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笔下的人物更“美”

2015-01-30文佩佩

珠江教育论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母爱记叙文笔者

文佩佩

(连麦镇初级中学,广东 怀集 526447)

在初中阶段,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是把人作为主要记叙对象,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言行、心理活动、生活片段的描写来塑造形象,反映某个人或某些人的思想品德、精神面貌。在学生写人的记叙文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把熟悉的人物写进自己的文章中,但是,文章里表现出来的人物却成了自己的“陌生人”。人,因为善良、纯朴而显得很美;也因为真性情,无任何掩饰而显得很美;更因为无私奉献、助人为乐而变得高尚。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指导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在学生的笔下表现出本来的人性美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训练引导能取得较好效果。

一、引领学生“窥探”作家写人的妙法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学生学习写作很好的范文,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就可以从中“获益良多”。初中阶段,学生的作文重点是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三类,而记叙文无论是写人还是记事,都不能离开人物。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记叙文前,可以引领学生学会“窥探”课本中的作者是如何在文章中表现人物的。

在作文教学中,每当学生要完成记叙文习作前,笔者总会做好写作指导,或再现课文中经典的描写人物的片段,或列举学生耳熟能详的名著中的人物形象。譬如,笔者把已学课文中的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祥林嫂、闰土等人物形象的经典语句通过多媒体再现,让学生体会。写闰土,在写眼睛的同时,重点写到闰土的手:”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是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些描写,反映了闰土生活的艰辛和痛苦。写人往往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语言要充分个性化,能表现人物的出身、教养、经历和性格,让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鲁迅先生指出:“人物语言的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如《孔乙己》当中的孔乙己与人说话时总是“之乎者也”。人们的所作所为是其思想和性格的表现,茅盾说:“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施耐庵表现武松的性格,就安排了一回“景阳岗武松打虎”,全是写武松怎样“打”,从行动上描写出武松谋略的机智和武艺的高强。除此之外,笔者还通过截图播放电视剧《西游记》中的片段,让学生真切感悟吴承恩把理想化的神话英雄孙悟空的机警、聪明、叛逆等个性如何跃于纸上。作者在描写孙悟空的聪明才智时很少直接叙述,而是通过他的行为举止来表现,如识破白骨精三戏唐三藏、三调芭蕉扇等,作者就是通过具体行为,包括语言、细节、心理等描写手法,把一个猴、人、神三者融合的艺术形象特征(美猴王)展露无遗。

因此,学生一旦在教师的引领下从书本中真正领悟到了作家是如何把人物写活、写灵的妙法,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在生活中寻找自己文章中所要表现主人公了,尝试用学到的方法表现人物的“美”来。

二、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身边人的“美”

常言道:“人如其面”。然而人的内心与外貌其实并不总是一致的,外表漂亮不一定心灵美。《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该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在此过程中,也能让学生体会生活,体悟生命,思考人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要让学生学会平时积累作文素材,懂得占有大量素材的重要意义。在写作实践中,帮助学生分析材料的优劣,选择适当的素材,争取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文章。学生写作之前,除了收集其他必要的写作素材以外,笔者还会特别强调要认真观察所要表现人物的相貌特征、生活习性、思想表现等,从中发掘其独特的人性“美”。

如,教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背起行囊走四方》时,笔者特意把这个单元提前到农历的二月十九日之前学习,因为学校周边并没有很出名的旅游景点,倒是有一个闻名县内外的“炮会节”,每隔两年“炮会节”都会在农历二月十九日当天集中在庙会前举办鸣放烟花爆竹、祈福还愿等民间活动,这一盛会将迎来上万名县内各乡镇的群众。学生可以在集会中“阅人无数”,留意观察,形形色色的人物便印记在脑海中。如,莫丽婷同学在她的《家乡风俗》一文写道:“一位六十上下的老妇人,肥厚的双手捧着点着的香烛,跪在神坛前,镶满银牙的嘴里一边认真地嘟囔着,长满银发的头也在一边恭敬地磕着,我猜,此刻她的心里一定是祈求自己的子孙平安、学业有成。”可见,该同学观察得很仔细,把一个老妇人的相貌特征、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都一一表现出来。她笔下的人物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形象,可谓“美”也。

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素材后,如何让他们收集到的人物形象通过自己的笔尖变得更美,那就需要教师点拨,让学生通过人物肖像描写、人物语言再现、人物行动的安排、人物心理活动的展现,再加以各种修辞手法、句式的运用把所要表现的人“活”起来,“美”起来。

三、指引学生写身边熟悉人的“美”

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把人作为主要记叙对象,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言行、心理活动、生活片段的描写来塑造形象,反映人物的思想品德、精神面貌。生活中有很多人跟我们息息相关,跟我们同呼吸共患难,如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我们的邻居、亲戚和同学等等,要想写出真实的他(她),有了平常的了解还不行,还需要我们在写作时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使他们栩栩如生地站在读者的面前。

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留心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寻找、提炼创作的材料。要多和学生进行沟通,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笔者在教学口语交际《献给母亲的歌》一课时,首先让学生结合本单元关于母爱的课文,在生活中按要求去认真搜集相关资料,接着,通过本节课的“诠释母爱”“赞美母爱”“评议母爱”“报答母爱”四个环节进行引导,让学生一步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并以“母爱”为话题进行写作训练。八(3)班程小诚同学在《我的母亲》中这样写道:“而今,母亲已人到中年,眼旁的鱼尾纹,埋藏着岁月的无情;鬓边的几根银丝,记录了生活的艰辛;粗糙的双手,承载了世间的沧桑……”一位勤劳的“美”母亲形象展露在该同学的笔下。

总之,在记叙文写人的训练中,只要教师认真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作文,常抓不懈,学生就会在作文中写出活的人物和美的人物来。

参考文献:

[1]王伟.理解白描[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3):44.

[2]肖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母爱记叙文笔者
记叙文阅读专练
老师,别走……
如何写好记叙文
母爱大于天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
母爱
母爱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