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特刊创新改文风 再造现代报业品牌——以《绍兴日报》创新特刊的实践为例

2015-01-30沈慧莉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12期
关键词:特刊绍兴日报

□沈慧莉

(绍兴日报社,浙江 绍兴 312000)

纸媒面临着“前所未有之变革”,每位从业者都感受到了数字化生存的复杂况味。

如何突围?理论上有“三张牌”可打,以专业力量打造深度新闻、以评论打造观点纸、以新闻视觉化打造版面。但是,操作起来却没那么容易,要见成效更非一日之功。

在全媒体生态中,绍兴日报社以创新特刊为先锋,结合“走转改”,鲜明地提出“大事看党报”、“大势看党报”,致力于在重大主题报道的权威性、影响力上寻求新的突破,进而通过特刊经营,再造现代报业品牌,以获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特刊是报纸的品牌

所谓特刊,就是围绕着重大政治、经济事件、纪念历史事件、庆祝节日等等,多角度推进新闻的深度报道。

作为对特定新闻事件或新闻事实的集中报道,报纸特刊展示了一家报纸的策划编辑水平、整体协调能力和权威性,一直来为众多报纸所重视。

《绍兴日报》出品的特刊主要关注三类情况——

一是大事要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是《绍兴日报》一贯的办报方针。每逢大事要事,绍兴日报社都主动作为,传播绍兴好声音。如,2006年,越剧迎来百年华诞,绍兴是越剧发源地,《绍兴日报》出品了“越剧特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永久落户绍兴,又制作“鲁奖特刊”。2015年3月,绍兴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推出16版的“创建特刊”。2015年6月,在中国文化遗产日这天,重磅推出16个版的“水利特刊”。

二是纪念日。每年,总有那么一些特殊的日子,《绍兴日报》会深深地牢记它,且以特刊的形式予以浓墨重彩的报道,让历史的光辉照耀新时代。譬如,绍兴建城2500周年,绍兴解放60周年,抗战胜利70周年,陆游逝世800年,鲁迅先生诞辰130周年,马寅初先生诞辰130周年,等等。

三是例行盘点。每年一度的“最美人物特刊”,《绍兴日报》已经坚持了3年。还有每年的年终盘点特刊、新年特刊,等等。

在最近的5年间,《绍兴日报》共出版了特刊40余期,先后获得浙江省新闻奖一等奖、二等奖等等,特刊已经成为《绍兴日报》的品牌。

弘扬核心价值,传承文化内涵

在新媒体纵横捭阖的今天,地市级党报的根在哪里?绍兴日报社认为,真正助力报业扎根厚土的,一定是优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浓厚的文化涵盖力和信息传播的公信力。这是报业的核心竞争力。

基于此,《绍兴日报》特刊的办刊宗旨是,弘扬核心价值,传承文化内涵,滋养世道人心,彰显党报的责任担当和人文情怀。

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世情国情党情民情都发生深刻变化。在艰难的探索转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诸如身份的迷失、精神的失落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难题。

陌生老人倒地之后,到底要不要扶起来?助人为乐却被诬为黑车。这样的社会新闻不时见诸报端。本属善意之举,何以反目成仇?社会道德又需要如何重置?

有感于此,报社从2010年起,每年岁末都大张旗鼓地开展“最美人物”评选活动,一并推出“最美人物特刊”,通过大力宣传、表彰、奖励十大最美人物,藉此来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2013年3月5日,是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0周年纪念日,报社在这天推出了8个版的“寻找雷锋特刊”,向时代的行动者致敬,并从中提取一个深刻的人文命题,那就是每个人以小善积大德,可以叠加出一座城市的新高度,构筑一座城市的文明地标。

绍兴,一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曾说过:“绍兴士比鲫鱼多”,毛泽东赞谓为“鉴湖越台名士乡”。名士之乡的《绍兴日报》,自觉自省传承文化,钩沉或者打捞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多位绍兴籍名人,给他们立传出特刊,从赫赫有名的王阳明、黄宗羲、陆游、鲁迅、蔡元培、马寅初等,到民族号手任光、太行山办报人何云、史学大家范文澜,等等,《绍兴日报》这样做并非为了炫世,只因这些乡贤,或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或在学术上有着独特的价值和地位,到今天依然有着现世价值,值得后人景仰和学习。

创新特刊与“走转改”链接

特刊关注的是大事要事,对党报而言,往往主题越重大,报道就越难突破。近年来,《绍兴日报》最重要的创新之一,就是把特刊与“走转改”进行链接,使特刊的文风为之一新。有读者撰文评价,《绍兴日报》特刊再造一条引领读者关注、创造有观点报纸,传播有思想新闻,提升报业竞争力,并为广告创收的独辟蹊径之路。

