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有效供给能力是构建增长新动力的基础
2015-01-30盛世豪
盛世豪
提升有效供给能力是构建增长新动力的基础
盛世豪
提升有效供给能力是实现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也是推动浙江经济加快进入“增长中高速、质量中高端”发展轨道的重要举措,必须把提升有效供给能力作为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政策取向
最近中央高层多次强调,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从生产、供给端入手,促进供给体系与需求结构相适应,其核心在于提高有效供给能力。这是基于对新常态下经济形势的准确判断提出的宏观政策导向,也是“十三五”时期中央宏观调控和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浙江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浙江要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关键在于提升区域有效供给能力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求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低层次产业为主要标志的传统增长动力已难以支撑浙江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因此,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区域有效供给能力,是实现新旧增长动力转换,进而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内在要求,也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必然选择。
有效供给能力是指顺应市场需求,提供能够被消费者广泛接受并认可的产品与服务的能力。有效供给能力是衡量和评价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对于市场环境充分开放的省域经济来说,当且仅当其内在的各类市场主体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与国内外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产品和服务时,才能推动省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才能促进居民收入水平和政府财政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也才能促进投资和消费的持续增长。换言之,有效供给能力是支撑浙江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因为浙江广大民营企业依靠灵敏的市场嗅觉和灵活的生产经营机制,为国内外市场提供了大量适销对路的产品,从而为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1978年浙江工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只有2.9%,1991年上升到5.4%,2003年进一步跃升到8.1%;与此同时,浙江工业的国际市场也不断拓展,1990-2000年全省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速达到27.69%,2000-2005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年均增长更是达到36.66%。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受国际市场需求不足与国内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双重冲击,浙江产业的深层次矛盾开始凸现,有效供给能力衰减的态势日益显现:一方面低层次供给能力与现有市场需求的不一致,导致一些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由于短期升级艰难而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受“低端锁定”与创新能力不足影响,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难以提升,没有形成与消费结构升级相适应的供给能力。这两大因素叠加,使得我省在总体上呈现出有效供给能力下降态势。统计表明,2014年,全省工业增速从2007年的16.4%下降到7.2%,工业占全国的比重也从2004年的8.4%下降到7.4%,基本回到十年前水平。与此相对应,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也持续回调,从2007年的14.7%下降到2010年的11.9%,2014年进一步下降到7.6%。
当前浙江有效供给能力的基本格局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信息经济等一批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有力促进了有效供给能力的提升。但总体上看,浙江有效供给能力以低附加值传统加工制造业为主的“两大两少”基本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即“低端产品供给能力大、高端产品供给规模小,成熟产品供给能力大、创新产品供给能力小”)。按规模以上产值计算,2014年纺织业仍是最大的制造产业,但其新产品产值率仅24.06%,明显低于全省规上工业28.32%的平均水平;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新产品产值率为50.34%,但其规模不到纺织业的45%。
这种供给格局在新常态下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方面,在国际国内需求整体不旺的市场环境下,传统产业和低端产品市场空间难以进一步扩张,尤其在国际市场上,由于受到来自周边国家和中西部地区低成本竞争压力,浙江低端产品竞争优势渐失;另一方面,在国内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而引致个性消费、高端消费品市场快速扩张的新机遇前,浙江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由于创新能力薄弱、转型升级缓慢,无法提供与消费需求相适应的产品。这种“双向挤压”的状况充分凸显了浙江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供给结构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与不断升级的需求结构的窘境。
进一步分析表明,浙江有效供给能力下降与市场需求变化、企业创新能力薄弱、新兴产业成长迟缓、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有效投资不足等多重因素的交织作用密切相关,这既是区域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结果,也与广大企业的经营理念、地方政府政策导向是分不开。具体来说:
从企业角度看,浙江民营企业普遍市场反应敏锐且善于经营,在拓展市场方面具有优势,特别是为追求快速扩张,过度强调渠道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而忽视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创新,过于依赖以市场横向拓展提升企业规模,加上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潜心做实业的定力和信心,产品创新不足,升级换代缓慢,从而使得我省产业供给结构难以适应快速提升的市场需求结构,致使经济持续增长后劲不断弱化。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并不否定市场拓展和渠道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意义,但是不以研发设计、工艺创新或技术创新为基础、产品没有升级换代的市场拓展不可能有核心竞争力,更不可能持续,而这恰恰是浙江许多中小企业惯用的经营手段,也是浙江民营企业发展中的一大弊端。
