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重大主题报道更好看
——从《连云港日报》“开放30年”系列报道看党报重大主题报道创新

2015-01-30张青红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12期
关键词:潮头系列报道连云港

□张青红

(连云港日报社,江苏连云港222006)

让重大主题报道更好看
——从《连云港日报》“开放30年”系列报道看党报重大主题报道创新

□张青红

(连云港日报社,江苏连云港222006)

长期以来,党报一直是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存在,是传统媒体的主力军和主流舆论的引领者。但随着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兴媒体大量兴起,党报的主流影响力遭遇前所未有的“威胁”:鲜活、亲民,时效性、信息量,都远不及新媒体;独家报道,在当今这个信息透明的时代,已经少之又少。

党报的优势在哪里?如何留住读者?这成为党报和党报新闻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课题。深度、原创、权威,被最频繁地提及,集这三者于一身的重大主题新闻报道成为党报的“拳头”、“王牌”甚至“标志”,被各家党报作为重磅武器频繁使用。

不可否认,重大主题报道在增强党报主流影响力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重大主题报道的策划、组织及操作中的一些现象值得关注。

重大主题报道的模式化倾向

重大主题报道,具有三个元素:一是“重”,二是“大”,三是“主题”。“重”,就是要服务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所谓“大”,文章不仅块头要大,而且要有大视野,大气魄。“主题”突出主旨性,讲什么很明朗,往往要鲜明地突出主旋律。

近年来的党报实际操作中,重大主题报道从选题到操作探索出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丰富了报道的形式和手法。但不可否认,重大主题报道有模式化倾向:

重大主题报道往往是主题先置式报道,要说什么,事前已基本有定论,报道往往是为论点找论据、论证;

重大主题报道往往是政绩报道,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地切入,重大主题报道主要讲述的都是工作进程及业绩;

重大主题报道,往往是宏大叙事多,理性分析多,个案的、细腻的描绘少;

重大主题报道,常常是“再包装后”的工作报道,缺乏最能吸引普通读者的人和故事,动人情感的成分较少;

……

因此,这类重大主题报道虽然把“顶天立地”作为目标,业界有好评,但让普通人买账的可读性却差那么一些。

重大主题报道也可实现“形象突破”

与电视节目可测用户开机率、收视率相比,报纸的打开率、阅读率等基本没有权威的统计。一直以来,报纸办报质量的高下,与不少行业一样,以业界权威的定性评判为准。现如今,新媒体的兴起,以及新技术的发展,让一篇文章的阅读率、点击量、好评等等,均一目了然,评判也因有了现实的数据支撑而实现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变。

在纸媒全媒体化的尝试中,传统党报的产品(新闻报道)能否被新媒体选择、读者(网友)接受如何,也进入了现实层面。这也要求党报对拳头产品——重大主题报道进行“形象突破”。否则,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根本不选择、推广重大主题,更遑论读者(网友)的阅读、好评。

2014年,是连云港获批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30周年。《连云港日报》以此为契机,推出“开放30年谁立潮头”系列报道,尝试换一种更具风情、动人的方式去报道重大主题。

立意:大主题下的小切口,不求全责备——如何让重大主题报道告别传统的“审美疲劳”?新闻报道中,什么吸引人?大家讨论认为,重大主题要抓人眼球,应该有疑问,有故事。对连云港获批中国沿海开放城市30年的报道,我们确立了报道主题“开放30年谁立潮头”。“谁立潮头”本身,就是设疑,就在引入故事。在此前提下,我们认为,报道要在充分考虑要囊括连云港发展“成就”的同时,尽可能好看,不能板着面孔讲道理,要有风情地讲故事。于是,确立从“风云人物”、“重大事件”、“主导产业”、“城市地标”等四个方面,对连云港30年开放发展进行解剖、呈现。不求面面俱到,每个报道只抓住、呈现能代表其特色的一个小方面即可。

