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养成教育 促进良好行为习惯形成
2015-01-30曾玲
曾 玲
(永安镇初级中学,广东 肇庆 526071)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包括正确行为的培养、良好习惯的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德育就是培养人的良好品德即善心和善行的教育,重点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曾经有人这样打比方:智育不行是次品,对社会不会带来危害;德育不行是危险品,就有可能给社会带来危害。行为习惯是个人品性操行重要组成部分,是品德的基础。七年级新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在小学中形成的一些行为习惯还未达到中学生教育管理的标准,尽管学生有《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以对照,但这些内容面广量多,要对广大学生起实际的指导作用还需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抓起。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摆脱不良习惯对其成长的影响极为关键。笔者认为七年级德育工作的核心是行为规范教育,只有细化养成教育,从细微的小事抓起,从最基本的行为开始,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才能切实落实德育工作。
一、明确意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中学的行为规范与小学的要求不相同,要养成行为规范并非一朝一日之功。七年级新生存在着诸多问题:有的生活不能自理;有的学习不够安心;有的时间不会利用;有的不敢面对老师;有的文明礼义缺失等,这些都反映出学生行为习惯与文明规范存在差距。在行为习惯养成活动阶段,笔者充分利用周会课定期开展“文明礼貌 从我做起”“排队我快乐礼让我文明”等主题班会,让学生不断领悟良好行为习惯是做人的基础,对人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意义。不断提高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能力。要求每位同学从每件细微的小事入手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学会学习、学会排队就餐、学会文明有礼、学会娱乐和审美、学会劳动和健体。要求学生在学习上要刻苦钻研,生活上要勤俭节约,待人上要文明有礼,与人相处上要团结友善。让他们从自身出发,从细处入手,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建章立制,规范言行
为了更好地配合学校每月一次的文明班级评比活动,笔者把文明班评比的加减分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分别从日常学习、班级纪律、宿舍纪律、清洁卫生和个人荣誉这五大方面建章立制,即明确五个方面的行为要求和加减分细则,每周把每人每组的加减分情况张贴到宣传栏进行公布,每月在班级内评出当月“优秀文明小组”。同时,每一个阶段制定具体的奋斗目标,比如这个学月要求做什么,下个学月的学习目标和班级总目标等,并说明达到目标的具体条件要求,并将要求明确到学生日常行为的每个细节,使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能按要求去做,使他们做有标准,学有样子,有章可循,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制度基础。每一周对班级文明行为遵守情况进行公示,将一周中好人好事,遵守纪律好和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名单张贴到宣传栏。学生明确了要求,行为才具有规范导向性。
三、培养班干部,做好班级工作
在学生中挑选有一定经验和胆识的人担任班干部并进行短期培训,指导工作方法,统一思想认识,确立班级目标。这对学生自主管理,班干部工作能力的培养,管理水平的提高,都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适时召开班干部会议,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商讨班级工作开展事宜,积极调动他们搞好班级工作的积极性。班级自从实施学生自我管理后,学生的自觉性增强,班干部工作能力不断提高,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学生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行为习惯养成有所进步。学生在良好学习习惯、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爱护环境、节约能源、讲究卫生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细化班级管理,注重养成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家校配合,创造良好的行为养成环境
从学生成长规律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渐趋成熟,他们在学习、生活上对家庭有一定的依赖性,但又希望摆脱成人束缚,独立、自立地学习生活。而有些家长往往不理解子女的这种心理变化、需求,只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什么也不让他们做,子女“热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团结互助”等良好品行形成受到限制。这类家庭的学生往往劳动观念淡漠,不做卫生,集体观念薄弱,对班级事情不闻不问,不懂整洁修理,桌上乱七八糟。对此,我们采取开家长会,找家长谈心、电话交流等方式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特别是一些行为习惯差的学生,要使家长明白“要成才先做人”的道理,家校配合,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细化养成教育更需要注意积累,不断提高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学习,吸收别人的经验,使养成教育做得更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贵在坚持,需持之以恒。养成教育的效果是终生的,对学生的健康成人极为重要,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人,培养对社会有用之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础,我们将不断努力,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