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2015-01-30梁怀燕
梁怀燕
(鼎湖区实验中学,广东 肇庆 526070)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中学语文教材的文本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从而更好地进行审美观的培养与引导,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探索、研究的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所以,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的“美”,利用文本中生动的人物形象、优美的语言、动听的旋律、精美的图像、鲜明的色彩等因素并结合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教会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让语文课堂“美趣盎然”。从而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审美、创美能力,让他们在学到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陶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下面笔者就此问题,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的重点在于“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原动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设愉快的情景,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使他们对学习的内容产生积极的审美兴趣。而创设情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实际需要选定,千万不可千篇一律。以下试举2例。
(一)充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审美情景,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兴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逐渐步入了课堂,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是激发学生审美兴趣的最好媒介,其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为表现文本内容中的“美”提供了逼真的表现效果,在创设“美”的情景教学中有着强大的张力与优势,能很好地冲击学生的感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如临其境,置身于“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美”给精神上带来的愉悦,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审美情操和兴趣。
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播放《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给学生在感官上带来“美”的享受,让他们在欣赏视频当中,感受到文本中所表现的“节奏美”“旋律美”“场面美”“动静美”“精神美”……在“美”的感受中,产生探讨文中“美点”的兴趣与激情,从而领会到文章“美”的主题——作者通过描写一群壮美的茂腾腾的陕北后生在雄美的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安塞腰鼓的场面,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淳朴的美不胜收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文章主旨的“美”——活跃、强盛以及中华民族挣脱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与追求。教学实践证明,视频欣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审美热情,课堂中学生探讨美的主动情感得到了升华。他们发现了美、探索了美、享受了美,同时,也懂得了美,达到有效培养学生审美兴趣的目的。
(二)借助精美的图像,为学生提供直观视觉的审美情景
实际的教学案例证明,直观的视觉冲击,也是激发学生审美意识与激情的主要手段之一,而精美的图片形象欣赏不失为一条激发学生审美兴趣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盼春图”“春风图”“春草图”“春花图”“迎春图”五幅图画,通过多媒体播放给学生欣赏,然后指导学生品读与图片相关的优美语句,在图文结合之下再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以唤起他们内心的视像,让其置身于优美的春景之中,从而激发他们对“美”的探索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使他们全身心地进入作品的美好意境之中去真切地感受春天的气息、春天的柔美以及作者对春天的美好情愫。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是主动而且热烈的,而课堂轻松愉悦的气氛也很好地说明了:精美的图像给视觉带来的冲击也是激发学生审美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运用“美读法”激发审美兴趣
所谓“美读法”就是指导学生从正确的读音、感情充沛的声调、抑扬顿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等方面对作品的内容有直接的感知,引起学生审美情感共鸣的一种手段。“美读法”能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意醉其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美的探索与追求,兴趣之所至,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对于教材中许多精美的诗歌、散文,运用这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非常合适。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雪》《济南的冬天》等诗歌和散文时,就可以是用此法来激起学生的审美激情。如,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实际需要,灵活地采用“美读法”,让学生在听读、自读、配乐读、小组读甚至是音、图、文俱全的视频朗读欣赏等多种朗读方式中,引导学生自我领悟,主动探讨诗歌中的美——诗人伟大的人格魅力与精神的纯美,感受作者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开阔胸襟,让学生在思想和性情上得到美的陶冶,为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价值观奠定基础。
三、借助文本本身“美”的意蕴魅力,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重视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不应当把他们当做外在的附加成分,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要求,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基本上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语文教师自身应该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观,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独特魅力,善于利用这些美的元素,加强引导学生产生审美的欲望与激情,把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的课堂教学之中,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与感染。如,教学《爱莲说》《岳阳楼记》《陋室铭》《三峡》《与朱元思书》等美文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文本本身独特的魅力,引导学生发现美的意境,探索美的价值,领悟美的情怀。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不应仅仅是知识的教学,更应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审美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文就是审美对象,学生就是审美主体,教师的作用就是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将审美对象作用于审美主体,激发审美主体的审美兴趣,提高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使审美主体——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得到精神的愉悦,懂得发现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地采用多种适当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构建审美的平台,激发其审美的兴趣,进行美的渗透与熏陶,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能够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语文课堂中渗透美育教学,激发学生审美的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价值观,提高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师应有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