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侧齐发力”推动浙江经济引领发展新常态
2015-01-30潘毅刚
潘毅刚
“三侧齐发力”推动浙江经济引领发展新常态
潘毅刚
必须认识适应新常态经济运行特点,从需求侧、供给侧和制度侧共同发力,支撑浙江经济稳健运行、长期向好的良好格局
2015年即将落幕,回看浙江经济一年来,适应了国际国内复杂经济形势的变化,总体保持了“高开稳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一是增速“稳”。从一季度全省GDP增长8.2%,到上半年增长8.3%,再到前三季度8%的增速,预计全年能保持7.7%以上的增速,高于全国、高于去年同期、高于预期,在沿海发达省份中处于中上水平。二是就业“稳”。城镇调查失业率明显低于全国,据有关部门统计1—8月城镇新增就业74.5万人,接近全年80万的年度目标。三季度居民就业信心指数为103.35,继续保持在乐观区间。三是效益“稳”。1—9月,预计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3460元和1700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4%和9.5%,增幅比上半年提高0.3和0.2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2%,波动较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9%,高于全国(-1.7%)6.6个百分点,亏损面和亏损率为17.7%、10.3%,分别比上半年下降2.4和0.8个百分点。四是价格“稳”。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为1.2%,处于温和上涨区间。
但是,也必须看到,当前浙江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亦不容忽视,一些经济数据运行的背离让各方对经济形势和走势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看法,引发争议:一是经济走势总体稳定与三大需求回落并存。经济总体稳定之下,三大需求数据回落较为明显。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从一季度的17%逐季回落,上半年累计增长12.3%、三季度累计增长11.2%,全年估计在12%左右,低于2014年全年4.6个百分点左右;消费远低于今年来10%以上的增速,一季度一度回落到6.8%,二三季度有所回升,分别是7.7%和8%,预计全年9%左右。出口虽然总体形势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三个季度分别增长13.1%、2.4%和1.1%,预计全年也就在2%左右。二是工业长期低迷和服务业长期较快增长并存。目前来看,浙江工业依然保持在低位增长,前三季度分别增长5.1%、5%和4.2%,预计全年在5%左右。但服务业增长自2012年以来,除2014年一季度为7.9%,已经有近16个季度保持在8%以上,今年以来更是连续三个季度保持在10%以上增长,预计全年增长10.5%左右。三是创新优质企业增长迅猛与实体企业发展困难并存。一方面,我们看到以信息经济、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为引领的新产业、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四新经济”层出不穷,为浙江经济增添了活力。前三季度全省新设立企业17.1万户,新设立个体工商户42.5户。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33家,上市公司发起并购重组327起。首批38家省“三名”培育企业利润增长20.8%。全省50亿元以上的71家企业利润增长11.5%。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去产能化的过程在延续,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5.4%,比二季度下滑1.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连续45个月下降且降幅呈扩大趋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已连续7个月下降。产品内销并不理想,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内销售产值仅增长0.7%。实体投资意愿不强。前三季度民间投资比重(59.9%)同比回落1.7个百分点。
如何看待这些共存的看似背离的数据呢?笔者认为,当下看待经济形势,要坚持“三不”原则,即不以平均数判断形势,不以老参数估计趋势,不应局部难否定全局,总体应持审慎乐观态度。所谓“审慎”是要观察数据趋势,看清外部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短期回升、个别指标好、平均数较高,都不足以表明全局较好、长期趋好,要看到当下经济仍处在产能过剩、风险消化的关键阶段。所谓“乐观”是指对于浙江经济形势而言,有利因素是多于不利因素的,新动能正在集结,旧结构正在改变,2014年以来浙江经济增长的稳是早于全国经济下行调整取得的,是建立在结构调整的“进”之上的,只要这个“进”的趋势能保持,浙江经济长期向好的可能性就极大。
以这样的思维,才能很好去理解“三个共存”产生的原因。三大需求回落之下经济之所以能保持总体稳定,更多地可以用效率增进来解释。这是原有旧常态下,三大需求和GDP增速老的参数关系发生了变化所致。出口和消费的回落有国内外市场波动因素在,但出口本就对GDP增速直接拉动不大,消费虽回落但总体增长水平应该说与当下经济增速保持了一致;而投资增长对GDP的增速向上拉动是边际递减,但回落到一定程度,对GDP增速边际支撑力却是增强的。当前投资即使回落也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高于8%左右的GDP增速近4个百分点,因此只要投资是有效的,这样的参数关系也是非常合理的,不存在背离。
同样的发展环境之下,工业增长低迷,服务业却保持较快增长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服务业是大部分是不可贸易部门,工业是可贸易部门,浙江工业的低增长和出口的低增长的原因是一致的,是国际市场长期调整,全球贸易增长乏力的问题。当下国内经济虽然下行压力较大,但增速依然引领全球,就业和收入增长稳定,降低服务需求的不利因素不多。更为重要的是浙江新一轮产业创新如信息经济、旅游、文化创意等万亿产业包括传统制造的转型的内容大部分在服务部门,同时今年在政策拉动下房地产业也保持了总体稳定,这可以解释服务业为何逆工业走势增长较快。另一方面,工业增长不快,是因为全国工业调整在刺激政策退出后,依然处在去过剩产能的关键阶段,工业领域当前依然没有完成必要的行业和组织调整,这个过程要随着国内产业重组和新的市场需求开拓见效方能结束。必须看到,浙江工业低速增长之下,总体态势是趋好的,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和行业组织结构调整的步伐并未停止,企业效益效率总体好于全国。2015年前三季度,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7.1%和7%,明显快于规上工业增幅。
