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辑 说 明
2015-01-30
编 辑 说 明
《中国财政年鉴》(2015卷)继续坚持为读者服务,对历史负责的编辑方针,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全国财政工作情况,在保持整体架构相对稳定和内容连续性的基础上,不断充实信息量,提高权威性、史料性和实用性,使《中国财政年鉴》这部大型多功能工具书常编常新。本卷由重要财经文献、国家财政工作概况、财经统计资料、重要财政法规选编、财政机构人员、财政大事记和附录七部分组成,在具体内容上较之上年有如下变化:
一、专题文章好中选优。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重要一年。这一年各级财政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内部控制建设,强化财政预算管理,财政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为了充分反映和如实记录这一年度重大财税体制改革和重要财政工作取得的成绩,本卷在第二部分“国家财政工作概况” 的“专题”栏目中,选取了19篇专题文章予以记述,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财政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情况、认真贯彻新预算法 依法加强预算管理、推进财政审批制度改革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实施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情况、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2014年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情况、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深化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财政支持生态文明建设、财政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成功举办第二十一届APEC财长会、深入推进区域合作 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财政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推进机构改革和职责调整 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供组织保障等。这些专题文章反映了2014年我国财政工作的重点和亮点,具有较强的存史价值。
二、调整部分框架结构。为了进一步规范年鉴编纂工作,使年鉴体例更趋合理、结构更加科学,年鉴编辑委员会对本卷部分架构进行了调整。本卷正文部分由以往九部分调整为七部分组成,原“地方财政工作概况”部分并入“国家财政工作概况”部分中,本卷第二部分“国家财政工作概况”由财税工作综述、专题、中央财政工作、地方财政工作四个栏目组成。原“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财政预算案”部分并入“附录”部分中,本卷第七部分“附录”由财政理论研究、学会协会工作、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财政预算案、普通高校及科研单位财政专业生源信息、论文评选五个栏目组成。
三、调整部分栏目内容。按照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不断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以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新趋势,部分栏目内容也相应作了调整:
1.适应信息化发展形势,减少文献选编重复率,在第一部分“重要财经文献”中,取消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4篇文献。
2.根据财政部内设机构和职责调整,本卷的部分篇目也作了相应调整,在第二部分“国家财政工作概况”的“中央财政工作”栏目中,司局工作的篇目作了微调,如:“财政法制”更名为“财政法治”、“国防财政财务”更名为“财政国防工作”、“企业财政财务”更名为“财政资产管理工作”、“财政投资评审”更名为“财政预算评审”等,其反映的具体内容也随管理职责的调整而有所变化。
3.为了适应财政管理新常态,展现财政工作新作为,在第二部分“国家财政工作概况”的“中央财政工作”栏目中,增加了“财政政策研究”和“中华会计函授学校工作”内容。在第七部分“附录”的“学会协会工作”栏目中,增加了“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内容。
四、调整部分统计表内容。为了更好地发挥财经统计的服务作用,本卷第三部分“财经统计资料”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财税改革要求,部分表格也相应作了调整:
1.由于主要指标和统计口径发生变化,个别统计表有所调整,在“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栏目中,取消了“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按行业分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统计表。
2.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统计指标内容,个别统计表名称有所变动,在“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栏目中,将 “人均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 一张统计表改为 “人均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人均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两张统计表。
本卷年鉴是《中国财政年鉴》自1992年创刊以来的第24本年鉴,二十多年来,财政年鉴在编纂出版过程中得到了财政部领导、财政部各司局、各地财政厅(局)、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和国家统计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年鉴编辑质量逐年提高,越来越受读者的喜爱和欢迎,并多次获奖。2014年卷再次荣获中国出版协会主办的第五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综合特等奖和装帧设计特等奖,这是全体参与编纂的单位和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谨向给予《中国财政年鉴》帮助和支持的所有单位和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努力提高质量,丰富内容,搞好服务,同时希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中国财政年鉴》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