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文化影响与交流下的云南古代发展史初探
2015-01-30杨磊
杨 磊
(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在汉文化影响与交流下的云南古代发展史初探
杨 磊
(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中国是一个由众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并从古至今都以汉文化为主体。它与少数民族以及边疆地区的文化应当是互相影响互为进步。以云南为例来说,它处于西南边疆也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以及区位因素造就了它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可以说在云南的发展史上汉文化对其的影响应当是极其重大的,汉文化在不断形成乃至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吸收其他民族以及边疆地区传播过来的文化来不断地壮大自己,另一方面又向这些民族和地区极大地输出自己的文化去扩大其影响力。从而促进了这些民族以及边疆地区的社会进步、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
边疆文化;影响;交流
一、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
早在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就已经在云贵高原这片土地上生活了。1965年在云南元谋县出土的距今170万年元谋人的两颗门齿化石。还有1964年在贵州黔西县沙井发现的观音洞遗址。进入到新石器时代,在云南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就更多了。如晋宁石寨山遗址、麻栗坡县小河洞遗址等等。这一时期人们的工具已经由打制石器过渡到了磨制石器。这一小小的进步使得原始人类由数百万年的旧石器时代迈入了新石器时代,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工具和生产力的进步。而且农业和畜牧业已经出现,人们已经开始懂得饲养六畜学会种植五谷。这时人们已经学会建造木质结构的房屋,学会了陶器的制作与使用,并且由原始的狩猎、采集过渡到了氏族公社时期和定居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云贵高原各个地区的古先民们之间的往来与联系较旧石器时代的人们已经明显地加强,这就为古西南各个地区以及与内陆地区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往来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到了商周时期,云南地区已经开始进入了青铜时代。如剑川还门口遗址、楚雄县万家坝古墓群等等,在这些墓葬中或多或少都出土了形式各样种类繁多的青铜器,有农具、兵器、礼器以及六畜的模型或纹饰。由这些六畜的纹饰和模型就不难想象商周时期的云南地区畜牧业比起新石器时代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一些地区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已开始显露出来。据北京有关单位对河南安阳发现的商代妇好墓中部分青铜器用铅同位素比值测定,发现这部分铜器的原料不是产自中原,而是来自云南某地。从目前已知的金文和史籍,尚不能证明先秦时期中原已出锡。中原地区造青铜器所需的锡,可能主要是来自南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时中国产锡的地方仅有3处,而且都在云南,因此先秦时期中原制造青铜器用的锡,亦有可能大部分是来自云南。从以上两点可以得知早在商周时期中原内地就与云南地区有了商品流通,从而以商品交流促进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联系,使两方的青铜文明共同繁荣发展。
到了战国末年,楚国将军庄蹻降服夜郎后到达滇池地区,“以兵威定属楚”。然而当返回时秦国占领了楚国的巴郡和黔中郡。由于归路被阻庄蹻又回到了滇池地区,“以其众王滇”,成为了见于记载的一位滇王。庄足乔入滇以后与他带领的士兵一起“变其服,从其俗”,这应该是楚人和滇人在先秦时期的一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和交流。这次滇楚文化的交融在考古发现中也能够被证实。如出土的一些生活实用器,兵器与青铜器在样式、形制和纹路方面都与当时中原地区的有着一定程度上的相似,这也说明了在滇文化在保持自己民族特点同时也吸收了中原地区的文化。这都在当时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云南地区的社会进步与发展。
