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政治方向 找准自身定位推进共青团事业改革创新发展
——学习中央和省委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的几点体会
2015-01-30李豫琦
文 / 李豫琦
坚定政治方向 找准自身定位推进共青团事业改革创新发展
——学习中央和省委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的几点体会
文 / 李豫琦
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有的群团组织在代表谁、联系谁、服务谁的问题上没有把握好”。全面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共青团组织就必须回答好、解决好总书记指出的这一现实问题,重点要把握好“我是谁”“为了谁”,关键要明白“从哪里来”“往哪里走”。
一、深刻认识“我是谁”
我是谁?这是共青团组织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团章一开篇就开宗明义,阐明了共青团组织的三条基本属性,就是我们常说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广大青年的学校”“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但从现实情况看,恰恰在这个基本问题上有认识偏差,比如社会上往往把共青团看作出干部的地方,对“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属性出现认识偏差;在很多人眼里,共青团就是搞活动的,对“广大青年的学校”的属性出现认识偏差;一些同志认为共青团就是敲敲边鼓,对“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的作用发挥出现认识偏差。
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党的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问题,明确指出:“政治性是群团组织的灵魂,是第一位的”;“必须把保持和增强先进性作为重要着力点”;“群众性是群团组织的根本特点”。总书记高屋建瓴的论述,廓清了当前关于党的群团工作方面的重要认识问题,为进一步做好共青团工作指明了方向。加强和改进共青团工作,就必须正本清源,围绕保持和增强“三性”问题来思考和谋划,努力把“三性”有机统一起来。
由此,可以清醒地认识到,姓“党”是共青团之“魂”,共青团担负着“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历史重任,必须不断增强政治性,坚决贯彻党的意志和主张,这是共青团区别于一般群众组织的根本属性;“先进”是共青团之“本”,共青团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必须不断增强先进性,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时代主题,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出更多好声音,释放更多正能量,引领青年建功立业;“青”字为共青团之“根”,团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必须不断增强群众性,深深扎根于青年,既做好团结青年跟党走的引领者,又做好向党反映青年意愿的代言人,发挥好重要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二、牢牢把握“为了谁”
为了谁?这是关系共青团组织发展的根本问题。共青团是党的群团组织,是为党工作,但共青团的工作对象是青年,生命力在于对青年的吸引力、凝聚力上。1953年6月30日,毛泽东同志接见青年团二大主席团时发表著名谈话《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时指出:“青年就是青年,不然何必要搞青年团呢?重点要放在多数,不要只看到少数。”可以说,能不能把广大青年有效地凝聚起来,关乎共青团的根本命运,就像“皮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反思共青团当前的问题,“二八现象”在不同层级不同程度存在,以联系部分青年精英代替了一般青年,导致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足。最近我们搞“七个搞清楚”大调研,有一个问题是“青年有了困难会找谁”,很多青年的回答是“父母或亲戚朋友”,选择团组织的却不多。对此,我们应该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团组织正面临脱离青年的风险。
党的事业兴旺发达靠群众,共青团的生存之本在青年;党与群众是鱼水关系,团与青年同样也是鱼水关系。共青团组织必须在“为了谁”的问题上把握好,始终坚持把竭诚服务广大普通青年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有一种认识和行动上的自觉:共青团是在为党做青年工作,就必须为青年服务;共青团不是给党表现,而是替党分忧;共青团的工作不是抓住青年代表,而是服务普通青年,真真正正地让团员青年当主角,更多关注、关心、关爱普通团员青年。做好共青团工作的关键在于,把自觉接受党的领导、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有机统一起来,把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与服务青年有机结合起来,既把准航向又发挥优势,建好青年之家,当好青年之友。检验共青团工作成效的标准就是把自己联系的群众,也就是青年,最广泛最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三、时时不忘“从哪里来”
共青团的组织格局与政治地位是如何形成的?各级团组织必须对这个历史进程清清楚楚。中央讲,党的群团工作是我们党的一大创举,也是我们党的一大优势,其格局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最终成为党的一项根本性、基础性工作。党团的特殊政治关系和共青团组织的“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定位,也是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长期艰苦的考验中形成的,最终在党章中予以明确。
党的正确领导催生了共青团。青年团早期活动受到社会无政府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无政府共产主义等各种所谓“社会主义”思潮影响,较难取得统一。为了推动青年团的健康发展,党的早期创建人陈独秀、李大钊等积极给予指导,并倡导共产党员加入青年团,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等人也分别在各地组织建团。党的一大专门研究在各地建立和发展青年团作为党的预备学校的问题和吸收优秀青年团员加入共产党的办法,一大正式代表中有7位参与过青年团早期组织创建。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青年团理清了纷繁复杂的思想迷雾,确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建团速度明显加快,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于1922年5月5日在广州光荣诞生。
血与火的革命斗争考验了共青团。早期的青年团员曾一度就是不够入党年龄的进步青年,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各个革命时期,青年团员总是跟随党冲在流血牺牲的最前线,谱写了壮丽的青春之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是可靠的。红军长征中曾有过一支青年团中央局牵头组建的“少共国际师”,全师平均年龄18岁,党团员占70%,他们作战异常英勇,用青春和热血写下光辉而悲壮的历史一页。抗日战争期间,共青团及时按党的指示改造为更广泛的群众性的青年抗日救国组织,先后成立西北青年救国会、青年抗日先锋队等青年抗日救国团体和组织,团结广大进步青年积极投入抗战。解放战争时期,青年团按照中央指示,迅速开展恢复建团工作,积极推进解放区土改,动员大量青年参军,投入人民解放战争洪流。
