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淄博师专定位传统与精神传统研究

2015-01-30秦克铸

淄博师专论丛 2015年3期
关键词:师范学校淄博师范

秦克铸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淄博 255130)



校本研究

淄博师专定位传统与精神传统研究

秦克铸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淄博 255130)

矢志不移,心无旁骛,始终专注于培养、培训小学幼儿教师,是淄博师专的定位传统。学校升格前,在办学定位问题上,虽然也曾有过一些小的波折,但从根本上来说,没有经历过大的反复。学校升格后,学校的办学定位更加明确了,但在办学定位问题上的争论却始终没有平息。要“大而全、平而弱”,还是要“高水平、有特色”,学校定位传统面临新的挑战与抉择。在学校发展的不同时期, “淄师精神”的表述有多个版本。从现有各种版本的“淄师精神”表述来看,有必要进一步提炼、升华、完善。“淄师精神”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追求卓越”,二是“与时俱进”,缺一不可,这与学校的发展历史是吻合的,也是学校众多的办学传统之一。

淄博师专;办学传统;定位传统;精神传统;淄师精神

笔者《高等学校办学传统与办学特色关系研究》一文提出,优良的办学传统是办学特色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打造办学特色的品牌必须以优良的办学传统为依托。只有科学地总结、梳理学校的办学传统,才能实现学校优良办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使学校优良的办学传统得以发扬、光大,才能通过学校有意识的教育行为,规划、设计、培育自己的办学特色,变学校优良的办学传统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明确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才能把握住实施特色兴校、特色强校战略的着力点,使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加凸显,强化学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不可替代性”,实现“高水平、有特色”的办学目标。按照这样的思路,规划、设计、培育学校的办学特色必须从总结、梳理学校的办学传统开始。淄博师专的办学传统很多,本文着重探讨学校的定位传统、精神传统。

一、淄博师专的定位传统

建校60多年来,学校始终专注于培养、培训小学幼儿教师,不动摇、不折腾,始终如一,矢志不移,心无旁骛,为打造学校的办学特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笔者看来,矢志不移,心无旁骛,始终专注于培养、培训小学幼儿教师,这就是淄博师专的定位传统。

(一)学校升格前,在办学定位问题上,虽然也曾有过一些小的波折,但从根本上来说,没有经历过大的反复

60多年前,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当时,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文盲率却高达80%。如何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是国家面临的第一大难题。国家要兴旺发达,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教育要发展,师资是关键。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1951年9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文教厅批准淄博专署筹建师范学校,校址周村,校名“山东省周村师范学校”。建校初期,适应当时普及初等文化教育的迫切需要,开设了速师(即速成师范)、前师(即前期师范,又称简易师范或简师)、初师(即初级师范)、中师(即后期师范)等班类,为全市培养、培训初等教育师资。1955年,淄博立市,学校改名淄博师范学校,开始承担中师培养、小学教师轮训、小学校干培训任务。1970年,学校迁至市政府驻地张店。1978年,学校迁到淄川。经过1979年到1985年的短暂恢复,1986年开始按规划发展。1987年,按照师范学校辐射人口200万的要求,淄博第二师范学校在淄川建校,规划主要培养、培训幼儿教师。进入2000年,根据山东省师范院校结构布局调整的意见,淄博师范学校与淄博第二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新的淄博师范学校,继续为全市培养、培训小学幼儿教师。

应该承认,学校办学过程中,在办学定位问题上,也曾经有过一些小的波折。1971年,经市革委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研究决定,淄博师范学校除承担全市小学幼儿教师培养、培训外,还要负责全市中学教师的培养和在职教师进修的培训任务。按照淄博市革委会的要求,学校从1972年到1977年,先后招收了文史、数学、物理、化学、音美、英语等专业,为全市培养了部分初中教师。但这段时间很短,而且培养、培训小学幼儿教师的过程始终没有中断。1978年,鉴于全省大多数地市都建立了师范专科学校,淄博市决定将淄博师范学校一分为二,一部分留在张店,培养、培训初中教师,改挂淄博师范专科学校牌子,另一部分迁至淄川原淄博第十八中学旧址,与淄博教师进修学校合并,仍挂淄博师范学校牌子,继续培养、培训小学幼儿教师。之后,在上世纪80-90年代,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为了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学校虽然也举办过干部培训、室内装潢、财会、文秘、职业中专、普通中专层次的非师范专业,但以培养、培训小学幼儿教师为主的局面始终没有改变。

