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捐赠再破千亿互联网触发慈善新模式
2015-01-30
慈善捐款一直备受关注,而每年的捐款数额是否过千亿更容易引起舆论的关注。9月中旬,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发布了《2014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境内接受国内外社会捐款规模再次突破千亿元。同时,网络捐赠异军突起,较上年增长42.7%。消息立刻引发各方舆论的分析和讨论。
《华西都市》发表评论认为,年度慈善报告释放了多重信息。作者认为如果细细分析该《报告》,其中所释放的一些信息值得关注。2014年我国慈善接收的国内外捐款捐物再次接近峰值,表明我国慈善工作情况总体已经实现好转。国人爱慈善,有时对慈善组织责备几句,并不代表不愿意捐赠,而是“爱之深,责之切”。“互联网+捐赠”已经成为慈善的重要路径。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开启公益众筹元年,据第三方数据显示,通过网络众筹成功的公益项目总计299个,公益众筹全年筹资额超过1272万元,逐步成为在线募捐的重要途径。同时,手机捐赠已超过传统的电脑捐赠成为主流。这说明,“互联网+慈善”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开端。作者建议,我国慈善要取得更大的进步,仍然需要不断深化改革。一方面,要推动《慈善法》的出台,让我国慈善体制尽早实现法制化管理;另一方面,要打破行政垄断,并严格做到透明化、规范化管理,完全规避爱心善款被挪用的可能。若做到这些,我国慈善工作还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长江日报》也评论认为,互联网慈善的崛起,证明慈善事业的关键,仍在于构建更合理、更高效、更透明的慈善制度。在“互联网+”的时代,慈善不能再是简单的捐款捐物,它还可以是涉及用户需求调查、社会资源调配、政策制度设计的一项系统工程。互联网慈善大步迈进,表面上看是由于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出来的劝募工具和捐赠模式具有方便便捷、互动性强、安全可靠等特点。深层原因在于,众筹的开放和“众创”的环境,让慈善告别了捐款捐物的旧套路。
《西安晚报》则从不同角度发表了看法。他们认为应呵护“再破千亿元”的捐赠热情。在经历一系列负面事件之后,2012年,民政部启动建设“中国公益慈善信息报送平台”,拟强制规定公益组织均须公开慈善捐助信息。应该说,民政部施行捐助信息强制披露制度,是对中国慈善体制的有益完善,更是对捐赠者权益的维护。从技术层面说,实现捐助信息彻底的公开透明已经不是问题。我们不仅是要推进(半)官办及目前其他公益慈善组织信息公开,更要让更多可信、高效、专业的慈善机构增加和发展。建议政府参与慈善事业最好的途径,不是直接参与,而是制定良好的规则和日常监管,包括在强制公益慈善组织提高透明度等问题上,可以有更多作为。这既节约行政成本,也提升公众的信任感,更根本在于保证慈善事业的质量和品质。
在没有大的灾害、又逢经济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全国慈善捐赠再破千亿,反映了整个社会慈善参与度不断提高,慈善热情不断高涨,同时也说明我国的公益事业正在走出负面事件的阴影,民众对于慈善组织的信心逐渐得到恢复。互联网所触发的慈善新模式将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