社会主义事业锻炼了共青团。新中国成立后,共青团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这一优良传统,组成各类突击队、先锋队向生产力进军、向困难进军、向荒原进军、向科学进军。从1954年团中央授出的第一面“青年突击队”大旗在北京展览馆工地高高飘扬,到1955年中国青年组成志愿垦荒队到祖国边远和落后地区开荒种田,再到1956年春天开始的规模空前的青年植树活动,共青团总是第一时间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党的肯定和信任。改革开放以来,共青团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创新创业创优,“新长征突击手”勇当改革先锋,“五讲四美三热爱”倡导社会新风,学习张海迪精神激励一代青年,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等品牌活动广受赞誉。
优良的作风造就了共青团。
在长期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共青团逐渐形成了既听从党的统一部署,又体现青年特点的优良作风,到共青团九大正式概括为“朝气蓬勃,实事求是”,把团组织应有的政治性、群众性与青年性充分结合起来。一方面,体现出青年人的生气勃勃,勇于跟困难作斗争,敢于和善于提问题,有创造性,有努力学习、永不自满的精神;另一方面,能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重视调查研究,把党的要求和部署结合青年工作实际予以坚决贯彻落实。在实践中形成的这一优良作风成为团组织的重要历史财富,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团干部攻坚克难,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团的历史上也有教训,比如在初期有以青年学生运动为主的片面性,与大革命结合还不紧密,在党的领导下,青年团开始与工农运动结合,向革命一线进军,把狭窄的学生小团体变成青年大组织;中间也曾出现文化娱乐活动过多,与党的中心工作配合不紧密等现象,在党的领导下及时纠正。这恰好也证明,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共青团组织才能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共青团组织,必须铭记光荣历史,传承优良传统,继往开来,不断开创共青团事业的新篇章。
四、明明白白“往哪里走”
下一步怎么办?这是共青团面临的最重要的现实课题。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党的群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必须根据形势和任务发展变化,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把工人阶级主力军、青年生力军、妇女半边天作用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把13亿多人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如果说“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是肯定、是机遇,那么“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就是批评、是挑战,而把“青年生力军”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就是艰巨的历史任务。
必须看到,当前的共青团工作确实存在大量的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也确实在一些方面的工作上停滞不前,与党的要求、青年的期望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脱离青年的现象,已经影响到共青团组织在青年中的形象,更影响着团结和带领青年发挥生力军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在确保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下,以自我革新的勇气,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不负党交给的历史新使命和青年的新期待。坚持把凝聚青年作为重大政治考验,加强思想引导,维护合法权益,关注新兴群体,建立团的各级机关深入联系青年的体制机制,把最广大的青年吸引凝聚在党的旗帜下;坚持把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做到既“顶天”又“立地”,既围绕中心“公转”又根据组织特点“自转”,大力推动青年创新创业,培养更多青年岗位能手,关爱青少年弱势群体,在改革发展大业中多做贡献;坚持把当好桥梁作为基本职责,既善于“上情下达”,占据网络舆论主动,把党的主张和意志转化为青年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又善于“下情上达”,把青年的呼声和诉求反映给党和政府并积极帮助解决;坚持把团要管团作为重要保障,灵活设置基层团的组织,深化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提升组织活力,提高团员发展质量,让社会感受到“是不是共青团员不一样”;特别是要管好团干部,加强理想信念、实践锻炼和作风建设,深入青年,融入青年,真正成为青年友。
为了切实推进共青团的改革发展,还应在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上进行创新,着力在四个方面突破:
——推动组织架构扁平化。团的各级组织要从现在的纵向行政层级转变为协同作战的平行工作平台,每一级团的组织都应成为直接面向青年的服务端口,形成“动车组”效应,即由原来“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式的一级传导一级、一级带动一级,到“各节车厢”自带“动力”,在统一指挥下,实时协同运动,跑得更快、更稳、更高效。继续广泛深入地推行“专职团干部工作地点、实名微博、电话号码、邮箱地址和社区联系点五公开”和“一线工作法”“亲青暖心行动”“团干部到社区团支部报到”等好的做法,加强各级团组织和团干部与普通青年的直接联系与服务。
——推动工作方式社会化。深入社会,一手抓青年社会组织建设、一手抓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建设好各级青年社会组织培育中心,继续推进“青春驿站——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广泛延伸共青团的工作手臂和活动半径,构建“一体两翼”工作体系,形成枢纽型组织架构;大胆运用社会化动员机制,把传统的组织化动员优势与新兴的社会化动员优势充分结合起来,更好地适应兴趣化、小众化的青年聚集方式;积极参与社会关注的热点领域建设,围绕青少年权益维护、青年农民工社会融入等方面加强调研,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推动工作手段在线化。深化互联网思维,将之作为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新基础、主阵地和硬本领,进一步加大对移动互联网的研究与应用,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应用终端,线上线下结合,打通“互联网+青年”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互联网与团的各项工作深度融合;在持续扩大团属微博、微信的网络覆盖和影响力的基础上,开通“青年之声”综合服务平台,让青年更容易找得到、用得上、能聚集;推进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加强青年数据的共享和研究分析,进一步提升工作针对性。
——推动工作项目品牌化。把握好传承与创新,一方面要擦亮老品牌,为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保护母亲河、青年岗位能手等传统品牌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形式载体,与时俱进,不断发扬光大;另一方面要坚持与时俱进,围绕关爱留守儿童、服务青年创业、引领网络舆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创新推出新品牌,总结推广陕西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陕西省青少年公益项目创投大赛、“三秦青少年风尚季”系列文化活动等经验,不断完善模式,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建设,以好的项目更好地统筹资源、凝聚青年。□
(作者系团陕西省委书记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