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城融合纯属瞎扯

2015-01-30卓勇良

浙江经济 2015年16期
关键词:产城开发区服务业

产城之间确有柏拉图式的“融合”。然而,产若不促进城,何以增强竞争力?城若不促进产,何以增强承载力

写下这题目是8月10日下午近5时。约55个小时后的8月12日23时30分许,天津滨海新区发生特大危化品爆炸事故,最新报道是爆心周边初步统计1.7万户住房受到影响,6000多人需紧急安置。这一惨痛教训,或可认为是对产城融合的一个回答。

最早接触产城融合概念,大概是5年多前。当时闪过的第一念头,觉得这似乎又是一个“为赋新词强说愁”之类的概念。

比方说长期来,不少人有在“××化”之前加“新型”的喜好。然而,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所有后世进行的“××化”均应是新的,难道还要再走前人老路吗?所以应该是没有必要加“新”字。更何况加了“新”字,也未必真的能“新”。

不妨再看“融合”定义。百度上说,融合,指熔成或如熔化那样融成一体。最佳例子是水乳交融,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果说产城融合是指服务业与城市的融合,那么不说也罢。城市的定义,原本就是城与服务业的结合。因为“市”在汉字当中,原本即交易的意思。交易就是服务业呀,兄弟。

服务业与城自古以来就是一对哥们。有学者根据对公元前7400年至公元前6200年的土耳其加泰土丘的考古发掘,研究认为应是先有市才有城。约6500年前的湖南常德城头山遗址,被称之为当今中国最早的城,考古证明出现了酒肆。日本古代那些大名住的地方,城内没有商业,商业在城门外,被称之为“城下町”。

现在一些人说产城融合,实际上他们想表达的是推进制造业与城市的融合,但这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下有必要吗?

产城融合,望文生义应是空间上的物理性质的融合。然而,即使是像天津滨海新区那种紧挨着的融合,事实证明不可行。至于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式的融合,您闭上眼睛傻呼呼地想一想吧,有可能吗?

当然,有些人会说产城融合,并不是指空间上物理性质的那种融合,而是指“以产兴城、以城带产”。这应该有多种情形,不妨作些分析。

一些外来制造业较难促进当地城镇发展。有一年,调研省内一特大型电厂,总经理说,上级主管部门要求他们在当地居住,但小镇教育医疗水平太低,绝大多数员工选择在约一小时车程的市区居住。

外来制造业发展壮大后,或将催生培育小镇。但只要其周边原本另有城市,终因其生活环境较差,以及较难培育商业功能,这些制造业形成的居住区通常较难成为繁华城镇。如省内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某大企业,10余年前去他们的职工居住区,建设水平较低,完全不如当时宁绍地区的小镇。

一年前又去这个居住区,建设水平较大提高,但整体规模依然不大,商业并不繁华。这一方面是周边城市的吸纳替代,另一方面是制造业员工收入偏低。这两个原因进一步负反馈,更是使得企业居住区留不住人。

内生发展的制造业确能带动城市发展,但随着产业扩张,最终不得不选择“退二进三”。10多年前去瑞安调研,一位朋友陪我考察。那些开发区的工厂与城市街道民宅犬牙交错,车在狭窄的马路上行驶,环境很脏乱,感觉很不好。朋友告诉我,这些都需要整治搬迁,压力山大。结论就是,“以产兴城、以城带产”的长远结果是“产城分离”。

产城之间确有柏拉图式的“融合”。然而,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状况下,这是产城各自应有之义。产若不促进城,何以增强竞争力?城若不促进产,何以增强承载力?学者们或能就此做些研究,政府要做的倒是市场做不了的监管“产城分离”的那些活,而不应是市场机制能促进的“产城融合”。

天津“8.12”特大事故也给园区开发区提了一个醒。长期来,园区开发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让产业用地使用权,为了平衡资金,通常都会划一些商住用地出让,产城融合刚好给这一做法提供了“理论依据”。现在来看,如果这些商住用地远离产业区块当然问题不大,如果紧挨着产业区块,那就比较值得商榷。

猜你喜欢

产城开发区服务业
产城融合,功能复合——上海办公大楼方案设计浅析
丘海雄 产城融合+创新驱动 海珠创新湾擎动下一个产业风口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千亿投资、国家战略、500强扎堆 中新知识城“产城融合”对标“世界级”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国办发文部署开发区工作
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以南昌高新开发区为例
城市发展新结晶——产城融合一体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