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卫生:“十二五”回顾及“十三五”展望
2015-01-30褚湜婧刘俊峰翟晓辉
褚湜婧 刘俊峰 翟晓辉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管中心 北京 100044)
基层医疗卫生:“十二五”回顾及“十三五”展望
褚湜婧 刘俊峰 翟晓辉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管中心 北京 100044)
本文利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统计数据,回顾了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并针对当前的新形势、新阶段下的新问题、新要求对“十三五”期间的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展望。
基层医疗卫生;十二五;十三五
基层医疗卫生是指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街道卫生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门诊部、诊所(医务室)等向城乡居民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于最为贴近居民群众,因而构成了分级诊疗当中最基本和最基础的环节,在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可及、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以农村基层和城镇社区医疗机构为核心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也是我国当前新医改所关注的重点内容。2015年是新医改的攻坚之年,也是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承前启后的重要时间节点,因此,有必要对基层医疗卫生在“十二五”期间所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一步的发展做出展望。
1 “十二五”期间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主要成绩
作为加快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时期,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持续扩大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推动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全面发展,在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服务资源、服务质量、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绩。
1.1 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增加,布局更加合理
在2011至2015年间,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增加。在机构数量方面,截至2015年4月底,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达920546个,比2010年增长18837个。相比之下,非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增长速度快于公立基层医疗机构,非营利性基层医疗机构增长速度快于营利性基层医疗机构。在床位数量方面,2014年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138.1万张,比2010年增长18.9万张。此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布也渐趋均衡,截至2014年底,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分别为332481个、295069个和289785个,地区间的数量差异正在逐渐缩小。
1.2 人才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十二五”规划中将建设基层卫生人才队伍作为重点工作,通过将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新增部分全部用于村医等方式增进乡村医生待遇,通过规范化培养、转岗培训、执业医师招聘和设置特岗等方式加强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建设,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截至2014年底,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数已达353.7万人,基层全科医生数达139210人,比上年增长18.98%,其中,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增长率为23.71%。与此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学历层次也在提升,与2010年相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的增长速度较快。
1.3 诊疗能力明显提升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在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进行标准化建设和基本设备配置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促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在服务总量方面,2014年,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诊疗人次数达43.64亿人次,比2010年增长20.82%;2014年各地区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为102866万人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出院人数为4072万人,较2010年增长了2.78%。2014年非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数达135442万人次。在工作效率方面,2014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日均负担诊疗人次数分别为9.5和16.1,分别比2010年上涨了15.85%和18.38%,医师日均负担住院床日数量也有所增长。在医疗环境方面,2014年,基层医疗机构万元以上设备台数达4469340,比上年增长15.84%,房屋建筑面积达203243782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12%。
1.4 配套机制更加完善
我国在 “十二五”期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投入机制、财会制度、人事管理、药品配备等方面积极改革,力图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其中,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和实行药物制度所取得的成绩较为显著。地方政府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项补助以及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纳入财政预算,建立起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机制,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后,基本药物采购配送程序得以规范,在基本保障儿童用药的基础上,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品价格平均下降了约30%,所有政府办乡镇卫生院以及约86%的村卫生室已配备了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在上述前提下,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费用负担减轻, 2014年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32.0%,比2010年下降了3.3个百分点。
2 “十三五”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展望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卫生事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进一步显现。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既要有效减轻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就医负担,又要切实应对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快、老龄化速度加剧、疾病谱变化、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等新形势带来的新挑战,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健康中国”建设等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不仅应当在服务资源、服务质量、服务能力等方面继续发展,还需要在医疗卫生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方面做出有效的回应。
