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士进:慕课,在“互联网+”时代需要保持一份冷静南京大学多媒体中心主任
2015-01-30曹素妨司曼
本刊记者|曹素妨 实习记者|司曼
徐士进:慕课,在“互联网+”时代需要保持一份冷静南京大学多媒体中心主任
本刊记者|曹素妨 实习记者|司曼
观点
MOOC浪潮席卷之下,世界范围的名校、名师、名课都在“同台竞技”,我们的大学如何立身?
MOOC平台,正在把全球优质课程拿过来,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全球的教育模式正在应势革新,我们,如何创新?
互联网+时代引发的教育模式变革之路正在起航,竞争已冲破国界,我们,如何应战?
互联网+教育给MOOC带来太多的市场空间,也给了我们足够的想象空间。但如论如何,教育的本质不会改变,这个时代,我们还需要保持一份冷静,反思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赶热闹。
如何保持这份冷静和思考?南京大学多媒体中心主任徐士进给我们以独到的见解。
即使“长途跋涉”,还是要“返璞归真”
“互联网+”火了,“互联网+教育”活了,MOOC也在枝繁叶茂中努力向上生长。但即使万头攒动火树银花,也不要忘了返璞归真,因为,教育的本质不会变。
《中国传媒科技》:在您看来,“互联网+教育”=MOOC吗?
徐士进:互联网时代,奇迹每天都在发生。像“互联网+”这样听起来既专业又时髦的词汇,因为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引发了互联网热潮。什么是“互联网+”?互联网+传统集市成就了淘宝;互联网+传统银行成就了支付宝;互联网+传统交通成就了滴滴……。“互联网+”是用互联网思维、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改造的结果是新行业形态的出现。
那么“互联网+教育”,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微课、慕课(MOOC)、翻转课堂、手机课堂,这就是“互联网+教育”的结果。
《中国传媒科技》:目前“互联网+教育”是一个什么样的现状?
徐士进:在有的学校,手机尚属违禁品,被发现之后要没收;而有的学校,手机却可以带进课堂,当学习工具。在有的学校,老师的板书必须写在投影用的白板上;而在有的学校,学生却可以通过弹幕在PPT上交流互动。面对这近乎于冰火两重天的差距,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理性地看待“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影响。
一边是“互联网+教育”的“荒漠”,老师都还摸不着头脑;一边却是互联网的“天堂”,各式新鲜的教学方式正逐渐走进课堂。
另外,就算在互联网特别发达的美国,目前仍处于互联网教育的探索阶段,没有形成有效的、公认的模式和案例。所以,“互联网+教育”需要一个过程,还有一段很长的路需要我们去继续探索和尝试。
《中国传媒科技》:您认为MOOC的本质特点是什么?
徐士进:“互联网+教育”将改变教育,但是不会颠覆教育,更不会颠覆学校的现有体制。
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是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直至最终融合。互联网教育仍然需要吸收传统教育的精华为其所用,而不是另起炉灶、彻底重建。
顺应互联网潮流是教育领域无可选择的选择。但是必须认识到,教师才是教育的根本,互联网只是工具和手段。
目前,MOOC还存在很多问题,在“互联网+”时代,发展MOOC,还需保持一份冷静。
《中国传媒科技》:MOOC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目前面临着哪些问题?
徐士进:当前中国的MOOC发展势头迅猛,但是不自觉地又陷入了十年前的“课件时代”泥淖:行政推动,一哄而上;数量庞杂,标准不一;良莠不齐,重建轻用;应用方式单一,效果不容乐观。
如何突破?网上课程质量如何控制?学分如何认定?学习效果如何评测?与传统课程如何比较和管理?“商业”模式、资源进出的“流动机制”、教学服务形态等MOOC运行机制如何构建?确立怎样的教学法原理?……
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中国传媒科技》:这些问题,如何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徐士进:在我们的框架下,高校通识课程存在的各种问题,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
通识课程的运行机制是,课程评估标准+学分认证机制+版权管理机制+数字出版服务,亟待解决课程的质量、学分认证、知识产权、激励教师投入热情等问题,MOOC具有高水平师资、优质精品课程、多媒体技术、教学支撑平台等优势,在数字化、网络化的大学通识课程教育服务中,能够解决课程质量问题、师资缺乏、通识课程少、技术支持等诸多问题,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许多“区别”加起来,便是“MOOC时代”
“从春秋时代孔子的竹简,到汉代蔡伦的造纸术,再到活字印刷术,每一次技术的革命都革新了教育的一个时代,同样,今天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面临新的一场革命”。这场技术革命衍生了众多教学革新,这些革新加起来,便是“MOOC时代”。
《中国传媒科技》:MOOC与以前的网络公开课有何区别?