(二)学校升格后,办学定位更加明确了,但在办学定位问题上的争论却始终没有平息

2004年,学校改建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1年6月,学校被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19个省级教师教育基地之一,为全省培养培训小学、幼儿教师的办学定位更加明确。

学校改建为“新型师专”后,曾邀请省教育厅高教处的领导以及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就学校的专业建设问题到校指导。当时,高教处领导有的建议“立足培养、培训小学幼儿教师的办学定位,加强内涵建设,办出特色。”也有的建议“立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立足学校长远发展,大力发展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则提出,学校专业建设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学校的主办单位淄博市人民政府的分管领导要求更明确,市政府出资举办的学校,首先要满足淄博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言外之意,淄博市需要何种专业人才,淄博师专就应照单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几届领导班子都提出,要主动适应淄博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非师范专业,实现师范类专业与非师范类专业的协调发展。在此思想指导下,学校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搞市场调研,先后设置了18个非师范专业,引进紧缺师资,配套实验实训实习设施,还组织力量不惜一切代价地投入招生宣传,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在全省高考生源急剧萎缩的情况下,学校设置的非师范专业几乎全军覆没,招生好的时候能勉强组班,更多的时候则无法组班,学校的非师范专业几近停招。与此同时,学校的师范类专业与同类同层次师范院校相比招生十分火爆,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毕业三年累计就业率,特别是参加教师招考的成功率均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在此情况下,学校专业发展的思路不得不调整为“把小学教育类专业做强,把学前教育专业做大,把非师范类专业做精。”

近年来,学校内部、学校举办者又旧话重提,谋求学校在非师范专业发展上实现突破。2015年,学校调整了招生录取原则,报考火热的师范类专业限定招生计划,超出计划的部分考生按照考生志愿顺序进行调剂。通过这样的政策扶持,第一志愿报考三三两两的非师范专业均通过调剂完成招生计划。由于被调剂到非师范专业的考生高考分数不占优势,所以没有对报到率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笔者看来,短时期内可以这样调整,但从长远来看,如果每年都有部分考生想报考我们的师范类专业而最后却被录取到非师范专业,长此以往,笔者担心会对考生家长及考生报考我们学校师范类专业的愿望产生一定冲击。换句话说,报考我们学校的考生,如果因为担心被调剂到非师范专业而不再报考我们学校,很可能会使我们学校师范类专业的报考生源总数减少,进而选择余地被压缩,甚至会流失一部分相对师范类专业来说还算比较好的生源。

(三)要“大而全、平而弱”,还是要“高水平、有特色”,学校定位传统面临新的挑战与抉择

笔者认为,作为全省教师教育主管部门的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应该统筹配置、合理规划全省的教师教育资源,根据各院校的办学历史、办学传统、办学条件、办学优势、办学定位、办学特色,科学拟定各院校每年的师范类招生指导性计划,为各院校合理定位、特色发展创造条件。如果坐在办公室“拍脑袋”决定各院校的师范类招生指导性计划,势必会引导各院校向“去优势化、去特色化”方向发展,重蹈高等学校片面追求“综合化办学”的覆辙,这对全省教师教育将是一种伤害,并且也不符合目前全省正在进行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精神。学校的举办者淄博市人民政府应该对淄博师专的办学定位、办学传统、办学条件有清醒的认识,应该有更宽广的胸怀、更长远的眼光,支持学校合理定位、特色发展,而不是强学校所难,要求学校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应该看到,其他省市也在为淄博市培养、输送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所以,淄博市举办的淄博师专为其他省市培养、输送高素质的小学幼儿教师也是应该的。今天的高等教育、教师教育体系毕竟是开放的。况且,全国各地、全省各地的学生带着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到淄博师专来上大学,不仅宣传了淄博,对淄博的经济繁荣也有百利而无一害。至于学校,对自己的办学定位、办学优势、办学传统、办学条件更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万不可一阵心血来潮就匆忙决定上什么非师范专业,避免在专业设置问题上瞎折腾。

