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闻调查以偏概全的思考
2015-01-30张莉萍
□张莉萍
(克拉玛依广播电视中心电视台,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选择这个论题,是笔者作为观众在看了某期权威频道的新闻调查类节目时所想到的,而作为一名电视新闻记者,笔者觉得有责任提出自己的观点——新闻调查类节目不能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否则,影响新闻的真实性,也会丧失舆论的正确导向以致丧失新闻权威性。
那么,什么是新闻的真实性?下面举几种有代表性的说法:《新闻学简明词典》的解释:真实性指新闻事业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如实报道,做到完全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不允许任何弄虚作假。美国卡斯柏·约斯特的说法是:在新闻学范围内,真实就是指一件事情正确的叙述,只要做到这一点,它就可以算报道真理和完成它的最高任务了。有的解释则是:新闻的真实性,就是新闻报道除了事件、人物、地点、时间、原因甚至细节准确无误外,从事实的整体和联系上看来也必须符合客观实际。一句话,要求具体事实的真实与整体真实的统一。
上述解释各有侧重,有的仅从单篇新闻的角度解释真实性,有的则从新闻事业的角度来解释。笔者更倾向于真实性是反映的事物从整体或全局来看是真实的。而片面报道新闻会影响新闻的真实性,会造成一系列的危害。
以偏概全的新闻调查会影响社会主旋律的弘扬
众所周知,每一种有报道价值的社会事件背后,都具有错综复杂的联系。如果记者只从某一部分现象上来报道,而不做全面深入调查,很可能调查的结果违背客观事实,例如:某电视台播出了主题为揭秘路上“乞讨者”新闻调查,记者通过跟踪暗拍的方式记录下了很多伪乞讨者,他们往往是肢体和视力残疾的人,过往的好心人会给予金钱的帮助,这些人中的确有伪乞讨者,镜头记录了他们如何从一个腿脚不方便的残疾人瞬间变成了一个健步如飞的正常人,他们利用假象赚着大家的同情心所给予的财富。甚至,有一些人,他们不是表面上居无定所、食不裹腹的流浪者,而是有房有车的人,让观众知道真相后唏嘘不已,想必那些做了善事的好心人,也有了被骗后的懊悔。作为一般观众的心理,第一反应便是以后看见街上的乞讨者,不会再轻易献爱心了。究竟有没有真正生存困难的乞讨者群体存在,这期新闻调查从始至终也没有交代,那么真正需要帮助的乞讨者群体该怎么办?无疑这样的新闻调查阻碍了社会主旋律——真善美的传播与弘扬。
以偏概全的新闻调查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毛泽东同志曾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像探秘“乞讨者”这样的调查虽然在个体上来看是真实的,但从整体和全局上则是不全面的,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反思,之所以产生这样的乞讨市场,背后有着怎样的隐情,政府部门究竟有没有作为?无非三种情况:有、没有、有治理但是效果不明显。如果政府职能部门没有作为,也可以通过真实的调查来督促其整改和落实,行使为其决策提供参考和民意表达的媒体责任。总之,这些调查不做交代的后果是让受众对事实的真相一知半解,对政府形象造成不良影响。
以偏概全的新闻调查会降低媒体的公信力和生命力
新闻媒体虽然没有裁决权,但它可以依据事实仗义执言,揭露事实真相,在公众眼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我国的新闻媒体不仅承担着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民意表达的责任,还是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途径。以偏概全的新闻失去了整体意义上的真实性,公众便不能获得准确客观的信息,更无法准确和正确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从而失去对媒体新闻报道的可信度,也可以说,真实不仅是新闻的生命,更是新闻媒体的生命。
怎样来防止以偏概全的新闻报道
新闻要做到真实客观,需要记者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和高尚的道德修养,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全面的基础知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意识,要对国家、社会、人民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揭秘路上“乞讨者”,做采访调查的记者如果在揭秘骗子乞讨的同时,也能考虑到真正的乞讨者的生存状态,那么调查出的新闻的真实性就从整体和全局上表现出来了。
调查类新闻要做到真实客观,需要记者对事物进行全面调查。记者在调查伪乞讨者时,应该同时调查真正的乞讨者,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由于人口众多,还有很多人并未摆脱贫困,比如,笔者就亲历一次乞讨者的乞讨,那是一位年近7旬的老人,老人说她和女儿从外地来,靠女儿打工为生,但是一次意外事故女儿离开了她,她从此孤苦无依,没了生活来源,表面上看,这个理由似乎是很多乞讨者惯用的伎俩,但是笔者看到老人的目光,感到她不是一个骗子,凭着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当时决定一探究竟,跟随老人去了她家,那是一间用破旧的木板搭起来的棚屋,一贫如洗,老人说她已经把女儿留下的一点生活费用光了,经常饿肚子,实在没有办法才到街上乞讨,笔者帮她去相关部门了解到,民政部门也曾帮助过,但只能是临时性救助,因为她户籍不在当地,申请不了低保,最后,在民政部门和救助站的帮助下,老人投奔了老家的亲戚,总算有了归宿。笔者想,茫茫人海,还不止她这一位真正的乞讨者吧。所以新闻调查的真实性需要全面了解情况。
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真实背后的真实,能使调查类新闻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肤浅的事物表象往往揭示不了实质,会给观众传达不准确的信息和认知。深入调查可以使新闻更有内涵和说服力。比如,以揭秘路上“乞讨者”为例,记者报道伪“乞讨者”行骗这一主题时,没有做进一步的调查,既然行骗的“乞讨”市场这样泛滥,其原因是什么?受众除了有恐慌的谴责情绪和防范心理,恐怕还会质问:有没有相应的监管部门来治理?怎样识别和防范骗子行乞?骗子形成乞讨市场的成因是什么?这期新闻调查节目并无交代。如果记者去挖掘一下上述诸类问题,那么这类新闻调查更具真实性,将会产生强有力的社会舆论效应,不仅会为政府决策提供真实的依据,也保证了社会主旋律的传播,同时也将树立媒体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