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学
2015-01-30油茶叶乙醇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作用的研究
油茶叶乙醇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作用的研究
李姣娟,黄克瀛,龚建良,等
林学
油茶叶乙醇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作用的研究
李姣娟,黄克瀛,龚建良,等
用二苯基苦基肼自由基(DPPH·)法测定了油茶叶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并与芦丁、二丁基羟基甲苯(BHT)进行了比较,在波长517 nm、反应时间40 min的条件下测定了DPPH·的清除率为50%时抗氧化剂的质量浓度(EC50)值.结果表明,油茶叶乙醇提取物时DPPH·具有明显的清除作用,且随着油茶叶乙醇提取物纯化程度的提高,其清除能力也相应增强.测得油茶叶粗提物、油茶叶精提物、芦丁和BHT清除DPPH·的EC50值分别为12.19、6.765、9.481和37.53 mg/L,清除DPPH·能力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油茶叶精提物>芦丁>油茶叶粗提物>BHT.
油茶叶;乙醇提取物;二苯基苦基肼自由基;抗氧化活性
来源出版物:林产化学与工业,2008,28(2): 82-86入选年份:2012
脱氢枞基-稀土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与DNA的相互作用
费宝丽,李雯,燕庆玲,等
合成了脱氢枞胺(5-磺酸钠)水杨醛Schiff碱及其Sm3+、Eu3+的稀土配合物,利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等手段推测了化合物的结构.通过紫外吸收光谱、黏度分析、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了稀土配合物与鲑鱼精DN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是以部分插入与沟槽作用并存的方式与DNA发生作用.
稀土配合物;DNA;脱氢枞胺
来源出版物:林产化学与工业,2012,2(1): 1-7入选年份:2012
催化裂解与催化酯化工艺耦合制备桐油基类石化柴油燃料
陈洁,蒋剑春,聂小安,等
拟通过精馏法催化裂解工艺和酯化后处理工艺联用,制备低含氧量的替代柴油燃料油.采用自组装精馏法催化裂解反应装置,CaO催化剂,考察了催化裂解对裂解产物(裂解油)组分的影响.GC-MS和凝胶色谱分析显示:精馏法催化裂解工艺可有效控制裂解油的分子组成,降低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测定裂解产物的部分燃料油性能分别为:酸值59 mg/g,密度825 kg/m3、黏度4.07 mm2/s、热值41 kJ/g、冷凝点-43℃、冷滤点-22℃.裂解油经催化酯化后处理后,经FT-IR和GC-MS分析表明,其组成主要为碳链小于C24的烷烃、烯烃化合物,长链烃含量减少,C16以下的短链脂肪酸甲酯明显增多;酸值降至2.9 mg/g,羧酸含量显著降低,燃烧热值增大,进一步提高了燃料油品质和应用性能.
类石化柴油燃料;催化反应;裂解;酯化;桐油
来源出版物:林产化学与工业,2012,32(2): 25-29入选年份:2012
核桃壳热解行为及动力学研究
郑志锋,黄元波,蒋剑春,等
利用热重分析在不同升温速率(5~50 K/min)和氮气气氛下对核桃壳的热解失重行为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核桃壳的热解过程可分为失水干燥、预热解、快速热解和残余物缓慢分解等4个阶段;快速热解阶段和残余物缓慢分解阶段的失重率分别为55%和32%左右,它们均可由一级反应过程描述,根据一级反应由Coats-Redfern方法计算核桃壳快速热解阶段和残余物缓慢分解阶段的平均活化能分别为50.7和17.3 kJ/mol.实验结果还表明加热速率越大,热解速率越快.
核桃壳;热解;热重分析;动力学
来源出版物:林产化学与工业,2010,30(2): 6-10入选年份:2013
磷酸活化法活性炭性质对亚甲基蓝吸附能力的影响
左宋林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在不同活化气氛下所制备的活性炭的孔隙结构和表面官能团含量,探讨它们对活性炭的亚甲基蓝吸附能力的影响.活性炭的液相脱色能力常用亚甲基蓝吸附值来进行评价,世界上主要活性炭生产国都建立了活性炭吸附亚甲基蓝的标准测定方法.磷酸活性炭在世界上已经大规模的商业化生产并且广泛地应用在液相领域.