在高等学校,专业建设的内涵与外延是一对矛盾,外延的扩大势必削弱内涵的提升。首先,就学校内部专业设置而言,非优势专业的增多,势必会影响对优势专业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牺牲优势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比如,我们学校1992年设置了音乐、美术专业。为了办好这两个专业,当时学校音乐、美术方面的优质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基本都集中到了这两个专业,普师班、幼师班的艺术课无意中被忽视,特别是普师班学生的艺术素养直线下降。这样做的结果是,过去普师班毕业生“围着桌子转一圈”的优势一去不复返。笔者认为,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可以基本满足办好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以及少量非师范专业的要求。如果我们不从实际出发,不考虑现有的办学条件,片面地追求非师范专业的发展,在学校办学经费捉襟见肘、完全无法保证人力物力投入的情况下,势必要削弱对现有专业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从而影响现有专业内涵的提升,降低现有专业人才培养的就业竞争力。最重要的是,经过十多年的跨越式、外延式发展,在开放性极强的办学环境中,全国、全省乃至全市职业教育的市场已经分割完毕,各领域对专业人才量的需求已经接近饱和,几年前就已转向对人才质的竞争。淄博市,人口区区460万,面积不足6000平方千米,职业院校却云集了9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数量充足,竞争激烈。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我们学校新上的非师范专业属于新兴、稀有、急需、尖端的专业,而且还要办得比其它职业院校已有同类专业更有特色;或者我们要办的非师范专业其它职业院校尚未涉足;或者虽有涉足但不适应市场需求;或者我们要上的非师范专业会得到政府在投入上的全力扶持。否则,我们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切得一块蛋糕、争得一席之地,恐怕不会太容易。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其次,具体到同一个专业,在课时已经很紧张的情况下,大量增加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关性不大的课程,必然要以削减本专业课程为前提,分散、削减本专业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从而实质性地降低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一段时间以来,有处室、院系的同志极力主张为师范类学生增设拓宽毕业生就业面的必修课、选修课,以适应学生毕业后不一定到小学幼儿园任教的需求。应该说,想法是好的,但结果可能会事与愿违,会进一步降低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如果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分析原因、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而不是扩大专业外延,迁就毕业生不在本专业领域就业。本来是培养小学教师的专业,却因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强,减少教师教育类课程,增加非教师教育类课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 “干啥啥不中”。与其如此,还不如与学籍管理部门沟通,建立更为完善的在校生转专业制度,使那些确实不适合继续在本专业学习的在校生随时可以有条件地转专业;或者在现有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基础上,调整专业结构(而非调整专业培养方向),设置那些利用现有条件就能做到、适应外部需求、符合自身实际、考生愿意报考、报到率高、就业率高的专业。

2014年11月,山东省财政厅会同教育厅出台了《关于改革拨款定额鼓励本科高校特色发展的意见》,在10所试点高校启动省属本科高校拨款定额改革。这项改革的核心是将学校的学科专业分为A、B、C三类,依据类别浮动定额拨款。按照这个意见,凡是符合学校重点发展方向和办学定位,学科专业优势明显、特色鲜明,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全省同类专业中处于优势地位,或具有硕士及以上研究生培养能力的学科专业,为A类;学科基础较好,社会需求相对稳定,满足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基本专业,为B类;不符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发展方向,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全省同类专业中办学水平较低的专业,为C类。在确保高校定额拨款规模有一定增长的前提下,加大对A类专业支持力度,省财政在其专业定额基础上,上浮10%核定学生定额经费;对B类专业,按其专业定额核定经费,不进行浮动;对C类专业,在其专业定额基础上,按20%核减学生定额经费。很显然,这项改革的目的就是促进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引导高校合理定位、特色发展,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于同样的考虑,2015年1月,山东省财政厅又会同教育厅出台了《关于建立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的意见》,对地市一级进行拨款标准奖补、改革绩效奖补。此外,拨款还将向改革力度大、办学效益好、就业质量高、校企合作紧密的学校倾斜,向管理水平高的学校倾斜,向产业转型升级亟需的专业以及农林水地矿油等艰苦行业专业倾斜,目的是引导高职院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可以理解,高校的外延式发展已经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二、淄博师专的精神传统

淄博师专学校精神(以下称“淄师精神”)、学校校训、学校三风的表述有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从成型的表述形成时间来看,学校三风的表述成型最早,校训的成型表述次之,“淄师精神”的表述成型最晚。

(一)在学校发展的不同时期,三风、校训的表述不同,“淄师精神”的表述也有多个版本

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笔者时任教师支部宣传委员。当时,主持学校工作的老校长王宣孟同志、总支书记张秀清同志,委托笔者牵头,组织庄守常、马欣良等老同志,对学校“三风”的表述与内涵进行规范与阐释,还专门向全校师生印发了小册子进行宣传。笔者清楚地记得,学校“严谨善教,育才尚德”的教风是老校长王宣孟亲自拟定的。当时的校风“敬业求实,为人师表”、学风“勤奋博学,一专多能”,都是上世纪80年代全国中师最流行的几句口号。

