摘要:2010年,“中医原创思维与健康状态辨识方法体系研究”被纳入“973”中医基础理论重大研究专项之中,但关于什么是中医原创思维?如何称谓中医原创思维?是一种“模式”还是一个方法体系?这些涉及该课题研究的基本问题亟需澄清。

从思维发生与演变的角度而言,人类思维的差异性是在共性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在不同的人类群体中都存在,很难说各自原创的思维模式,只是由于历史、地域文化、研究对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不同思维方式的运用,自觉或不自觉的有所偏重,长此以往,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造成不同民族、学科思维方式各具一定的特点,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思维方法体系。而从思维方式与思维结果的关系来看,原创性的思维方式可以产生原创性的思维结果,但原创性的知识体系,是否一定具有一种固定的原创的思维模式?就原创思维方式与原创性知识体系的关系而言,前者为后者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还是充要条件,尚需进一步研究。有些原创性的知识体系,也可能是几种常用思维方法的组合运用而已。因此,中医思维作为中国传统思维及其特征在医学科学中的体现,与其说有原创思维模式,不如说是具有特征的思维方法体系更为合理。

中医思维方法体系的构成要素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问题境域。中医学主要从日常生活世界认识人体生命活动,通过主体的体验、经验来把握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健康与疾病的转化规律,并大量借助日常生活语言来建构其理论体系,由此也造成了中医术语的模糊性、多义性、定性而非定量性等特征。2)认识基础。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认识和对待世界的基本立场与态度,中医学正是以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为基础,以此作为自己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来建构中医理论体系并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并由此奠定了中医学的整体观。3)逻辑起点。中医学无论是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各个逻辑层面上,关系范畴都异常丰富,中医仅仅粗略地界定了阴阳、五行等有限事物的属性,而将主要精力放在各种事物之间关系的观察与研究上,可以说“关系”是中医认识的逻辑起点。4)根本特征。中医学以“天人合一”观为其认识论基础,以“关系”为认识的逻辑起点,自然形成了中医思维的整体性特征,而且这种整体思维是一种有机循环论的元整体思维。5)思维要素。中医学受中国传统文化重视“象”的思想影响,在观察日常生活世界各种自然现象,包括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客观世界具体的形象及其象征性符号进行表述,依靠比喻、象征、联想、推类等方法进行思维,以反映事物普遍联系及其规律性。因此,“象”可谓是中医学思维的的基本要素。6)推理方法。中医推理主要采用的是模式推理,即从一个基本模式出发,按照一定的原则,把要研究的对象放在这一模式中进行推理,以认识把握客观对象的整体。模式推理的形成、方法、应用及评价,应是中医思维研究的重点之一。7)思维特点。由中医思维的问题境域、认识基础、逻辑起点、根本特征、思维要素等,决定了中医思维具有直觉性与辩证性的特点。8)追求目标。中医养生及诊治疾病以中和为最佳境界,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人与自然以及人体形与神的有机和谐。

概括而言,中医思维方法体系是基于日常生活世界认识人体生命规律、解决人类健康问题,以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为认识论基础,以“关系”为认识的逻辑起点,以整体性为根本特征,以“象”为主要思维要素,以模式推理为主要方法,重视直觉体悟、富有辩证思维特点,追求天人、形神和谐的方法系统。

对中医思维方法体系的评价,一定要持科学而严谨的态度,既要看到它有别于现代西方医学或科学,值得借鉴的地方,同时也要意识到中医思维方式中蕴含着较多的“原始思维”素质,对其缺点应有清醒的认识。

来源出版物:中医杂志, 2012, 53(1): 8-11入选年份:2012

中医药干预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证素演变的影响

王颖辉,赵进喜,王世东,等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药干预糖尿病肾病(DN)早期患者证素演变规律。方法:收集早期DN患者1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8例和对照组74例,治疗组予中药辨证论治,对照组予厄贝沙坦片150 mg口服,每日1次。两组患者均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3个疗程。分别于入组时、治疗后4周、8周、12周共4个时点收集患者证候学资料,进行辨证及证素的提炼,对两组患者气虚、阴虚、阳虚、血虚、血瘀、痰湿、湿浊证素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对变化趋势进行二次曲线拟合,绘制各证素演变趋势图。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气虚、阴虚、阳虚、血虚、血瘀、痰湿、湿浊证素都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P <0.05)。治疗组气虚证素积分曲线下降斜率大,对照组曲线斜率小,说明治疗组的气虚证素改善速度大于对照组。结论:中药组方和厄贝沙坦对DN证素都有改善作用,中药组方对早期DN气虚证素的疗效好于厄贝沙坦。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证素;证素演变;气虚证;厄贝沙坦

