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多方”联动机制 适应社区治理新常态
2015-01-30刘建军
刘建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这就为城乡社区建设指明了方向。市北区作为青岛市主城区和人口大区,社区服务和治理基础好,但同时也存在服务需求多元、资源整合不够、参与力量不强等问题。如何发挥优势、破解难题,适应社区治理新常态,需要多角度、多层面下功夫、做文章。
一是探索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居社联营机制。政府释放公共资源,探索社区服务中心由社区与社会组织联合管理,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搭建交流合作和服务支撑平台。由专业社工发动群众,培育社区自治组织,通过邻居节、便民服务大集等活动形式,让陌生邻里变熟人,让分散的居民形成具有组织化的社区行动;由社区居委会牵头,积极拓宽协商民主渠道,建立起各利益主体间协商议事的网格议事会、楼院协管会等自治组织;由社会组织整合社会资源,为居民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社区服务。面对社区社会组织单一难题,市北区出台了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探索建立了社会组织孵化器——“创益工场”,对“政府主导+专业机构管理”的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同时,充分发挥志愿者发动群众、参与活动、协助服务的作用,实现社区服务中心多元参与、联营共治。
二是探索建立线上、线下互动交流机制。依托“互联社区”,探索社区治理和服务“OTO”模式(OnlineToOffline,即“线上到线下”)。在线上,社区居民提出服务需求和个人诉求,区、街、居、格信息员以及物业、各类组织公开政务社务、服务项目指南,响应社区居民服务需求和诉求。在线下,针对社区居民提出的服务需求和个人诉求,由格(物业)、居、街、区自下而上自行解决;不能及时解决的,由社区居委会召集利益相关方,共同协商解决或对接街道、相关区职能部门协助办理。通过线上反映问题、线下解决问题的有效互动,将社区治理的多元主体聚起来、联起来、动起来。
三是探索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
推行“基层治理网格化、治安防控立体化、社区服务便捷化”和“政务中心进社区、互联平台进社区、矛盾调处进社区”六大工程,通过每个网格配备“一员一警两队”、整合数字化“天网”布控与群防群治“地网”巡查资源、开设社区便民服务项目、推进简政放权和社区准入、建立多元参与的信息互动平台、购买专业律师服务等举措,让社会力量下沉到网格,治安防范落实到网格,养老、家政、配送等项目服务在网格,公共服务资源延伸至网格,协商议事在网格,邻里纠纷不出网格,形成“网格安则社区安”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
四是探索建立项目运作机制。围绕辖区居民服务需求,政府每年投入专项资金用于购买服务。定期举办专业社工服务示范项目评选活动、公益服务项目创投活动,服务群众。2015年,市北区设立了10个社工示范项目和26个公益创投项目,惠及20余万市北居民。以后将逐年加大资金保障力度,不断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的热情。同时,建立服务项目的需求反映、决策立项、选择承接、监督管理和效果评估等工作机制,确保项目规范运作。
五是探索建立社区党政工作机制。社区治理是党的领导、行政管理服务与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有机结合,必须坚持把党政领导和激发社区活力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建立健全社区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核心工作,根据“三有一化”和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求,实现党建工作在社区工作的全覆盖。洛阳路街道海琴社区365党员工作室和宁夏路街道在基层社区推行的“蜂式工作法”成为了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的亮点品牌。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健全居民代表大会、居民委员会、居民协商议事监督委员会等组织,建立健全议事规则、工作制度、岗位职责等管理与服务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的作用,调动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敦化路街道在社区设立“党群民主议事厅”,推行“群众民主议事、党员民主定事、党群民主干事”的“三事制”工作法,社区事务由居民共议、共决、共干,探索出了一种适合社区治理的新模式,社区自治步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