上世纪90年代末,全国中师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我们学校召开。在为会议准备的学校画册中,首次出现了校训的提法。根据笔者回忆,牵头拟定校训的主要领导是当时的学校党委书记张秀清,参与者除笔者外,还有学校副校长赵晓明等人,载入画册的校训是“修身爱国,求真创新”。值得注意的是,画册中还没有出现“淄师精神”。

画册中没有出现并不说明工作中还没有出现“淄师精神”的提法。如,1998年10月,学校办公室在为笔者起草的学校秋季运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手写稿中,就要求师生发扬“团结协作,不断进取,敢于拼搏,勇创一流”的“淄师精神”,然而打印稿中“淄师精神”又变成了“团结协作,誓争第一,唯旗是夺”,这应该是当时一些比较流行的说法。笔者翻阅全国中师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的有关材料,在笔者执笔撰写、署名博川的《用师德铸就的一个闪光的教师群体》(原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主办的双月刊8月份出版的《德育信息》1999年第4期,1999年10月开明出版社出版的《双主体合作德育论》作为“附录”选入)中,出现了“‘顽强拼搏、唯旗是夺’的淄师精神”的提法。而笔者执笔撰写、经过学校领导班子集体审定、以学校的名义在淄博市教育委员会主办的《教育周刊》上刊登的全国中师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典型经验报告《突出德育地位,探索德育规律,培养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新型园丁》(后作为附录编入赵晓明主编、2001年9月由山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淄博师范学校史1951-2001》)中,“淄师精神”的提法为“团结向上、顽强拼搏、唯旗是夺”。也是在2001年9月,为准备学校50年校庆,由张秀清、张忠泽主审,袁法生主编的《山东省淄博师范学校校友通讯录》前言中,提出要“弘扬自强不息、创新有为的淄师精神”。这就是说,到2001年10月学校50年校庆,“淄师精神”的表述还没有完全定型。查阅2002年笔者执笔撰写的学校升格材料,“淄师精神”仍然沿用了《用师德铸就的一个闪光的教师群体》中“顽强拼搏、唯旗是夺”的提法。

学校改建为淄博师专后,淄博市教育局于2004年4月9日在我们学校召开“市教育局党委扩大会”。同年4月12日印发的《市教育局党委扩大会议纪要》中提到,淄博师专在“升格过程中,体现出了以人为本、一切为事业、一切为发展着想的思想;体现出了解放思想、凝神聚力、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意识;体现出了锲而不舍、锐意进取、求真务实、忘我奉献的精神”。2004年10月,淄博市教育局发出《关于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学淄博师范、学张秀清”活动的决定》(淄教发[2004]40号),决定中提到,“向淄博师范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们永不满足,迎难而上,唯旗是夺、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学习他们自力更生、团结实干,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创业精神;学习他们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百折不挠、永不言败的意志品质。”这应该算是教育主管部门为我们凝练的“淄师精神”。

学校迁到新校区后,学校党委委托纪委书记赵晓明同志牵头、宣传统战处具体组织,请淄博大正广告策划有限公司对学校标识进行了设计,经过学校党委集体研究,确立将“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校训,同时将学校校风调整为“求真、创新、和谐”,教风调整为“严谨善教,敬业爱生”,学风调整为“学聚问辩、宽居仁行”。但这次调整仍没有涉及“淄师精神”问题。

2011年学校60年校庆前夕,学校就“淄师精神”、校训等的表述征求了首都师范大学欧阳中石教授的意见,欧阳中石先生建议将“淄师精神”确定为“与时俱进”。此后,“淄师精神”一直沿用了这一说法。

(二)从现有各种版本的“淄师精神”表述来看,“淄师精神”有必要进一步提炼、升华、完善

笔者认为,仅仅提“与时俱进”还不能完全概括“淄师精神”。教育局文件中“永不满足、迎难而上、唯旗是夺、争创一流”以及“自力更生、团结实干,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等繁琐而流于一般,文件中“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百折不挠、永不言败”等等意思重复,且有较浓重的主观色彩,至于“顽强拼搏、唯旗是夺”,则有“太看重荣誉”之嫌。笔者认为“淄师精神”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追求卓越”,二是“与时俱进”,缺一不可,这与学校的发展历史是吻合的,也是学校众多的优良传统之一。