来源出版物:中医杂志, 2012, 53(20): 1759-1763入选年份:2012

高血压病从浊毒论治

郭晓辰,张军平

摘要:从中医学、现代医学及当今环境、社会变迁探讨高血压病产生浊毒的机制及浊毒在本病中的演变规律,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阐明浊毒既是高血压病发生的始动因素,也是高血压病病变过程中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指出适时运用芳香化浊、清热解毒之法清除体内浊毒,临床常可收到良好疗效。

关键词:高血压病;浊毒;病因病机;芳香化浊;清热解毒

来源出版物:中医杂志, 2010, 51(7): 581-583入选年份:2013

西北寒燥证证候模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紊乱状态研究

高振,胡汉华,刘莹莹,等

摘要:目的:观察西北寒燥证证候模型小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状态,初步诠释新疆高发疾病的共性生物学基础。方法:通过人工气候箱模拟新疆寒燥环境,并作用于小鼠,21天后眼球取血处死,取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分别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其组织形态学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并测定其外周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CORT)、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西北寒燥证证候模型组小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存在器官组织形态学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血清中ACTH含量升高(P <0.01),CRH、CORT、β-EP含量未见明显差异(P> 0.05)。结论:西北寒燥证证候模型小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存在结构和功能状态的紊乱,这些可能是寒燥环境导致机体产生不同于其他地区人群病理生理状态,进而一些疾病在新疆高发的微观机制之一。

关键词:证候模型;西北寒燥证;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来源出版物:中医杂志, 2010, 51(10): 928-930入选年份:2013

方药量效关系研究思路探讨

仝小林,王跃生,傅延龄,等

摘要:阐释方药量效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对未来方药量效关系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系统地研究、总结和提炼方药剂量理论对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指导临床合理选择剂量,安全有效地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量效关系;经方;剂量;临床疗效

来源出版物:中医杂志, 2010, 51(11): 965-967入选年份:2013

论方药用量策略

仝小林,刘文科

摘要:方药用量关乎临床疗效,而决定方药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疾病的种类、病势轻重,患者体质,饮片质量等。从与医者临证治疗策略有关的因素和与药材质量、煎煮等有关的药原性因素两方面探讨方药用量策略,以期对临床有所启示。

关键词:用量策略;临证治策;药物因素

来源出版物:中医杂志, 2011, 52(6): 469-470入选年份:2013

泽泻汤加味方对高盐致高血压大鼠肾损害的预防作用

陈景彦,范洪亮,张树峰

摘要:目的:探讨泽泻汤加味方对高血压大鼠肾损害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给Wistar大鼠高盐饮食22周造模,将40只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缬沙坦组、泽泻汤加味方高、中剂量组(高、中剂量组),每组10只,另设正常组10只。从第23周起,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缬沙坦组予缬沙坦溶液14.4 mg/(kg·d),泽泻汤加味方高、中剂量分别予泽泻汤加味方混悬液16.2 g/(kg·d)、10.8g/(kg·d),正常组正常饲养。干预8周后,对其肾脏行病理诊断;观察各组大鼠尿蛋白(ALB)、尿β2-微球蛋白(β2-MG)、肾组织肾素(RN)活性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大鼠24 h尿ALB明显降低(P <0.01);中剂量组尿β2-MG降低(P <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ngⅡ在模型组和药物治疗组肾脏的肾小球均为强阳性,而正常组为弱阳性。与正常组比较,各组大鼠肾组织RN活性明显升高(P <0.01),中剂量组AngⅡ含量明显升高(P <0.01)。结论:泽泻汤加味方可改善高盐致高血压大鼠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其机制与上调肾脏RN活性和AngⅡ水平有关,从而起到预防肾损害的作用。

关键词:泽泻汤加味方;高盐饮食;高血压;肾损害;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来源出版物:中医杂志, 2012, 53(3): 234-237入选年份:2013

