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资源,打好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的“组合拳”
2015-01-30文/王毅
文/ 王 毅
集成资源,打好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的“组合拳”
文/ 王 毅
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是解决服务青少年“最后一公里”的基础性载体。自2012年起,重庆共青团以城乡社区市民学校为载体,推动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抓住社区这个终端,更广泛、更有效地联系和服务普通青年,增强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解决青少年服务平台建设最急迫、最根本的供需对接问题。平台建设秉持“以社区和谐促社会和谐”的理念,以促进农民市民化、市民文明化为目标,以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以“专兼职团干部+社工+志愿者”为工作力量,充分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职能作用,积极探索新时期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有效模式。
青少年服务项目问需于群众。遵循供需对接精准化原则,志愿者入户走访调查,切实把握青少年需求,因地制宜、结合实际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将志愿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助残“阳光行动”、“四点半课堂”、“益心益意”闲置物品循环使用计划等项目深受青少年欢迎。把握易复制、可推广原则,摒弃“只见盆景,不见森林”的工作思路,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注重实际推广性,建立起汇集6大类、70余小项的项目推广库,供全市各类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选择性开展活动。
工作力量源于平台服务对象。鼓励入团积极分子就近就便到平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将团员参与志愿服务作为评优、评先、推优入党的重要考察内容。号召青联委员、青年企业家、青年创业导师团、博士生服务团、中小学辅导员、大学生骨干等深入平台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将其转变为共同参与建设的工作力量。推动高校社团、五四红旗团委、青年文明号、青春倡廉示范岗、志愿服务组织等与平台建立“共建+接力”长效机制。同时,在社区中挖掘发展热心爱心人士成为社区骨干志愿者,培育发展各类社区兴趣组织和志愿者组织,逐步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风气。
规范管理借助信息化平台。
开发“爱心储蓄银行”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社区志愿者注册、招募、记录及志愿服务需求发布网络化管理。根据志愿服务时长进行星级认定,在线打印证书。通过爱心兑换超市,将服务时长转化为爱心积分兑换生活学习用品。同时,实现“O2O”功能,线上发布需求,线下志愿者走进市民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截止目前,“爱心储蓄银行”注册志愿者252万人,存储爱心时长达328万小时。
评议机制依托第三方民意调查。“金杯银杯不如居民群众的口碑”,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出发点和基本点。2014年,委托第三方独立机构对全市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按照所在社区居民实际户数1%的有效样本量进行了随机抽样民调。结果显示,群众平均知晓度达21.85%,平均满意度达60.38%。同时,将民调结果运用于共青团年度考核,专项列支300万元补贴排名前三分之一的市民学校。
品牌塑造开发VI形象识别系统。采用鲜明的视觉符号诠释品牌内涵,形成独特的VI形象识别系统。开发设计LOGO,创作以重庆市市花山茶花为原型的吉祥萌娃渝小青和渝小志,邀请钢琴王子李云迪作为形象大使,制作并在主要媒体播放公益宣传片,统一以“温暖他人、温暖自己、温暖社会”为宣传口号,广泛传播正能量。□
(作者系团重庆市委组织部部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