追求卓越,办全省、全国最好的师范学校是历代淄师人不懈的追求。1957年,按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师范学校主要发展中师”的要求,学校开始集中发展中师,并确立了办全省最好的师范学校的目标。1960年,因为工作成绩突出,学校光荣地出席了全国人教群英会。学校迁到淄川后,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校戮力同心,经过短暂的恢复重建,开始按规划发展,历经五年的艰苦奋斗,迈入省内一流师范的行列。1991年,在全省中师德育工作、推普工作、校舍改造三项检查评比中一举夺得三面红旗,被山东省人事厅、山东省教育委员会表彰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被山东省教育委员会表彰为“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被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教育委员会表彰为“城镇校改五达标优秀学校”,被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表彰为“文明单位”。1992年,学校团校被山东省教育委员会、共青团山东省委命名为山东省“示范团校”,学校被国家语委命名为“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这是学校获得的第一项国家级荣誉。1993年,学校团委被共青团山东省委表彰为“青春立功活动先进单位”,学校被山东省人事厅、山东省教育委员会表彰为“教育先进集体”。

办学条件标准化实现以后,山东省教育厅制定了中师发展三步走(规范化、现代化、大专化)战略。三步走下来,淄博师范学校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山东省中师的龙头学校。1994年,学校被山东省人事厅、山东省教育委员会、山东省纪委表彰为“毕业生分配工作先进集体”,在山东省教育委员会开展的规划化中师评比验收活动中,学校成为山东省第一所规范化中师。同年12月,在全国12省市中师联检中,学校获得联检专家一致好评,成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中师学校,被誉为“中师明珠”,跨入全国先进师范学校行列。1996年,学校被山东省教育委员会表彰为“电化教育示范学校”,被山东省教育委员会、山东省语委表彰为“语言文字工作示范学校”。1997年,学校被山东省教育委员会表彰为“教育财会工作先进集体”,被山东省教育委员会、山东省学联表彰为“学生文学艺术博览会十佳院校”,再次被国家语委表彰为“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被中国科协、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环保局授予“第四届全国青少年生物百项活动优秀活动奖”。1998年,学校被山东省建设委员会表彰为“花园式单位”,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评为“全国先进科研教改实验学校”。同年,山东省教育委员会在淄博师范学校召开中师教育现代化现场会,标志着我们学校在全省中师率先实现了中师教育的现代化。1999年,学校作为唯一现场,承办了全国中师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学校的德育工作走向全国。同年,学校被山东省爱卫会表彰为“卫生工作先进单位”,被山东省妇联、共青团山东省委表彰为“共青团工作红旗单位”,被山东省人事厅、山东省档案局表彰为“档案工作先进集体”,被山东省教育委员会表彰为“艺术教育示范学校”,被中国教育工会表彰为“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被国家档案局命名为“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国家二级单位”。2000年,学校被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表彰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被教育部表彰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2001年,学校被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教育工会表彰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先进集体”。