清热活血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71例临床观察

姜泉,冯兴华,王承德,等

摘要:目的:比较清热活血方和清热活血方联合甲氨蝶呤片(MTX)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42例湿热瘀阻证RA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71例和中药+MTX组71例,中药组口服清热活血方每次200 mL,每日2次;中药+ MTX组在中药组基础上口服MTX,每次10 mg,每周1次,两组均治疗24周。分别于治疗0、4、12、24周采用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反应标准为疗效评价指标,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DAS28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24周后两组较治疗4周时的DAS28评分也出现明显下降(P <0.05)。治疗12周中药+ MTX组ACR20、ACR50达标率明显高于中药组(P <0.05)。除C反应蛋白(CRP)、动态红细胞沉降率(ESR)外,两组ACR反应标准中的各项指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进一步提高(P <0.05或P <0.01);在CRP方面中药+MTX组起效较快,治疗4周后即开始下降(P <0.01);在ESR方面两组起效均较慢,治疗12周后才有所降低(P <0.01)。中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中药+ MTX组。结论:单独应用清热活血方可有效控制疾病活动度、改善风湿病情,较之联合MTX具有更好的安全性;早期建议联合应用MTX,以改善病情。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清热活血方;疾病活动性评分;ACR反应标准

来源出版物:中医杂志, 2012, 53(6): 488-491入选年份:2013

论中医针药并用过程中针灸和中药的关系

韩彬

摘要:通过文献回顾并结合临床实践可以发现,针药并用的报道多限于针灸和中药治疗形式上的简单叠加,存在针药功效上的重复使用、针灸和中药的作用地位定位不准确等问题。在文献回顾分析的基础上,尝试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对中医针药并用过程中针灸与中药的关系进行探讨,为理性地掌握针灸和中药治病的特点与优势,探索将针灸与中药两种方式合理并有机结合的治疗模式,为获得优于单一治疗手段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拓展思路。

关键词:针药并用;治疗方式;针灸疗法;中医药疗法;针药关系

来源出版物:中医杂志, 2012, 53(15): 1273-1276入选年份:2013

《伤寒论》药物剂量考

仝小林,穆兰澄,姬航宇,等

摘要:目的:通过对《伤寒论》药物剂量的考证,明确仲景经方的实际药量,为提高治疗急、危、重症及疑难病的疗效提供思路和借鉴,为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物剂量应用范围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研究、药物实测、炮制方法、方药配伍、煎服方法、安全性及临床用药特点等方面考证《伤寒论》药物剂量。结果:文献研究结果表明《伤寒论》1两折合今秤15.625 g;药物实测证实《伤寒论》药量远较现代教科书所标明的剂量为大。并通过中药炮制、配伍及特殊煎服等手段能确保用药安全。《伤寒论》方药少而精、药专力宏、中病即止,多为治疗急危重症而设,然慢性病的治疗、调理尤其是长期大剂量用药应谨慎。结论:《伤寒论》经方1两约合今称15.625 g(简为15.6 g)。

关键词:《伤寒论》剂量;药物实测;安全性;药少而精

来源出版物:中医杂志, 2009, 50(4): 368-372入选年份:2013

11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分析

王晓静,王玉光,王融冰,等

摘要:目的:观察甲型H1N1流感的中西医临床特征和治疗特点。方法:对11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的临床特征、中医证候进行了动态观察,并给予中医个体化辨证治疗和达菲抗病毒治疗。结果:11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4例,2例发生肺部感染,9例发热患者平均发热持续1~4 d,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不重,不伴消化道症状;中老年患者临床表现较青年患者为轻;中医证候多属于毒袭肺卫证、风热上扰证候。中医药可迅速退热,改善咳嗽、咽痛、头痛等临床症状。结论: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株毒力较弱,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季节性流感为轻。毒袭肺卫为中医常见证候,桑菊饮、麻杏石甘汤、柴葛解肌汤为主治疗有一定疗效。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达菲;毒袭肺卫证;麻杏石甘汤;桑菊饮;柴葛解肌汤

来源出版物:中医杂志, 2009, 50(7): 613-616入选年份:2013

中医论治甲型H1N1流感

姜良铎

摘要:笔者参与了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关于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预防方案、诊疗方案、治疗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并且参加了一线诊疗工作,对甲型H1N1流感的疾病特点、病因病机及中医应对策略体会如下。

从我国各地确诊患者的临床特点来看,甲型H1N1流感具有极强的传染性,是能够引起大范围流行的外感热病,临床症状表现以发热为主,发热的范围37.3℃~39℃,同时可见到微恶寒,流涕,鼻塞,喷嚏,咽痛,咽干,干咳,痰少,乏力,全身肌肉酸痛,舌红,苔薄白或薄黄或薄黄腻,脉浮数。中医辨证以上焦证候和卫、气分证候为主,虽然目前尚无逆传心包和顺传营分、血分的重症病例,但是不能排除发生重症病例的可能性。

