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清楚」是不是很难
2015-01-30林鸣
林 鸣
「说清楚」是不是很难
林 鸣
前不久,手机有“毒”的消息不胫而走。英国媒体称,研究人员对36款手机进行了化学分析,以便找出哪款手机对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威胁最大。专家分析说:这些无处不在的电子产品内藏着的有毒化学物质多到令人难以置信,从危险的阻燃剂、聚氯乙烯和溴到铅、锡、铬甚至是汞和镉等重金属无所不包。原来,让现代人须臾难舍的手机,居然是个睡在身边的“恐怖分子”。然而,众厂家像商量好的一般,对手机的危险成分秘而不宣。
身处节能时代,节能产品当然吃香。但人们没想到,这里面藏着“猫腻”。 2010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报告称,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子垃圾生产国,每年生产超过230万吨电子垃圾。由于国家推进“绿色照明”工程,我国第一批财政补贴推广中上市的上亿只老旧节能灯正进入集中报废期,且未来每年消费量将超过10亿只。老旧节能灯因为含有汞、铅等有毒有害元素,被专家称为是仅次于废电池的第二大生活垃圾“汞污染源”。与之相对,我国节能灯回收处理体系却还不够完善,很可能由于处置不当,造成污染问题。
不光是新型产品,一些传统产品也属于“危险分子”。资料证实,蚊香中含有少量的农药有害成分,人一旦吸入大量有害气体后,会出现中毒症状。而如果在较小空间内点的蚊香数量过多,加之门窗紧闭,中毒的可能性就会加大。此外,蚊香燃烧的烟里共含有4类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即超细微粒、多环芳香烃、羰基化合物和苯。消费者不禁要问:生产灭蚊产品的企业何时不再遮掩“毒面纱”?
可以决绝地说,所有人造产品,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们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或多或少地带来麻烦甚至一定的危险。对于这些“胎里病”,制造商大都心知肚明,但他们很少实话实说。更何况目前尚无一条法规要求他们必须向顾客坦言。我们看到,每回不良产品惹出事端,都要麻烦有关专家出面,专家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阐释“这不是什么新问题”——既然不是“新问题”,那么产品出厂之际,为什么事先连一句警示也不提,而是要消费者去亲身体验或猜想?应该说,下面的要求并不算高:请制造商心胸坦荡,像对待家人一样,如实陈述产品的利弊,像撰写标准的药品说明书那样,将其“毒副作用”说得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