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7%有何深意
2015-01-30王健君
王健君
目标7%有何深意
王健君
7%左右,是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讲到的GDP目标增速。回溯可知,新世纪至2012年前,我国GDP增速一直保持在8%以上,2012年起下调到7.5%左右,到今年再降至7%,成为本世纪以来预期增速最低的一年。这意味着宏观经济的悲观和压力吗?背后有何深意?
其一,经济增长的合理速度还在微调过程中。过去的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7.4%,而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预期目标是7.5%左右。GDP实际增速的变化,是本世纪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标志性变化之一。从2003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连续五年实现了10%以上的高速增长。但金融危机的2008年,经济增速从上一年的14.2%回落到9.6%,2009年再降至9.2%。2010年由于采取大力度刺激政策,增速回升到10.4%,但这种回升明显后劲不足。2011年经济增速回落到9.3%,2012年和2013年继续回落到7.7%。这种变化说明,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适应新时期国内国际经济运行环境的经济增长速度仍在调整中。同时,增速回落幅度的日渐缩小,也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在进入合理的增长速度轨道。
其二,经济调整的战略回旋空间仍然充分。中国政府之所以敢于连续降低预期目标,除了决策者的果敢和胆识,关键在于目前中国经济已经积累了强大而坚实的战略调整空间。2014年,中国GDP总量达到10.4万亿美元,成为有史以来第二个闯入10万亿美元大关的国家,而且稳居世界第二的位置,是第三名日本GDP的两倍多,是新兴经济体国家印度的五倍有余。2014年虽然是新世纪以来增速最低的一年,7.4%的增速,大约只是2007年的一半,但GDP的新增量按当年人民币平均汇率折算为8665亿美元。这说明,目前规模的中国经济,即使按照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也能达或超过7年前14%左右高速增长的规模效果。
其三,7%是可以期待但仍需争取的新常态“中高增速”。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按照全要素生产力分析测算,在今后大约10-15年的时间内,中国经济仍然具有实现6%-8%的中高速增长潜力。举例说,按照未来十年电力、交通和城镇化需求的指标预测,仅2013年-2022年间中国新增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就高达75万亿元,相当于2014年GDP的1.2倍。当然,7%的增速仍然只是潜力,这种潜力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释放、实现多高的增长水平、持续多长时间,主要取决于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未来改革演进的变化和影响。直白地说,就是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成功践行到底。
其四,改革创新释放的制度红利,是7%的根本保障。过去30多年,“中国奇迹”得以实现的普遍共识就是改革红利的释放。如果中国经济未来要继续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需要比前30多年更加重视持续不断地创造制度红利,以保障源源不息的增长动力。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工业制造国和货物贸易国。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仍然不够完善,需要改革的领域任务繁重。而且,一些过去高增长阶段可以仰仗的手段和措施,已经很难符合经济“新常态”的时代要求。而中国经济类似对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的依赖等趋势变得尤为突出和紧迫。可见,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新的制度红利,以创新驱动战略实现中国经济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转变,不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成败关键,更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周期平稳向7%左右中高速增长水平转换的根本保障。
其五,要实现7%,需化解新常态增速转换期三大风险。在经济新常态的增速转化期,由于预期不稳、前景不明,容易出现短期快速下滑或剧烈波动。这其中,尤其要重视处理好三大风险:其一,经济发展下行调整阶段可能暴露的金融风险;其二,经济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社会矛盾逐步凸显的社会风险;其三,增长转换期无法顺利实现增速对接所导致的落入增长陷阱风险。目前看来,此次7%的目标,是决策层对当前经济局势全面审视后,所认可能够充分应对各种风险因素的合理预期增速。
(据瞭望【国是论】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