甲型H1N1流感属于中医“温疫”范畴,病邪为风热毒邪,由口鼻而入。发热的热势随邪正斗争的剧烈程度以及病位的深浅而不同。虽然本病传染性强,但目前所致的病情程度却相对较轻。随着季节和气候的变化,可能会兼有暑、湿、燥的不同。由于人体的状态不同,又有虚、实、寒、热以及夹湿、夹食滞等差异。这种风热毒邪和人体状态相结合造成的危害程度也会有一些差异。此外,甲型H1N1流感对于有心、肺基础病变的老年人群、久病体弱人群的危害性还需要慎重观察。

中医药学在防治外感热病的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外感热病预防和诊疗理论体系,既重视人体的整体变化和动态变化,也强调个体化治疗,通过灵活辨证和复方干预,可以有效应对流感病毒变异等复杂的临床状况。

从笔者所见国内确诊的病例来看,甲型H1N1流感患者证候大致可分为邪袭肺卫和卫气同病两种类型。前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微恶寒,流涕,鼻塞,喷嚏,咽痛,咽干,全身肌肉酸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或薄黄腻,脉浮数;治疗以“在卫汗之可也”、“治上焦如羽”为原则,选用银翘散(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穗、牛蒡子、豆豉、桔梗、甘草、薄荷、芦根等)化裁。后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微恶寒,流涕,鼻塞,喷嚏,咽痛,咽干,口渴,汗出,咳嗽,全身肌肉酸痛,舌红,苔薄白或薄黄或薄黄腻,脉浮数或滑数;治疗以“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为原则,选用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金银花、连翘、麻黄、生石膏、杏仁、甘草、竹叶、荆芥、牛蒡子、豆豉、桔梗、薄荷、芦根等),以卫分、气分邪之轻重而化裁。

本病的治疗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药物煎煮时间不宜过久,服药频次可根据病情程度调整,单次服药量可依患者身体状况而定;2、发汗以“微微汗出”为度,切忌大汗淋漓;3、保持大便通畅,可以给邪出路,调畅气机。

来源出版物:中医杂志, 2009, 50(8): 761-762入选年份:2013

视觉模拟评分法在症状类结局评价测量中的应用

曹卉娟,邢建民,刘建平

摘要:视觉模拟评分(VAS)法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症状类结局的评价,比如疼痛程度的评价,但目前在资料的处理方面尚欠规范。对VAS法的资料类型及统计方法进行了归纳,并对其中较为常见且容易出现问题的重复测量资料的分析方法进行了具体的阐释,以期为VAS法在临床研究领域的规范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重复测量资料;统计分析方法

来源出版物:中医杂志, 2009, 50(7): 600-602入选年份:2013

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痰瘀演变的代谢组学研究

刘卫红,张琪,颜贤忠,等

摘要:目的:探讨痰瘀证候的动态演变、时相特点和由痰致瘀在代谢方面的变化。方法:选用SPF级雄性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36只。以高脂饲料喂饲法复制大鼠高脂血症模型。分别于第2周、第4周和第8周腹主动脉取血,采用核磁共振波谱仪检测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大鼠血浆1HNMR谱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各组大鼠代谢谱各不相同。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不同时点模型组大鼠的代谢谱亦各不相同,表明高脂血症前期以脂质代谢紊乱为特点,随着病程进展,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乙酰糖蛋白的出现,说明凝血机制出现异常,同时酮体及乳酸的升高说明脂质代谢紊乱进一步加重,这与同时检测的血脂、血液流变学结果相一致。结论:可能从代谢组学分析中找出痰瘀演变过程特异的标志性代谢产物,以阐释中医痰瘀证候的生物学本质。

关键词:代谢组学;模式识别;核磁共振;高脂血症;痰证;瘀证

来源出版物:中医杂志, 2008, 49(8): 738-741入选年份:201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文献研究

王至婉,李建生,王明航,等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检索了近13年COPD急性加重期的文献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症状证候要素统计描述及用SAS6.12统计软件包进行因子和聚类分析。结果:COPD急性加重期的常见证候有痰热壅肺证、痰瘀阻肺证和肺肾气虚证。痰热壅肺证的主症:咳喘、痰黄或痰黏难以咯出、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痰瘀阻肺证的主症:咯痰气喘、唇甲紫绀、舌质暗红、苔腻、脉沉涩;肺肾气虚证的主症:咳喘、神疲乏力、腰腿酸软、畏风、脉虚弱。结论:上述3个证型可作为该病辨证的参考。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证候

来源出版物:中医杂志, 2008, 49(8): 727-730入选年份:2013

论症、证、病结合辨治模式在临床中的应用

仝小林

摘要:自《伤寒杂病论》开创辨证论治先河后,历经几千年发展,辨证论治已成为中医诊断及治疗疾病的主流和中医的基本特点之一。但由此也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误解,以为中医只讲“辨证”,不讲“辨病”与“辨症”,这实际上不符合中医诊疗的实际。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临床较过去已产生巨大变化。