徐士进:MOOC与公开课的区别很大。公开课的本质是资源的建设,课程提供者并不组织教学,自然不会给学习者以评价。而MOOC不仅提供资源,而且实现了教学课程的全程参与。在这个平台上,学习者进行学习、分享观点、做作业、参加考试、得到学分、拿到证书,是一个学习的全过程。
在公开课的学习中,除了学习者自己,没有人能知道他学了什么,但是MOOC不仅让别人看到学习者学了什么,还能评价其学习情况,评价其是否理解内容、准确了解了知识。MOOC更符合学习的一般规律——学习之后,社会会检验,进而认可学习者。
《中国传媒科技》:您认为MOOC课程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徐士进:MOOC课程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在于其“完全在线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大不同。
首先,从教学流程上就有很大不同,MOOC从开课日起,组织团队与学生交互、答疑和指导学生学习、教务处可以从后台查看教学情况,平时测试在网上进行,其中考试可指定时间和地点,同时有详细的教学分析,包括学习进度、平时测试、网上互动、期中考试及总评成绩等。
第二,授课方式、时间、空间和人数限制的不同。MOOC的“完全在线教学模式”,是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发布各种授课内容,教师实现授课目标的同时,使优质教学资源能够与更多的学生和兄弟院校共享。这种模式不受学习人数的限制,可跨地区授课。“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是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发布部分授课内容,但可以在指定时间和地点,开展线下答疑和讨论,这种模式能够让学生预习课程内容后,在课堂上与教师充分地交流,但是会受学习人数的限制。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我们都比较了解,主要是在指定时间、地点,由教师面向学生现场授课。这种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几乎是一种单向的知识传授,学生下课后复习和作业,同时受学习人数的限制。
第三,学习方式有很大不同。MOOC“完全在线教学模式”是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课程内容并与教师开展无时间限制的在线交流,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对学习进程有完全自主性,教师指导和掌控课程的质量和进度。“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学生通过网络学习部分课程内容,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与教师面对面进行交流,学生在预习和有准备的状态下充分地与教师交流。
第四,相对于传统课堂教训模式学生单向被动地接受,MOOC的学生在自主性和交互性方面要更强,比如,自主把控学习进度、反复学习、线上及时讨论等。同时,学生每学习一节内容可以及时地通过在线测验检查学习效果,这比传统教学“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后老师评分”要更跟有效。
第五,课堂效果评测不同。传统课堂一般无法做到随堂测试,即便测试,也无法当场获知结果,因此,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而MOOC的课堂效果,在每一场讲座完成后,都有在线测试,自动给出结果,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学习情况。
另外,在课程考核成绩环节,传统课堂教学都采用线下考试方式,平时成绩+课终考试成绩。MOOC则是多种参数综合考核,即课程阅读时长、章节测验成绩、网上交流互动、结课综合考试等,以及线下综合考试。
《中国传媒科技》:MOOC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较,有何创新之处?
徐士进:首先,在“MOOC”的世界里,视频课程被切割成10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由许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连贯而成,设计成为容易入门、容易进阶的学习检测情境,就像游戏里的通关设置,只有答对才能继续听课。
用得好的学生,不少“上瘾”者因此津津乐道,“你被课程内容吸引住,根本不可能开小差,一秒钟都不能。” 而学生如果有疑问,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提出,5分钟左右就会有师生提供解答,找到过关的脚手架。
这使得各种学习材料在在线学习过程中变得“灵动”起来。同时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并让学生对学习节奏具有一定的控制权和主动性。
其次,借助即时反馈的交互式练习,实现对学习者的及时反馈,摆脱传统在线教育模式中单向提供学习材料和灌输式学习的局限,能够鼓励和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与思考,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果。这是保证在线教育在“大规模”的条件下仍然得以有效进行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
再者,基于“学习大数据”的个性化服务。原则上,每个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全部学习对象的全部学习行为都可以被自动记录下来,数以百万计的学生在线学习的相关数据将会汇集成宝贵的“学习大数据”。另外,通过系统化的数据挖掘,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并把握其中隐藏着的学习规律,使教师能够随时掌握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并能及时进行反馈指导及“推荐”学习资源,能够持续改进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学习服务。
另外,依托社交网络的互动交流。MOOC十分注重依托社交网络进行互动交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特别是对机器难以自动评分的较为复杂、灵活的交互式练习,依靠网络社区群体智慧的评分机制便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创新课程组织方式。大规模:每门课程注册容量不受限制;开放与兴趣导向:前所未有的选课听课自由度,全球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各色人等经历丰富,大学教育变的没有国界;在线课程 :随时随处接入使Massive成为可能;评价系统:使用客观、自动化的线上学习,相互批改、小组合作;学习进度:自主选择内容、安排进度,可以赶乘高频度学习班车;教学互动:7×24全天开放,提出问题5分钟后能得到反馈。
大数据“显微镜”下,深谙MOOC教学“轨迹”
大数据的发展使得教育面临新的一场革命,谁能更好把握大数据,谁将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更多主动权。将来的教学质量评估会在大数据的基础上进行。
《中国传媒科技》:MOOC对老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何影响?