学校“追求卓越”的传统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淄师人。在“淄师精神”的感召下,广大教师精益求精、严谨善教、敬业爱生,涌现出了在省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张秀清、牛世续、庄守常、牛国泰、马欣良等老一辈先模人物,并带动了一大批青年教师。在“淄师精神”的影响下,广大学生积极向上、勤奋博学、一专多能,为学校赢得了荣誉。更重要的是,师范学校作为教育工作的母机,我们的毕业生带着在学校养成的这种良好习惯走上工作岗位,又把“追求卓越”的“淄师精神”播撒到全市、全省教育战线,不仅成就了杨运德、朱建华、杨世臣、常丽华等一大批齐鲁名师、齐鲁名校长、特级教师、教育专家,还带动了整个基础教育的繁荣,为全市、全省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大胆探索、乘势而上,造就了学校“与时俱进”的传统。可以说,学校所取得的成绩,是学校“追求卓越”的结果,也是学校顺势而为、“与时俱进”的结果。特别是在国家教师教育政策重大调整时期,能不能抓住机遇、“与时俱进”更关乎学校的生死存亡。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江苏等省市开始培养专科层次小学幼儿教师的试验。进入90年代后,教育部尝试将“小教大专”试验的批准权限下放到各省市教委。1993年,学校抓住“小教大专”扩大试验的机遇,开始了“小教大专”试验,而且是山东省唯一一家同时进行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制试验的学校。仅仅过了一年,教育部“小教大专”试验的口径开始紧缩。1994年,教育部要求各省市教委将自己批准的试验学校上报备案,山东省7家试验学校最终只备案了4家,我们学校成为山东省唯一保留的三二分段制“小教大专”试验学校。由于学校认识到“小教大专”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不管多困难,学校都坚持从长计议、不计得失地投入试验。试验班人数最少时只有19人,但直至学校升格也从未中断试验。这就为学校独立升格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积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扩大了学校的影响,促使社会认可了学校的大专办学资质。上世纪九十年代,山东省教育厅召开过三次“小教大专”试验研讨会,其中两次是在我们学校召开的。2001年开始,根据省教育厅的安排,学校三二分段制小教大专班面向全省十二个中师学校招生,成为全省最早面向全省招生的师范学校。同年下半年,笔者应邀参加了全省五年制师范、三二分段制小教大专相关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修订,以及教材的编写,还代表教育厅带队对青岛师范、文登师范、莱阳师范等学校落实教学计划以及小教大专办学情况进行了检查、评估,这与学校在全省率先举办小教大专是分不开的。二十世纪末,山东省启动师范院校结构布局调整,2000年8月,淄博师范学校与淄博第二师范学校乘势合并,使宝贵的小学幼儿教师教育资源得以完整保留下来。2001年开始,学校着手独立升格为专科学校的准备工作,凭着“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执着进取、永不言败”的精神,在“一路红灯” 的情况下,最终实现了升格的梦想。2002年9月,山东省高等学校设置评审委员会同意在淄博师范学校基础上建立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2月,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审委员会专家组对学校改建为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进行了现场考察论证。同年3月,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审委员会四届二次会议高票通过学校改建。5月,教育部致函山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在淄博师范学校基础上建立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7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出将淄博师范学校改建为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通知。从此,山东省第一所以培养培训小学幼儿教师为主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诞生,学校从此跨入高校行列,开启了山东省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的先河。

现在,淄博师专的发展又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能不能实现学校提升办学层次的梦想,需要进一步凝情聚力,更需要发扬学校“追求卓越、与时俱进”的精神传统,像过去那样,“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百折不挠、永不言败”,即使“一路红灯”,也决不轻言放弃。

[1]秦克铸.高等学校办学传统与办学特色关系研究[J].淄博师专学报,2015,(2).

[2]淄博师范学校史[Z].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1.

[3]山东省淄博师范学校校友通讯录[Z].2001.

[4]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史(淄博师范学校史续2001-2011)[Z].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

[5]蒋亦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定位的向度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0,(4).

[6]山东启动高校拨款定额改革,学科分A、B、C三类[DB/OL].新华网山东频道,2014-11-17.

[7]关于建立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的意见[DB/OL]. 山东省教育厅网站,2015-02-09.

[8]博川.用师德铸就的一个闪光的教师群体[J].德育信息,1999,(4).

[9]淄博师范学校.突出德育地位,探索德育规律,培养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新型园丁[N].教育周刊,1999-11-10(1).

[10](淄博)市教育局党委扩大会议纪要[Z].2004-04-12.

[11]关于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学淄博师范、学张秀清”活动的决定[Z].淄教发[2004]40号,2004-10-12.

(责任编辑:李志红)

The consistent focus on the training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and kindergarten teachers is the orientation tradition of Zibo Normal College. Before the upgrading, there were indeed some small twists and turns about the college orientation, but fundamentally, no large reversals. After the college was upgraded, its orientation became clearer, but the debate on the issue has never stopped. The orientation tradition faces new challenges and choices, that is, to choose “large and comprehensive, flat and weak” or “high-level, featured”. During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college, there are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college spirits. From the existing versions of “Zishi Spirit”, there is a need for further refinement, sublimation, and perfection. “Zishi Spirit” should include at least two aspects, one is “the pursuit of excellence” and the other is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both are indispensable,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history of the college, and also one of the various excellent school traditions.

Zibo Normal College; school tradition; orientation tradition; spirit tradition

2015-06-01

秦克铸(1960-),男,山东博山人,研究员,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主要从事地理教学、教师教育和学校管理研究。

G648.8

A

(2015)03-0003-07

注:本文为秦克铸同志2015年度调研课题“淄博师专办学传统研究”调研报告的第二部分。

猜你喜欢

师范学校淄博师范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千年瓷都演绎淄博陶瓷之美
河南省幼儿师范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高申作品
山东淄博:“三云”活动助力复工复产
淄博少儿美术中心作品展示
高申作品
衡士玉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