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出版业对外文化传播比较研究*
2015-01-30关晓红
□文│关晓红
在当今多极化世界格局中,大国之间的力量博弈日益激烈,文化软实力愈发成为综合国力的核心竞争因素。对外文化传播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主要途径,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美国借助强大经济实力、政治地位和发达信息传播体系,在全球进行强势文化传播与扩张,使各国“文化安全”和世界舆论单极化问题日趋凸显。对此,中法两个东西方文化大国为维护自身民族文化安全、维护世界文化多元性均制定了一系列对外文化传播战略。在这场文化博弈中,出版业作为国家对外文化传播的中流砥柱,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全球性输出意义重大。中法两国作为世界出版大国,其出版业具有诸多相似性,既有共同的竞争优势,也同样面临走出去的贸易逆差与走进去的文化认同问题。因此对两国出版业对外文化传播进行比较研究,厘清传播优势与问题,有助双方相互借鉴、扬长补短、解决问题,从而在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的同时,促进人类社会文化的平衡有序发展。
一、中法出版业对外文化传播优势比较与分析
中法两国出版业在国际出版市场的最大竞争优势,一是走出去的既有规模;二是走进去所需的深厚文化资源与国际吸引力。
1.走出去的既有规模
法国是全球出版业最发达国家之一,出版社数量、出版销售额及利润水平均居全球前列。虽其人口只有6000多万,但图书销售额和版权贸易量却占全世界的14.7%[1]。大型出版集团是法国图书出版业主体力量,其中隶属于法国传媒巨头拉加代尔集团的阿歇特出版集团通过收购和兼并英、法、美等国多家著名大型出版社成为全球第二大图书贸易出版商。我国目前出版业的总产值、图书出版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电子出版物总量居世界第二位。我国已建立100多家出版企业集团,其中中国出版集团在2014年“全球出版业50强排行榜”位列第14,在出版物输出规模、版权贸易等方面均居首位。[2]
概言之,中法两国国际出版市场均已形成较大规模,位居世界出版大国地位。究其因,与两国政府大力扶持以及出版业自身努力密不可分。
法国政府通过立法、政策调整等方式强力支持图书出版领域,对出版、翻译提供资助,并对图书进行海外宣传,为图书出口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同时,出版协会性质的法国国际出版局为其280多家出版社成员进行海外拓展,大大增强了海外推广整体性与时效性。法国出版业自身极为注重全球化、集团化发展,在稳定传统图书市场的同时,注重新兴出口市场拓展,并通过设立海外办事处为版权输出销售提供便利,同时对不同地域的出版采取差异化策略并加强小语种译介支持,使法国图书走出去成绩斐然。
我国政府在2003年提出出版业走出去战略后,相继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出版活动,制定“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对出版物翻译进行资助、开展中国图书海外推广活动并作为主宾国参加大型国际书展。同时,原新闻出版总署启动了多项重大数字出版工程,数字出版每年保持较高增速。出版业自身也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消除了体制性障碍,加快了新型市场主体的培育和出版业国际化、集团化步伐,并积极以新设、合资、并购等方式向外向型出版企业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出版业规模与实力。
2.走进去的文化资源与吸引力
两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广度为文化走进去提供了更多受者,而对外文化传播核心目的是文化能够走进去,其首要条件是文化资源的丰富性与吸引力。在这一点上,中法两个文化大国优势显著。
法国文化色彩瑰丽,源远流长,蕴藏着巨大文化宝藏,为法国出版业提供了肥沃土壤,自12世纪以来,就在文学、艺术、哲学、时尚、美食等领域对全世界产生巨大吸引力。尤其在近代各种文艺思潮中走在世界前端的法国文学产生了一批伟大文学泰斗,使法国出版业形成浓郁文学色彩。而法国对于文化创新的大力提倡又使其丰富文化资源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文化资源得天独厚,为对外文化传播奠了定良好基础。灿烂而深厚的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政治理念、哲学伦理、文化精神、传统中国元素以及汉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吸引着世界人民的目光,全球“汉语热”对我国出版物的强劲需求也为我们提供了广阔国际市场空间。
二、中法出版业对外文化传播问题比较与成因探究
制约中法两国出版业文化传播效果的最大问题是,走出去中的贸易逆差问题和走进去中的文化认同问题。
1.走出去中的贸易逆差
我国出版业虽然不断发展壮大,版权输出数量和形态范围逐步扩大,但贸易逆差依然较严重,多年来我国图书贸易对亚洲逆差大约是10:1,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 ,[3]虽已跃居出版大国地位,但距世界出版强国差距尚大;而法国出版业贸易逆差相较中国虽小,但仍大于美国。
