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教胜于言教
——浅谈教师“下水”示范作文的指导意义
2015-01-30陈炮新
陈炮新
(怀集县第一中学,广东 怀集 526400)
教师“下水”是借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明教师与学生一起写作文具有示范作用,是作文教学中的有效方法。
叶圣陶在他的《教师下水》中说:“‘下水’是从游泳借过来的。教游泳当然要讲一些游泳的道理,但是教的人熟谙水性,跳下水去游几阵给学的人看,对学的人好处更多。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教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
顾之川说:“一个语文教师有写作体验和没有写作体验,对学生的写作指导,效果大不相同。没有写作体验,教师的指导往往隔靴搔痒;有了写作体验,教师的指导就能对症下药”。以此看来,作文指导没有比语文教师亲自“下水”示范更凑效了。
一、教师“下水”作文,是学生写作的“活教材”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母蟹妈妈对小蟹说:“你总是横着爬,为什么不直着走?”小蟹答道:“妈妈,请您亲自教我怎样直着走,只有您在前面示范给我看,我才能照着您的样子走呀……。”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身教胜于言传”的道理。教学生写作文也是一样,教师如果亲自“下水”示范,学生才能照着“样子”写,很好地消化吸收写作理论,又能燃起写作热情。
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典之作,但与学生生活毕竟有一定距离。很多学生对教材本身和作家充满着敬畏心理,认为是高不可攀的。而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大家同在一个地域,相近的生活圈子,相知的街闻逸事,相同的习俗礼仪,熟知的风土人情,共同的东西多了,容易引起共鸣。教师就地取材写出来的示范文章,虽未必称得上经典之作,但其内容学生觉得鲜活可信,写法虚实自知,无需搜肠刮肚解析,便可意会情感态度。这才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上的写作教材,因为它是真情实景,是身边生活的再现,能给学生智慧的启迪。俗话说得好,“最好的未必合我,合我的无须最好”。老师的作文会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养成“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的习惯。虽然开始学生只是“依葫芦画瓢”,但比抽象枯燥的理论指导强多了。况且教师“下水”,和学生一起“游水”能密切师生的关系,提升教师的形象。
二、教师“下水”示范,给学生展示写作技巧
《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很明显,写作是技能,写作教学有技巧。教师拥有了娴熟的写作技能,才有可能把掌握这技能的技巧教给学生。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刘国正先生说:“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犹如游泳教员自己要专于游泳,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道理是很简单的。”学生学写作文的过程,就像孩子蹒跚学步,总想找面墙壁扶一扶,或是找个大人的手牵着走。教学实践中发现,尽管教师指导讲得头头是道,面面俱到,而学生听来没精打采,熏熏欲睡。原因是学生要的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看得见,能上手,现学现用的技巧。也就是说“踏着你的脚步,牵着你的手”行进。
记得笔者教完《渔家傲·秋思》,时值深秋时节,便要求学生写一篇《秋思》,也许“少年不知愁滋味”,很多学生觉得难以下笔,写出来的文章故作呻吟。看见学生如此为难,笔者便写了一篇《秋思》,描述长期闯荡在外的“我”,在秋风中从无意间捕获的一片落叶,勾起了对空巢在家的母亲的无限思念,以及母亲对作者的无尽牵挂。学生读完恍然发现,文中那老母亲很熟悉,正是陪伴自己童年远在老家的外婆,或曾是自己日夜惦念的老祖母……。仿佛一语惊醒梦中人,学生即时有了写作兴致,作文的泉眼一下子打开了。可见,教师下水示范,能“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实践也证明,善于写作的教师往往会带出一拨拨乐于写作的学生。
三、教师“下水”作文,是学生写作的催化剂
刘国正先生还说:“看我们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无一不是文章能手,他们的教学艺术和文章艺术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试看,鲁迅、冰心、沈从文……这些大家熟知的名字,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他们是教师,更是作家,他们在言传,更用身教。还有很多语文教师,以这些语文教育家为师,在教学生学写作时常常先于或同时与学生一起写文章,以自己的行动和文章影响学生。教师自己的行动和文章,给学生一个鲜明的参照,催生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多年来,笔者对“下水”作文身体力行,颇有体会。如指导学生写人物类作文,学生往往是简单地以人物为标题,题材很多是小学范文的影子。《新课标》强调要求学生“抵制抄袭行为”。为了让学生摆脱这种不良写作习惯,笔者写了三篇同为写人,而命题方式迥然不同的文章——《小太阳》《我的哥哥》《称砣》,给学生做示范。《小太阳》以父亲头发谢顶的形状命题,反映了当前房价攀升不下,给普通工薪阶层家庭带来的压力和苦闷;《我的哥哥》直接用人物命题,以哥哥大学毕业并谋份好工作,反映了广大农村青年对理想的追求,同时又因哥哥的婚恋并因此失踪,表现了当前一些青年在社会大染缸下迷失自我的社会问题;《称砣》则是反映了当今社会普遍而又严峻的社会现象——婚变,给孩子和家庭带来的种种不幸,“我”与年迈的奶奶相依生活,是奶奶的负累,故以“称砣”为题。三篇文章同时出示给学生,学生读来啧啧称叹,觉得材源身边,人物熟悉,形象鲜活,感真情满,溢出标题。学生读完,大有跃跃欲试之势和不吐不快之感。
几经下来,好些学生不断尝试创作,写出来的作文不再是单调的人物命题了。其内容逐渐变得“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教师的作文示范,催生了学生的自主作文意识,培养了一批批热爱作文的学生。
四、教师“下水”示范,是作文教学的内在要求
“下水”指导学生作文,师生同一题目写作,教师必然在题目设置时考虑水的深浅,“温度”是否宜人,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教师在布置写作任务,确定写作题目时,设身处地为学生想想:这次写作学生心中有物有感吗?能写到什么程度?学生会碰到什么困难,能解决这些困难吗?等等。为此,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避免作文指导的随意性,真正做到作文教学活动要回归“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长期坚持,教师一定会认真筛选作文材料,详细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积极探究作文教学法,设置合理的写作要求,而不是拿来就用的作文训练。
学生怕作文,不爱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的作文指导,不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切合学生的知识和写作水平,缺乏针对性。只要教师做到“春江水暖鸭先知”,敢于试水,敢于在学生面前做示范,学生一定会拥着教师,在作文路上收获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