方法:为了制备具有不同表面特性的活性炭,在空气、氮气和水蒸气3种气氛下,以杉木为原料分别制备了4种磷酸活化法活性炭.采用Boehm酸碱滴定方法测定了活性炭的表面官能团含量,根据氮气吸附等温线分析了活性炭的孔隙结构,并测定了活性炭的亚甲基蓝吸附等温线,根据活性炭单层亚甲基蓝吸附量和亚甲基蓝分子尺寸大小计算出了以亚甲基蓝为分子探针的活性炭比表面积(SMB).
结果:1.活性炭的元素分析和表面官能团.在空气气氛下所制备的活性炭的碳元素含量最低,而磷和氧的含量最高.且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活性炭得率进一步减少,氧和磷元素含量继续提高.与空气和氮气两种气氛相比,在水蒸气气氛下所制备的活性炭的碳和氢含量明显要高,而氧和磷元素含量却低得多.因此,使用不同的气氛可以调节不同酸性的表面官能团含量.2.活性炭的孔隙结构.水蒸气气氛下所制备的活性炭的中孔结构比其他气氛下所制备的活性炭都要发达,其中孔孔容(Vmes)达到1.362 cm3/g.适量的空气氧化不仅有利于磷酸活性炭中孔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微孔的发展;过度的氧化则不利于它们的发展.3.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能力.在水蒸气气氛下所制备的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能力最低.然而,在空气下活化能促进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而且,SMB/SBET的大小顺序与活性炭的表面官能团含量的大小顺序一致.这些结果表明强酸性官能团能显著提高磷酸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能力.另外,过度氧化导致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能力下降,是由于过度的氧化会烧蚀孔壁而破坏已有的孔隙,特别是中孔.
结论:活性炭的表面官能团,尤其是羧基和含磷官能团等强酸性基团,能显著地促进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其主要原因是表面官能团提高活性炭的极性,使亚甲基蓝分子能够以更加紧密的排列方式被吸附在活性炭的孔隙中.然而,提高活性炭的表面官能团含量也会屏蔽活性炭中部分原有对吸附亚甲基蓝有效的孔隙,导致活性炭的亚甲基蓝吸附能力下降.因此,当通过氧化等方法提高其表面官能团的含量时,对于中孔发达的活性炭,表面官能团的促进作用占主导地位,活性炭的亚甲基蓝吸附能力提高;而对于微孔发达的活性炭,表面官能团的屏蔽作用占优势,因此活性炭的亚甲基蓝吸附能力下降.
来源出版物:林产化学与工业,2010,30(4): 1-6入选年份:2013
高比表面积竹质活性炭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崔丹丹,蒋剑春,孙康,等
以竹子为原料、磷酸为活化剂,在不同条件下制备竹基活性炭,考察浸渍比、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升温速率等因素对竹质活性炭产品吸附性能的影响,得到亚甲基蓝吸附值最高达200 mL/g、焦糖脱色率最高达120%的高吸附性能竹质活性炭.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渍比3∶1(g∶g),活化温度400℃,升温速率10℃/min,活化时间40 min.对所制得的竹质活性炭产品进行扫描电镜(SEM)分析、N2吸附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得活性炭具有较高的BET比表面积(2103 m2/g)和发达的孔结构.