我国出版社体制、机制方面不够完善导致出版社规模较小、资源分散,尚未产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出版骨干企业,难与国际出版传媒大鳄抗衡;出版物输出地域仍主要局限于华语圈,远未深入西方主流社会;在传播渠道中,风险小而利润高的版权贸易所占比重小、输出平台单一、版权代理机构悬空,缺乏精通外语的版权贸易专业机构和人才;而出版单位境外经营因成本高、风险大、利润低而困难重重,制约了海外影响力;数字化发展势头虽好,但规模和比例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法国出版业贸易逆差远小于中国,得益于出版企业的体制机制完善、资本雄厚,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出版集团。如全球规模最大、利润最高的跨国集团之一的阿歇特出版集团,版权贸易、海外投资并购活跃,并建立了完整出版产业链。而之所以贸易逆差仍与美国差距明显,主要制约因素在于受者语言地域之限制较之差异巨大,同时数字化程度规模较小、对电子出版物接纳缓慢。
2.走进去中的本国文化被世界的认同度
出版业走进去对于国家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提升至关重要。而目前“法国出版界存在一个共识:提倡文化平等、文化包容的法国思想的国际影响力正在逐步下降,与此同时,世界其他地区的思想在蓬勃发展”。[4]虽然法国文化在世界各国人民心目中充满魅力,但对其文化的认同度与追随度仍然远低于美国文化。同样,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量中国元素内容的出版物使国外受众增加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但仍难以真正体会中国文化的内在价值,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还不高,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效果并不理想。
可见,中法两国虽然文化灿烂、极富魅力,但接受度和认同度却远未达到世界民众对美国文化的高度认同与追随,因此在文化走进去方面与美国相距甚远。这与两国文化传播的内容和方式有关。
我国输出出版物的内容偏重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元素,较多停留在物质文化和传统文化层面,而影响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整体认知和评价的精神文化、现代文化的内容较少,使受众难以通过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体会其内在价值而认同之。同时,汉语言的深奥本身不利于文化的对外传播,而语言与文化上兼通中外的译者的匮乏更影响了国外受众对中国优秀出版物及内容的认知。此外,中西方主流价值观的差异、意识形态的冲突等也影响了国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接受。同时,创新能力不足也是我国文化产品对国外民众缺乏吸引力的一个主要因素。
法国由于文化上奉行精英主义传统,其局限于文化经营层面的高端资源无形中疏远了普通民众,也相应影响了接受度与影响力,其对外传播受到美国大众文化的极大冲击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时,法国文化过于强调、彰显其民族属性,强烈的民族色彩虽可对外产生强大吸引力,但所促生的强势同化与强烈排外情绪影响了文化包容,阻碍了他国对法国文化的接受度。同时法国虽以“文化多样性”原则为保护本国文化产业创造了一种平和氛围,但其先期“文化例外”的表述给法国人打上了自恃本国文化高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烙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国文化在他国的接受认同。
三、中法出版业对外文化传播比较的启示
由上述比较分析可见,中法两国出版业利用丰富的文化、出版资源在政府大力扶持下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良好发展态势,但种种原因亦造成走出去的贸易逆差与走进去的文化认同这两个影响文化传播广度与深度的根本问题。双方可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在继承发扬现有优势基础上,理性借鉴对方经验,通过加强传者(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拓展传播渠道减小贸易逆差、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通过扩大受众范围、加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高的文化认同度、推进走进去的广度与深度,从而进一步提升本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
1.加强出版业国际竞争力
我国应继续加强对本国出版业的扶持力度,借鉴国外经验,一方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制定、规划出版业发展战略,建立资助和扶持对外出版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为出版业走出去营造更为有力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面对美国强势文化的渗透、入侵,法国政府提出的“文化多样性”为其出版业创造了平和有利的国际氛围,对我国尽快改变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亦提供了启示。同时,我国可借鉴法国出版行业协会在加强出版业统筹协调方面的经验,充分发挥我国现有出版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加大对外宣传、帮助出版企业制定发展规划与策略、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而作为出版业本身,加快全球化、集团化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点。