二、秦汉至魏晋六朝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了关东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王朝——秦朝。秦朝在当时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废分封行郡县、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等,这些措施对于中国的统一、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于奠定今后中国版图基础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除此之外秦朝也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控制。在《史记.西南夷列传》《汉书·地理志》中都提到了秦朝对西南地区的开发和经营。当时秦开五尺道,从今天的四川宜宾一直通到云南曲靖。秦朝还在四川的南部和云南的东北部设立郡县进行管理。这些都说明了秦朝对西南地区进行了初步的管辖。公元206年维持了15年统治的秦朝灭亡了,所以其对西南地区的影响和开发还是有限的。而西汉立国后国力衰弱,百废待兴而又与匈奴常年作战,暂时无暇顾及西南地区。但经历了高、惠、文、景这四代帝王以及几十年的休养生息之后到了武帝时期国家经济好转国力开始强盛。汉武帝便把战略的目光对准了西南方。西汉先后在西南地区设置了四个郡,犍为郡(四川宜宾)、牂牁郡(贵州福泉)、越嶲郡(四川西昌)、益州郡(云南晋宁)。东汉时又设置了永昌郡(云南保山),可见两汉的中央政府对云南地方的经营与管理又向西南的腹地逐渐推进。除此之外汉朝又拓宽了秦时的五尺道,并且又修建了南夷道、零关道、博南道。这些道路的开通极大改善了秦汉时期云南地区的交通状况,而且纵观历史这几条道路一直都是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道路。
秦汉时期的大一统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不断纷争混乱局面。而郡县制的确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经营和管理。中央政府的政令可以直接到达基层。而且西南地区一系列道路的开通也为中原地区的移民进入云南地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可以说中原内地的移民迁入西南地区应该看做是一种民族融合的标志。正是因为民族融合,才使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先进制度、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工具进入到了当时的云南各级行政中心且辐射到了周边民族地区。这极大促进和影响了当地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和民族的发展。汉代中原地区对西南地区的文化与经济的影响也可从一些考古发现中得到证实。在公元前3000多年云南地区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云南地区最为辉煌的青铜时代应是古滇青铜文化。古滇的青铜文化可以分为4个时期。第1时期为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第2时期为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第3时期为西汉中期至西汉晚期,第4时期为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在滇池区域青铜文化发展的第3时期西汉中期至晚期。在这一时期内墓葬中铁器数量大增青铜器数量减少。这正是由于当时中原内地冶铁技术得到普及铁器大量出现,各种铁器和冶铁技术传入到了滇池地区的原因。而且具有明显汉文化风格特色的器具如:铜镜、五铢钱、半两钱、铜弩机等等,在墓葬中比比皆是。而这种技术与文化上的影响在古滇青铜文化的第4时期表现得更为明显。这说明了当时汉文化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了滇池区域,深入到了古滇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秦汉时期中原与西南地区的交流与往来比起先秦时期有了较大的进步,这种进步促使西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开发。
到了魏晋六朝时,汉族对西南地区的影响已经明显增强,其表现为西南地区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十几个地方大姓的势力。可以说南中大姓的兴起主要是汉人的迁入引起的,这些大姓与地方官府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一些大姓被朝廷授予官职成为这一地区的代理人,这些大姓的势力很快发展起来。而地方官府也会支持这些大姓,把这些大姓当做笼络依靠的对象。这可以看做是自汉代以来汉民族在南中影响力的扩大。另一方面,这些汉族迁入的移民的活动范围,主要还是集中在郡县所统治的地区。从汉到晋时期除了西南郡县所治地区以外,汉民族在其他地方活动的踪迹还是比较少见。在西晋的短暂统一下自晋武帝在云南设立宁州以来,从两晋到南北朝这一时期西南地区就开始战乱不断、动荡不安。可以说在晋代以前滇东北和滇中是整个云南地区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方,尤其在诸葛亮南征之后今天的曲靖一带曾是蜀汉政权重点的屯田地区。正是因为两晋南北朝的动荡以及南中大姓几十年的相互征伐,这一地区的富庶与繁华已成过眼云烟不复存在。到了唐代云南的发达地区进一步向西迁徙,而大理取代了滇东北、滇东成为了云南全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三、隋唐至两宋时期