活性炭;竹子;磷酸活化;高比表面积
来源出版物:林产化学与工业,2010,30(5): 57-60入选年份:2013
松树皮多酚的亚临界水提取及抗氧化活性初探
薄采颖,郑光耀,陈琰,等
采用亚临界水从松树皮中提取多酚,考察了反应条件对多酚得率的影响,并与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和热回流提取法进行了比较,同时测定了亚临界水提取所得松树皮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结果表明:亚临界水提取松树皮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150℃、提取时间5 min、液料比20∶1(mL∶g)、提取压力4 MPa,多酚的提取得率为4.86%,1次提取且相同液料比条件下,比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和热回流提取法分别提高了33.52%和37.68%.亚临界水提取所得松树皮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具有良好的清除效果,其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50)为7.10 mg/L,抗氧化性高于常用抗氧化剂BHA(7.82 mg/L).
松树皮;亚临界水;多酚;DPPH
来源出版物:林产化学与工业,2011,31(6): 73-77入选年份:2013
生物质醇解重质油燃烧动力学研究
王勇,邹献武,秦特夫
在热重分析仪上研究马尾松、桉木和麦秸秆的醇解重质油的燃烧过程及其动力学特性.结果发现,这3种重质油燃烧过程均可分为3个阶段:1)室温到300℃,为小分子有机物挥发阶段;2)300~480℃,为挥发分析出与燃烧阶段;3)480℃以上,为固定碳燃烧与燃尽阶段.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这3个阶段都符合一级反应过程.同时,麦秸秆醇解重质油快速燃烧阶段(300~480℃)活化能最低,对应的失重速率最大,为0.188%/min,且着火温度最低,为405℃,因而其最易于燃烧.
生物质;重质油;热重分析;动力学特性
来源出版物:林产化学与工业,2012,32(1): 35-38入选年份:2013
南方林区林产品运输监管系统的研发
林宇洪,沈嵘枫,邱荣祖
在南方林区,林产品为凭证运输,运输数量、时间、轨迹均要求与码单吻合.传统执法方法给现代林业生产带来了许多困扰,因此研制了一套运输监管系统,通过GPS技术获得车辆实际运输起止时间、起点、轨迹、终点,并通过GPRS技术与服务器、执法车辆的语音手机连接组成了无线物联网.服务器接收到运输轨迹数据后和检尺码单数据对比可实现电子监查,指派最近的执法车追踪检查异常的运输行为.经林区环境实测证实,该设备平均延时2.7s,丢包率为1.2%,能达到监控轨迹的要求.该设备应用后能够节省执法人力资源、降低执法开支,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
运输监管系统;林产品;远程通讯;物联网
来源出版物: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3(5): 130-135入选年份:2013
大叶金花草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及结构分析
罗娅君,肖新峰,王照丽
采用热水提取法从大叶金花草中提取大叶金花草多糖,用酶法和SEVEG法去除蛋白质,H2O2脱色,经DEAE-纤维素(CL-)柱层析纯化后,纸层析和SEPHADEX G-100凝胶柱层析证实为单一组分,并用凝胶色谱法、薄层层析、乙酰化GC-MS、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等对其组成和结构进行了研究.大叶金花草多糖平均分子质量为8.6×104U,由阿拉伯糖、葡萄糖和糖醛酸组成,在260和280 nm处有多糖无核酸和蛋白质的吸收峰.大叶金花草多糖是含有β-吡喃葡萄糖的非蛋白类单一多糖.
大叶金花草;多糖;分离纯化;结构分析
来源出版物:林产化学与工业,2009,29(1): 68-72入选年份:2013
板栗壳中多酚的提取及体外抗氧化性研究
李金凤,段玉清,马海乐,等
研究了不同因素对板栗壳多酚提取效果的影响,并对不同条件下板栗壳多酚的抗氧化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板栗壳多酚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59.7%,料液比1:18(g:mL),浸提温度52.6℃,浸提次数3次.在此最优工艺条件下板栗壳多酚提取得率预测值为76.0 mg/g,实验值75.9 mg/g.板栗壳多酚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在25~200 mg/L范围内,随质量浓度升高其还原能力和清除二苯基苦基肼自由基(DPPH·)、羟基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能力逐渐增强,当200 mg/L时其还原能力达0.841,DPPH·抑制率达89.7%,均高于同质量浓度的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但低于同质量浓度VC,对O2-和·OH的清除率分别为93.2%和94.0%,均高于同质量浓度BHT和VC.