企业分化的原因就比较复杂,但并不是坏事。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企业的分化一定是加剧而不是减少。当前,浙江经济正处在从制造为主的产业结构向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的过程中,政策环境正处在前期政策逐步退出调整,企业兼并重组加速,混合所有制改革加速,货币财政总体稳健、定向积极,国内外市场动态变化的过程中。结构调整周期、政策调整周期、市场调整周期“三期叠加”之下一定会出现一轮明显的企业分化,有其必然性。因此,企业分化并不可怕,如果没有分化反而说明结构调整的滞后。只是在企业分化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是政策调整是否与阶段相适应,企业分化是否带来集中的破产倒闭风向,就业稳定风险。目前来看,浙江企业的分化,总体向着有利于新旧动能转化、有利于经济长期向好的方向转变。
当然,给出浙江经济稳中向好的判断同时,我们依然要保持审慎乐观的态度。因为当前环境下,经济稳定运行的基础并不稳固,长期趋势也不能轻言向好。2016年是“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开局意义重大,有利于凝聚发展信心,统一发展共识,改善发展预期,影响未来五年经济走势。要清楚地看到,当前浙江三大需求回落态势不可轻视,工业长期低于GDP增速运行也不尽合理,新旧动力转换依然焦灼,相当一部分企业尚未找到转型升级通道。因此,下一步必须认识适应新常态经济运行的特点,从需求侧、供给侧和制度侧三侧共同发力,支撑浙江经济稳健运行、长期向好的良好格局。
其一,要从需求侧主体结构优化上发力,促进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一是找准消费需求增长点。下一阶段浙江扩大消费要抓住信息消费、旅游和文化娱乐、教育、医疗保健、养老等热点扩大服务性消费;抓住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中等收入人群扩大的契机,积极扩大农村消费;要支持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品质,积极扩大跨境“回流消费”。二是提高投资主体自生性。当前支撑投资增长的依然是综合基础设施、生态环保设施等领域的投资,未来这些领域的投资空间巨大。要发挥投资关键性作用,主要看一个指标——社会资本投资是否增长较快,社会资本投资效益能否趋于改善。目前来看,新一代设施投资空间巨大,但光靠政府性投资独挡一面一定不可持续,关键是能否通过有限政府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共建。这就要求加快财政体制和政府性投资的方式转变,发挥产业投资引导基金、PPP模式支持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作用,用更加市场化的投融资方式,提高社会资本投资热情和规模,增进投资效益和持续性。三是以高能级平台建设为突破口提升贸易层级和结构。重点是以义乌“市场采购”贸易试点扩围为重点,探索支持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建设,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打造优质跨境电商综合平台,建设跨境电子商务“海外仓”,构建跨境电商的全球网络布局,以质优价廉商品直接面对海外消费者,构筑新的出口竞争优势。紧紧抓住“一带一路”、中国东盟自贸区、中非合作和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等机遇,“走出去”加强营销渠道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加大进口力度,加强杭州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宁波保税区等进口平台建设,鼓励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和服务贸易。
其二,要从供给侧政策支持方式优化上发力,推动产业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和融合化发展。未来一个时期,浙江产业结构面临重大变化,服务经济主导的绿色产业结构正加快形成,高端制造产业面临破题,以“互联网+”为主特征的产业融合趋势正在改变产业发展模式、业态和发展规律。浙江也提出了要打造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和文化创意等万亿级产业。因此,在支持产业供给的政策导向上,要变“锦上添花”的政策为普惠性政策,变资金性补助为资本性、基金式的滚动投入,变行政性分配为市场化竞争分配,政策着眼点不是放在做大做强产业供给上,而要放在如何优化环境、定向精准上,通过环境和政策合力支持更多地企业创新发展、生态化改造、加快科技研发、进行模式创新突破上,让代表新动能的产业、企业发展得到良好发展。
其三,要从制度侧结构性改革上发力,加快财政体制、基本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和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重大改革推进。一是以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作为政府转变的核心突破口,推进“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公共财政管理改革,推进省属非经营性国资管理体制改革。二是加快基本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知识产权保护改革推进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以农村产权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推进激活民企转型发展的活力,实现各类企业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三是以亩均产出、亩均税收、单位能耗、单位排放等指标为调控指标,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形成以“亩产论英雄、节能论英雄、节水论英雄、环境论英雄、科技创新论英雄、综合效益论英雄”的资源要素配置机制。四是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增机构,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比重,提高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数量;转方式,扩大债券融资、股权融资比重,探索资产证券化、市政债等融资方式,实现各类投融资行为规范化、透明化。强服务,探索创新更能够支持小微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方式。
作者单位: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