公元589年隋灭陈,隋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自魏晋六朝以来三百多年的不断战乱。从隋朝的建立到唐代天宝年间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原王朝再次恢复了对云南地区的直接统治。云南与中原内地之间的经济文化的往来也恢复正常。可以说初唐时期在唐朝的苦心经营下和云南边疆各组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对云南地区的开发较之前进一步扩大。唐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大多都沿用秦汉以来的羁縻怀柔之策,唐在云南的羁縻州府是专门为边疆地区的民族设立的,其意就是在确保本地区的民族在接受中央的统治前提下,依照本地区民族的习俗从而进行较为宽松灵活的管理。这种政策首开了明代土司制度的先河,因为比较适应边疆地区民族的特点,那么对于稳定边疆地区促进云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推动云南地区与中原王朝的交流甚至是与中南半岛上的东南亚国家的交流,都具有重大意义。
到了盛唐时期唐朝还扶持了洱海地区乌蛮六部之一的蒙舍诏,也称南诏。在大唐的庇佑下南诏先后并五诏,收服了群蛮,遏制了吐蕃势力的南下。减少了因战争造成的破坏,为云南各地区和各个民族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初唐到盛唐的一百多年间,由中央政府到南诏地方的管理与经营云南地区的生产力水平进一步大幅提升。有了唐朝前期在滇西地区的经营,之后洱海地区在南诏的经营下才超过了滇东北和滇东,成为了云南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南诏就是凭借洱海地区强大的物质基础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才能先后打败唐朝几次十几万大军的征讨,进而发展成为一个能与唐朝和吐蕃相互抗衡的强大的云南地方政权。至于中原的唐王朝对于南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影响那就更是数不胜数。唐朝在天宝之前对云南地区的经营,以及唐朝扶持起来的南诏对该地区的管理都在云南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在南诏与唐朝关系破裂时南诏曾经一入黔中,两陷安南,四犯西川,其目的就是大量掠夺人口和财物,尤其是各类技术的工匠和织女。虽然这些行为给周边带来了不断地战乱和兵祸,但是南诏通过这些频繁的战争从四川和安南掠夺的大量人力和物力对云南尤其是洱海地区的生产力的提高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唐朝统治云南的时期,云南地区的文化是在原有文化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这一阶段就是大量地学习和吸收中原内地的文化。自南诏蒙氏政权割据云南之后,云南地区的文化变得更加繁荣更具地方特色。有着这一文化主体的不是迁入云南的汉族,而是自汉晋以来迁入的汉人与云南本地的僰人融合后形成的新的群体白蛮,也就是白族的前身。可以说南诏文化与汉晋以来尚未夷化的南中大姓的文化是有区别的。南诏时期的文化在文学、雕塑、建筑、音乐、舞蹈、绘画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造诣,它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仿唐性受到了唐朝文化的影响,这与唐朝和南诏在政治经济上有着长时间的密切关系是分不开的。无论双方关系的好与坏,唐朝与南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应该是贯穿了整个唐代。在南诏统治云南期间,云南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尤其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已超越了汉晋时期。另一点就是除了南诏国本身的发展以外,还对外进行了多次的扩张和掠夺,这也是南诏取得辉煌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在南诏频繁地对外扩张不断地发动战争的同时也耗尽了自己的国力,南诏国后半期国内矛盾不断、经济衰退、民不聊生,其战事频起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南诏统治云南的时期是云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其广度与深度都超过了两汉以来的发展,无论从文化、经济、农业、商业、手工业个方面都均大幅提高。在南诏国在云南地区巨大发展背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与大唐王朝密切的联系和往来。一方面从开放、博采、多元的唐王朝汲取了丰富的养分来发展自己。而另一方面,大唐王朝也吸收了南诏的文化,尤其是通过南诏这个西南丝绸之路的中转站吸收了东南亚的一些文化,并充实了自己。通过南诏时期云南地区的发展来看,边疆的开发离不开中原王朝的支持,而边疆地区的繁荣和稳定也是中央政权强盛和稳固的一个重要条件。它们可以说就是骨肉相连、血脉相接、枝繁叶茂的关系。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中原地区在这短短的53年期间先后历经了梁唐晋汉周这五个短命的朝代,而在地方上则相继出现了十个不同的地方政权。这一时期就被称为五代十国。大宋的建立才结束了这次大分裂,可以说两宋的三百多年应该算是中国局部的统一。与中原地区相对应的是公元902年南诏灭亡后在云南地区也相继出现了三个地方政权。就是大长和国、大兴天国、大义宁国,公元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起兵灭了大义宁国建立了大理国。从公元902年南诏国的灭亡到公元937年大理国的建立,仅仅在这36年间云南地区就经历了三个短命王朝的更迭。在段氏执政党大理国与大宋更多在民间上的经济与文化的往来,而官方的交流更多的只是马匹的交易,但云南诸蛮与大宋民间的交流仍在继续。应该说大理时期的云南地区两地民间的经济文化的交往比官方更为密切。由于交流的有限,大理国的文化遂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表现为仿汉性。如《大理行记》中记载:“宋兴,北有大敌,不暇远略,相与使传往来,通于中国……自今观之,犹如故国之遗风焉。”另外因为在大理统治三百年下的云南地区与中原内地的交流不够正常,大理国的文化也表现出来一些云南当时的地方特色。在大理国虽然读《五经》等一些儒家经典,但却不知拜孔子。《元史》:“祀王逸少为先师”。这都与中原王朝有所不同。