徐士进:在“互联网+”时代,一方面,老师应该有时代感,要跟得上时代;另一方面,老师不用特别担心技术上的事情,技术上的事情有人会替老师考虑的,最根本的还是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做好这两点,教师才能在这个时代拥有更大的舞台。
教师在备课和授课方面的工作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传统教师备课基本是教师的个人行为,教师应该在每次上课前对讲授的内容进行温习和增补,授课要在固定时间和地点讲授课程内容。而MOOC“完全在线教学”课程是传统课程精华的提炼,需要教师进行再加工创作,一套高质量的MOOC课程研制上网后,只需根据教学数据的反馈,对课程进行修改。授课过程中也不受时空限制,在开课期间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指导学生学习和答疑,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了解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完善课程。对于“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师除了网络课程和资源需要精心准备之外,课堂讨论内容也要做准备,授课也是既关注学生线上学习状况,也要安排线下课堂讨论。
学生的学习和测验也要相应调整。传统课堂教学是比较被动的学习模式,课堂内容没听懂的地方,学生无法让教师停下来解释,对50分钟一堂课的学习内容,有人觉得多有人觉得少,无法自我调节。
而个性化自主学习是MOOC的最大特点。什么时候学习、学习多长时间,怎么学习,都由自己决定,学生的情况各有不同,不应该只有一个统一的教学模式。
另外,在师生互动环节,可以实现无时间限制、无场所限制的无障碍交流,现实交流有障碍的学生,在线交流通常都能顺利进行。
同时,MOOC教学模式可以监管每一个学习的学习效果。以前只能通过期末考试才能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一种事后检查学习效果的方式。在MOOC的教学模式中,上一学习环节未完成,不能进入下一学习环节,每堂课后有课堂测试,每章学完后有章节测试,测试不通过就不能进入下一学习环节。而且,学习过程管理比较严格,对学习效果随时监查。
《中国传媒科技》:大数据背景下,MOOC对教学评估体系会有哪些影响?
徐士进:我们目前正在步入一个大数据时代。人们在上网浏览的每一次行为和轨迹都会被记录下来,这些数据在被收集后再进行分析处理就是大数据了。在进入大数据时代后,数据不再是以人的意识作为传输,更多的是来自大数据自身对于事物的发展和判断。因为大数据时代的数据主要是以多样化、海量化、快捷性、灵活性以及复杂性,自然会对我们的教育带来巨大的影响。
大数据,将成为我们下一个观察人类自身社会行为的“显微镜”,利用这些数据进行“行为评价和分析”,例如,师生可以随时对话,计算机能够记录你在一张幻灯片上停留的时间,判别你在答错一道题之后有没有回头复习,统计你在网上提问的次数、参与讨论的多少,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对你的学习行为进行诱导和评价。
通过记录鼠标的点击,可以研究学习者的活动轨迹,发现不同的人对不同的知识点有何不同的反应,用了多少时间,哪些知识点需要重复或强调,哪种陈述方式或学习工具最有效。记录单个个体行为的数据似乎是杂乱无章的,但当数据累积到一定程度时,群体的行为就会在数据上呈现一种秩序和规律。通过分析这种秩序和规律,未来的在线学习平台才能弥补没有老师面对面交流指导的不足。
“在线教育”是个热门的话题,而大数据更是可以被应用于在线教育。Victor举例说,在Udacity和Coursera这样的“在线大学”,当教授发现自己录制的一段课程其中的某几个环节或时间点,被学生们反复浏览和点击的时候,他通常会及时地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对学生来说难以掌握的知识点,或是一个自己的讲解表述有差失的地方,接下来就可以据此调整讲义。而对考试这件事来说,通过在线模拟测试,大数据可以用来分析和统一某个学生群体或个体对不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当某个知识点的题目被频繁做错的时候,系统就会在接下来的模拟测试中不断强化出现与这个知识点相关的题目,以巩固学习效果。这不是帮人“作弊”,反而是强化理解知识的方式。
大数据是教育未来的根基。没有数据的留存和深度挖掘,教育信息化只能流于形式。从春秋时代孔子的竹简,到汉代蔡伦的造纸术,再到活字印刷术,每一次技术的革命都革新了教育的一个时代,同样,今天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的发展使得教育面临新的一场革命,谁能更好把握大数据,谁将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更多主动权。
将来的教学质量评估会在大数据的基础上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