关键词:治疗模式;症、证、病结合辨治模式;辨证论治;辨病;辨症

来源出版物:中医杂志, 2010, 51(4): 300-303入选年份:2013

浊毒致病论与现代中医病因学

王正品

摘要:浊与湿同类,有内外之分,外者指自然界的秽浊之气,内者为人体异生之病理产物。湿轻浊重,积湿成浊,湿易祛而浊难除。毒亦有内外之别,外毒系指外感之毒,如“疫毒”“温毒”等,内毒系由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失调等诸内因而生的毒邪。

本文作者在原有浊毒概念的基础上,重新定义浊毒的内涵和外延,提出浊毒致病论,系统地提出了浊为阴邪,毒为阳邪的致病概念,形成新型浊毒致病论的基本概念。浊属阴邪,即浊邪;毒为阳邪,即毒邪。浊阴为不清之意,有形体可见,而毒阳无形体可依。邪为致病之意。浊和毒互为一体,胶结致病,成为致病因素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浊毒可为外邪,亦可为内邪。作为外邪,由表侵入;作为内邪,由内而生。浊毒作为致病因素,可为致病的主要原因,即浊毒病邪;亦可为致病诱因,即浊毒诱邪。

浊毒病邪作用于人体,循人体经络脉体系由表入里,由局部至全身。浊毒病邪入侵机体,克正气而致病;浊毒之邪盛獗,发病急重,或病情加重;浊毒之邪滞留不去,疾病迁延不愈;浊毒之邪得以战胜,疾病好转,机体得以康复。因此,浊毒病邪有轻、中、重相对量化的划分。浊毒病邪胶结作用于人体,导致人体经络脉体系或脏腑实质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浊化,即致病过程;浊化的结果是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浊变,即形态结构的改变,包括现代病理学中的炎症、变性、凋亡和坏死;以及肥大、增生、萎缩、化生和癌变等一系列的分子、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病理变化。浊毒病邪导致浊变的同时,其毒邪可导致机体的代谢和机能的改变,称为毒变,其过程称为毒化,与病理生理变化相吻合。浊毒致病论秉承传统中医学宏观和微观辨证施治的原则,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治方法,使临床对具体病人和疾病形成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

来源出版物:中医杂志, 2010, 51(1): 11-13入选年份:2013

方证对应内涵及原则探讨

王阶,熊兴江,何庆勇,等

摘要:强调方证对应是中医学的核心所在。方证对应思想蕴涵方证原则、药证原则、量证原则、合方原则和类方原则。研究方证对应有望实现中医规范,提高临床疗效,深化辨证论治思维模式。

关键词:方证对应;方证;药证;量证;合方;类方

来源出版物:中医杂志, 2009, 50(3): 197-199入选年份:2013

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

刘保延

摘要:中医研究一直缺乏从科学范式的角度进行的系统论述。本文提出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即以人为中心,以数据为导向,以问题为驱动,医疗实践与科学计算交替,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临床科研一体化的科研范式。该范式继承了中医研究的基本模式,融合现代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统计学和信息科学等概念、理论和技术,以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为支撑,在肿瘤、中风、冠心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研究中得到应用,取得了以往难以获得的研究成果。本范式必将成为中医临床科研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真实世界;中医临床;中医科研;范式;临床科研一体化

来源出版物:中医杂志, 2013, 54(6): 451-455入选年份:2013

针灸临床研究若干问题探讨

李德华,李涓,陈姣,等

摘要:针对当前针灸临床研究现状,分析了国内外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针灸临床研究应以提高临床疗效、服务于临床为目的。临床研究方法要借助于循证医学方法但不能机械照搬,认为针灸的"理、法、穴、术"的完整运用才能保证针灸的临床疗效。应建立起针灸临床优势病种的临床实践指南及临床路径,同时加强针灸特色疗法的机理及临床研究,以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针灸学;临床研究方法;针灸临床指南

猜你喜欢

疗效评价辨证论治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评价探究
冠心病从肾论治研究
肌肉骨骼超声在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病变中医辨证中的应用价值
降糖三黄片对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研究
中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78例临床疗效分析
产后风湿病辨治心得
微生态制剂在小儿腹泻治疗中的疗效评价
舒尔经颗粒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评价
疏风解毒胶囊联合复方氨酚烷胺胶囊治疗大学生流感样疾病疗效
黛力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