四、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三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的三个专制王朝。无论是蒙元的大一统还是朱明王朝的建立或是满清的入关,它们对于中国版图和领土的统一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样在西南边疆特别是对云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元代,云南行省的设立标志着云南地区正式归入了中国的版图,还有中原内地的文化和思想意识及社会风俗在云南地区广为流传,特别是在一些州府建立了正式的学校,这对于云南地区与中原内地文化趋于一体化起到了中原作用。如在云南建水县于元朝至正年间1285年创立的文庙,作为滇南的教育中心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要是没有元朝在云南治理方面的影响,那么明清两朝在云南地区的移风易俗和文化与教育的推广应当是不太容易的。
到了明朝这种一体化表现得更为明显。明代是云南地区开发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重要的标志就是汉族人口的大量来到云南地区。虽然在明代以前的历朝历代都有汉人迁徙过来,但是由于人数有限并且也都长期地融入到了当地民族中。但是在明代,朱元璋实行的军屯、民屯、商屯,使汉族人口大量地涌入云南,云南的民族构成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云南百蛮等一些发达的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差距在逐步缩小。在明代之前基本都是由百蛮融合外来移民,而到明代则转变为外来的汉民融合百蛮的云南本地民族。这一变化多见于滇东和滇中地区,而受移民化浪潮冲击较小的滇西地区还不多见。到明代中后期,随着移民的不断深入,文化教育在云南更加兴盛。如在滇南的建水也相继修建了学政考棚、书院、府学、州学等等,使建水成为了滇南的最高学府所在地。也是建水赢得了”南疆邹鲁”“文献名邦”的美名。可见明代大量的汉人迁入到云南地区,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不仅带来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边疆地区的劳动人口,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为云南地区为西南边疆的文化发展与该地区开发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在历经了元、明两朝数百年的经营,云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往来与联系已大大加强。清朝凭借此基础进一步地对云南地区加强了经营与管理,这就又引起了大规模的移民。尤其是在雍正时期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之后,当地土司掌控的封闭性的小群体被打破,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原内地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而云南地区恰恰是地广人稀,这样一来越来越多的人从中原内地赶来开荒种田来到西南边疆谋生。
五、 结语
总的来说,云南文化虽然是边疆文化,但是它是经过了众多民族文化融合后的多元的边疆地区文化。云南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区位优势,所以才创造了丰富多彩众多的民族历史和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如果从相对广阔的地理位置来看,云南位于汉文化圈的西南部、藏文化圈的东南部、印度文化圈的东部、东南亚文化圈的北部。这一方面说明了它处于各个文化圈的边缘地带,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它处在多种文化融合交汇之地,应当说是一个文明的十字路口。正因为它的边缘才造就了云南与中原双方相互的经济文化的往来与联系,造就了云南对外的开放与博彩,也造就了作为文明传播的中转站,促使西南丝绸之路的兴旺。从古滇文化的更迭,到爨文化的兴盛,再到南诏大理文化的盛世,最后到明清汉文化的覆盖,这就足以表明云南各个民族的文化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博采众长。所以才使其具有众多的底蕴丰厚的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并为人们所青睐。
[1]中国科技大学科研处.科研情况简报,1983,6.
[2](元)郭松年撰,王叔武注.大理行记校注[M].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3]《元史》,卷167《张立道》传.
K20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