板栗壳;多酚;提取;抗氧化性
来源出版物:林产化学与工业,2010,30(1): 53-58入选年份:2013
玉米秸秆蒸汽爆破降解产物的分析
朱均均,勇强,陈尚钘,等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气质联用(GC-MS)色谱技术对玉米秸秆蒸汽爆破降解产物进行分析.玉米秸秆经蒸汽爆破预处理后,其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损失分别为9.60%、47.98%和17.55%.采用HPLC对碳水化合物降解和分解产物定量分析,100 g玉米秸秆预处理后,产生甲酸2.10 g、乙酸2.00 g、乙酰丙酸0.10 g、5-羟甲基糠醛0.08 g和糠醛0.13 g.采用GC-MS对木质素和提取物降解产物定性分析,共检测出14种芳香类化合物、22种脂肪酸类化合物和5种呋喃化合物.
玉米秸秆;蒸汽爆破;降解产物;气质联用
来源出版物:林产化学与工业,2009,29(2): 22-26入选年份:2013
响应面法优化八角茴香中莽草酸的超声波提取工艺研究
逯家辉,王迪,郭伟良,等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提取八角茴香中莽草酸的条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超声波作用时间、液料比和超声波功率为影响因子,应用 BOX-BEHNKEN中心组合进行 3因素 3水平的实验设计,以莽草酸得率作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RSA).结果表明,超声波法提取八角茴香中莽草酸的最佳提取条件为:1 g八角茴香原料,以甲醇为溶剂,提取时间202 s,液料比46.4:1(ml:g),超声波功率318 W,得率预测值为8.25%,验证值为8.21%,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0.45%.
八角茴香;莽草酸;响应面法;超声波提取
来源出版物:林产化学与工业,2008,28(1): 87-91入选年份:2013
松针叶绿素-胡萝卜素软膏体外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的研究
郑光耀,何玲,薄采颖,等
探讨松针叶绿素-胡萝卜素软膏的体外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在大鼠肝匀浆和肝线粒体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松针叶绿素-胡萝卜素软膏,观察它们对大鼠肝匀浆自发性过氧化、Vc-Fe2+诱导肝匀浆和肝线粒体脂质过氧化的丙二醛(MDA)抑制效果.结果表明:松针叶绿素-胡萝卜素软膏能有效抑制大鼠肝匀浆的自发性和诱导性脂质过氧化产生的 MDA,其抑制率为 50%时药物浓度(IC50)分别为398.72和355.05 mg/L,对肝线粒体的诱导性脂质过氧化产生的MDA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IC50为687.02 mg/L,还能减轻肝线粒体的肿胀程度,且呈现良好的量效关系.
松针;提取物;肝匀浆;线粒体;脂质过氧化
来源出版物:林产化学与工业,2013,33(1): 45-48入选年份:2013
冷冻预处理对纳米纤维素/聚乙烯醇膜性能的影响
吴鹏,刘志明,赵煦,等
采用碱预处理硫酸水解法制备出具有纤维素Ⅱ型的纳米纤维素(NCC).通过共混和冷冻预处理共混制得不同质量分数纳米纤维素的 NCC/聚乙烯醇(PVA)膜.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热重分析仪对复合膜的微观形貌、纳米纤维素的分散情况、透光率、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热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同PVA膜对照样相比,添加质量分数0.5%的NCC对共混膜有较好的增强作用,拉伸强度提高15%,对透光率影响不大,能很好的分散在NCC/PVA共混膜内;冷冻预处理使纳米纤维素在NCC/PVA共混膜内分散更好,拉伸强度提高了16%,透光率与对照样透光率相比基本持平.
冷冻预处理;纳米纤维素;共混膜;共混机理;透光率
来源出版物:林产化学与工业,2013,33(3): 24-30入选年份: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