这里,着重从三个方面,谈谈将特刊与“走转改”相结合的实践:

一是双脚踏着泥土,特刊之花才能盛开。

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社会,秀才不出门,也能尽知天下事,然而,越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生活的意义就越为重大,因为在众声喧哗的语境中,只有躬身体验,才能去伪存真,了解真情实感。

2015年3月,《绍兴日报》以鉴湖、三江闸申报国家文保单位为契机,展开一项“远足行动”——从鉴湖出发,寻访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做一个“比较性研究课题“,借鉴他山之石,从而保护、传承和利用好绍兴的水利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在历时3个月的采访中,记者行走在祖国的大地上,遍访包括郑国渠、灵渠、都江堰等在内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离大地更近,看天空更远。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采访,记者有了做好绍兴水利工程保护、传承和利用这篇文章的底气和信心。6月13日、中国文化遗产日这天,《绍兴日报》推出了16个整版的水利特刊报道,水利部专家专门给特刊写了一篇总揽全局的主旨文章。

二是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由硬及软,改进文风。

由近及远,指的是《绍兴日报》尽管地处一隅,视野却不能局限于一隅,必须以绍兴为起点,有中国视野,有时代高度。2013年3月5日前夕,《绍兴日报》提出要做“寻找雷锋特刊”,有人不解地表示,这一宏大的题材应该由国家级媒体来做才匹配,但是《绍兴日报》认为,关键是怎么做,而不是由谁做,地方媒体也应该有全国视野,有时代高度。3月5日这天,《绍兴日报》出品了8个整版的“寻找雷锋特刊”报道,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读后,在特刊上面批示:这个特刊办得好,既有历史的真实感,又有现实的感召力。特刊还获得2013年度浙江省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类一等奖。

由小及大,指的是避免宏大叙事,从基层、从微观的角度,来阐述重大政策重大事件,既让党的声音直抵基层,又让党声与民意交会共鸣。每年的绍兴两会,是绍兴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绍兴日报》的“两会特刊”都会推出“记者看两会”、“代表看两会”、“网民看两会”、“百姓看两会”等等栏目,通过这些微观叙事,最终连缀成一个全面、深刻、系统的有机整体,全景全息呈现这一盛会。

由硬及软,指的是如何把重大主题这一类的硬文章,转化成贴近民情民意的软文章。八一特刊报道,往往因主题厚重,显得严肃有余、活泼不足。2015年的八一特刊,《绍兴日报》通过采访在祖国东西南北中军营里的5位战士、4位绍兴抗战老兵,军嫂、军人父母和朋友,全方位多侧面展示军人风貌,向最可爱的人致敬,从而做软这篇硬文章。

三是运营特刊,实现经济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特刊,是对一个主题事件进行集束性轰炸,从而形成规模效应,强化报纸对主流人群的影响力,对受众认识事件起到引导和指导作用。特刊这一特殊的传播价值,给特刊经营带来了可能性。《人民日报》早就在探索经营特刊,拿出一方土地,开辟一些可以让受众参与互动的栏目,以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目的。

《绍兴日报》的特刊运营也在静水流深的构建中。2011年,绍兴市党史办上门请《绍兴日报》定制建党90周年特刊——《绍兴红色长卷》,16版的特型报纸,4版联版,上下两卷,出版后轰动一时。2014年,有关部门与《绍兴日报》联合制作“清水情”特刊,后结集出书,进行二次销售。

2015年,大禹治水的标志地绍兴的“一号工程”是誓夺全省治水的“大禹鼎”,《绍兴日报》于7月份推出《誓夺大禹鼎全市在行动》的治水特刊,特刊与绍兴市水城办合作,不仅在报业上体现了办报水平和引导舆论的能力,在经营上也有一定的经济收获,实现了双赢的结果。而诸如此类的联合出品的特刊还有不少,在此不一一枚举。总之,经营特刊已经成为绍兴报业经营的新增长点。

转眼之间,又近年底,又到策划年终特刊、新年特刊之际。办报永恒的主题是创新,一分新意,须十分努力,十分新意,须要百倍努力。《绍兴日报》将不断创新特刊的制作和运营,这既是思考,更是实践。■

猜你喜欢

特刊绍兴日报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绍兴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绍兴大闯关
人文绍兴
灵感日报
灵感日报
两会特刊
奥运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