我国出版业要实现国际传播力的飞跃,就必须形成如法国阿歇特出版集团那样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大型传媒集团。集团化需要体制与资本的配合。我国出版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可借鉴法国企业管理、市场运作机制,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的运作制度;为解决资金困难,我国出版业可借鉴法国经验,联手石油、电力、电信、金融等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企业参与国外出版企业的投资与并购,或组建国有出版国际投资公司,直接参与并购,从而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出版企业。
2.拓展对外传播渠道
在海外投资渠道方面,我国尤需向资本输出活跃的法国出版业学习,加强海外出版营销体系建设,大力拓展海外市场,积极培育海外出版实体,扩大境外投资,收购境外知名品牌与营销网络,并加快出版企业、人员本土化进程。同时还可借鉴法国依据不同国家采取不同措施的PAP计划,如对欧美发达国家采取政府助力、企业主体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对经济较落后、购买力弱的国家地区,则应侧重政府为主、企业媒介的非贸易方式;对海外华人华侨地区,可多采取实物出口;对非中文通用地区,则以版权贸易为主。由此加强走出去的针对性,以获取更好的文化传播效果。我国出版物在欧美英语国家及小语种国家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极为有限,而法语经典著作和当代小说等图书在英语和小语种世界的销售却非常理想。因此我们可参鉴法国经验,在加大对作品英译资助的同时,大力加强对小语种翻译的政策及资金支持以及小语种翻译人才培养力度,以扩大我国图书在全世界的受众范围。
3.继承、创新文化传播内容
对于我国出版业来说,出版物的内容不能仅停留在中医、饮食、服装等浅层物质文化层面,而应转向代表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的深层文化,这样才能使国际受众从根本上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精髓,更易于产生文化认同感。在传播方式上,反映深层精神文化的经典著作要尽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表达浅层物质文化的图书则应揭示其精神理论层面的深意。同时,深层文化传播应选择具有普世性和体现中国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在充分认清文化意识形态差异、保持原则立场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他者和目标文化的主流价值观、风俗信仰,并考虑受众的接受心理、兴趣习惯等因素,满足受众的阅听心理,迎合其思维方式、审美取向与价值观念,逐步实现出版内容本土化,并与中国特色相结合,这样方能加深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与认同感,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国际受众因文化差异导致的对中国文化的偏见、误解和抵触。
此外,由于受众对中国文化与国家形象的整体认知和评价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现代文化决定的,而中国现代文化在世界的魅力与影响远不及传统文化。因此,我国出版业在内容选择上应厚今薄古,选择既具民族特色又反映时代进步的文化作为传播内容。同时可借鉴法国出版业的做法,在对经典人文作品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推广现代人文作品和对国外受众有较强吸引力的新生代作家,以保持文化思想在世界文坛的生命力。同时,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时,必须坚持文化创新,赋予传统文化时代活力,彰显其魅力和现代价值,为当今世界性问题的解决和未来世界的发展提供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从而对世界人民产生更新更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四、结语
“版权输出表面看,不过是一国图书进入另一国,实际上意味着一种文化能否进入另一种文化,是一种文化上的博弈”。[5]在世界各国展开文化软实力激烈角逐的今天,出版业作为国家重要文化产业,在对外文化传播中的战略作用举足轻重。面对美国强势文化冲击与裹挟的相同困境,中法出版业应充分发挥优势,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本国文化被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同度,增强本国文化的世界竞争力,从而达到提升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世界文化多元性的对外文化传播目标。
[1]王眉.法国图书出版业稳中有进[N].中国文化报,2014-05-29
[2]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概况[EB/OL].http://www.cnpubg.com/overview,2015-04-06
[3]吴瑛.对孔子学院中国文化战略的反思[J].学术论坛,2009(7)
[4]雷霏.法国图书出版业国际推广策略分析[J].编辑之友,2014(1)
[5]胡彬.中国图书出版业走出去现状分析与策略探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