关键手法:讲故事,找到动情点——确立了“开放30年谁立潮头”的四大版块后,《连云港日报》编务会担心在操作中,记者会“走老路”,把该系列报道写成传统的“成就报道”、“形象展示”。为此,专门在“开放30年谁立潮头”报道方案中明确,该组报道要采取“关键人讲关键事”的形式展开,每篇报道以专版形式图文并茂推出,首要的要求是一定要有故事,而不是有“事情”。

“开放30年谁立潮头”重大报道启动消息刊出后,从5月中旬至9月下旬,每周推出1至2篇专题报道,在该组40余篇报道的推进过程中,虽然工作节奏非常紧,但没有因为时间紧而降低稿件要求,其间,有多篇稿件因只有“事情”没有“故事”被毙。

40余个专题报道,选题各不相同,却有相同的特点:讲故事是不变的形式。《历史机遇下的争与闯——连云港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讲述了国家级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建区的经过,当年的风云人物如今已是“风流云散”,记者“挖地三尺”,找到当年的当事人、市政府综合科科长,早已退休的市政府副秘书长朱振发等人,请他们回忆了“点点滴滴在心头”的往事;《被逼出来的连云港港——港口下放地方》也找出了当年的“老港口”们,讲述当年往事,建港总指挥的眼泪等虽在当年发生、却不为人知的事实也被呈现出来;《涉外三星级宾馆住上寻常客——港城首家涉外宾馆天然居变迁史》《利用WTO规则这一仗打得真漂亮——“中国反贸易壁垒第一案”钩沉》等等,都是通过对许多连云港人熟知的事件进行了“再聚焦”,带出了许多可能被“尘封”的人和事。

有些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你们不问,我们不说,这事就没人知道了。报纸也是在做抢救历史的工作。

平等视角,给读者一个“自然”的讲述——在“开放30年谁立潮头”系列报道推进的过程,有记者的稿件被“毙”了,就追问“我这稿件里明明有故事”,而编辑中心给他们的回答是“你这稿件里有事情,但不是故事”。

记者讲述的,什么是“事情”,什么是“故事”?

“事情”是被介绍出来的,对于阅读者来说,知道有这么回事,但对事情本身,却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隔”的感觉;而“故事”是被讲述出来的,对于阅读者而言,读了它,能有强烈的“原来如此”“还有这么回事”等感觉。

《连云港日报》在推“开放30年谁立潮头”重大主题系列报道中,就是要求记者给读者一个“自然”讲述的故事。该系列报道中,确实有多篇做到了这种“自然”讲述。

在这种“自然”的背后,是记者对采访对象的平等态度和平等视角。有了这种平等的态度与心态,记者的讲述和还原,才会避免浮躁、歌功颂德。在《历史机遇下的争与闯——连云港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被逼出来的连云港港——港口下放地方》等稿件的采写过程中,记者面对的是连云港政坛曾经的“大腕”们,有市领导,有要害部门负责人;而在《泥瓦刀铸就支柱产业——30万建筑铁军走出港城拓展国内外市场》《那些年,我们在海上的日子——我市海洋渔业发展点滴》等稿件的采写中,记者面对是最普通的建筑工人、海洋养殖和捕捞作业的渔民。无论面对的对象身份、地位如何,记者只有拥有一个平等的心态和视角,才能“自然”地交流、还原,如此之下的作品才是自自然然“流”出来的,而不是“做”来的。

普通人读之,也才会觉其“真”而“走心”。

重大主题报道创新尝试中的收获与困扰

新技术与媒体发展的现实,让传统纸媒特别是党报深深体会到,受众占主导的传播格局中,宏大的“重大主题报道”一样需要尝试创新方式方法,唯其如此,才能得到受众的“点击”和“点赞”。

在“开放30年谁立潮头”重大主题报道中,《连云港日报》的创新尝试有了一些收获:

报纸可读性提升。《连云港日报》启动“开放30年谁立潮头”重大主题系列报道的同时,连云港报业新媒体的网络和微信上同步推广,许多读者和网友评论“党报这样做,也是在改版”。