从政府角度看,政策的相机调整与完善并实现精准发力是有效提升供给能力的重要支撑。然而长期以来,浙江一些市县的政策偏好更多倾向于引导企业拓展市场,从省内向省外、从内销到出口、从线下到线上。即使在现阶段,还有一些地方仍把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着力点放在助力企业推动本地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比较而言,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上却信心不足、政策不实、措施不多、进展不明显,特别是在支持引导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方面,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尚与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需求存在不少差距,在鼓励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和并购重组的金融、财税、环保等方面的政策也不够完善,难以培育和形成市场竞争力强的核心产业或龙头企业。
提升有效供给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政策建议
提升有效供给能力是实现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也是推动浙江经济加快进入“增长中高速、质量中高端”发展轨道的重要举措,因此,必须把其作为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政策取向。具体建议有:
一是着力推动有效投资向有效供给转化。扩大有效投资是提升有效供给能力的重要基础。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有效投资要成为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动力,关键是要转化为有效供给。因此,要坚持把推动有效投资向有效供给转化作为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质量的重要导向。在进一步加大民生领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社会事业投资的同时,大力支持和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领域的“投资”,特别是要大力支持和鼓励符合国内外消费需求趋势、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投资项目尽快投产见效,转化为有效供给能力,推动新的发展动能加快形成。
二是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是扩大有效供给规模的关键,也是新常态下发展新动能的核心。要以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为契机,加快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绿色低碳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大力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加大对物联网和云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工业机器人、工业设计与服务、新材料产业等领域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加快提升市场竞争力,培育成为新兴供给主体。要进一步树立市场导向和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理念,创新政府产业基金运营方式,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有效供给规模,积极推动我省新旧产业接续更替,为新常态下我省经济平稳发展创新发展提供新动能。
三是改造提升已有供给能力。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浙江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增强这些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是提升有效供给能力最快捷的途径。全面实施制造业“互联网+”行动,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使更多传统产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方式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智能化、产业链协同化、企业管理精细化、产品精致化和市场精准化,推动产业形态、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变革,提升企业生产率,提高市场竞争力。深入实施“四换三名”工程,充分发挥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浙江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等区域性资本市场作用,制定完善相关政策举措,完善企业竞争和退出机制,促进并支持中小企业通过股权交易实现兼并重组,提高行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加快淘汰一批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落后产能和低层次低效率企业,推动要素资源向高效率龙头企业集聚,通过优胜劣汰提升有效供给能力。
四是深化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驱动特别是技术创新是提升有效供给能力的根本途径。全面推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强化制度供给,推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支持和鼓励创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众创空间”,优化和完善现有创业服务机构的服务业态和运营机制,培育更多的新兴市场主体。进一步健全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导向、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区域创新体系,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大技术改造和先进装备引进力度,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协同创新体系。鼓励高校实验室、学科带头人等科技精英人才与企业联合攻关技术难题,实现企业“创业链、市场链、创新链、上市链”“四链合一”,促进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产业技术政策和管理制度,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加大股权激励力度,推动科技成果向有效供给能力转化。各级政府要把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作为创新驱动的关键举措,着力提升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水平,大力引进优秀创新创业人才。
五是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制度供给、营造良好环境、推动市场主体加快发展,而不是直接去寻找或确定增长点。因此,各级政府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管理,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动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制度供给,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提升区域有效供给能力、促进经济增长新动力机制的形成。要进一步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着力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坚决破除限制创业创新的不合理障碍和制度约束,为新产品、新企业、新产业和新商业模式提供最宽松的发展环境,充分激发全社会活力,使浙江真正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高地,成为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引领经济新常态的示范。
作者为浙江省政协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