2.1 进一步明确基层医疗服务的功能定位
首先,坚持常见多发病的诊疗工作,以慢病管理为抓手推动分级诊疗,建立专科医生、全科医生与健康管理人员相结合的基层医疗卫生团队和区域性的医疗卫生联合体,为真正形成“社区首诊、分级就诊、分级医疗、上下联动、双向转诊”的有序就医格局打好基础。
其次,坚持防治结合,在传染病防治、地方病防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和控制、职业病防治、精神心理卫生等方面形成基层疾病防控体系,坚持健康促进为中心,加大健康教育的工作力度。
其三,落实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的诊疗、护理、康复的责任。我国已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十三五”期间将进入老龄化加速时期,预计至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将达2.5亿,约占总人口数的17%。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我国失能老年人、残疾老年人、空巢老年人、失独老年人等特殊老年群体的数量将大幅增加,医疗与养老服务的需求将共同增长。因而有必要落实基层医疗卫生在医疗和养老方面的双重责任,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在常见病、慢性病、康复护理等方面为老年人提供诊疗服务的能力,开办基层老年护理站、康复站等延续性医疗机构,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形成机构护理、社区护理和居家护理相结合的社会化老年护理服务体系。与此同时,流动人口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所形成的特殊群体,应注意形成以社区为依托的流动人口卫生服务与管理体系,在计生政策、传染病防治、孕产妇保健、职业病防治等方面予以重视,并落实相应的随迁群体或留守群体健康管理工作。
其四,继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尽管我国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在地域布局方面渐趋均衡,但在社区卫生服务站、街道卫生院、门诊部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别,因而需要在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职能分工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均衡布局,保障边远地区、郊区、卫星城区等特殊区域的医疗资源需求。此外,应对民办非营利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予以更多支持,增加社会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有效供给,推动社会力量办医朝向健康有序方向发展。
2.2 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一方面,在慢病防治、精神疾病管理、健康促进方面增强人员配备,强化重点人群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力度,补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水平医疗卫生人员,在人才、技术、设备方面进一步提升。引导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新路径,将中医重点专科、中医健康指导室等引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药服务能力。
另一方面,有意识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和安全,重点落实患者安全目标,形成传播患者安全文化、重视患者安全的文化氛围,减少不良事件对患者造成的伤害。
2.3 注重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督和服务
基层医疗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行政部门的监管,但也不能脱离起指导。一方面,要明确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监管职责,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监测评估工作,建设基础医疗卫生机构评估体系,注重患者满意度调查;另一方面,坚持服务与监督相结合,通过管理进行服务,根据检测评估的指标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解规划任务、加强内部管理、落实目标责任,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具体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地区发展规划。
2.4 加快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医疗服务信息化已成为国际发展的趋势。基层医疗机构也应顺应这一潮流,建立标准统一、便于统计的电子病例及居民电子健康档案,逐步建成远程医疗与教育平台,实现区域内医疗、医保、医药信息等医疗卫生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并通过不良数据监测网实现数据共享。不仅能够为医疗服务带来更多的方便,也能够通过基层医疗数据中心的建设,为科研、政策制定提供临床数据支撑。
我国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在“十二五”期间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十三五”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将重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与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约束之间的矛盾,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目标,为“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做出应有的贡献,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基础医疗保障。
[1]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4.
[2]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5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5.
[3]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卫生和计划生育月度统计资料(2015年4月)[Z].2015.
[4]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2]29号)[Z]2012.
[5]国务院.关于印发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2]57号)[Z]2012.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14号)[Z].2015.
[7]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15-11/04/ c_128392424.htm.2015-11-04.
Primary Care Health: Review on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and Look forward to the“Thirteenth Five-year Plan”
Chu Shijing, Liu Junfeng, Zhai Xiaohui(National Center of Medicine Service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44)
Using the statistical data from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main achievements of the primary care health in the period of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and looked forward to the “Thirteenth Five-year Plan” to face the new issues and new requirements based on current situation.
primary care health,12th fi ve year plan,13th Five Year Plan
F840.684 C913.7
A
1674-3830(2015)12-22-3
10.369/j.issn.1674-3830.2015.12.005
2015-11-27
褚湜婧,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管中心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医疗卫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