服务中心工作的新方式等到肯定。虽然采取的是“关键人讲关键故事”的形式,但这不改变“开放30年谁立潮头”这组报道的重大主题性质。9月份,在对《连云港日报》的专题阅评中,连云港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市政府党组成员滕雯对这个重大主题策划给予了肯定,认为它是“走转改”的有益实践,既有高度、深度,更有温度。

有效拉动了纸媒经营。新的媒体格局下,纸媒对广告的吸附能力确实在下降。如何提升新时期纸媒对广告的吸附力,也是纸媒不得不面对的课题。在连云港日报社推“开放30年谁立潮头”这组报道的过程中,有不少主体发现,这种“讲故事”的形式很好,主动要求自己的宣传纳入“开放30年谁立潮头”报道。因此,“开放30年谁立潮头”系列报道后来增加了“专题”版块,推出几十个“专题”。

锤炼了队伍。“开放30年谁立潮头”重大主题系列报道启动之初,有的记者担心自己的写作风格不被领导认同,有的记者认为“讲故事”的形式坚持不下去,有的记者认为这样的报道太费事,在考核制度下“不划算”……随着这组报道的推进,记者们发现,自己的个人采写风格得到了张扬,自己的努力在考核中被认可“挺划算”,而且,写这种报道有“写大稿件”的成就感。而收获最大的是《连云港日报》,这组报道推进的过程中,记者们为了讲好故事,找人本领、挖细节找故事本领等都得到了空前的锻炼,切切实实地“走转改”了,采编队伍得到了锤炼。

理想一向丰满,现实往往骨感。事情的推进,往往与设想有差距。

在“开放30年谁立潮头”重大主题系列报道推进中,《连云港日报》也遭遇了创新报道的困扰:

受众对党报重大主题报道的“刻板印象”。党报报道是严肃的、传递官方声音的,因而少有亲近性和可读性,是很多人对党报的“刻板印象”。即使党报新闻工作者付出很多的努力,党报报道已大幅改观,很多人仍用老眼光看党报。包括一些采访对象,认为对党报就该讲“正确的”话,而不是他们“自己的”话。在“开放30年谁立潮头”重大主题系列报道中,很多很有分量的采访对象只讲“对的话”,还极坚持讲述发展“政绩”,令这组报道的部分在推进中不得不向现实妥协;还有一些读者,就觉得“党报没有什么好看的内容”,在“开放30年谁立潮头”重大主题系列报道推进过程中,似发现新大陆般向记者、编辑反馈,“没想到党报也还可看”。

社会因素杂糅及采访对象的顾虑。在“开放30年谁立潮头”重大主题系列报道推进过程中,连云港日报社记者、编辑们遭遇了一种痛苦——真正有故事的人,出于种种原因,不愿讲故事;或者他们很愿意讲故事给记者听,却不愿把故事公之于众。尊重采访对象的原则,让我们不得不忍痛割爱。这种情况,不独在“开放30年谁立潮头”重大主题系列报道中有,也不仅在一个地方有。这背后的原因,各不相同。除了社会的、对方的原因外,新闻人还需要更多融入社会,更多了解社会各色人的真实想法,需要多学一些社会心理学。

总之,新形势下,党报对手中王牌——重大主题报道必须转型。学会转型,学会用更多手法,把原来严肃的报道做得风情、迷人一些,也是我们该学的本领。

(本栏编辑:朱可江)

猜你喜欢

潮头系列报道连云港
张立勇:勇立潮头 奋楫者先
连云港杜钟新奥神氨纶
江苏连云港:为农民工送上“寒冬暖查”
连云港:为农民工讨薪“撑腰”
崔根良:勇立潮头 引领未来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四 不简单:从议案到提案都成“金点子”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三 不容易:从路上到云上都有“黑科技”
高质量发展,拥立潮头
第三届“三晋新农人”风采展示系列报道 蜂为媒:追蜂逐蜜 向健康出发
勇立潮头唱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